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

10月10日!海運營收持續下跌經濟是否會衰退?

長榮海運9日公告9月份合併營收,因國際海運市場運價持續修正,故整體營收較上月走緩長榮9月合併營收301.21億元,月減幅8.60%、年減幅32.52%。 受運價走勢疲軟致營收下修,陽明9月單月營收為127.69 億元,月減7.73%、年減40.94%。全年累計至今營收為1,262.65億元,年減25.39%。 萬海於9日公告,受市場需求暫時疲弱影響,9月份營運價量較上月略有下滑,整體營收亦呈現月減,9月合併營收為110.16億元,月減4.99%,年減26.46%。海運股的營收持續大幅度的年減,這和川普關稅有沒有關係呢?是不是經濟衰退的前兆?

長榮、陽明、萬海9 月營收都出現 年減 25~40%,這確實是值得注意的現象。這裡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分析:

1.和川普新關稅的關係,直接影響有限:川普的「晶片數量課稅」方案主要針對高科技產品(筆電、電子產品、牙刷等含晶片商品),影響電子供應鏈較大,對全球一般貨櫃航運的運價並非直接主因。間接影響可能有:若美國進口商品成本增加使得需求下降導致船公司運量下降,才會拖累運價。但目前觀察,川普的政策還在發酵階段,對 2025 年 9 月的航運數據影響不算核心。

2.和景氣、運價走勢的關係,海運運價走弱是主因:今年第三季以來,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與美西、美東線的長約價格都有下修,直接壓縮了航商營收。 需求疲弱:歐美庫存去化進度慢,消費需求沒有明顯回升,旺季出貨潮也不如預期,導致貨量下滑。 船舶供給增加:這兩年造船潮交付新船,運力大增,但需求跟不上,形成供過於求 → 壓低運價。

3. 是不是經濟衰退的前兆? 不等於全球衰退:海運營收大減,更多是 產業供需失衡(供給過剩、需求平淡),不完全代表整體經濟衰退。 但有警訊:   若美國、歐洲需求持續疲弱,可能暗示消費力道下降。若搭配製造業 PMI、出口訂單也持續下滑,那才是更強的衰退訊號。

總結:海運股營收大減,主要原因是全球需求不振加運力供過於求導致運價持續修正,和川普關稅的關聯目前還不大。這現象不必然等於經濟衰退,但確實是全球貿易降溫的警訊。要更精準判斷經濟是否進入衰退,還要看 製造業 PMI、主要經濟體 GDP 成長率、失業率、消費支出 等數據。

這些運價指數的走弱,直觀地能反映為海運公司在「運價 × 運量」上雙重壓力。你提到的長榮、陽明、萬海 9 月營收年減逾 25% 到 40%,與運價下滑是高度吻合的。
全球經濟指標與可能的衰退訊號,運價大跌可能是全球貿易需求減弱的反映,但是否代表整體經濟進入衰退或下行,我們還要看其他指標來交叉驗證。以下是幾個重要觀察面向:
1. 領先指標,美國的「領先經濟指標」是經濟學家常用來預警衰退的指標之一。最新報告指出,Conference Board 的 LEI 預期 2025 年的 GDP 成長將較弱(約 1.6%),當領先指標由正轉弱或下滑,往往意味著經濟擴張動能在消退。
2. 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 (PMI)及工業產出,製造業 PMI 若低於 50,代表製造業處於收縮;若長期維持在50以下,常被視為經濟放緩風險。這類指數在全球多地若有疲弱表現,就可能是經濟衰退的前兆。工業產出、製造業出貨訂單、出口數據若持續下滑,也支撐「需求疲軟」的論點。
3.貿易及出口數據,若全球主要經濟體(美國、歐洲、中國)出口訂單、對外需求下滑,一定程度會反映在貿易航運、供應鏈活動裡。運價下滑加貨量下滑雙重夾擊,可能比單一運價下滑更具警示意義。
4. 就業及失業率,若失業率上升、薪資成長停滯,代表終端需求可能下滑。這是比較中後期的衰退信號。有一種名為 Sahm Rule 的指標,就是利用失業率(3 個月移動平均)上升幅度來警示經濟是否進入衰退階段。
5.GDP及同比季別數據,如果某些主要經濟體出現連續兩季負成長,那就符合傳統意義上的「技術性衰退」。但有時經濟的衰退是片段性的、不均衡的,需要看區域、國家以及產業結構來判斷。
三、整合解讀與判斷,結合運價指數加經濟指標的觀察,我對你提出的兩個問題(運價年減與是否為衰退前兆)給出如下看法:運價持續下滑加海運公司營收大幅年減:這是高度一致的現象,證明航運業正面臨需求疲弱加運力過剩的壓力。這與你看到的長榮、陽明、萬海營收數字非常吻合。是否是經濟衰退的前兆?:這有可能是「全球貿易疲弱或製造業需求降溫」的信號,但不一定保證整體經濟已經或必然衰退。若更多經濟指標(如PMIs、出口訂單、就業、工業產出)也同步下滑,那麼這些運價與營收下滑就更有可能是衰退前兆。目前看來,部分領先指標已有警訊(如美國 LEI 下滑),但全球經濟並未在公開資料中完全確定進入全面衰退階段。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