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說:在中國對稀土礦出口實施限制,而美國則對中國徵收額外關稅並限制其軟體銷售之後,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上的廠商正準備應對不斷升級的貿易戰帶來營運上的中斷。 根據《彭博》報導,一位知情人士表示,稀土限制可能會導致荷蘭晶片設備製造商艾司摩爾(ASML) NV 的出貨延遲數周,該公司是全球唯一一家生產最先進半導體機器的製造商。一家美國大型晶片公司的高級經理表示,該公司仍在評估潛在影響。但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該公司目前面臨的最明顯風險是晶片供應鏈中至關重要的稀土磁鐵價格上漲。另一家美國晶片公司的高層表示,該公司正急於確定哪些產品含有來自中國的稀土,並擔心中國的許可證要求會導致其供應鏈停頓。報導稱,目前尚不清楚美國總統川普最新提出的出口禁令將對哪些美國軟體產品造成衝擊。今年7月,美國政府取消了晶片設計軟體銷售的出口許可要求,這些規定是5月為因應北京方面先前限制重要稀土出口而採取的一系列措施之一。中國的新規定要求海外公司在運輸任何含有微量中國稀土元素的材料時必須獲得批准,並明確指出用於製造某些電腦晶片和推進軍事應用人工智慧研究的零件。 「這是中國實施的最嚴格的出口管制,」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關鍵礦產問題主任Gracelin Baskaran表示。「很明顯,他們有權力和影響力,不僅讓美國公司,而且讓世界各地的公司都遵守規定。」晶片製造機器,例如 ASML 和應用材料公司銷售的機器,尤其依賴稀土,因為它們包含極其精確的雷射、磁鐵和其他使用這些元素的設備。 一位熟悉 ASML 的人士表示,ASML 正在為業務中斷做準備,尤其是由於一項條款要求外國公司再出口含有中國稀土元素的產品時必須獲得中國的批准。由於涉及私人事務,該人士要求匿名,並指出 ASML 正在遊說荷蘭和美國盟友尋求替代方案。該公司拒絕置評。 喬治城大學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高級數據研究分析師Jacob Feldgoise表示,在半導體價值鏈中,中國新的出口管制可能會對在晶片製造過程中使用稀土化學品的晶片製造商以及將稀土磁鐵集成到設備中的工具製造商產生最大影響。有些人質疑這些限制措施將持續多久,認為這可能是川普計劃訪問亞洲之前的一種姿態。川普計劃於本月稍後訪問亞洲,屆時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會晤。目前尚不清楚中國將如何在如此離散的水平上追蹤稀土元素以執行這些規定。
為什麼中國要對美國發起貿易戰呢?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你提到的這一輪「中國限制稀土出口、美國加徵關稅並封鎖軟體出口」確實標誌著中美貿易戰正從「關稅戰到科技戰,再到 原料戰最終到金融戰」的第四階段過渡。而要理解為什麼中國要主動升級貿易戰,必須從 戰略意圖、經濟壓力、政治時機 三個角度來看。
一、中國為什麼要對美國發起貿易戰?1. 戰略對抗:以稀土為「反制籌碼」,稀土被稱為「工業維他命」,幾乎存在於所有高科技產品中: 晶片設備(ASML、應材、東京威力), 電動車馬達(特斯拉、比亞迪),軍用武器、雷射、衛星、AI演算法訓練伺服器,中國掌握了全球約70%稀土產能、90%精煉技術能力。因此,在中美科技對抗中,稀土是中國少數真正能掐住美國「供應鏈喉嚨」的武器。中國限制稀土出口的實際意圖:用「供應鏈中斷風險」來迫使美國與其盟友放慢對中國的科技圍堵速度。這是「以攻為守」的策略,透過稀土卡位換取談判籌碼。
2. 經濟壓力:內需疲軟、出口下降,中國需要外部議題轉移焦點,中國目前的經濟狀況並不理想: 房地產泡沫未解(恒大、碧桂園重組仍在進行), 消費力低迷、青年失業率偏高, 出口連續數月下滑(對美出口年減超過 15%),因此,當內部經濟難以刺激、民眾信心不足時,外交強硬、對外對抗 就成為一種政治工具。它可以在內部凝聚民族共識,強化「受外部打壓」的敘事,對外表達中國不會屈服於美國的科技制裁,所以你看到稀土出口管制、晶片設備出口審批、甚至AI技術出口許可,都不只是經濟行為,而是 政治信號 + 經濟談判工具。
