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說:傳最快2025年華為將量產人形機器人,大陸科技巨頭華為傳出正聯合數家大陸企業測試人形機器人在不同場景的應用,最快可在明年開始量產。去年開始,人形機器人成為全球市場關注的焦點之一,特斯拉、Google、輝達等科技巨頭積極投入研發,華為也加入戰局。高盛日前報告表示,到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380億美元,出貨量將達140萬台。綜合陸媒4日報導,華為正聯合中國移動、樂聚機器人展開5.5G網路場景下的機器人應用,面向B端(商業目的)和C端(客戶端)的多種場景。報導表示,華為早在2022年,就開始布局人形機器人。中泰證券調研資料顯示,華為剛開始只想提供算法模型,但去年萌生做機器人本體的想法,並在2023年6月,成立全資子公司東莞極目機器有限公司。值得注意的是,11月中旬,華為(深圳)全球具身智慧產業創新中心正式運營,並與樂聚機器人等16家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與華為簽訂備忘錄的企業中,除了大量在製造業布局的協作機器人本體企業大族機器人、拓斯達、埃夫特、墨影科技公司外,還有來自應用於各種場景的特種機器人企業,包括在智能交互、農具、建築、教育、腦機接口等領域的企業。另有資料顯示,今年初至今,華為的人形機器人已進行兩次測試版本的迭代,未來將很快鎖定方案,並盡快在明年發表並實現一定規模量產,屆時有望帶動大陸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快速發展。
新聞說:輝達和特斯拉強攻人形機器人,台廠零組件供應鏈成形,2025年全球大廠拚人形機器人量產,不僅輝達、特斯拉、Open AI、亞馬遜、本田等積極布局,中國廠商企圖心強烈,台廠包括盟立、上銀、台灣精銳、利茗機械、宇隆、和大、富田電機等,積極布局人形機器人關鍵元件,供應鏈逐步成形。市調研究機構TrendForce評估,2025年機器人大廠逐步實現量產,預估2027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產值,有機會超越20億美元,2024年至2027年間市場規模年複合成長率,將達154%。人工智慧晶片大廠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在11月24日於香港科技大學對話論壇中指出,機器人需要理解物理世界的人工智慧,他預期,可以達到高量產製造的機器人產品有三種,包括汽車、無人機、以及人形機器人,其中人形機器人的量產程度將是最高的。黃仁勳表示,有了上述三種機器人類型,人類可把機器人技術擴展至極高的產量。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也強攻人形機器人,執行長馬斯克在10月一場公開活動上預言,全球到2040年至少會有100億台人形機器人,超過全球人類人口。7月下旬特斯拉表示,人形機器人Optimus已在其中一家廠區內,自動化執行生產電池相關工作,執行長馬斯克透露,2025年將少量生產Optimus機器人供公司內部使用。Open AI也與AI機器人新創公司Figure合作,開發OpenAI大模型為基礎的機器人,Open AI也轉投資挪威1X Technologies開發EVE人形機器人。美國電商龍頭亞馬遜轉投資機器人新創公司Agility Robotics,設計開發廠區用Digit人形機器人,市場預期2025年將上市。此外,美國波士頓動力持續開發人形機器人Atlas,日本本田、英國Engineered Art等長期布局人形機器人。本土投顧法人分析,全球人形機器人廠商近10年大幅增加,截至今年6月,全球企業參與家數已超過160個,其中中國廠商積極布局,參與企業家數占比37%,美國居次占比19%,日本占比11%,中國廠商近5年參與企業數量倍增。觀察人形機器人關鍵零組件內容,法人指出,包括關節驅動模組、力矩感測器、諧波減速機、滾柱螺桿、無框力矩馬達等,台灣廠商在人形機器人供應鏈也逐漸成形。TrendForce評估,人形機器人的軟硬體供應鏈,將與智慧終端設備、工業機器人與無人機供應鏈高度重疊,目前在此三類供應鏈具備競爭優勢的供應商,未來更容易切入人形機器人市場。傳動元件大廠上銀,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具備諧波減速機、滾柱螺桿技術,上銀先前指出,人形機器人所需減速機 、機器人關節、滾珠螺桿等關鍵元件,上銀都有開發,法人預期上銀人形機器人營收有機會逐年翻倍。自動化解決方案商盟立透過與中國廠商合資方式,布局人形機器人關節模組產品,以及諧波減速機、特種無框力矩電機、機器人關節、控制器等關鍵零件。此外包括台灣精銳、利茗機械(LIMING)、宇隆、和大等,持續布局各種機器人減速機解決方案。特斯拉關鍵馬達供應商富田電機,積極開發機器人用多關節馬達。富田電機說明,機器人多關節馬達技術,與電動車動力系統息息相關,多關節馬達也是一整組系統,內建齒輪箱、驅動器等關鍵元件,富田電機延續車規標準,開發機器人多關節馬達系統。
