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說:不讓利賣不掉!今年售屋平均少賺36萬,「3種人」先跑先贏,今年賣房的人獲利縮水了!台灣房屋統計近1年全台成屋住宅大樓交易的獲利已連2季下滑,今年Q1平均獲利402萬元,比起2024年Q3的高點縮水約36.2萬元。專家指出,市場溫吞,逼得換屋族、囤房族和周轉族讓利態度較積極,使近期轉售交易的增值金額下修。台灣房屋根據實價登錄資料,統計近1年各季成屋住宅大樓最新成交價和前手交易的價差,結果顯示2024年Q3是近1年多來的獲利高點,全台平均轉售賺438.2萬元,之後連續兩季下滑,今年Q1全台的平均獲利為402萬元,比起2024年Q3的高點縮水約36.2萬元。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表示,去年Q3季末央行祭出嚴格的第七波信用管制,促使房市從大多頭降溫,因此全台平均轉售增值金額也在去年Q3達到高峰後開始反轉,尤其今年買氣持續緊縮,買家出價的心態更加保守,轉售獲利空間預估還會持續收斂,賣方「先跑先贏」的氣氛也將愈來愈濃厚。張旭嵐進一步指出,在景氣溫吞的大環境下,三類賣方的讓利態度較積極,使近期轉售交易的增值金額下修。首先是「換屋族」,為爭取首購貸款簽下1年出售的切結書,有短期內出脫舊屋的急迫性,價格放軟的情況也最鮮明。換屋、囤房和周轉族讓利態度最積極,其次是「囤房族」,囤房稅開徵後持有成本上揚,使多屋族盤點手中資產汰弱留強,將租金投報率低、增值空間有限的物件優先出脫獲利了結;另外還有「周轉族」,在房市走空之際仍堅定賣屋者,張旭嵐判斷,不排除有時間的迫切性,包括個人投資或公司的資金運用等財務規畫,以讓小利換取其他投資上更大的獲利選擇。進一步觀察七大都會區獲利表現,以新竹地區的轉售增值空間縮水最明顯,今年Q1與第七波打炒房的去年Q3相比,轉售增值金額少了近144萬元;桃園則是先蹲後跳,去年Q4小幅下滑後,今年Q1轉售增值金額再度走揚至409.5萬元刷新紀錄。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資深經理陳定中表示,近年新竹地區在竹科新貴買盤催動下,房價漲勢鮮明,平均轉售增值金額也居各大都會區之冠,然而遭遇景氣起伏時,也有較大的修正空間,且新竹地區的成屋大樓與新建案的價差較小,特別是供給較有限的新竹市區,部分成屋大樓的交易價格甚至與新建案相去不遠,也讓成屋大樓面臨較大的競爭壓力,平均轉售增值金額半年內縮減逾百萬元。
根據您提供的資訊以及其他公開資料(如房地產實價登錄與媒體報導),近半年(2024年Q3至2025年Q1)台灣房價確實呈現局部下降趨勢,但整體房價並未全面崩跌,而是進入盤整階段,部分地區和物件類型(如成屋住宅大樓)的轉售獲利縮水。以下是具體分析:
實價登錄與轉售獲利數據:
根據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的統計,2024年Q3全台成屋住宅大樓平均轉售獲利為438.2萬元,達到近一年高點,但隨後連續兩季下滑,至2025年Q1平均獲利降至402萬元,縮水約36.2萬元(約8.3%)。這顯示房價在部分交易中有所下修,尤其是在賣方讓利的壓力下。
新竹地區轉售獲利縮水最明顯,從2024年Q3到2025年Q1,平均轉售增值金額減少約144萬元,反映出高價區在景氣波動下的修正壓力較大。
桃園則呈現「先蹲後跳」,2025年Q1轉售獲利回升至409.5萬元,顯示部分地區仍有支撐力道。
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的住宅價格季指數顯示,2024年Q2(113年第2季)全國住宅價格季指數為146.48,較前一季上漲4.02%,較前一年同期上漲11.99%。然而,這是較早的數據,未能完全反映2025年初的市場變化。
市場現況與政策影響:
2024年Q3央行推出的第七波信用管制(限貸令)顯著影響房市熱度,導致買氣緊縮,買家出價更保守,賣方讓利意願提高。
2024年10月中古屋待售量突破9萬戶,月增6000戶,顯示供給增加但需求疲弱,房價僵持並局部下修。
囤房稅、空屋稅等政策提高多屋族的持有成本,促使囤房族與周轉族加速出脫物件,進一步推低轉售價格。
X平台上的討論也反映市場情緒轉趨保守,例如有帖子指出「量窒息、價盤整,房價跌勢確定」(2025/07/07),顯示部分投資者對房價下跌的預期增強。
區域差異:
高價區如新竹因供給有限且與新建案價差小,競爭壓力大,房價修正幅度較明顯。
