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

12月18日!車廠本田與日產決心邁向整合!


新聞說:震撼彈!Honda社長證實與Nissan、三菱協商合併:有望躋身全球第三大汽車巨頭,日本兩大汽車製造商本田和日產正進行協商,計畫成立一家控股公司,以應對特斯拉和比亞迪等競爭對手在全球汽車產業掀起的變革浪潮。據《路透社》引述知情人士透露,雙方談判的目標是成立一家傘式控股公司,將本田和日產納入旗下。最早報導此消息的《日經新聞》指出,雙方已展開合併談判。目前尚不清楚成立新控股公司是否旨在最終促成兩家公司完全合併,但無疑將加強雙方在電動車領域的合作。據《TBS》等日媒報導,本田汽車社長三部敏宏12月18日針對合併案表示:「不僅是與日產,與三菱也在探討包括合作在內的各種可能性,但一切都沒有定案。」當被問及是否可能合併?,他指出 「整體來看,確實有可能。」Nissan若合併Honda,將成全球第三大汽車製造商若本田和日產成功合併,這將是繼2021年飛雅特克萊斯勒和PSA集團以520億美元合併成立Stellantis以來,汽車產業最大的一筆交易。本田的市值為6.64兆日圓(約新台幣1.4兆元),而日產的市值為1.53兆日圓(約新台幣3,237億元)。若合併成真,日本汽車業也將整合為兩大陣營。日產、本田以及三菱合併後的汽車年銷量將超過800萬輛,躋身全球第三大汽車製造商,但仍低於TOYOTA(2023年銷量為1120萬輛)和德國福斯(2023年銷售920萬輛)。Edmunds分析師Jessica Caldwell指出,在眾多中國製造商強勢競爭的情況下,規模較小的車廠要生存和發展變得越來越具挑戰性,「合併不僅是為了生存,更是為了負擔未來的發展。」本田和日產在今年3月同意在電動車業務上合作,並在8月深化合作關係,同意在電池、電動軸和其他技術方面共同努力。《日經新聞》報導稱,兩家汽車製造商預計將很快簽署一份關於新合併實體的合作備忘錄(MOU)。報導還指出,本田和日產也正考慮將日產持有24%股份的三菱汽車納入控股公司旗下。EV勢力重塑市場!美歐大廠頻頻「瘦身」,近年來,全球汽車產業面臨多重挑戰。由特斯拉和比亞迪發起的電動車價格戰,加劇了各車廠的競爭壓力。同時,歐洲和美國市場的需求停滯,更使車廠面臨嚴峻的經營壓力。此外,中國汽車製造商的崛起,特別是在電動車市場的強勢表現,也對傳統車廠構成威脅。本田和日產作為日本第二和第三大汽車製造商(僅次於豐田),在中國市場正面臨市佔率下滑的困境。中國市場在11月份的全球電動車銷量中佔據近70%的市占率,單月銷量超過127萬輛。本田和日產在2023年的全球總銷量為740萬輛,但正面臨來自電動車製造商的挑戰,尤其是在中國市場,比亞迪等車廠已大幅領先。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包括通用汽車和福特在內的全球汽車製造商,已因高借貸成本和充電基礎設施不足而減緩了對電動車的投資。通用汽車在9月表示,正與韓國現代汽車洽談合作,以降低成本,包括聯合開發車輛。歐洲汽車產業也面臨動盪,由於市場疲軟、成本高昂、電動車普及速度低於預期以及來自中國競爭對手的競爭加劇,數千個工作崗位岌岌可危。福斯汽車(Volkswagen)甚至威脅要關閉其在德國的工廠,並裁員和削減工資以降低成本並提高利潤。

