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10月9日 星期四

10月9日!傳鴻海及日產電動車聯手破局?

 

新聞說:日產(Nissan)今年2月與本田(Honda)確定終止合併協商後,之後傳出鴻海有意收購追濱工廠,攜手生產電動車(EV)。不過,最新消息指出,由於日產談判不斷拖延,讓鴻海感到不耐,因此談判破局。據日媒報導,鴻海已於9月中決定退出。鴻海今日股價開高走低,截至上午10點40分,股價來到222.5元,下跌2.5元,跌幅1.11%。根據東京電視台報導,鴻海自今年5月起便與日產(Nissan)談判收購追濱工廠,聯手生產電動車(EV);即使日產所開出報價,高達1000億日圓,遠高於工廠周邊土地市價300億至400億日圓,且工廠部分設備老舊,因此並不算是合理價格,但鴻海仍願意接受,且有意承攬部分工廠員工。報導指出,日產汽車社長斯皮諾薩7月間曾宣布,將在2027年會計年度末結束生產,關閉追濱廠,並將生產線轉移至位於九州的工廠,並考慮出售相關資產,改做為其他用途,同時也開始接觸其他潛在買家,將鴻海提議暫放一旁;隨時間過去,鴻海對於談判過程推遲感到不耐,最終於9月中決定退出收購。

這對鴻海接下來的營收及獲利會有什麼影響嗎? 

這件事確實攸關鴻海在電動車(EV)轉型的戰略。整理一下重點,然後分析對鴻海營收與獲利的影響:事件重點,收購標的:日產追濱工廠,場址位於神奈川,土地市價約 300–400億日圓。日產開價 1000億日圓,雖高於合理市價,鴻海仍考慮接受。工廠部分設備老舊,還要承擔員工安置。日產態度,2027年關閉追濱廠,轉移至九州。與鴻海談判過程拖延,且另尋買家。鴻海因進度卡住而退出(2025年9月中)。鴻海今日股價反應,開高走低,跌幅約1%,屬於中性偏負面反應。短期影響(1–2年內),營收及獲利沒有立即損失,鴻海原本並未因追濱廠有既定營收,所以退出不會讓已存在的訂單消失。反而避免了 一次性1000億日圓(約新台幣2100億)的大額支出,短期現金流壓力降低。市場解讀偏向「投資機會流失」,投資人原先期待鴻海透過收購切入日本EV整車製造,取得品牌或當地市場地位。退出後,等於少了一個「電動車增長故事」,所以股價反應小跌。中長期影響(3–5年),戰略層面:錯失在日本的 EV 製造基地,日本是全球汽車重鎮,追濱廠若能拿下,等於直接進入日本供應鏈。退出後,鴻海必須另尋切入口,可能轉向與其他日系車廠或歐美車廠合作。財務面:可能是「避開陷阱」,工廠老舊、設備更新成本高,加上勞務安置與日產漫長談判,可能導致後續投資報酬不佳。若真的買下,短期會拖累毛利率。退出反而避免「低效益投資」。對 EV 版圖影響有限,鴻海主力 EV 戰略仍在 台灣(鴻華先進、Model C)、美國(與Lordstown合作)、印尼、泰國、印度。日本是加分項,不是核心必須。總結:營收及獲利影響:短期幾乎沒有,反而避免資金壓力。市場心態:小失望,因為象徵性大於實質性。長期戰略:少了一個在日本的據點,但不影響鴻海全球 EV 藍圖,頂多讓擴張速度稍慢。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