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後:美國與印尼達成貿易協議,川普表示課徵印尼19%關稅,美國川普政府向各國陸續寄出關稅通知函,不過美國總統川普也沒有把話說死,指關稅還有談判的餘地;川普15日表示,他與印尼總統直接談判,並達成貿易協議;川普說,這項協議為美國完全打開印尼市場,印尼也承諾購買美國的能源、農產品和波音飛機,並支付19%的關稅。美國近期陸續向各國寄送關稅通知函,目前已累積達25國,其中擬於8月1日起向印尼課徵32%的關稅,不過川普日前表示,仍開放各國持續與美國談判。川普15日在社群網路「真實社群」上表示,他與受高度尊敬的印尼總統直接談判,並與印尼達成協議。川普15日稍晚表示,這項他與印尼總統對話後達成的貿易協議將首次為美國完全打開印尼市場;川普指出,這項協議讓印尼承諾購買15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45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和50架波音飛機。川普說,這是史上首次,美國的畜牧、農民和漁民將獲得完整的印尼市場。此外,川普表示,印尼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將支付19%的關稅,而美國出口到印尼的產品則獲得零關稅;川普說,如果有任何來自更高關稅國家在印尼轉運商品,該商品將會在高關稅之上再被課徵額外19%的關稅。
根據2024年及2025年初的資料,以下是對美國貿易有順差的前20名國家及其金額(以億美元為單位)。由於資料來源有限,部分金額可能基於2024年的統計數據,且2025年的最終數據可能尚未完全更新。以下是整理的資訊,主要參考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BEA)及相關報導與美國順差,第一名的中國與美國順差2,954億美元,第二名的墨西哥與美國順差約1,500億美元,第三名的加拿大與美國順差約1,200億美元,第四名的越南與美國順差約1,000億美元,第五名的台灣與美國順差739億美元,第六名的德國與美國順差約700億美元,第七名的日本與美國順差約650億美元,第八名的韓國與美國順差約600億美元,第九名的印度與美國順差約500億美元,第十名的愛爾蘭與美國順差約450億美元,第十一名的義大利與美國順差約400億美元,第十二名的馬來西亞與美國順差約350億美元,第十三名的泰國與美國順差約300億美元,第十四名的印尼與美國順差約250億美元,第十五名的柬埔寨與美國順差約200億美元,第十六名的斯里蘭卡與美國順差約180億美元,第十七名的新加坡與美國順差約150億美元,第十八名的巴西與美國順差約120億美元,第十九名的菲律賓與美國順差約100億美元,第二十名的瑞士與美國順差約90億美元。
台灣政府敢不敢像越南及印尼這樣對美國全開放換取19到20%的關稅?台灣如果對美國全開放的話,哪一些產業會受到影響?
台灣政府是否敢像越南及印尼對美國全開放以換取19-20%關稅?
台灣政府在面對美國的關稅政策時,確實展現出積極的談判意願,並提出以全面開放美國商品進口(零關稅)作為談判基礎,以換取降低美國對台商品的關稅(目前為32%)。根據2025年4月6日台灣總統賴清德的公開聲明,他表示願意參考《美墨加協定》(USMCA)的零關稅模式,與美國展開談判,並承諾不採取報復性關稅,同時鼓勵台企增加對美投資。 這顯示台灣政府在策略上傾向於與美國合作,而非對抗,類似越南和印尼的做法。
然而,越南和印尼的案例顯示,它們在與美國達成初步貿易協議時,同意對美國商品免關稅,並接受19-20%的對美出口關稅(越南20%、印尼19%)。 台灣是否「敢」採取類似策略,關鍵在於政治、經濟及社會層面的考量:
政治意願:賴清德政府已明確表態願意以零關稅為談判基礎,顯示政治上具備開放的決心。台灣高度依賴對美貿易(2024年起美國成為台灣最大出口市場,特別是半導體),因此避免貿易戰、維持與美國的友好關係是首要考量。 然而,國內政治壓力(例如反對黨如國民黨批評對美依賴過高)可能限制完全開放的執行力度。
經濟可行性:越南和印尼的經濟結構與台灣不同。越南和印尼的對美貿易規模較小(2024年印尼對美貿易總額約380億美元,台灣則更高),且它們的國內市場對進口商品的敏感度較低。台灣作為高度外向型經濟體,若全面開放美國商品,可能對國內中小企業及特定產業造成衝擊,需權衡經濟損益。
社會接受度:台灣民眾對進口商品(特別是農牧產品)有較固定的消費習慣,例如對美國火雞肉的接受度低。 但全面開放可能引發國內產業界及勞工團體的抗議,尤其是在農業和中小型製造業,需政府妥善溝通與補貼。
總體而言,台灣政府在策略上已表現出願意效法越南和印尼的開放姿態,但實際執行可能因國內壓力而有所保留。賴清德政府已提出27億美元的產業支持方案,以減輕關稅對國內產業的衝擊,顯示其試圖在開放與保護之間取得平衡。
若台灣對美國全面開放,哪些產業會受到影響?
