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說:鴻海「被低估的AI玩家」,外資:9月衝鋒將締史上新高、目標價挺進350元,AI伺服器衝鋒,鴻海寫最強8月營收達6,065億元。美系外資表示,鴻海堪稱是「被低估的AI玩家」,今年輝達GB200及300機櫃達1.4萬台,9月還有iPhone題材,9月將挑戰月增4成刷新史上單月新高,推升第三季營收突破2兆元,最樂觀的情境下,目標價有望上看350元。美系外資指出,輝達GB200機櫃7月中旬後快速放量,預估第三季將可達5000台,除了AI伺服器放量外,9月還有蘋果新機iPhone 17助陣,預估9月營收將可月增40%、年增16%,躍升至8480億元,有望締造史上單月新高,預估鴻海第三季營收有望季增15%、年增11%上看2.1兆元的水準,美系外資說明,鴻海8月營收呈現月減,或讓股價回檔,但鴻海仍是主要AI機櫃組裝合作夥伴,且加上各大CSP業者推進AI軍備競賽,將有助於鴻海市占率在2025~2027年持續提升,更重要的是,一旦蘋果AI (Apple Intelligence)全數就位,將成為獲利最大驅動力。以明年16倍本益比來估算,美系外資給予加碼評等,目標價250元,但最樂觀的情境假設下,如果AI業務推優於預期,同步帶動獲利擴張,且iPhone出貨量轉強,明年本益比可達22倍,目標價將上看350元。
近幾個月外資群買了六十萬張鴻海,三大法人買了近七十萬張,上面的新聞是用來出貨的,還是鴻海股價真的被低估?
鴻海的新聞內容看起來像是基於2024年底或2025年初的預測,強調AI伺服器業務的成長潛力(如輝達GB200/300機櫃出貨、iPhone題材),並給出樂觀目標價250-350元。這類新聞常見於市場討論,但要判斷是「用來出貨」(即利多出貨,機構利用正面消息賣股)還是反映真實低估,需要看最新數據和情勢。基於2025年9月8日的最新資訊,我從股價走勢、財務表現、分析師共識、法人動向等多角度分析如下。總體來看,這新聞更像是反映市場對鴻海AI轉型的樂觀預期,而非純粹出貨工具,因為外資和法人仍在持續買超,股價雖有短期回檔,但AI業務成長動能強勁,PE比低於同業,顯示有低估空間。不過,股價最終取決於全球AI需求、地緣政治(如美中關稅)和匯率變動,建議自行評估風險。
最新股價與走勢
當前股價(2025年9月8日):約203元(開盤206,高207.5,低202,收盤203,較前日跌0.98%)。 這反映8月營收月減1.2%(但年增),導致短期回檔,但200元關卡有支撐,分析師認為屬正常調整,非趨勢反轉。
歷史比較:52週範圍112.5-221.5 元,當前在高檔區,但距新聞預測的350元仍有空間。月線以上,長期趨勢向上,但若跌破200,可能進入區間震盪。
財務與業務表現:AI成長是關鍵驅動力
鴻海2025年營運強勁,AI伺服器業務已超越智慧消費電子(如iPhone)成為最大營收貢獻(第二季佔41%),預計第三季年增170%、全年破1兆元,2026持續成長。 第二季淨利44.4億元,超預期27%,主要來自AI伺服器需求(如NVIDIA合作)。 8月營收6065億元雖月減,但全年預計創高。
關鍵財務指標 (截至2025年9月)值解讀
PE Ratio (本益比)15.76 (低於同業平均28.62)顯示股價相對獲利被低估,AI業務擴張可推升EPS。
營收7.42兆元年增強勁,AI伺服器貢獻大,高盛預計2025年AI營收年增110%。
EPS (每股盈餘)12.85 元若AI及iPhone出貨優於預期,本益比可達22倍,推升股價。
毛利率及淨利率未詳,但第二季超預期AI軍備賽助市佔率升,2025-2027年持續受益。
ROE (股東權益報酬率)12.12%穩健,但AI投資擴大(如美廠擴產)可進一步提升。
這些數據支持新聞的樂觀預測:鴻海是「被低估的AI玩家」,因為AI伺服器需求旺(雲端客戶如AWS、Microsoft擴張),預計2025年AI營收超iPhone銷售。 但地緣風險(如美關稅)可能影響,鴻海已擴大美國投資應對。
分析師意見:多看好,低估可能性高
平均目標價:241.22 元(較當前高約18-19%),部分報告更樂觀到300 元以上,若AI優於預期。
多數分析師給「加碼」評等,理由包括AI伺服器出貨爆發(第三季機櫃季增300%)、與NVIDIA及Apple合作穩固。 有些YouTube及部落格分析認為短期跌破月線是誘空,長期高飛潛力大。
少數保守意見:若AI熱潮減弱(如OpenAI執行長警告部分AI公司高估),或iPhone銷售放緩,成長可能不如預期。 但整體共識是低估,因為市場尚未完全反映AI轉型價值。
法人動向:外資持續買超,非出貨跡象
新聞提到「外資買60萬張、三大法人買近70萬張」,這可能是過去數據,但最新(2025年9月)顯示外資仍在買超,不是賣出:
9月5日:外資買超17,085張。
9月4日:買超9,462張。
9月3日:買超8,544張。
近期累計:外資買超為主,自營及投信小幅波動,但三大法人整體正向。
如果是用來出貨,通常見法人賣超伴隨利多新聞,但這裡相反,外資認同AI潛力,持股比重高,籌碼安定。 這不支持「出貨」說法,反而強化低估論點。
結論:更像是真實低估,而非出貨
低估證據:PE低、目標價高、AI業務爆發(預計2025年營收創高),市場尚未完全定價。 新聞的預測(如9月營收挑戰新高、第三季破2兆)與最新數據吻合,鴻海正從iPhone組裝轉向AI伺服器領導者。
出貨風險:短期股價回檔可能有機構調節,但無大賣跡象。若AI需求不如預期(如關稅影響),股價易波動。
建議:若看好AI趨勢,可逢低布局(200元附近),但監控美中貿易、美股AI股走勢。投資有風險,這非財務建議。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