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11月4日 星期二

11月4日!虛擬貨幣是一種用來賭博的垃圾商品!

新聞說:比特幣跌破10.4萬美元加密市場爆倉損失13億美元,加密貨幣市場周二(4日)延續前日跌勢,比特幣價格急劇下挫,跌破104,000美元,達到自6月下旬以來未見的水準。由於市場風險規避情緒高漲,加上不斷加深的DeFi危機和宏觀經濟持續的擔憂,賣壓從歐洲交易時段開始擴大,導致加密貨幣市場槓桿部位出現大規模清算。清算潮衝擊衍生性商品市場,比特幣價格周二曾跌至104,130美元低點,使其價格較其10月6日的歷史高點126,000美元已下跌17%,周二的暴跌繼續引發衍生性商品市場的大規模清算潮。根據CoinGlass數據,在過去24小時內,加密貨幣市場的總清算損失超過13億美元。其中,多頭部位的清算損失超過12.1億美元,比特幣占了3.77億美元,以太幣則以3.166億美元緊隨其後。單筆最大的清算發生在HTX交易所,一個價值4787萬美元的BTC-USDT多頭部位被平倉。大量多頭清算通常被視為投降訊號,可能預示著短期的底部即將出現。10萬美元成「最後防線」,隨著比特幣價格跌破105,000美元以下,交易員們正在密切關注關鍵的支撐水位。受歡迎的交易員Jelle表示,空頭最終迫使比特幣突破,並警告比特幣必須迅速收復105,000美元至107,000美元的區域,以避免更深層次的修正。他明確指出:「下一個支撐區域為10萬美元」。比特幣交易員AlphaBTC則表示,如果日線收盤價低於昨日低點(約105,300美元),可能會觸發跌破100,000美元心理關卡的新一輪跌勢。市場普遍預期多頭將積極捍衛10萬美元的關卡,因為一旦跌破,比特幣可能陷入新的下跌趨勢。市場情緒的變化也反映在數據上。CoinGlass顯示,過去24小時內,所有交易所的比特幣期貨未平倉合約(OI)下降了4%。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上的未平倉合約跌幅更為顯著,減少了9%。OI的下降通常暗示著槓桿減少和市場參與度降低,可能標誌著看漲情緒的減弱。觸發暴跌的「傳染性恐懼」,分析師指出,這次市場下跌是宏觀經濟擔憂與DeFi危機結合的結果。直接導火索來自去中心化金融(DeFi)領域的信心危機。市場造市公司Caladan的研究主管DerekLim提到,DeFi協議Streamfinance周一早上披露了9300萬美元的資金資產損失。他估計,整個借貸市場的壞帳總額約為2.84億美元。這種情況引發了「DeFi傳染性擔憂」,導致多個穩定幣和金庫面臨風險和強制贖回。加上先前Balancer遭到1.28億美元的攻擊事件等一連串問題,市場信心早已受損。Bitget首席分析師RyanLee表示,這次市場崩盤反映了市場範圍內的「去風險化」情緒,交易員在宏觀不確定性中平倉高槓桿頭寸。然而,Lee也認為這類「沖刷」通常有助於重置估值,為流動性和情緒穩定後更強勁、更可持續的累積鋪平道路。

虛擬幣為什麼這麼容易爆倉?虛擬幣是有價值的商品或是僅是發明出來割投資人韭菜的東西?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因為它觸及到了加密貨幣的「金融結構本質」與「行為經濟心理」。

要理解為什麼虛擬幣這麼容易爆倉、以及它到底是不是「有價值的商品」還是「被包裝出來的金融幻象」,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分析:機制、價值、心理。

一、為什麼虛擬幣這麼容易「爆倉」?

所謂「爆倉」其實是槓桿交易的風險具體化。極高槓桿倍率,在加密貨幣市場,多數交易所允許用戶開到20倍、50倍,甚至100倍槓桿。舉例來說:你有1萬美元本金,用100倍槓桿可以買100萬美元的比特幣。價格只要下跌1%,就被「強制平倉」,本金歸零。傳統股票或期貨市場有嚴格保證金比例(通常槓桿2~5倍),但虛擬幣交易所幾乎不受監管,因此投機性遠高得多。市場流動性與波動性極高,加密貨幣價格24小時不停交易、無漲跌停、沒有官方造市商。比特幣、以太幣這類主流幣仍有深度,但山寨幣或DeFi代幣常常只要幾百萬美元的拋售就能砸出10~20%的跌幅。當大量槓桿倉位同時爆倉,就會引發「連鎖清算」,形成螺旋式下跌。自動化清算機制(沒有人工干預),虛擬幣交易所有自動清算系統,一旦保證金不足,就立即賣出部位。不像股票可以補繳保證金或申請暫停,這裡是完全自動、無人情可言。因此只要市場出現快速波動,就會產生大規模的爆倉潮。你可以把它想成:「一個24小時永遠開著的期貨市場,大家都開百倍槓桿,沒有人可以喊停。」

二、虛擬幣到底「有沒有價值」?這要區分成兩種層次:有實際用途的幣(有內在價值),像比特幣、以太幣這類,屬於「有功能」的加密資產:比特幣:是去中心化的「數位黃金」,價值在於它稀缺(總量2100萬枚)且不可偽造。以太幣:是「以太坊網路的燃料」,用來支付智能合約與去中心化應用的運算費。這類幣種就像「區塊鏈世界的能源或儲值工具」,它們的價值基礎來自網路效應與信任機制。沒有實際用途的幣(投機性代幣),但市場上90%以上的加密貨幣,其實屬於「發明出來用來炒作的」。例如許多所謂DeFi、GameFi、Memecoin(迷因幣)專案:沒有穩定的現金流或實際應用;白皮書畫大餅,靠「發幣募資」吸金;最後開發團隊、早期投資人趁價格暴漲時出貨離場。這種情況其實就是「金融版的龐氏結構」,用後來投進來的錢支撐前面人的利潤。當新資金流入減少時,泡沫立刻破裂。

三、虛擬幣的本質:在「投機商品」與「金融革命」之間搖擺,可以這樣說:比特幣與以太幣:已經接近「數位商品」或「金融資產」的地位,就像早期的黃金或網路股票一樣。它們的價值建立在稀缺性、網路安全與信任共識上。絕大多數其他幣種:仍然是「發明出來炒作的標的」,它們沒有現金流、沒有內在價值、甚至連實際使用場景都沒有。也因此,虛擬幣市場之所以「這麼容易爆倉」,是因為它結合了:高槓桿+無監管+群體投機心理+流動性極端波動。這是一個被放大十倍的「人性賭場」,上漲時貪婪放大、下跌時恐慌連鎖,最終導致巨額清算與爆倉潮。四、結論:虛擬幣不是單純「割韭菜」,但大部分確實在「割韭菜」,比特幣與以太幣:屬於「新型資產」,有技術與制度支撐,它們的波動來自市場價格發現過程。其他大多數代幣:則是「包裝成技術故事的金融商品」,目的就是吸引投資人接盤。換句話說:「虛擬幣這個概念是真的,但裡面90%的幣是假的。」真正有價值的加密資產建立在稀缺性、信任與去中心化運作;但炒作出來的幣,只建立在「更大的傻瓜會接手」的信念。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