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說:公股銀水龍頭重啟估房貸注入1300億活水,銀行高層表示央行未鬆綁開著也沒水,行政院昨(4)日正式拍板,將新青年安心成家貸款(新青安)排除在《銀行法》第72條之2不動產放款集中度上限之外,為公股銀行房貸業務鬆綁,釋出千億元資金活水。此一政策一出,台北股市營建類股應聲亮燈漲停,等待撥款的民眾更直呼「水龍頭開了」,公股行庫先後表態支持,但也有銀行高層坦言受限於央行規定:「水龍頭開著也沒水」。根據財政部統計,截至8月22日,公股銀行已核准但尚未撥款的新青安貸款案件達1萬2923件,金額約新台幣1257億元。臺銀、華南、一銀等原先估計撥款時間需等待兩個月,如今政策鬆綁後,初期八大公股銀行可望增加房貸額度約1300億元,撥款速度也將加快。臺企銀在昨(4)日舉行的法說會上率先表態支持新制,合庫銀行亦於當晚跟進,表示將恢復每月新台幣60至70億元的新青安撥貸量能,並優先承作新青安貸款。財政部也已向公股銀行下達指令,除新青安外,針對「首購」、「自住」及「已承諾」等三類房貸案件,亦應優先受理。金管會銀行局長童政彰昨日表示,雖然新青安貸款不計入72之2條限額,但公股銀行已建立完善的風控機制,申貸戶仍須符合信用狀況等「5P標準」,以防範信用放大與呆帳風險。童政彰指出,目前公股銀行中,僅合庫的不動產放款集中度較高,達28.3%。過去公股銀每月新青安放貸量約在300至500億元間,貸餘額達新台幣3162.19億元,季增3.84%、年增28.84%,成長主因為配合政府健全房市政策,協助自住與首購族取得購屋資金。但央行持續實施選擇性信用管制,並限制建築貸款集中度,部分銀行仍面臨資源分配困境。有金融高層坦言:「水龍頭沒有水」,即使新青安貸款排除72之2條限制,若整體不動產貸款集中度未同步鬆綁,仍可能導致部分銀行無法有效釋放貸款量能,形成政策落差。臺企銀則表示,目前該行符合銀行法72之2的放款比率為28.04%,仍在法定限額內,將持續調整不動產貸款結構,提升自用住宅比例,並優先支援政府政策方向。此次政策鬆綁不僅有助於加速撥款、紓解房貸塞車,預料將對首購族群與自住需求者帶來實質助益,但是否也為房市注入新動能?後續效應值得持續觀察。
就新青安排除在72-2之外,會不會因為央行集中度問題,其實也沒有多少資金能流到房地產?新的政策對接下來幾年房市的影響是什麼?
是的,新青安貸款排除在銀行法第72條之2的不動產放款集中度上限之外,確實能為公股銀行釋出部分額度,估計初期注入約1300億元資金,但由於央行對整體不動產貸款集中度的自主管理規範並未同步鬆綁,這導致實際可流入房地產的資金有限。許多銀行高層和專家指出,這項政策僅能緩解新青安的撥款延遲問題,無法大幅增加整體房貸供給,因為央行集中度管制仍是主要瓶頸,若銀行不動產貸款占比已接近上限(如合庫銀的28.3%),即使排除新青安,資源分配仍受限,形同「水龍頭開了但沒水」或「只開一半」。
至於新政策對接下來幾年房市的影響,以下從短期和長期角度分析:
短期影響(1-2年內):這項排除能加速新青安貸款的撥款速度,緩解目前積壓的1萬多件、約1257億元未撥款案件,特別有利於首購族和自住需求者,預計房貸淨增加量能可上看4成。 這可能刺激營建股上漲(如台北股市營建類股已應聲漲停),並幫助房市回穩,避免交屋危機和內需景氣轉差。 然而,由於央行管制未鬆,整體房貸供給不會大幅增加,房價上漲動能有限,僅能視為「幾滴水」,對市場注入活水的效果不如預期強烈。
長期影響(2-5年內):若央行維持嚴格集中度管制,政策效應可能逐漸淡化,房市仍面臨貸款荒和資源分配困境,導致建商和購屋族持續「貸不到款或貸不足額」。 但若未來央行因經濟需求(如內需疲軟)進一步調整管制(如排除都更或土建融),則可能放大政策效果,帶動房市需求回溫、房價穩步上漲。 整體而言,這有助健全房市、支持自住需求,但需觀察央行後續動向和經濟情勢,風險包括信用放大和呆帳增加,金管會強調銀行仍需遵守5P標準風控。
新聞說:行政院落實卓揆「金融水龍頭要開大一點」的政策指示後,市場臆測央行是否將鬆綁不動產管制。外界甚至傳出央行近期找多家行庫「喝咖啡」,討論放寬貸款政策。對此,央行嚴正澄清,央行獨立性不容質疑,確實曾邀請2至3家行庫到央行報告,但那是每季理監事會前的例行會議,目的在於了解行庫房貸、土建融、整批性分戶貸款與新青安貸款最新情況,並非臨時性的「喝咖啡」或政策鬆綁前兆。政策鼓勵重點,央行重申,政策鼓勵重點是對於無自用住宅貸款的剛性需求。根據統計,截至今年7月底,全體金融機構的無自用住宅貸款餘額已達7兆5,160億元,占整體住宅貸款比重達63%,較2023年1月的57%顯著提升。根據央行7月底公布的第二季理監事會紀錄,多數理事認為,2023年9月央行推出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後,房地產市場已逐步降溫。新承作住宅貸款金額與整體購屋貸款餘額均持續下降,不動產貸款集中度雖仍偏高,但已有改善,顯示政策發揮效果。對此,多位理事傾向維持現行管制措施不變,展現相對「鷹派」態度,並強調仍須持續觀察不動產貸款集中度與房價走勢。不過,部分理事則提醒,市場資金供需矛盾值得關注。由於過去幾年預售屋量大,今年起陸續交屋,形成大量房貸需求,但銀行為遵循自主控管不動產貸款總量,核貸標準趨嚴,恐使部分符合條件的民眾無法順利取得貸款。理事建議,央行應妥善處理相關申訴,避免政策過度壓縮實質剛性需求。針對媒體報導「爛尾樓」問題,多位理事也提出關切。有理事直言,部分報導可能誇大個案,恐導致外界誤以為爛尾樓與央行信用管制有直接因果關係,甚至影響民眾對房市的預期。另有理事提醒,下半年國內景氣可能反轉,財務槓桿較高的小型建商恐首當其衝,央行應預作因應方案,以避免金融穩定受到衝擊。是否有放鬆空間?至於是否有放鬆空間?不少理事仍認為,目前房價指數成長率為正,部分地區房價漲幅依舊偏高,若此時放寬措施,恐抵銷過去七波管制成效,不利房價趨穩。也有理事建議,應針對重大建設帶動的特定地區房價進行精準追蹤,必要時祭出更有針對性的措施。總體而言,從理監事會的討論氛圍來看,第二季房市「鷹派」聲音仍居多數,維持管制政策不變是共識。雖然有少數理事呼籲應注意貸款資金供需缺口與剛性需求,但央行整體態度仍偏向謹慎,不急於鬆綁。央行強調,房市管制政策的最終考量是金融穩定與抑制投機炒作,對於無自用住宅貸款的剛性需求,仍是政策鼓勵重點,金融機構應兼顧市場需求與風險控管,持續調整貸款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