A大回答:今天日本兩大汽車公司本田和日產將展開合併協商,這樁交易最終可能擴大至包含三菱汽車。汽車製造業者近幾個月來強化彼此關係,原因是面臨來自特斯拉和陸廠的激烈競爭,而且歐美需求停滯,加劇傳統車廠的壓力,然後傳出鴻海傳向日產汽車提出收購提議,這種不是由鴻海公司提出來的單純就聽一聽就行了,像是鴻海增資ZF子公司逾10億元,拚車用底盤系統,這種有公告的就是真實的,目前電動車業本來就很競爭,就是要加速這些大廠整併,這樣才會接受鴻海提出的代工模式,接著進到新的電動車時代,昨天又有傳出什麼GB200要延一季還什麼的,新聞標題寫延後,然後內文寫沒延後,這種就是空方在那胡說八道,鴻海說12月都出貨了,現在就是在出貨,沒什麼好奇怪的,昨天連GB300過熱會延後的鳥消息都出來了,這種都是笑一笑就行了,大家看鴻海中借券賣出這麼多,就知道目前空方很急,我說過,三大法人大賣鴻海跌不下去,這時就會有背骨仔出現,之前我有提過聯電,也是被借券賣出100萬張,近四個月被借券賣出五十幾萬張,昨天就有背骨仔先回補24346張,今天聯電又漲了2.7%,這就是我說過,短線沒有大團結這種事,這些空方向下打時一付大團結,其實他們就是在等稍蹤即逝的低點,只要有背骨仔先回補空單,空方就會整個人踩人的回補,最近鴻海股價常常開高走低,就會有一些低級投機客說收紅他就要吃屎,常常去猜當天的上漲或下跌,你鐵定屎是吃不完的。

日經新聞說:本田與日產決心邁向整合,鴻海成推手,日本汽車界今天傳出重大訊息,經營不善的日產汽車將跟本田汽車展開整合協商。日經分析背後因素跟台灣鴻海有意收購日產股份有關,促成本田與日產下定決心全力推動整合。面對日媒報導,日產今天聲明「正針對各種可能性進行評估」;本田也聲明「正在進行各種評估」。日本經濟新聞與讀賣新聞報導,本田汽車與日產汽車將針對經營整合啟動協商,而促成這項歷史性大規模重組決定的背後,隱藏著台灣鴻海的身影。鴻海過去一段時間曾鎖定經營不善的日產,試圖暗中參與經營。如果鴻海意圖得以實現,本田與日產的合作可能會回到原點,因此讓兩家公司決定全力邁向整合。從今年秋天開始,鴻海身影不時出現在日產周邊。鴻海因為代工美國蘋果智慧型手機實現成長。鴻海雖然目前仍以IT設備代工為主力,但2019年表明投入作為未來重點項目的純電動車(EV)領域。負責EV業務的是鴻海電動車策略長關潤,他曾是日產的第3號人物,並擔任過日本電產社長,2023年被挖角到鴻海。肩負在全球EV市場達到4成市占率長期目標的關潤,將眼光望向老東家日產。此外,也因為鴻海期待成為客戶的美國新興EV製造商相繼破產,便將重點放在開拓日本市場。鴻海9月提出將在使用子公司夏普的零組件技術同時,親自參與EV研發。日產擁有從2010年開始量產EV車款的實際成果,鴻海似乎希望透過投資日產,獲取EV製造的專業知識及全球銷售能力。作為參與日產經營的手段,鴻海聚焦法國雷諾汽車(Renault)放在信託銀行的日產股份。雷諾在1999年出資取得陷入經營不善的日產43%股份,成為日產最大股東。不過,日產把雷諾擁有強大影響力的情況視為不平等條約,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都要求修正為對等關係。2023年11月,日產與雷諾在時隔24年後修正雙方資本關係,雷諾將調降出資比率,與日產達成相互持股15%的協議。雷諾為階段性釋出持有的部分日產股份,暫時轉移到法國信託銀行,截至今年9月止,還有22.8%的日產股份存放該信託銀行內,鴻海似乎認為,如果能取得這些股份,將能參與日產經營。日產方面也察覺到鴻海動作,暗中針對防止收購商議對策。對於正面臨經營不善的日產來說,想避免鴻海參與其經營。日產在主力市場的美國及中國銷量呈現嚴重低迷,2024年4月到9月的上半年度合併淨利只剩192億日圓,較2023年同期暴跌94%。作為改善對策,日產11月提出在全球裁員約9000人並減產2成的結構改革,但如果鴻海參與經營的話,日產將面臨更大規模裁員的風險。不僅日產,本田也對鴻海動向抱持警戒。本田8月已跟日產展開全面業務合作,也針對共用EV基礎零組件與車用軟體等開始協商。本田相關人士對日產方面提出強烈警告「如果日產和鴻海合作的話,這裡的合作就會化為烏有」,但反過來說也顯示本田方面的焦慮。對本田來說,與日產的合作是成長核心,無論如何都想避免破局。如果鴻海對日產發動敵對的股票公開收購(TOB),本田也曾評估過要成為「友好的收購者」。不過,本田與日產要邁向整合的不安因素就是日產經營狀態,針對控股公司出資比率與投資負擔的協商恐怕會遇到困難。進入12月後,鴻海檯面下的行動變為活躍。有消息傳出關潤預定在法國巴黎與雷諾集團執行長梅奧會談。日產相關人士也認為,「屆時鴻海探詢收購日產股份也非不可思議之事」。

