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1月3日 星期五

1月3日!鴻海攜輝達在高雄攻人形機器人!

最近三大法人把手上波段的股票賣的差不多後,開始又回到整死散戶大作戰,2024年下半年才進來買的人,你經歷過的技術線型長這樣,這時你會覺得自己買進鴻海時怎麼波動這麼劇烈,要是當初在70到90元或者100到120元時買,股價波動就不會這麼劇烈,而且從目前的技術線型看2019年到2024年2月時覺得好平穩啊,覺得別人長期持有之路怎麼這麼平坦,自己的價值投資之路怎麼這麼崎嶇,但你要了解一件事,100元的10%是10元,200元的10%是20元,70元的10%是7元,所以在2019年到2020年只要股價波動7元,等於就是70元買到的10%波動,在2024年下半年200元買到,股價波動20元也是10%的波動,以2024年下半年新增的29萬的散戶平均成本在197元,股價向下10%差不多就是180元,向上10%就是220元,如果你在2019年以80元買到,漲到88元就是上漲10%,跌到72元就是下跌10%,一樣的道理,如果你在2021年到2024年2月以110元買到,跌到99元就是跌10%,漲到121元就是漲10%,所以在2021年到2024年2月期間,股價在99元到121元整理,這就等於現在的180元到220元,所以以百分比來說,其實感受是差不多的。
用長期的技術線型可能看不出別人經歷的過程,我把技術線型縮小一點,鴻海在2021年1月27日股價來到125元,接著花了12個交易日跌到110元,這樣就是下跌10%了,等於就是從200元跌到180元了,接著整理了兩周,再漲到134.5元,接下來刺激的來了,從3月23日的134.5元跌到5月17日,差不多就是下跌了兩個月,股價盤中最低來到97.1元,合計下跌了37.1元,會有人說,哼,2024年鴻海從234.5元跌到160元,下跌了74.5元,從134.5元跌到97.1元可是下跌了27.8%,從234.5元跌到160元是下跌了31.76%,應該是沒有差多少對吧,從234.5元跌到160元,這和從134.5元跌到97.1元是差不多的,所以從2024年往前看2021年到2024年2月時的走勢,你會覺得沒有什麼大風大浪,但事實上也是有下跌近三成的跌幅,後面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漲到119.5元,接著又花了一個月跌到102元,合計下跌了17.5元,跌幅14.64%,大家有看到這樣就是兩個波段了嗎?分別是上漲三個月後下跌兩個月,再上漲兩個月後下跌一個月,這也是我常說的,不要以為你現在經歷的波段是特例,其實三大法人及主力一直會在個股中玩波段,當鴻海股價從134.5元跌到97.1元時,很多人都懷疑人生了,也不敢買股票,接著股價就上漲兩個月,後面再跌一個月又很多人懷疑人生,接著又上漲了兩周,所以股價要有波動三大法人及散戶才能決出勝負,你覺得三大法人一直賣,覺得股價很弱,其實就是三大法人為了要讓散戶絕望做出的行為,之後鴻海股價再上漲幾個月,散戶會開始覺得很興奮,這也是三大法人故意讓散戶覺的興奮,這樣散戶才會去追高,如果你是悲觀時賣,樂觀時買,最終你就是會追高及殺低。

新聞說:鴻海董事長劉揚偉3日表示,2030年全球智慧城市產值將超過1兆美元,鴻海除了在高雄與雲林導入智慧城市之外,接下來在台北與基隆都有可能,至於工業用的人型機器人已經在鴻海工廠大量導入,接下來要推出包括醫療機器人在內的服務型機器人,加上原來的AI伺服器,法人預估,鴻海今年營收將破7兆元,續創新高。「打造高雄AI價值鏈,驅動南方大未來」關鍵對談今天在高雄舉行,劉揚偉應邀出席,並在會後接受訪問時,做出以上表示。隨著鴻海2024年業績表現亮眼,針對鴻海今年的年終獎金?劉揚偉說,年終獎金,「我們一向都非常好,今年會比往年還要好。針對2025年營收是否破7兆元?他說,2025年應該是肯定的。至於挑戰8兆元?他說,「不太適合說數字」。在智慧城市部分,鴻海已經在高雄與雲林都在導入,並向墨西哥推廣,劉揚偉說,其他城市方面包括台北,基隆,都有可能。他強調,智慧城市需要先有非常吸引市民的App,也就是大量的使用者,接著就會形成一個成功的軟體平台。假設一個新的城市,需要主權AI硬體,還有相關的軟體都可以使用主權AI與相關的服務,讓主權AI可以發展起來,「這些都是我們(鴻海)的商業機會」,透過平台的App,吸引更多客戶,平台可以供應給智慧城市使用,同時是使用者付費,透過這類的服務來收費,類似訂閱模式,這樣智慧城市平台就能發展起來。至於人型機器人展望?劉揚偉說,有與輝達(NVIDIA)合作,並使用輝達的軟體平台,鴻海會在這邊(高雄)切入機器人的軟體與硬體,都會在高雄。由於鴻海在旗下工廠早就大量導入非人型機器人,至於未來人型機器人也以高雄為主,他強調,將切入的是服務型機器人,是包含醫療機器人在內的人形機器人。

