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11月2日 星期日

11月2日!鴻海攻量子計算明年可達成2位元!

新聞說:鴻海攻量子計算明年可達成2位元邏輯運算,2027年推5至10位元電腦原型,鴻海強攻量子計算,鴻海研究院離子阱量子計算實驗室主任林俊達表示,目標明年中可以推出2個量子位元邏輯運算成果、2027年推出5到10量子位元可編成的量子電腦原型。林俊達表示,目前實驗室與鴻海C事業群合作,完成第一代刀鋒型離子阱,聚焦提升精密加工、製造與組裝技術,明年第二代離子阱則可望導入晶圓堆疊、精密雷射切割與加工製程。到2027年、2028年時,進一步聚焦晶片型離子阱設計、製造與測試,鎖定積體光學與光路整合、離子穿梭等先進技術,2029年則開發擴展架構,強化系統微型化與模組化等能力。林俊達指出,目前量子產業發展百家爭鳴,Google及IBM、輝達等國際大廠各自從硬軟體不同架構投資布局;就鴻海而言,現階段發展策略借重精密製造能力與外部資源,優先專注於穩定性與工程成熟度。鴻海研究院離子阱量子計算實驗室也預計在2027年推出5到10量子位元可編成的量子電腦原型,開放給國內產官學界教育、測試、研究使用,初期應用估以製藥、材料科學等專業情境為主。鴻海離子阱量子計算實驗室於2021年12月成立並開始籌備、2023年10月啟用,為台灣首座產業全資挹注量子計算研發實驗室,目前規模包刮6位博士與10位碩士,預計2027年規模成長到30人。鴻海研究院離子阱量子計算實驗室致力於發展基於離子阱平台的通用型量子電腦,並投入關鍵技術研究,包含量子操控、可擴展的電腦架構以及集成微離子阱和光電子電路的半導體晶片等。

鴻海投入量子計算,是長期戰略型投資,而非短期營收貢獻項目。根據目前技術與市場發展階段來看,我可以幫你分為三個時期評估鴻海的量子計算業務,什麼時候可能對營收與獲利產生實質貢獻,一、2024~2027:研發驗證階段(零營收、純投資期),現況:鴻海研究院目前僅完成第一代離子阱原型(刀鋒型離子阱),2025~2027年重點是建立5~10qubit(量子位元)的實驗機。成本結構:以人員研發、精密製造設備、環境控制系統(真空、雷射、冷卻技術)為主,全部屬於資本支出與研發費用,不會產生任何收入。財報影響:對營收:幾乎為零。對獲利:屬於費用化或資本化後折舊,短期拖累EPS極輕微(以鴻海的體量來看可忽略)。關鍵目標:技術成熟度(TRL)達4~5級,能穩定進行量子邏輯閘操作。二、2027~2030:原型機與應用合作期(潛在技術授權、品牌效益),鴻海預計2027年推出5~10qubit的量子電腦原型機,開放給產官學界研究與教育使用。此階段貢獻形式:可能透過政府補助、產學合作計畫、專案委託製造取得初步收入。品牌效益顯著提升,對外展示鴻海在「高科技製造+量子技術」的整合能力,為日後與Google、IBM、NVIDIA等企業建立合作埋下伏筆。實際營收貢獻:若有合作計畫或授權,年營收貢獻可能僅在數千萬至數億元新台幣規模(鴻海營收超過兆元級,影響仍屬「象徵性」)。關鍵意義:打造「量子製造鏈」Know-how:例如微離子阱晶片、光電整合模組、冷卻封裝等,這些可應用回主業(伺服器、AI晶片模組),間接帶來效益。三、2030~2035:商業化與跨領域應用期(潛在實質貢獻期),若鴻海能達到50~100qubit且具錯誤修正能力的量子模組,才有可能切入:製藥、材料科學、AI最佳化、供應鏈模擬等應用。成為量子硬體代工或量子模組供應商。潛在營收來源:為全球量子公司(如Google、IBM、PsiQuantum、IonQ等)代工晶片、模組或量測系統。授權其製造技術或共同開發產品。實質營收與獲利貢獻時間點預估:最早要到2030年後才可能出現可觀的外部訂單與利潤,約2032~2035年才會在財報中看到可辨識的營收貢獻。小結:鴻海的量子計算布局屬於10年期戰略投資,短期(3年內)不會對營收或EPS有明顯貢獻,但若技術能順利跨入晶片型離子阱階段,長期(2030年後)可能為鴻海開啟「高毛利、高護城河」的新製造事業線,類似當年它從PC代工跨入伺服器、電動車製造的模式。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