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7月3日!美國參議院通過川普的大而美法案!

 

新聞說:美國參議院1日通過的稅改法案,將降低半導體製造商在美建廠成本,不僅將為台積電等晶片製造商帶來利多,並促進美國國內半導體產業擴大本土製造的戰略布局。《彭博》報導,根據法案內容,英特爾、台積電及美光科技等企業,若在2026年期限前動工興建新廠,可獲得35%的投資稅收抵免,遠高於現行的25%,也超越草案原訂的30%增幅。報導指出,這項半導體製造條款被納入大約900頁、被視為川普經濟主張核心的法案。眾議院即將啟動審議程序,想趕在7月4日前送交川普簽署生效。稅收抵免加碼將強化2022年《晶片與科學法案》的激勵措施,該案包含390億美元(約新台幣1.1兆元)補助款,以及750億美元(約新台幣2.1兆元)製造業貸款額度,旨在扭轉半導體業過去數十年外移亞洲的趨勢。此一稅收優惠未設上限,預計政府的財政支出將超過其他形式的補貼,反映晶片法成功帶動了投資。對大多數公司來說,稅收抵免會成為企業最大的補助來源,包括沒申請到補助款的公司也能適用。根據報導,目前補助計畫的主要受惠者包括英特爾、台積電、美光及三星電子。川普今年初雖曾主張廢除《晶片法案》,但兩黨議員均無意取消這項既能在他們的選區創造高薪就業機會、又攸關國家安全的產業補貼。商務部持續推動補助計畫之際,也要求企業擴大投資規模,並重新協商歷時數月才敲定的補助條件。川普政府目前已成功促使台積電、美光與格羅方德等提高投資承諾,未動用超出原定額度的補助款。然而,如果參院版本過關,企業擴大投資規模意味政府將因稅收抵免而放棄更多的財政收入。法案特別規定,明年底之前啟動的建廠計畫,後續持續建設的支出仍可適用稅收抵免。這項政策旨在加速建廠進程,同時考量到晶圓廠需數年工期才能完工的產業特性。

這對台積電,鴻海及企業有什麼影響?

根據外媒報導,美國參議院於2025年7月1日通過的稅改法案,對半導體製造商在美國建廠的成本降低提供了顯著利多,特別是對台積電、英特爾(Intel)、美光科技及三星電子等企業。以下分析此法案對台積電、鴻海及其他相關企業的影響,結合《晶片與科學法案》及稅改法案的背景,並考慮其對產業及經濟的潛在影響。

對台積電的影響

財務激勵與建廠成本降低:

法案將投資稅收抵免從現行的25%提高至35%,適用於2026年底前動工的新廠,且無上限。這對台積電在美國的擴廠計畫(如亞利桑那州的晶圓廠)構成直接利多,預計大幅降低資本支出負擔。根據報導,台積電已是《晶片法案》補助的主要受惠者之一,該法案提供390億美元補助及750億美元貸款額度,結合新稅改法案的35%稅收抵免,將進一步提升其投資回報率。稅收抵免適用於持續建設的支出,即使建廠延續至2026年後,後續投資仍可享受優惠。這對台積電的長期建廠計畫(如亞利桑那州三座工廠,預計2028-2030年投產2奈米先進製程)尤其有利,因為晶圓廠建設通常需數年。

戰略布局與供應鏈調整:

台積電因客戶需求(特別是美國客戶如蘋果、輝達等)已在美國擴大投資,稅改法案進一步鼓勵其加速建廠進程並擴大規模。這有助於台積電分散地緣政治風險,降低對台灣本島製造的依賴,並鞏固其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領導地位。然而,川普政府曾提出對進口半導體課徵高關稅(最高25%),引發台積電及產業協會的擔憂,認為關稅可能推高成本並影響美國供應鏈。稅改法案的通過可視為對關稅壓力的緩解,鼓勵台積電以建廠而非進口方式滿足美國需求,從而規避潛在關稅風險。

挑戰與風險:

雖然稅收抵免降低成本,但台積電在美國建廠仍面臨高昂的營運成本(如勞動成本、能源價格)及技術轉移的挑戰。川普政府要求企業擴大投資規模,可能迫使台積電承諾更多資金,增加財務壓力。若川普持續推動修改《晶片法案》補助條件或延遲補助款發放,台積電的資金規劃可能受到影響,需更依賴稅收抵免而非直接補助。

