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7月7日 星期一

7月7日!AI晶片熱銷鴻海美國廠訂單將變多!

新聞說:美國盯AI晶片銷馬泰,鴻海美國廠訂單將變多,輝達AI晶片持續熱銷,隨著美國盯上大馬與泰國,「美國製造」優勢將更顯現,台廠中,鴻海美國產能獨霸,不僅GB200出貨熱轉中,後續GB300接棒上陣,已有輝達轉投資CoreWeave訂單到手,隨泰國、大馬取得AI晶片更難,後續會有更多客戶下單美國,鴻海將成為大贏家,有望拿下更多訂單。鴻海在全球布建AI伺服器產能,以美國、墨西哥、台灣與越南等地為主,其中,美國AI伺服器生產基地鎖定德州與威斯康辛州,同時是唯一在美國加州聖荷西設立AI伺服器研發中心的廠商,以接近客戶,與客戶共同開發新一代AI伺服器產品。鴻海加碼美國投資不手軟,日前公告旗下子公司美國鴻佰科技斥資新台幣47億元,取得位於美國德州休士頓的土地及廠房。外界推測,鴻海此舉是擴產AI伺服器,就近服務美系客戶。另外,市場也傳出,鴻海攜手輝達於明年首季在鴻海休士頓工廠部署人形機器人,並開始生產GB300 AI伺服器。緯創、廣達等台廠也正積極擴大美國製造量能,避開東南亞不確定性影響。緯創5月公告,預計斥資逾11億美元(逾新台幣330億元),用以增資美國子公司與德州達拉斯擴廠。

這對鴻海營收及獲利有什麼影響?

對鴻海營收及獲利的影響分析

根據您提供的新聞內容以及相關背景資訊,美國對馬來西亞和泰國的AI晶片出口限制可能使鴻海在美國的AI伺服器生產基地(特別是德州休士頓和威斯康辛州工廠)成為主要受益者。以下分析鴻海在AI伺服器業務的營收與獲利影響,並結合新聞中提到的GB200、GB300訂單及人形機器人部署等因素進行評估。

1. 營收影響

短期營收增長(2025-2026年):

GB200與GB300訂單的貢獻:

鴻海已搶下NVIDIA GB200 AI伺服器的主要供應權,市場預估2025年出貨量約1.5萬個機櫃,單價約300萬美元(約新台幣9,600萬元),可貢獻約1.5兆新台幣的營收。隨著GB300伺服器在2025年下半年開始出貨(預計於NVIDIA GTC 2025發布並進入量產),鴻海的AI伺服器營收將進一步增長。

新聞提到CoreWeave等客戶已下單GB300,顯示鴻海在美國工廠的訂單已開始累積。美國對馬來西亞和泰國的AI晶片出口限制將促使更多美系客戶(如微軟、Google、Meta、AWS等)轉向鴻海的美國工廠下單,這將進一步推升營收。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預估,2025年AI伺服器營收將突破1兆新台幣,佔整體伺服器營收50%以上,並帶動集團總營收有望超過7兆新台幣。美國工廠的擴產(例如休士頓工廠投資1.42億美元)將為滿足這一需求提供關鍵產能。

美國製造的優勢:

美國對馬來西亞和泰國的AI晶片出口限制(如輝達晶片)將迫使雲端服務商(CSP)優先選擇「Made in USA」的伺服器,以確保供應鏈穩定性。鴻海在德州和威斯康辛州的工廠,以及加州聖荷西的AI伺服器研發中心,使其成為唯一在美國具備完整AI伺服器研發與生產能力的台廠,能快速響應美系客戶需求,搶占市場份額。

鴻海在墨西哥打造的全球最大GB200伺服器生產基地也將間接受益,因其靠近美國市場,能快速供貨。這進一步鞏固鴻海在北美市場的競爭優勢。

量化估計:

若2025年GB200出貨1.5萬個機櫃(單價300萬美元),貢獻約1.5兆新台幣營收,而GB300於下半年開始量產,假設出貨5,000個機櫃(單價假設與GB200相當或略高),可額外貢獻約4,800億新台幣營收。總計AI伺服器業務可能為鴻海2025年帶來約2兆新台幣的營收,佔集團總營收的28%-30%(假設總營收7兆新台幣)。

隨著更多美系客戶轉向美國工廠,鴻海可能額外獲得10%-20%的訂單增量,進一步推升營收。

長期營收潛力(2026年之後):

鴻海在美國的投資(例如休士頓工廠擴建)顯示其長期布局AI伺服器市場的決心。隨著AI算力需求持續增長(預計全球CSP資本支出將保持強勁),鴻海的AI伺服器市佔率目標從目前的40%提升至更高水平,長期營收潛力可觀。