3. 政治時機:川普重返白宮前的試探與壓力測試,你提到的新聞非常關鍵:「有分析認為,這可能是川普計畫訪問亞洲前的一種姿態。」確實如此。
因為川普此刻在政治上強勢,已宣布重新提高對中關稅、封鎖AI軟體出口。中國此舉是:向川普施壓,測試他是否仍保留談判空間;同時警告美方與盟友(特別是歐洲與日本):「若你們跟隨美國圍堵中國,也要付出代價」。換句話說,這是一次「地緣政治談判前的戰術性震撼」。
二、中國的「稀土武器化」策略有多有效?原料開採層面,中國的優勢全球最大產能(內蒙古、江西),美國與盟友的應對方面,美、澳、加開始重啟自有礦區開採,精煉與分離層面,中國的優勢技術壟斷(全球90%精煉量),美國與盟友的應對方面,美國投資Lynas(澳洲)與MPMaterials(美國)擴產,但短期難替代下游應用層面,中國的優勢稀土磁材、電動車馬達,美國與盟友的應對方面,美國推動供應鏈「去中化」,但成本高、週期長,政策風險層面,中國的優勢行政控制力強,可隨時管制 ,美國與盟友的應對方面,美國難在短期內達成全面自給 。
結論:短期(6–12個月)內中國仍有相當的震撼力;但中長期(2–3年),這會加速全球「去中國化供應鏈重組」,反而削弱中國在稀土市場的結構性優勢。
三、為什麼這會讓「貿易戰升級」成「科技戰+資源戰」,現在中美已經不是單純關稅互徵,而是:1.美國:用技術封鎖(AI晶片、EDA軟體、先進製程),2.中國:用原料封鎖(稀土、鎢、鎳、石墨),這兩者形成一種「對稱報復」:美國卡你技術上限,中國卡你製造原料。這樣的衝突若持續,全球供應鏈的風險會上升:半導體製造(ASML、應材、台積電)延遲出貨,AI伺服器與電動車馬達成本上升,通膨壓力再起(特別是高科技產品與新能源產業),投資市場波動加劇(如你前面提到的 IMF 警告)。
四、總結:中國發動這波「稀土戰」的三重目的,經濟層面,目的反制美國科技封鎖、增加談判籌碼,實際效果有效但短期性。政治層面,目的凝聚內部民心、展示國際強硬,實際效果成功度高,對內有利 。外交層面,目的試探川普與盟友的底線,實際效果 尚未確定,取決於美國後續反應。
中國之所以在此時對美國發起貿易戰、特別是以「稀土出口限制」為武器,有幾個深層次的戰略與經濟原因。下面是完整解析
一、中國的動機與戰略考量,以稀土為籌碼反制美國高科技封鎖,稀土是製造半導體設備、電動車馬達、雷射、AI伺服器、軍事雷達的關鍵材料。全球約70%以上的稀土供應、90%的精煉能力掌握在中國手中。美國近年對中國實施高科技出口禁令(晶片、EUV光刻機、AI晶片),中國幾乎沒有對等手段, 所以「稀土管制」成了最直接的反擊工具。目標:讓美國與盟友感受到晶片與AI供應鏈的痛點,迫使其重新談判或緩和限制。
二、經濟與地緣政治背景,川普再度上台、強硬對中政策回歸,川普宣布對中國商品加徵100%關稅,並限制關鍵軟體出口。中國視之為「經濟戰升級」,且影響範圍擴及AI、半導體、國防科技。北京當局為維護「國家安全與主權尊嚴」,以稀土反制,是一種「以牙還牙」的象徵性行動。
三、戰術層面:震懾與談判籌碼,出口管制是「可控衝突」策略,北京深知稀土出口禁令若長期化,全球科技業(含中國企業)也會受害。因此,這是「可調整、可撤回的外交籌碼」,非全面封鎖。可藉此在川普訪亞或APEC會議前,迫使美方釋出談判意願。
四、內部壓力因素,中國內部經濟疲弱,需要對內樹立「強硬」形象,近月中國出口衰退、房市低迷、青年失業率偏高。當局藉強硬對外政策「轉移焦點」,激勵民族主義情緒。對內傳遞「中國不會被美國科技制裁打垮」的訊號。
五、全球與台灣的後續影響,半導體供應鏈影響層面,短期效應ASML、應材、台積電等短期面臨出貨延遲、成本上升,中期風險若限制延長,EUV機台、AI晶片進度受阻。美中關係影響層面,短期效應雙方報復升級,可能擴及金融或雲端領域,中期風險長期形成「科技冷戰」結構化格局。台股影響影響層面,短期效應短線恐出現恐慌性下跌(特別是半導體、AI設備),中期風險中期若貿易衝突延續,資金可能轉向防禦股(電信、食品、軍工)。
總結:中國此舉不是單純的經濟報復,而是一場政治、科技、戰略多層次的反制行動。它旨在:1.牽制美國的科技封鎖;2.爭取談判籌碼;3.對內展示強硬;4.同時測試全球供應鏈的依賴程度。若川普不鬆口、雙方繼續加稅與技術限制,這場「第二輪科技貿易戰」恐怕會比2018年的規模更廣、持續更久。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