A大回答:劉董在2019年上市時提出了在F1.0現況優化部份,集團在2019年已對外宣示「分工、分享、興利、除弊」四大重點並貫徹執行,也就是以「強中央、富地方」的精神讓中央與子公司以及中央與次集團之間明確分工,並全力推動集團內部的資訊高速公路即時分享各項資訊與心得。另外,集團也在採購流程中導入系統化機制,排除人性所可能帶來的弊端,減少不必要的成本、也增加股東利潤,進而達到「興利、除弊」的效果。在F2.0數位轉型方面,集團則善用數位科技使整體營運更有效益。例如,優化了網站平台以便與投資大眾高效溝通、提昇法人與投資人體驗;也建構了供應鏈管理平台,讓上游廠商與客戶都能夠清楚相關訂單執行情況,使公司藉由明確的數字表現強化供應商管理,同時也讓公司能夠更機動迅速滿足客戶的需求變化。另外,公司也著手建立各種大數據資料庫,讓各管理環節能依照客觀數據,而非人的主觀意識做決策,形成自動化的智能決策流程,也提高決策速度與品質。此外,無論是生產或是績效管理也都將以數位智能化方式來「提質、增效、降本、減存」,最終則極大化集團收益報酬。至於F3.0的轉型升級,將藉由研發新技術與投身新產業來達到目標。集團將投資「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此三大產業,以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這三項新技術領域,以「三加三」作為重要的發展策略。以電動車為例,鴻海在全球市場有強大的供應鏈系統、關鍵零組件製造、機構設計研發、系統整合服務等優勢條件可成為「垂直整合服務商」及「智能平台服務商」,未來也將致力於開發新技術與新共享模式,推動鴻海造車平台生態永續發展。今年三月開始AI產業已經徹底的大爆發了,到2031年前鴻海成長動能已經沒問題了,不過鴻海當初提出來的並不僅有AI產業,還有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5G及半導體,當AI產業爆發後,市場忽然發現好像很多東西都能把AI套進去,這樣發展就會變的很快速,例如電動車的自動駕駛,工廠機器手臂及人形機器人,數位健康,更令人興奮的還有鴻海原本ICT產品如手機,電腦,平板,筆電也能因為AI產業而重拾成長動能,雖然和AI伺服器沒得比,但可以帶動原本ICT產業的換機潮,至少鴻海原本ICT產業的營收及獲利就不會衰退,最近各雲端大廠,公司,企業,政府,學校,醫院等,都積極的佈局AI伺服器,有了AI伺服器後,是可以增加公司效率,節省成本,所以很多雲端大廠就會啟動AI軍備競賽,之前台積電有說過,自己有導入了AI伺服器,真的就是有幫公司增加效率,節省成本,並且增加獲利,所以台積電認為AI需求是真實的,台積電自己親身經驗導入AI伺服器,真的能讓公司賺錢,鴻海也積極的導入AI,鴻海不但是製造AI伺服器,而且本身也會導入AI工廠,這就和我之前說的一樣,鴻海這種一流的代工廠都導入了AI智慧工廠,其它的代工廠如廣達,緯創,仁寶,和碩,英業達,立訊等,他們敢不導入嗎?如果他們不導入,鴻海的效率如果變的更高,節省更多的成本,那鴻海就能吃下更多的市佔,那剩下的代工廠就只能等死了,所以這些代工廠也會導入AI伺服器,當愈來愈多公司導入AI伺服器後,那新的應用就會出來了,像特斯拉就是要發展電動車及機器人,輝達也是想要發展機器人,上面一篇新聞說華為明年就要量產人形機器人,本來我們認為人形機器人會在兩三年後才會看到比較明顯的市場,現在看起來很多科技大廠野心勃勃,打算明年就推出人形機器人。新聞說:xAI優先核准10.8億美元NVIDIA GB200 AI伺服器訂單,計畫2025年交付,PANews 12月5日消息,根據DigiTimes報道,伊隆馬斯克的人工智慧新創公司xAI成功與NVIDIA達成優先訂單協議,訂購價值10.8億美元的GB200 AI伺服器。這些伺服器由富士康製造,預計將於2025年1月開始交付。馬斯克直接與NVIDIA CEO黃仁勳協商達成此項優先訂單,以支持xAI的快速發展。 xAI近期估值已達500億美元,並計劃推出獨立應用以推廣其大型語言模式Grok。目前Grok已在X平台上線,獨立應用將進一步擴大使用者覆蓋範圍。另根據路透社報道,埃隆·馬斯克的人工智慧新創公司xAI計劃將其位於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的超級電腦Colossus擴展至至少100萬塊GPU(圖形處理單元),比現有規模提升10倍。目前該系統已有10萬塊GPU,支援訓練xAI的聊天機器人Grok。此次擴充由Nvidia、Dell和Super Micro提供技術支援。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