人形機器人的導入將提升生產效率,進一步擴大產能,支撐未來訂單增長。

2. 獲利影響

短期獲利影響(2025-2026年):

毛利率提升:

AI伺服器的毛利率遠高於傳統伺服器或消費電子代工。鴻海的垂直整合能力(涵蓋機殼、液冷散熱、電源模組等零組件)使其在GB200和GB300供應鏈中掌握80%-90%的關鍵部件,顯著提升毛利率。業界估計,AI伺服器零組件的毛利率可達20%-30%,組裝毛利率約3%-5%,整體毛利率可能在10%-15%之間,遠高於鴻海傳統代工業務的6%-7%。

鴻海2025年第一季毛利率已達6.11%,隨著AI伺服器佔比提升至50%以上,預計全年毛利率可進一步改善至6.5%-7%。

成本效益:

美國工廠的擴建(如休士頓工廠投資1.42億美元)初期可能增加資本支出,但長期可降低物流成本並提高客戶滿意度。此外,鴻海與NVIDIA合作開發的液冷技術和數位孿生技術(NVIDIA Omniverse)可優化散熱與數據中心設計,降低生產成本。

人形機器人的部署將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減少人工成本。鴻海計劃在2026年第一季於休士頓工廠啟用人形機器人生產GB300,預計可提升產線自動化程度,降低單位成本。

量化估計:

假設AI伺服器營收2兆新台幣,毛利率12%,可貢獻約2,400億新台幣的毛利。扣除運營成本、稅費等,淨利貢獻可能在1,000-1,200億新台幣,顯著提升鴻海整體獲利。

2025年第一季鴻海稅後純益421.08億元(EPS 3.03元),若AI伺服器業務持續成長,預計全年EPS可望突破12元,創近年新高。

長期獲利潛力(2026年之後):

隨著GB300量產爬坡(預計2025年下半年開始),其架構與GB200相似,量產進展將較順利,降低初期學習成本。這將進一步穩定獲利。

人形機器人與數位孿生技術的應用將提升智慧製造能力,長期降低運營成本並提高毛利率。鴻海在GTC 2025展示的智慧製造解決方案(如NVIDIA Omniverse應用於工廠設計)顯示其技術領先優勢,有助於吸引更多高毛利訂單。

鴻海的三大智慧平台(智慧製造、智慧電動車、智慧城市)將與AI伺服器業務形成協同效應,長期提升整體獲利能力。

3. 風險與挑戰

地緣政治與關稅風險:

美國對馬來西亞和泰國的AI晶片出口限制可能引發供應鏈重組的不確定性,若政策執行不順或客戶轉向其他地區(如歐洲或日本),可能影響鴻海訂單。

美國對墨西哥產品課徵25%關稅可能影響鴻海墨西哥工廠的成本優勢,進而壓縮獲利。

競爭壓力:

其他台廠如緯創(投資11億美元擴建德州達拉斯工廠)和廣達也在積極擴大美國產能,可能分食部分訂單。然而,鴻海的垂直整合能力和聖荷西研發中心使其在技術與客戶關係上具備領先優勢。

美超微、戴爾等國際競爭對手也在爭奪xAI等大客戶的AI伺服器訂單,可能對鴻海構成挑戰。

技術與產能風險:

GB300的量產進度取決於NVIDIA晶片供應與散熱問題的解決,若延遲可能影響鴻海出貨時程。

人形機器人的部署尚處於試驗階段,若技術整合或成本控制不如預期,可能增加初期投資成本。

4. 總結

營收影響:

短期內(2025-2026年),鴻海的美國工廠(德州休士頓、威斯康辛州)將因美國對馬來西亞和泰國的AI晶片出口限制而獲得更多訂單,特別是GB200和GB300伺服器,預計貢獻約2兆新台幣的營收,佔集團總營收的28%-30%。

長期來看,鴻海的美國產能擴建和聖荷西研發中心將鞏固其在北美市場的領導地位,持續受益於AI算力需求增長。

獲利影響:

AI伺服器的高毛利率(10%-15%)將顯著提升鴻海整體毛利率,2025年預計達6.5%-7%,全年EPS有望突破12元。

人形機器人與數位孿生技術的應用將降低長期生產成本,進一步提升獲利能力。

建議:

鴻海應加速休士頓工廠的產能擴建與人形機器人部署,確保GB300量產順利,同時深化與NVIDIA、CoreWeave等客戶的合作關係。

投資者應關注美國出口政策的進展及鴻海11月法說會對AI伺服器業務的最新展望,但需警惕關稅政策和競爭對手的潛在影響。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