A大回答:最近有看到一些新聞在說機器人的供應商,全部都沒有鴻海,這種情況在2023年也是有發生過,反正一些新聞及媒體都當鴻海是塑膠做的,屬於塑膠類股,人稱塑化五寶之一的鴻塑化,今天劉董說攜手輝達在高雄攻人形機器人,劉董在2019年中提出的F3.0(轉型升級),包括未來產業電動車,數位醫療,機器人,核心技術的半導體,5G及AI,當初鴻海是預期今年電動車來到營收1兆元,結果今年會讓鴻海營收來到1兆元的新產品線卻是AI伺服器,重點是還有可能是接近兩兆,當AI產業發展起來時,鴻海當初提出來的機器人及數位健康也加速的發展,輝達在AI晶片取得重大的成功,接下來輝達就是目標AI機器人,這確實就是很正確的想法,特斯拉今年也是想要推出人形機器人,很多人害怕機器人會取代人類,但是只要把專門的AI放到不同的機器人上,有可能大家就不用會擔心,我這樣說好了,如果一台機器人要和一般人這樣全能,可能需要很大的記憶體及運算力,但一般工作上需要的機器人,他只需要負責會某一樣事情就行了,不需要是全能的,例如在飯店的清潔人員,就訓練適用的能力進到機器人就行了,也就是各行各業都會有機器人,但每一個機器人就只會去做該專門的工作,例如櫃檯就是負責接待,收信,訂便單之類的,搬運機器人就是只會搬運,這樣可以節省很多算力及記憶體,也可以打消人類的疑慮,也是說,你買了一台農夫機器人,它就只會幫你種田,這台機器人就只能運行當農夫的技能,剩下的技能是完全不能運行,這就很符合人類目前所需要的幫手,今天你需要一個看護機器人,你就把照護所有的技能都訓練進去,這個機器人懂所有照護的技能,但他就是不懂的清潔,只要不要創造出全能的機器人,這樣人形機器人對人類的影響就有限,這種感覺就像是,你需要一台手機,你就去買手機,這台手機中有所有智慧型手機的功能,你需要一台電腦,你就去買一台電腦,你需要一台電動車,你就去買一台電動車,對廠商來說,不同的機器人可以出很多代,畢竟這樣才能賺錢,像蘋果1到蘋果16,還是持續的在更新功能,一開始出來的人形機器人可能就是很兩光,等到機器人16 PRO MAX出來時,可能相關的功能就完善了,一般廠商也每年都能賺到錢,有可能是每年都能買最新的核心之類的,不然就是更新新的軟件,反正廠商要賺錢,一定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出,功能只要像目前ICT產品分類就行了,你需要看護功能的,你就買相關看護功能的,不同類型的機器人,有可能規模不同,硬體及軟體也有不同,有一些人直接就以為人形機器人出來就是會自我學習,就是全能的機器人,能取代人類了,這真的就太天真了,未來我覺得應該就是哪一行業缺人,就把機器人訓練成缺工的那一類機器人,例如大部份的年輕人不喜歡去工地蓋房子,那人形機器人就是放進蓋房子技能的模型,之後就是專注蓋房子,現在水電工也很缺,這也是一樣的道理,未來可能就一個師父帶著一個學徒機器人去弄新蓋房子的水電,所以不要一開始就把人形機器人想的很厲害,就和一開始的智慧型手機一樣,一開始的東西一定就是能用,就是需要一直進化,這樣才會像蘋果手機這樣有第一代到第十六代,依照不同人的需求,人形機器人也有一般版及PRO版,就看你的需求,這樣一般人能選自己需要的,一般的公司也能透過每一代去賺錢,一開始絕對不可能第一代就完美,人形機器人出來,可能就會像電腦,手機一樣,又是十幾年,幾十年的進化過程。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