新聞說:美國20+N關稅尚未底定,勞動部每半個月公告的減班休息(無薪假),已有4863人實施,勞動部表示,其中有62.8%的企業自述受美國的關稅影響,若以實施的行業別統計,有168家企業、3812名員工,適用勞動部8月1日宣布的「加強版僱用安定措施」,佔整體實施人數的近8成。勞動部今(1)日公布受景氣影響勞雇雙方協商減少工時統計,共245家、4863人實施,較上期(8月18日)公布的191家、3934人,本次家數增加54家,人數增加929人。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黃琦雅指出,這期實施的人數大部分仍是製造業,製造業實施家數達191家4479人,較上期增加45家,人數增加889人;其中又以金屬機電工業156家、人數3685人最多,減班休息的模式以月休5到8天為主、佔42%。至於金屬機電工業中佔比最高的是機械設備製造業,家數有92家、2045人,其中有2家實施人數破百,1家是做鑽孔機、首次通報,人數達110人,預計每週休1天,主要是內外銷北美;另外一家是工具機製作,因為客戶暫緩訂單,所以通報月休1至4天,員工人數有103人,因機械設備製造業已納入僱用安定措施的適用,因此相關員工都可以申請僱用安定措施的薪資補貼。至於目前美國關稅對企業的影響狀況,從此次減班休息的通報中,共有118家事業單位自述,是受到美國關稅影響申請減班休息,人數是3055人,比上期增加45家、人數增加667人。其中有168家企業、3812名員工,適用8月1日宣布的加強版僱用安定措施,換言之,受美國關稅影響,有62.8%的企業自述受美國的關稅影響,但是整體的減班休息,有將近8成的員工,可以申請勞動部的僱用安定措施。黃琦雅強調,這些實施減班休息的員工,在減班休息期間,工資與過去6個月的平均月投保薪資差額的70%,勞動部將給予補貼,最高可領取1萬2110元的薪資差額;若同時參加「因應美國對等關稅政策支持減班休息勞工再充電計畫」,也可以合併請領訓練津貼。勞動部提醒,減班休息不是無薪假,對於按月計酬的全時勞工,每月工資仍不得低於最低工資(2萬8590元),實施減班休息的事業單位,勞、健保也必須替勞工投保,也應為勞工提繳勞工退休金。
基於台灣勞動部的最新統計和相關經濟分析,川普關稅政策確實已對台灣製造業造成一定壓力,導致減班休息(無薪假)人數在2025年上半年有所波動並整體呈現增加趨勢,但是否會演變成大規模現象,仍取決於多項因素,包括美台貿易談判進展、台灣政府的僱傭安定措施,以及全球供應鏈調整。以下是我的分析:
當前影響概況
從勞動部數據和媒體報導來看,截至2025年8月中旬,受美國關稅影響的減班休息企業已達118家以上,人數超過3,000人,佔整體統計的近63%。這較前一期增加顯著,主要集中在機械設備製造業和金屬機電業等出口導向產業。 例如,8月15日的統計顯示,人數從7月底的水平上升超過650人,達到近4,000人,其中91%來自製造業。
然而,並非所有時期都呈現上升:如2025年4月,人數一度下降超過300人,顯示市場有彈性調整。 到6月,人數回升至約1,189人;7月則達179家企業、3,196人。 這反映關稅的衝擊是間歇性的,受特朗普政府如"解放日"(Liberation Day)關稅等政策波動影響。
未來機率評估
高風險因素: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如對台灣進口品加徵32%關稅,以及取消小額貨物免稅)已導致至少25%的台灣企業暫停擴張計畫,5%開始裁員或減班。 台灣總理卓榮泰在議會報告中提到,已有73家企業實施減班,影響工人就業穩定。 若特朗普繼續優先對中國的貿易談判,而視台灣為"次要盟友",台灣的科技和製造業(如TSMC等)可能面臨更大壓力,導致無薪假人數進一步上升。一些分析預測,未來2-3年內可能出現全國性裁員潮,尤其是如果供應鏈轉移加速。
緩解因素:台灣政府已推出加強版僱傭安定措施,涵蓋約80%的受影響企業(168家、3,812人),提供薪資補貼和培訓,避免大規模失業。 此外,台灣貨幣貶值有助低端製造業維持競爭力,部分企業正轉移至中國大陸或東南亞。 美台談判若進展順利(如延緩某些關稅),衝擊可控。
整體機率:中高,但非必然"很大"。若關稅持續升級且無有效談判,機率可能達60-70%,特別在製造業;反之,若政府補助和產業調整奏效,則維持在30-40%。這基於2025年數據的趨勢,並非絕對預測,需監測特朗普的後續政策如8月29日生效的關稅調整。
總之,風險存在且已在放大,但台灣有應對機制,不會輕易崩盤。建議關注勞動部每月統計和美台貿易動態。
新聞說:新官上任,協助台灣經濟度過關稅風暴沒有蜜月期。新任經濟部長龔明鑫9月1日於布達典禮致詞時強調,肩上的責任沉重,將全力落實總統政見中的「經濟優先」。他提出未來施政三大主軸:一是強化國家基礎建設,能源與治水都要持續加碼;二是多元振興中小企業,與傳統產業攜手共度關稅與轉型挑戰;三是推動高科技產業全球佈局,鎖定矽光子、量子計算、機器人等前瞻技術,讓台灣從研發到國際供應鏈維持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同時透露,經濟部將動員法人資源,投入無人機與軍工產業等攸關國家安全的重要領域。龔明鑫在典禮上提及,他收到卓榮泰院長贈送的禮物,包裝紙上面寫著「經濟優先、任重道遠」。他笑稱,這既是禮物也是提醒,象徵必須肩負起推動台灣經濟的責任。他也特別感謝同仁支持,並呼籲跨部會合作更加緊密,希望能在困難時刻獲得資深政委以及國發會的即時協助。新官上任,龔明鑫立刻展開「救火」行程。上午完成交接儀式後,他隨即投入產業第一線,下午便與工總、商總、工商協進會、中小企業協會等七大公協會座談,傾聽業界對當前經濟情勢與關稅衝擊的建言。他強調,經濟部將扮演政府與產業間的橋樑,從傾聽出發,凝聚共識,尋求解方。往後將更加積極、坦誠地與媒體多多交流,讓外界更加清楚部裡面的工作執行進度。接下來的重點行程是南下直擊「四大慘業」。自9月2日起,龔明鑫將連續三天走訪台中、台南及高雄,與受美國對等關稅打擊最嚴重的機械、手工具機、水五金與塑膠產業座談,高雄之行還可能納入扣件業。他第一站鎖定機械產業,因中高階工具機(如大型龍門機、車銑複合機、精密零件)與日、德競爭國相比存在9%的關稅差距,出口競爭力恐被取代,加上新台幣匯率快速升值,經營壓力雪上加霜。行政院評估,工具機產業在關稅與匯率雙重夾擊下傷勢最重,其他產業雖受影響,但程度不同。手工具與水五金主要面臨越南競爭,短期壓力較輕;塑膠製品的中、墨對手反而稅率更高,台灣仍具一定優勢。龔明鑫此行的核心目標,是掌握第一線產業真實困境,並回到政府內部研議後續對策,爭取擴大救濟力道,協助業者在變局中找到生存空間。龔明鑫表示,台灣若要成為「經濟日不落國」,面對國際新秩序挑戰,必須更快、更精準地佈局全球。他承諾,經濟部將帶頭協調各方資源,隨時補位支援談判與政策推動,與產業界並肩作戰,共同守住台灣的經濟根基。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