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7月3日!川普宣布與越南達成20%協議!

 

紐約時報報導說:隨著美國對等關稅暫緩期即將屆滿,美國總統川普2日表示,白宮剛和越南達成貿易協議,未來越南輸美商品將支付20%關稅,轉運貨物將支付40%關稅,並且完全向美國開放貿易市場。此舉劍指中國透過越南「洗產地」規避關稅,是美國致力重塑世界貿易秩序的顯著案例之一。不過,專家指出,非法轉運的定義模糊、執法複雜是一大問題,實際查緝效力仍待觀察。此次協議也被批評對越南極為片面,形同逼小國讓步,恐難複製於歐盟、日本等大型貿易夥伴。越南是美國第八大貿易夥伴,2024年雙邊商品貿易總額接近1500億美元,但越南同時也是美國第三大貿易逆差來源。川普在4月「解放日」時宣布對越南課徵46%對等關稅。根據協議內容,未來越南輸美商品將支付20%關稅,轉運貨物將支付40%關稅,以解決中國商品通過越南轉運規避關稅。目前並不清楚哪些產品適用較高關稅,有可能是出自中國、但經由越南出口至美國的商品;也可能是使用一定比例中國零件的越南產品。根據近期研究,這類非法轉運占越南對美出口比率為16%。協力管理諮詢有限公司商業顧問馬丁表示,轉運「是在貿易執法中一個模糊且經常被政治化的術語」,他指出,「它如何被定義及投入實務,將決定美越貿易關係的未來走向」。儘管中國對越南投資增加,南韓企業如LG和三星仍是越南最大外資來源。越南強調其出口多符合國際原產地規則,對含中國零件的產品進行足夠加工,可標示為「越南製造」。例如美方在2022年越南組裝登山腳踏車案指出,雖有多項中國零件,因車架為越南本土製,仍認定為越南產。哈佛商學院助理教授伊約哈表示,「這項裁定顯示,即使多數零組件來自海外,只要有關鍵單一部件為本土製造,仍可作為原產地標準」。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貿易專家芮恩希表示,打擊轉運的效力「將取決於如何定義與執行」。他說明:「有些轉運僅僅是更換標籤,這是明顯的詐欺;有些產品經過越南之手而轉型為新產品。而大多數情況介於兩者之間。執法始終複雜。」目前尚不清楚越南官員究竟能查緝多少非法轉運。越南本身也不願接受大幅調整原產地規則,畢竟此舉恐損及與中國的關係或減少雙邊貿易,而中國是其最大貿易夥伴。越中經濟深度交織,不僅是製造業,中國是越南農業、林業與漁業產品的最大出口市場,若北京決定因美越協議懲罰河內,北京將擁有施壓籌碼。另一方面,路透指出,川普政府近來簽署的多為簡略的「框架協議」,僅列出部分降稅措施,細節不多,此次與越南的協議也是如此,其他議題將在未來數月進一步磋商,包括具體如何實施防洗產地措施。美聯社引述皮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勒夫利描述,「越南一直非常渴望擺脫這種處境。基本上,這是在逼一個較小的國家吞下去。美國做得到。但真正受人關注的是那些大國」。勒夫利懷疑川普是否能將這種極為片面的協議強加於歐盟和日本等大型貿易夥伴。

根據《紐約時報》及其他相關報導,美國與越南於2025年7月2日達成的貿易協議,對越南輸美商品設定20%關稅,對轉運貨物(特別是源自中國的商品)課徵40%關稅,並要求越南完全向美國商品開放市場。此協議旨在遏制中國透過越南「洗產地」規避美國對華高關稅的行為,對鴻海在越南的製造業務產生多方面的影響。以下分析該協議對鴻海的潛在好處、挑戰及整體影響,結合其在越南的投資布局及全球供應鏈角色。

鴻海在越南的現況

鴻海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製造商,在越南的投資布局已相當可觀,主要集中在北部工業區如北江省和廣寧省。根據報導:鴻海在越南的投資總額已超過15億美元,涵蓋iPad、MacBook、AirPods等蘋果產品的組裝,以及電動車充電設備和電信元件等新興領域。2023年,鴻海宣布投資2.5億美元在廣寧省建設兩座新廠,預計2024年10月及2025年1月完工,分別生產電動車零件及電信元件,顯示其積極擴展非蘋果產品的製造業務。鴻海在越南的工廠不僅服務蘋果,還涉及任天堂、索尼、谷歌等客戶的產品,顯示其多元化的客戶基礎。

美越貿易協議對鴻海的好處

關稅減免帶來的成本優勢:

20%關稅優惠:相較於川普4月宣布的46%對等關稅,協議將越南輸美商品關稅降至20%,顯著降低鴻海在越南生產並出口至美國的產品成本。這對鴻海的蘋果產品及非蘋果產品(如電信元件)出口至美國市場構成直接利多,特別是美國為越南最大出口市場(2024年雙邊貿易額近1500億美元)。