對鴻海的影響

間接受惠與潛在機會:

鴻海作為台積電供應鏈的重要夥伴,主要從事電子組裝製造,並非直接的半導體製造商,因此無法直接享受35%投資稅收抵免。然而,台積電及其他半導體大廠在美國擴廠將帶動相關供應鏈需求,鴻海可能間接受惠,特別是在伺服器、電子元件組裝或5G設備製造領域。鴻海已在美國威斯康辛州投資設廠(主要聚焦顯示器及伺服器製造),若其未來擴大與半導體相關的製造業務(如封裝測試或設備供應),可能間接利用《晶片法案》的激勵措施或稅收優惠,進一步融入美國本土供應鏈。

對其他企業的影響

英特爾:

英特爾是《晶片法案》及稅改法案的主要受惠者之一,其在美國的擴廠計畫(如俄亥俄州及亞利桑那州工廠)將因35%稅收抵免顯著降低成本。法案通過後,英特爾股價盤中一度上漲逾3%,最終收漲約2%,顯示市場對其前景樂觀。英特爾積極爭取補助並反對川普的關稅政策,認為關稅可能擾亂供應鏈並增加成本。稅改法案的通過有助於其加速本土化製造,鞏固與台積電、三星的競爭地位。

美光科技:

美光作為記憶體製造商,將因稅收抵免擴大在美國的DRAM及NAND閃存生產能力,特別是其在紐約州及愛達荷州的投資計畫。雖然其股價在法案通過後收跌1.9%,但長期來看,稅收優惠將增強其財務靈活性及市場競爭力。

美光同樣反對川普的關稅政策,認為關稅可能推高進口晶片成本,影響其供應鏈效率。

三星電子及格羅方德:

三星在德州擴廠及格羅方德的製造計畫將受益於稅收抵免,進一步推動其在美國的投資承諾。這些企業與台積電、英特爾、美光共同構成美國本土半導體製造的核心力量。格羅方德作為專業代工廠,可能在成熟製程市場中與台積電形成互補,間接受惠於整體產業投資熱潮。

其他供應鏈企業:

半導體設備商(如應用材料)及相關供應鏈企業將因主要製造商的擴廠而受益,帶動設備訂單及技術服務需求。汽車、消費電子及國防產業等下游客戶可能因本土晶片供應增加而降低對進口晶片的依賴,但若關稅政策實施,成本上升風險仍存。

整體產業影響

加速美國本土製造:

稅改法案與《晶片法案》結合,強化了美國吸引半導體製造回流的政策框架,預計到2030年,美國本土可望生產20%的先進製程晶片,降低對亞洲供應鏈的依賴。35%稅收抵免及無上限設計將鼓勵企業加速建廠進程,特別是對需數年建設的晶圓廠,這有助於縮短投資回收期並提升經濟效益。

地緣政治與供應鏈安全:

法案反映美國對半導體供應鏈安全的重視,特別是在中美科技競爭加劇的背景下。通過稅收優惠及補助,美國旨在將關鍵技術製造回流,降低對台灣及中國的依賴。然而,川普政府推動的關稅政策(如232條款)可能抵消部分利多,若對進口晶片課徵高關稅,可能推高美國企業成本,影響下游產業(如汽車、消費電子)並削弱全球供應鏈效率。

財政與政策風險:

稅收抵免無上限將增加政府財政支出,可能引發共和黨內部對財政赤字的質疑,特別是川普曾主張廢除《晶片法案》以降低債務。川普政府要求企業擴大投資規模並重新協商補助條件,可能導致政策不確定性,影響企業的長期規劃。

總結

台積電:新稅改法案顯著降低其在美建廠成本,強化其美國市場布局,並有助於規避潛在關稅風險,但需應對高營運成本及政策不確定性。

鴻海:間接受惠於半導體供應鏈擴張,但直接影響有限,需調整策略以融入美國本土製造生態。

其他企業:英特爾、美光、三星等將因稅收抵免加速擴廠,設備商及下游產業也將受益,但關稅政策可能帶來成本挑戰。

產業趨勢:法案將加速美國半導體本土化,促進供應鏈安全,但關稅與財政支出的爭議可能為企業帶來不確定性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