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7月6日 星期日

7月6日!鴻海AI護理機器人未來商機可期!

 

新聞說:鴻海AI護理機器人來了,與日商川崎重工合作打造,日媒報導,川崎重工與鴻海集團強強聯手、合作研發AI護理機器人,已在醫院場域中應用。這款由川崎重工、台中榮民總醫院及鴻海共同研發的AI護理協作機器人「Nurabot」,今年曾在台北國際電腦展展出,當時鴻海指出,預估可減少三成護理工時,提升照護效率與品質。這款產品基於川崎重工的Nyokkey服務機器人開發,這款機器人配備兩隻手臂,能執行引導病患與運送檢體等工作,透過內部搭載嵌入式感測器,在醫院內行走不會撞上醫護人員、病患、家屬或其他物品。鴻海集團和川崎重工正在協商製造、行銷以及售後維修等業務的分工,目前機器人價格尚未透露,並設定兩年內銷售200台機器人的目標。初期主要應用場域鎖定醫療院所,後續將再開發其他場域使用可能性。鴻海與台中榮總進行機器人測試,希望透過Nurabot的實際運作實驗累積經驗,找出最適合醫院領域使用的模式。川崎重工是首家在日本打造工業機器人的企業,為全球汽車與半導體生產用機器人製造商的領導者,也已跨足人形機器人和外科手術機器人。鴻海集團內部以機器人為未來成長領域之一,也正和輝達攜手合作。鴻海自2019年正式對外宣示布局三大未來產業以及三大核心技術,作為公司下一階段的成長動能,其中三大未來產業,分別為「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領域。先前在台北國際電腦展中,鴻海展出機器人、智慧製造平台領域解決方案,在機器人方面,除了Nurabot,還包括半導體複合型機器人,結合高階視覺辨識與精密運動技術,為半導體行業提供高效、安全的智能轉運解決方案。這對鴻海接下來幾年的營收及獲利有什麼影響?

鴻海與川崎重工合作研發的AI護理機器人「Nurabot」是其數位健康與機器人業務的重要里程碑,結合鴻海在「3+3」策略(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中的長期布局,將對其未來幾年(2025-2027年)的營收與獲利產生積極影響。以下是對營收與獲利的具體分析,以及相關影響因素:

1. 營收影響

短期(2025-2026年)

初期市場導入:根據報導,Nurabot預計2025年內於台灣合作醫院(如台中榮民總醫院)開始部署,並計劃2026年在台灣正式開賣,目標到2027年累計銷售200台。雖然初期銷售數量有限(200台),但作為醫療領域的高價值產品,單台價格可能較高(價格尚未公開,但醫療機器人通常每台數十萬至數百萬台幣)。假設每台平均價格約新台幣500萬元,200台的總收入可達約10億元,短期內對營收的直接貢獻相對有限,但可作為數位健康業務的敲門磚。

AI伺服器業務的協同效應:Nurabot搭載鴻海自研的FoxBrain大型語言模型(LLM)及NVIDIA Jetson AGX Orin運算模組,顯示其與鴻海在AI伺服器(如GB300 NVL72)及智慧製造業務的技術整合。這種技術共享將降低研發成本,並提升鴻海在AI醫療解決方案的市場競爭力,間接推升AI相關業務的營收。2025年4月鴻海營收已達新台幣6413.7億元(年增25.54%),其中AI雲端產品(包括伺服器與相關零組件)是主要成長動能,顯示AI技術的跨領域應用(如醫療機器人)將進一步支撐營收成長。

醫療市場開拓:Nurabot初期鎖定醫療院所,特別是台灣高齡化社會(2025年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20%)帶來的護理人力短缺需求。預估可減少30%護理工時的特性,將吸引更多醫療機構採用,帶動初期訂單。與台中榮總的合作試驗也將提供實證數據,增強市場接受度,為後續擴展至其他地區(如日本或東南亞)奠定基礎。

中長期(2026-2027年)

市場擴張與多元應用:鴻海與川崎重工計劃將Nurabot的應用從醫療院所擴展至其他場域(如長期照護機構、養老院或飯店服務),這將顯著擴大市場規模。全球服務型機器人市場預計2027年達280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約15%),醫療與照護機器人是其中成長最快的領域之一。鴻海若能搶占5-10%的市場份額,2027年可能帶來數十億美元的營收潛力。

全球布局與量產效益:鴻海在美國、墨西哥、越南、印度等地的製造基地,以及與川崎重工在製造、行銷與售後服務的分工,將提升Nurabot的量產效率與全球分銷能力。2027年銷售200台的目標若達成並擴大,將進一步推升營收,特別是在醫療與非醫療市場的滲透率提高後。

數位健康生態系的擴展:Nurabot是鴻海數位健康布局的一部分,結合其健康雲平台、CoDoctor AI多模態醫學模型及數位孿生技術(如模擬醫院病房)。這些解決方案的整合銷售(如AI診斷系統+護理機器人+數位孿生平台)將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推升整體營收。鴻海預計2027年前完成智慧醫院全產品布局,顯示數位健康業務可能成為2026-2027年的新營收支柱。

2. 獲利影響

短期(2025-2026年)

