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說:驚見鴻海電動車「Model B」上路,汽車YTR曝LOGO亮點,鴻海Model B電動車現身台灣道路,掛正式車牌!車身標誌為鴻華先進而非納智捷,配備跑車級車頭導流設計,令人印象深刻。據悉,目前路上看到的並非量產車,而是測試車,預計今年第四季以「納智捷n5」之名在台上市。此外,瑞典車廠也推出睽違10年大改款七人座豪華休旅車,提供輕油電與插電混合動力等多款動力選擇。10月還有更多德系、韓系、日系新車加入戰局,汽車達人建議消費者可把握優惠出手!鴻海Model B電動車已現身台灣道路,引起車迷熱烈討論。眼尖的汽車Youtuber Kimi發現這輛純電休旅車不僅掛上正式車牌,還有跑車級車頭導流設計,車身標誌為鴻華先進而非納智捷。不過據了解,這是測試車輛,正式量產後還是會以納智捷n5之名上市。同時,瑞典車廠也推出睽違10年大改款的七人座豪華休旅車,搭載多款動力系統,包括輕油電與插電混合動力,與多家車廠新車共同搶攻台灣市場。一位汽車愛好者在台中路上發現了鴻海日前亮相的純電休旅Model B,這輛車已經掛上正式車牌而非試車牌,顯示該車已準備就緒。汽車Youtuber Kimi指出,這輛車的車身標誌是鴻華先進而非納智捷,車輛配備跑車級車頭導流設計(S Duct)以及車內大螢幕,外觀設計令人印象深刻。據了解,目前在路上看到的鴻海Model B並非量產車,而是測試車,因此車身仍使用鴻華先進標誌。這款車預計於今年第四季在台灣登場,正式量產後將以納智捷n5之名上市。與此同時,瑞典車廠也在台灣推出睽違10年的大改款七人座豪華休旅車。這款新車採用全新設計的菱層紋水箱護罩和簍空雷神之鎚頭燈,內裝配備11.2吋中央觸控螢幕,支援Google系統和中文語音輸入,並可透過OTA功能進行升級。這款瑞典車提供三種車型,採用雙動力設定。其中兩款搭載2.0升直列四缸渦輪汽油引擎,具備48V輕油電系統,最大馬力達250匹。另一款則是插電式油電混合動力,可提供綜效455匹馬力。這款車已於9月上市。10月還有更多新車將進入台灣市場,包括德系車廠的純電車和韓牌全新純電休旅車,目標是在百萬元以內價格帶推出。此外,日牌輕油電車款也將加入市場競爭。
鴻海電動車「Model B或 納智捷 n5」即將正式量產上市,確實會牽動它未來的 營收及獲利結構。我幫你分三層來分析:鴻海電動車的定位,Model B 時納智捷 n5,純電休旅車,屬於 百萬元級距,對標 Tesla Model Y、現代 Ioniq 5、TOYOTA bZ4X。品牌:掛鴻華先進 LOGO 測試,但量產會回歸「納智捷」,代表鴻海是代工加技術平台供應商,品牌端還是裕隆納智捷。技術亮點:跑車級空氣導流設計(S-Duct)、大螢幕、MIH平台,展現鴻海在電動車平台設計上的能量。營收及獲利影響路徑,短期(2024年第四季到2025年上半年),營收有限:第一款量產電動車,出貨量不會太大(可能1萬輛級別以內),但能貢獻新營收來源。獲利壓力:由於前期研發、產線建置、行銷成本高,毛利率可能不高,甚至接近盈虧平衡。市場重點在展示能力,能否證明鴻海的MIH平台能商轉落地。中期(2025~2027年),平台效應:若納智捷n5在台灣站穩腳步,鴻海就能把同平台輸出給其他車廠(例如鴻華MIH聯盟夥伴)。營收成長來源:除了自家合作車款,也能吃到國際品牌委託代工(類似「電動車版的iPhone代工模式」)。獲利改善:隨產量提升,規模經濟降低單位成本,毛利有機會上升。長期(2027年之後),若能拿下歐美及東南亞品牌合作,鴻海電動車代工模式可能成為新的千億營收支柱。獲利模式將來自於代工服務費加軟體(OTA、車聯網)收入,不再只是硬體。風險與挑戰:品牌接受度:納智捷過去在台灣口碑普通,若銷售不佳,會拖累鴻海的電動車形象。市場競爭激烈:Tesla、韓系、日系、歐系新車齊發,價格壓力大。投資期拉長:短期獲利不明顯,資本市場可能會覺得「故事很大,但錢還沒進來」。結論:短期:對鴻海的營收貢獻有限,獲利幾乎沒有太大加分(甚至可能壓縮毛利)。中長期:若能靠納智捷n5建立「成功量產案例」,就有望打開代工市場,成為「電動車版台積電」。投資觀點:市場會把它視為「未來成長題材」而非「立即獲利來源」。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