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9月7日 星期日

9月7日!美國AI晶片優先供國內使用的法案!

 新聞說:根據《路透》報導,美國國會正在推動將該國AI晶片優先供國內使用的法案,AI晶片巨擘輝達(NVIDIA)對此表示,該法案類似拜登政府的「AI擴散規則」,只會限制全球先進晶片的競爭。美國國會推動的《AI GAIN 法案》,全名為《保障國家人工智慧存取和創新法案》,被寫進美國《國防授權法案》的一部分,規定AI晶片製造商供應給外國客戶前,須優先滿足國內先進處理器的訂單。輝達發言人對此強調,它們不會為了服務全球其他地區,而剝奪美國客戶的權利。並表示美國國會研擬的法案企圖解決一個不存在的問題,反將限制全球任何使用主流運算晶片的產業競爭。根據法案內容,輝達、超微(AMD)等美國AI晶片業者,在出售產品至國外前,必須讓美國買家有機會優先購買。該法案還提議對出口到美國境外的所有先進晶片建立出口管制,並拒絕讓效能最強大AI晶片出口到海外。若該法案通過並成為法律,將會變成新的貿易限制措施,迫使出口商在出貨超過一定性能上限的晶片時要先取得許可與批准。輝達表示,這些規定保障美國企業需求,同時也限制中國在高端領域的發展。截至最近一個交易日,輝達股價下挫2.7%,收至167.02美元,盤後再挫跌0.56%;超微重挫6.58%,成為標普500當日表現最差股票之一,終場收在151.14美元,盤後軟腳0.75%。

這對輝達,台積電及鴻海接下來營收及獲利會有什麼影響?

美國《AI GAIN 法案》對輝達、台積電及鴻海營收與獲利的潛在影響

根據最新資訊(截至2025年9月7日),《AI GAIN 法案》(全稱《保障國家人工智慧存取和創新法案》)仍處於國會提案階段,已被納入《國防授權法案》(NDAA)的一部分,但尚未通過成為法律。該法案要求AI晶片製造商(如輝達、超微)在出口先進AI晶片(如H100、B300系列)前,須優先滿足美國國內訂單,並建立出口管制,拒絕最高效能晶片出口海外。這可能演變為新的貿易限制,需取得許可才能出口超過性能門檻的晶片。輝達發言人批評此法案「解決不存在的問題」,並比喻為拜登政府的「AI擴散規則」,恐限制全球競爭並影響使用主流運算晶片的產業。

法案若通過,將強化美國對中國等國的AI晶片出口限制,旨在保障國內供應並抑制中國高端AI發展。但輝達等業者擔憂,這可能導致營收損失(中國市場占輝達13-20%營收),並刺激中國本土競爭者如華為崛起。 儘管短期股價波動(如輝達最近交易日跌2.7%),AI需求強勁(2025年Q2營收成長56%)可能緩衝負面效應。 以下逐公司分析影響,基於財務數據、專家觀點及供應鏈動態。總體預測:短期(2025下半年)負面影響有限,中長期(2026起)視法案通過與中國市場替代而定,可能壓低獲利5-15%。

1. 輝達

負面影響主導:法案優先國內訂單,可能延遲海外出口,影響中國等市場銷售。中國曾貢獻輝達高達17億美元季度營收,若限制加劇(如H20晶片銷售受阻),預估2025財年損失16億美元。 輝達已開發中國專用晶片(如H20),但若需支付15%營收給美國政府(特朗普協議),毛利率將壓縮。 此外,法案恐刺激中國轉向華為Ascend系列,侵蝕市場份额。

正面緩衝:AI需求爆發,2025 Q2營收達467億美元(年增56%),數據中心業務(占94%)持續成長。輝達預測AI加速器營收2025年翻倍。 若中國市場部分重啟(特朗普鬆綁),H20銷售可添5億美元/季。

總體預測:2025營收成長40-50%(達800-900億美元),但獲利率可能降2-5%(因管制成本)。若法案通過,2026獲利下行風險高達10-15%。

2. 台積電

間接負面影響:作為輝達主要代工商(生產H100、B300等),出口限制可能減少輝達訂單,尤其是中國相關。台積電2024年已停產華為AI晶片(受美國指令),若輝達中國銷售下滑,CoWoS封裝產能利用率恐降。 關稅與強勢台幣也增添不確定性。

正面因素:AI需求推升營收,2025 Q2淨利跳61%至3983億台幣,預測全年營收記錄(年增39%)。AI加速器營收預計翻倍,複合年成長率50%。 台積電美國廠(亞利桑那)可轉移生產,減輕出口衝擊;與輝達合作新晶片(如Rubin架構)。

總體預測:2025營收成長30-40%(達900-1000億美元),獲利持穩或微增。但若法案導致輝達訂單減20%,2026獲利可能降5-10%。

3. 鴻海

供應鏈負面風險:鴻海組裝AI伺服器(NVIDIA夥伴),法案若限制晶片出口,供應鏈中斷可能減少訂單,尤其是中國客戶。鴻海已停H20相關工作(輝達指示),恐影響AI伺服器營收。

強勁AI需求支撐:2025 Q2淨利跳27%至350億台幣,AI伺服器營收預計Q3成長170%。全年AI需求推升營收15.8%,上半年淨利激增52%。 與NVIDIA及台灣政府建AI工廠(10,000 Blackwell GPU),強化AI基礎設施。

總體預測:2025營收成長15-20%(達6-7兆台幣),獲利上漲20-30%。負面影響較小(鴻海多元化),但供應鏈瓶頸可能壓低2026獲利5%。

2025下半年營收及獲利趨勢輝達成長40%(AI需求強),但獲利壓2-5%(中國限制)成長30-40%,獲利降5-15%(若法案通過)風險:中國市場流失;機會:國內優先確保數據中心訂單

台積電成長35%(記錄高),獲利穩成長25-35%,獲利降5-10%風險:輝達訂單減;機會:美國廠擴產、AI CAGR 50%

鴻海成長18%(AI伺服器爆發),獲利增25%成長15-20%,獲利持穩或降5%風險:供應鏈中斷;機會:AI工廠合作、170%伺服器成長

這些預測假設法案通過概率50%(國會分歧大),並考慮地緣政治變數(如特朗普鬆綁中國銷售)。AI需求仍是正面驅動,但供應優先國內可能放大全球競爭不均。 建議監測9月輝達財報及國會NDAA進展。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