高研發成本與初期低利潤:Nurabot的研發涉及與川崎重工、台中榮總及NVIDIA的技術整合,初期投入成本高(包括AI模型訓練、數位孿生模擬及硬體製造)。鴻海2024年資本支出已達新台幣355億元,其中逾三分之一用於AI相關投資,顯示醫療機器人的開發成本不低。初期量產規模小(2026年銷售數量有限),毛利率可能偏低。因此,2025-2026年Nurabot對整體獲利的直接貢獻有限,主要作為品牌與技術展示的角色。

間接獲利提升:Nurabot的成功部署將強化鴻海在數位健康市場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醫療機構與合作夥伴(如其他醫院或國際醫療系統),間接提升CoDoctor系列產品(如多功能檢測儀)的銷售。這些產品已取得台灣TFDA醫療器材許可,顯示其商業化能力,預計將在2026年開始貢獻穩定獲利。

中長期(2026-2027年)

規模經濟與毛利率提升:隨著量產規模擴大(目標2027年200台以上),鴻海可透過其全球製造網絡降低單位成本,毛利率有望從初期的20-30%提升至30-40%。此外,與川崎重工的分工(鴻海負責製造,川崎負責部分技術與行銷)將進一步優化成本結構。

高附加價值服務:Nurabot的售後維修、軟體升級及數據服務(如健康雲平台訂閱)將創造長期穩定的經常性收入。醫療機器人的服務合約通常占總收入的20-30%,這將顯著提升鴻海的獲利能力。

AI技術溢出效應:Nurabot使用的FoxBrain LLM及NVIDIA技術(如Omniverse、Isaac Sim)與鴻海在AI伺服器、智慧製造及智慧城市的應用高度重疊。技術共享將降低整體研發成本,並提升AI相關業務的獲利能力。2024年鴻海AI伺服器業務毛利率已顯著成長,2026-2027年隨著醫療AI應用的成熟,數位健康業務的獲利貢獻預計將逐步顯現。

3. 與AI伺服器業務的協同效應

雖然Nurabot的直接營收貢獻在2025-2026年可能不如AI伺服器業務(2024年AI伺服器占鴻海伺服器收入的40%以上,2025年預計超50%),但其技術與市場開拓對鴻海整體業務有協同效應:

技術整合:Nurabot使用的AI技術(如FoxBrain、NVIDIA Jetson)與鴻海在GB300 NVL72伺服器上的研發高度相關,這將強化鴻海在AI硬體與軟體整合的競爭力,間接推升AI伺服器業務的營收與獲利。

市場多元化:數位健康業務的拓展將降低鴻海對AI伺服器與消費電子(如iPhone代工)的依賴,分散營收風險。2024年鴻海合併營收達6.86兆元,其中AI伺服器與雲端產品是主要成長動能,數位健康業務的成長將進一步平衡其收入結構。

品牌價值提升:Nurabot作為鴻海從代工轉向高價值解決方案提供者的象徵,將提升其在全球醫療與科技市場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高毛利的訂單(如智慧城市或醫療AI平台)。

4. 挑戰與風險

市場接受度:醫療機器人的導入需克服醫院的預算限制與對新技術的接受度,特別是在價格尚未公開的情況下,初期銷售可能進展緩慢。

競爭壓力:全球醫療機器人市場競爭激烈,包括Intuitive Surgical(手術機器人)、Stryker(醫療設備)及新興的人形機器人公司(如Tesla的Optimus)。鴻海需憑藉成本優勢與技術整合能力突圍。

匯率與關稅影響:台幣升值(2025年5月新台幣收30.145元)及美國對墨西哥、中國產品的關稅可能增加製造成本,影響獲利。鴻海已透過在越南、印度等地的產能布局降低風險,但仍需密切關注。

技術挑戰:Nurabot需在複雜的醫院環境中確保穩定性與安全性(如多模態識別、語音互動),任何技術問題可能延遲商業化進程。

5. 獲利預測(2025-2027年)

2025年:Nurabot處於試驗與初期部署階段,營收貢獻預計低於新台幣5億元,獲利影響微乎其微,整體獲利仍以AI伺服器(EPS貢獻約60%)與消費電子為主。鴻海2025年EPS預估約8-10元,數位健康業務占比不到5%。

2026年:隨著量產啟動與首批銷售(假設100台),營收可能達5-7億元,毛利率約20-25%,淨利貢獻約1-1.5億元。整體EPS預計成長至10-12元,數位健康業務占比提升至5-8%。

2027年:若達成200台銷售目標並拓展非醫療市場,營收可能達10-15億元,毛利率提升至30-35%,淨利貢獻約3-5億元。整體EPS預計12-15元,數位健康業務占比可能達10%以上,成為新成長動能。

結論:鴻海的AI護理機器人Nurabot短期內(2025-2026年)對營收與獲利的直接貢獻有限,但其作為數位健康業務的先鋒,將為鴻海開拓醫療市場並提升品牌價值。2026-2027年,隨著量產規模擴大與應用場域多元化,Nurabot及其相關解決方案(如健康雲、CoDoctor)預計將為鴻海帶來數十億元營收,並提升整體毛利率。中長期來看,數位健康業務將與AI伺服器、電動車並列,成為鴻海營收與獲利的重要支柱,特別是在全球醫療機器人市場快速成長的背景下。鴻海與川崎重工、NVIDIA的合作進一步強化其技術與市場優勢,預計2027年數位健康業務將占總營收的10-15%,成為長期成長的關鍵動能。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