若台灣對美國商品實施零關稅,意味著美國商品將以更低價格進入台灣市場,對國內相關產業可能造成競爭壓力。以下是可能受影響的產業及其潛在影響:
農業與農牧業:
影響:美國農牧產品(如牛肉、豬肉、禽肉、乳製品及穀物)價格具競爭力,零關稅將進一步壓低其成本,可能衝擊台灣本地農牧業者。台灣消費者對某些美國農產品(如火雞肉)的接受度低,但牛肉、豬肉等可能搶占市場份額。
具體影響:小型農戶及畜牧業可能面臨價格競爭壓力,特別是在中低端市場。台灣政府可能需增加補貼或推廣本地品牌以維持競爭力。
數據:台灣農業出口僅占總出口的1-2%,但國內市場對本地農產品有一定依賴,進口激增可能導致農民收益下降。
製造業(中小企業):
影響:台灣的中小型製造業(如螺絲、螺栓等緊固件製造)將面臨美國低價商品的競爭。這些產業利潤率本就較低,若美國商品免關稅進入,可能加速台灣企業將生產線轉移至東南亞(如越南、泰國)或墨西哥等低成本地區。
具體影響:根據外媒分析,台灣緊固件產業已因越南、泰國等國的低成本競爭而逐漸失去優勢,零關稅可能進一步削弱其競爭力,導致訂單流失或產業外移。
數據:台灣是美國緊固件進口的主要來源之一,占2024年美國進口的28%。
電子與資訊通信產品(非半導體):
影響:雖然半導體因其全球供應鏈主導地位受關稅影響較小(美國對台灣半導體免關稅),但其他電子產品(如辦公設備零件、消費性電子產品)可能因美國商品進口增加而面臨競爭。
具體影響:台灣中小型電子代工企業可能因價格競爭而利潤縮減,特別是低階產品線。大型企業如台積電(TSMC)因其技術優勢及對美投資承諾(2024年4月及2025年3月合計1650億美元)較能抵禦衝擊。
數據:台灣對美出口的電子產品(不含半導體)占總出口約10-15%,進口競爭可能影響中小企業的生存。
石化與能源相關產業:
影響:美國是全球主要液化天然氣(LNG)出口國,零關稅可能促進台灣進口更多美國能源產品,壓低本地石化產品的市場份額。同時,台灣已承諾增加對美能源採購,進一步加劇競爭。
具體影響:本地石化業者可能需調整產品結構,轉向高附加價值產品以應對價格競爭。
汽車與零件產業:
影響:美國汽車及零件若以零關稅進入台灣,可能對本地汽車代理商及零件製造商造成壓力。雖然台灣汽車製造業規模較小,但進口美國汽車可能影響日系及歐系車的市場份額,間接衝擊相關供應鏈。
數據:美國對全球汽車及零件徵收25%關稅,台灣若對美免關稅,可能吸引更多美國汽車進入,影響本地市場結構。
緩解措施與展望
政府補貼與支持:台灣政府已提出27億美元的產業支持方案,針對農業、工業及中小企業提供補貼與轉型補助,試圖減輕開放市場的衝擊。
對美投資:台積電等企業增加對美投資(如2025年3月新增1000億美元),有助於緩解美國對台灣的關稅壓力,並深化台美產業合作。
談判策略:台灣正積極與美國談判,試圖將關稅從32%降至越南、印尼的19-20%水平,同時透過增加美國商品採購(如能源、農產品、軍備)平衡貿易逆差。
結論
台灣政府在策略上已展現出願意對美國全面開放的意願,類似越南和印尼的做法,但實際執行需克服國內產業與政治阻力。受影響的產業主要包括農業、緊固件製造、非半導體電子產品、石化及汽車零件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可能面臨更大挑戰。透過政府補貼、企業轉型及對美投資,台灣有望減輕衝擊,但長期來看,需加速產業升級以應對全球貿易環境的變化。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