A大回答:劉董本來計劃2025年要有電動車市佔的5%,營收要有1兆元,結果傳統車廠一直撐,到現在為止鴻海新的電動車代工模式還沒有很成功,不過在2023年AI產業忽然起來,2024年爆發,今年鴻海在AI伺服器的營收有可能來到7000億營收,明年GB200出來,第一季就放量,接下來一季比一季好,光AI伺服器在2025年會有1.8兆左右的營收,等於就是取代了當初劉董電動車規劃的營收,之前劉董要佈局未來產業,以鴻海每年淨值會增加5%,2019年時鴻海淨值83元,現在鴻海淨值115元,ICT產業中的手機,電腦,筆電,平板,電視,遊戲機等已經飽和,鴻海的淨值增加,如果找不到新的事業進來,那接下來鴻海就無法為新增的淨值找到獲利,所以那時才規劃了電動車,沒想到2023年天上掉了大餅下來,也就是AI伺服器,以目前AI產業的年複成長率來看,到2028年,甚至是2031年,鴻海的成長動能已經有了,而且輝達,台積電,馬斯克都看好鴻海佈局的另一個未來產業機器人,輝達及特斯拉更是喊出明年或後年就要量產機器人,所以鴻海不但成長動能沒問題外,還有預備方案的機器人,數位健康等,大家不要忘了,鴻海在2021年成立了鴻海研究院,這是為了五年後的技術準備的,之前大家常常聽到量子電腦,低軌衛星,資安等技術,這一些都是鴻海研究院在研究的,今天我聽到一個無知的散戶說鴻海沒有做低軌衛星及量子電腦的研發,我聽了就覺得好笑,明明2021年鴻海就創立了鴻海研究院,一些散戶常常把自己的無知顯露出來,鴻海研究院有一點像之前的工研院,就是做五年之後才用得到的技術,很多散戶都喜歡出一張嘴就否定鴻海的努力,我也是不懂這些人到底是怎麼了,說鴻海沒有技術,明明這麼多專利擺在那,也投資了這麼多研發經費,但散戶就不去看,常常在以自己的無知看鴻海,回到電動車上,第三季法說會上鴻海有說要和日本的傳統車廠在協商,目前鴻海的壓力真的是比較小,鴻海已經手握AI伺服器的成長動能,是有時間和這些傳統車廠慢慢撐的,對鴻海來說,電動車慢個一年,兩年甚至是三年才起來,完全不會影響到鴻海接下來幾年的營收及獲利成長,反觀這些傳統車廠,他們已經虧損連連,也被特斯拉及比亞迪打到懷疑人生,面臨了再不轉型就等死的局面,如果本田,日產加三菱協商合併,然後找鴻海合作電動車代工新模式,那鴻海的電動車代工及關鍵零組件等於就是成功了,對日本傳統車廠來說,鴻海可以提供他們成本更低,更有彈性的關鍵零組件及代工模式,唯有和鴻海合作才能殺出一條血路,不然本田,日產加三菱,這三家如果用一樣的模式合作,那還是會輸給特斯拉及比亞迪,最近很多新聞在那傳,大家聽一聽就好了,短線會影響到鴻海營收及獲利的因素和電動車就沒關係,而是接下來的GB200,市場一些空方也一直在用這個消息打擊AI概念股,其實等到偏空的外資或主力回補,那時大家就會又開始感覺鴻海變超級強了,原因就是三大法人買的是散戶賣,三大法人賣的是散戶買,三大法人買了後會拉抬及護盤,最近是三大法人賣了後會壓制及摜殺。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