台北市等核心都會區因自住需求穩固,房價相對抗跌,但交易量萎縮。
桃園、台中等重劃區因新建案供給量大,局部地區可能出現降價潮,但整體房價仍受剛需支撐。
結論:近半年台灣房價在部分地區和物件類型(如成屋大樓)確實出現下降,特別是轉售獲利縮水,平均減少約8.3%(36.2萬元)。然而,這並非全面性下跌,而是進入盤整階段,受到政策打房、供給增加、買氣保守等因素影響。高價區(如新竹)修正幅度較大,但部分地區(如桃園)仍有回升跡象。
未來幾年(2025-2027)台灣房價漲跌機率
關於未來幾年台灣房價的漲跌趨勢,需綜合考慮經濟環境、政策、人口結構、供給需求等因素。以下分析漲跌機率並提供概率估計:
支持房價下跌的因素(機率較高,約60%-70%)
政策壓制與市場冷卻:
央行連續七波信用管制(最新於2024年Q3實施)限制投資性買盤,囤房稅、空屋稅增加持有成本,促使多屋族拋售,供給增加推低價格。
專家如莊孟翰預測,房價下跌2成(20%)是可預期的趨勢,特別在高風險區如新北三重、板橋、桃園重劃區、台中七期。
2025年台股受川普關稅衝擊(32%關稅導致台股暴跌逾2000點),經濟不確定性上升,可能進一步壓抑房市信心,交易量萎縮加劇價格修正。
供給過剩與買氣疲弱:
2024年10月中古屋待售量達9萬戶,供給快速攀升,但買家觀望心態濃厚,導致價格僵持甚至下修。
X平台帖子提到,2025年買賣移轉棟數可能跌破28萬棟,為7年來最低,顯示市場「量窒息、價盤整」,跌勢趨於明顯。
新建案交屋潮(如新竹、桃園)可能加劇去化壓力,部分地區出現局部降價潮。
人口結構與長期需求趨勢:
台灣人口連續18個月「生不如死」(出生率低於死亡率),少子化加劇,長期房市需求可能萎縮,特別影響投資性房產。
專家預測,房價明顯修正可能在2025至2026年顯現,因政策效果和國際經濟影響(如升息、鄰國房價下跌)具有延遲性。
支持房價上漲的因素(機率較低,約30%-40%)
自住需求與惜售心理:
台北市等核心都會區的自住需求穩固,賣方惜售心理強,支撐房價抗跌。
桃園在2025年Q1轉售獲利回升(409.5萬元),顯示部分地區仍有上漲潛力,特別是受惠於產業(如桃園航空城)或交通建設的區域。
低利率與通脹預期:
雖然央行信用管制嚴格,但全球低利率環境(儘管國際升息影響存在)仍有利於房市資金流入。
通脹預期可能推高建材成本,間接支撐新建案價格,特別在都市更新和危老重建項目中。
區域差異與局部熱點:
竹科新貴、台積電等產業帶動的區域(如新竹、台南)仍有剛性需求,房價短期內不易大幅下跌。
政府推動的都市更新和危老重建項目可能成為房市新成長點,支撐特定區域價格。
未來趨勢與機率分析
短期(2025-2026年):房價下跌機率較高(約60%-70%),原因在於政策打房(限貸、囤房稅)、供給過剩(中古屋待售量激增)、買氣保守(交易量萎縮)以及經濟不確定性(川普關稅、台股震盪)。高價區(如新竹)修正幅度可能達10%-20%,而核心都會區(如台北)因自住需求支撐,跌幅較有限(5%-10%)。
長期(2026-2027年):若少子化持續惡化(人口負成長)且經濟復甦緩慢,房價可能進入更長期的盤整或緩跌階段,跌幅可能擴大至15%-20%,特別在投資性房產和重劃區。反之,若政府放寬政策(如取消限貸令)或經濟復甦(如關稅影響減弱),房價可能局部反彈,但全面大漲機率低(30%-40%)。ytyut.com
圖表展示近一年全台成屋住宅大樓轉售獲利趨勢
以下圖表展示2024年Q3至2025年Q1全台成屋住宅大樓平均轉售獲利變化:
最終結論
近半年房價:台灣房價在2024年Q3至2025年Q1間呈現局部下跌,特別是成屋住宅大樓的轉售獲利縮水約8.3%(36.2萬元),高價區如新竹修正幅度更大(減少144萬元)。這受到央行信用管制、囤房稅、供給增加及買氣保守的影響,但核心都會區因自住需求支撐,跌幅有限。
未來幾年漲跌機率:2025-2026年房價下跌機率較高(60%-70%),跌幅預估5%-20%,視地區而定,原因包括政策壓制、供給過剩及經濟不確定性。2026-2027年若少子化與經濟疲弱持續,跌勢可能延續;但若政策放寬或經濟復甦,局部地區可能反彈,全面大漲機率較低(30%-40%)。ctee.com.twy
建議:對購屋者而言,高價區(如新竹)與重劃區(如桃園、台中)可能出現買點,建議密切關注2025-2026年市場動態;對賣方而言,換屋族、囤房族、周轉族宜把握「先跑先贏」時機,適度讓利以確保交易順利。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