規避高關稅風險:協議對轉運貨物(特別是中國來源)課徵40%高關稅,鼓勵鴻海進一步本地化越南的生產流程,減少對中國零件的依賴。只要鴻海確保產品符合越南原產地規則(如關鍵部件在越南製造或加工達一定比例),即可享受20%較低關稅,增強價格競爭力。

供應鏈多元化與穩定性:

「中國加一」策略強化:美越協議支持越南作為「中國加一」策略的製造中心,鴻海可利用越南的低勞動成本、優惠貿易協定及政府支持的工業基礎設施,進一步擴大其在越南的製造能力。

降低地緣政治風險:隨著美中貿易戰升溫及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高關稅(最高25%),鴻海在越南的工廠有助於規避對中國製造的關稅風險,確保其為蘋果等客戶提供穩定的供應鏈。越南的工廠可作為替代中國大陸的生產基地,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市場准入與業務擴張:

越南市場開放:協議要求越南對美國商品實施零關稅並完全開放市場,這可能為鴻海在越南的業務創造新機會。例如,鴻海可更輕鬆進口美國的先進設備或技術,提升生產效率,或與美國客戶(如蘋果、谷歌)深化合作。

吸引新投資:越南作為吸引外資的熱點,其穩定的貿易環境將鼓勵鴻海進一步投資,例如擴建現有工廠或開拓電動車、5G設備等新領域。

符合原產地規則的優勢:

越南強調其出口產品多符合國際原產地規則,鴻海在越南的組裝業務(如iPad、MacBook)通常涉及足夠的本地加工(如車架或組裝),可標示為「越南製造」,避免被歸類為轉運貨物而面臨40%高關稅。2022年美國對越南組裝登山腳踏車的裁定顯示,只要關鍵部件為本地製造,產品即可認定為越南產,鴻海可利用這一規則優化其供應鏈。

潛在挑戰與風險

轉運查緝的不確定性:

協議對轉運貨物課徵40%關稅,但「轉運」的定義模糊,執法複雜。鴻海在越南的工廠依賴部分中國進口的零件(如電子元件),若美國認定其產品含有過高比例的中國零件,可能被課以40%關稅,增加成本。專家指出,轉運查緝需精確追蹤原產地,但實際操作困難,鴻海需加強供應鏈透明度以符合美國要求。越南不願大幅調整原產地規則,以免損害與中國的貿易關係(中國為越南最大貿易夥伴,2023年雙邊貿易額達1710億美元)。這可能限制鴻海在越南的零件本地化進程,增加合規成本。

中國供應鏈依賴:

越南製造業高度依賴中國零件(例如,越南紡織業60%布料來自中國,電子業33%零件來自中國)。鴻海的越南工廠同樣依賴中國供應的關鍵元件,若美方加強查緝或中國因美越協議採取報復措施(如限制零件出口),鴻海可能面臨供應鏈中斷風險。

成本與競爭壓力:

雖然20%關稅低於46%,但相較於協議前的關稅水平仍可能增加鴻海的出口成本,特別是對價格敏感的產品。鴻海需通過提高本地化比例或優化生產效率來抵消關稅影響。越南的勞動成本雖低於中國,但近年因競爭加劇,工廠需提供更高工資、免費住房等福利以吸引工人,這可能壓縮鴻海的利潤率。

政策不確定性:

美越協議為「框架協議」,細節尚未明確,後續談判可能涉及更嚴格的原產地規則或查緝措施,對鴻海的合規要求構成挑戰。川普政府的貿易政策(如對歐盟、日本的談判)可能影響全球貿易環境,若其他國家跟進類似協議,鴻海需調整全球布局以適應多邊關稅變化。

對鴻海的整體影響

短期利多:20%關稅優惠降低鴻海越南工廠的出口成本,增強其產品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特別是蘋果產品及新興領域(如電動車零件)。越南市場對美國商品的零關稅開放也為鴻海進口設備或技術提供便利。長期機遇:協議強化越南作為「中國加一」製造中心的地位,鴻海可利用越南的低成本優勢及貿易協定,擴大投資並吸引更多客戶訂單,進一步分散地緣政治風險。挑戰與應對:鴻海需加大本地化投資(如與越南當地供應商合作)以符合原產地規則,降低對中國零件的依賴,並應對轉運查緝的不確定性。同時,需密切關注美中越三邊關係的發展,以確保供應鏈穩定。

總結

美越貿易協議為鴻海在越南的業務帶來顯著好處,包括降低關稅成本、強化供應鏈多元化及支持業務擴張,特別是在蘋果供應鏈及電動車領域。然而,轉運查緝的模糊性、對中國零件的依賴及越南勞動成本上升構成潛在挑戰。鴻海應通過提高本地化比例、優化供應鏈透明度及深化與越南政府的合作,最大化協議的正面效應,同時降低政策風險。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