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說:印度媒體報導,蘋果擴大印度製造能量,授意鴻海集團零組件直供印度,鏡頭模組先行,由鴻海旗下鏡頭模組廠信揚控股打前鋒,出貨iPhone鏡頭模組到印度,並協助到印度建立iPhone零組件供應鏈。外界解讀,隨著印度關鍵零組件來源更加完備,有助提升鴻海在印度市場接單能力。印度經濟時報報導,蘋果已經與零組件供應商洽談,包括印度本土的Aequs與信揚控股兩家公司,出貨iPhone零組件到印度市場,並協助建立印度當地的iPhone零組件供應鏈。據了解,iPhone前鏡頭模組主要由南韓LG及高偉電子供貨,至於後鏡頭模組以日本夏普、LG及鴻海為主。一般預料,鴻海集團率先在印度布局鏡頭模組供貨能量,可能排擠日本與南韓鏡頭模組廠後續接單,掀起新一波訂單洗牌效應。消息人士透露,蘋果正為鴻海、和碩等印度代工合作夥伴尋覓來自印度當地、日本、南韓或是台灣的關鍵零組件供應商,因印度政府推延批准既有供應商進口iPhone、iPad所需的電池、相機鏡頭、充電器等關鍵零組件,而這些供應商多來自中國大陸。信揚控股是鴻海100%全資子公司,主要業務為攝像頭模組研發、製造和銷售,目前在大陸深圳、晉城、佛山,台灣台中、墨西哥均設有研發團隊與生產據點,並於台灣成立研發中心,具出貨高度彈性。
除了鏡頭模組之外,外電報導,蘋果希望今年下半年推出的iPhone 16新機電池在印度生產,這是蘋果要分散全球供應鏈、並將製造業務遷出中國大陸相關行動一環。英國金融時報(FT)報導,根據兩位接近蘋果的人士透露,蘋果已告知零組件供應商,傾向為iPhone 16採購生產自印度工廠的電池。大陸德賽等電池製造業者已被鼓勵在印度建新廠,至於台灣電池供應商新普則被要求在印度擴產,以便滿足未來的訂單。一位接近蘋果的人士說:如果iPhone 16的電池供應一切順利,蘋果計劃將更多iPhone電池生產轉到印度。」鴻海旗下信揚控股持續擴大出貨iPhone鏡頭模組,由於零組件毛利率遠高於組裝,外界預期,對提升鴻海集團毛利率有加分效果。鴻海營收主要分為消費智能產品(例如iPhone)、雲端網路產品(例如AI伺服器)、電腦終端產品(例如MacBook)、元件其他產品(例如鏡頭模組)等四大類。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先前表示,鴻海集團相關元件和其他部門營收規模逾兆元,營收占比15%,成長新動能包括聲學元件、半導體元件、軟體等,傳統機構件和光學模組等也將隨市場趨勢成長。劉揚偉預期,上季在消費智能產品強勁成長帶動下,營收將明顯季增;不過,因為2023年總體環境不佳,因此上季營收將年減,2023年全年營收維持略低於2022年看法,但2023年毛利率略優於2022年。
A大回答:鴻海持續的佈局全球產能,印度,越南,墨西哥,美國,台灣都持續的在投資,記得在疫情發生之前,那時鴻海就有意要分散產能到全世界,這樣就能達到分散風險,結果疫情前兩年中,疫情在中國是管控的最好,全球製造業都在停工及不順情況下,就只有中國製造業最正常,這就使得外資企業,台商及鴻海在中國產能不減反升,到了2022年時,全球都在解封了,結果僅剩中國還在嚴格的動態清零,COVID-19到了2022年時,就是輕症及無症的比較多,但傳播的力道極強,中國想要複製2020及2021年成功的經驗,結果讓全世界的品牌廠嚇死了,中國一意孤行的動態清零,把很多製造業及品牌業搞到苦不堪言,連鴻海這種競爭力一流的公司,在2022年都出現了疫情防控失敗,鄭州員工出走及暴動,到了2022年底中國解封,但品牌廠,代工廠,台商,鴻海嚇都嚇死了,就開始分散一些產能到,印度,越南,墨西哥,美國,台灣等國家,這時就會有一些中國的農場短視頻在那說中國徹底完蛋,說中國大失業,其實在很多品牌廠,製造業,外資企業,台商,鴻海分散產能到全世界情況下,中國一定是會出現失業人潮的,這也沒啥好說的,尤其中國人又要拿2020到2021年全盛時期比,這樣落差一定就是更大,在2020到2021年時,幾乎就只有中國製造最順利,那時給中國的薪水要多高有多高,疫情時中國的勞工又在那拿俏,這就造成了成本增加,品牌廠及代工廠如果發覺中國製造成本過高,自然就是要分散風險,一來是政治風險,二來是員工薪資也太高了,當很多外資企業,台商,鴻海撤一些產能到全世界時,中國因為供需法則的緣故,員工薪資又回到相對合理的水準,也就是比較有競爭力的薪資,企業就是這樣,中國的員工薪資如果太高,這就會增加成本,最終一定就是會反應到產品上,當產品太貴,消費者就不會買單,這樣消售就會變差,所以移一些產能到印度,越南,墨西哥,美國,台灣後,中國勞工的薪資降下來,那製造業在中國競爭力就更強一些,中國還是世界的製造工廠,短時間不容易被取代,尤其是一些外資企業,台商,鴻海分散產能到全球後,中國的薪資成本降低,競爭力又回來了,所以中國也不可能完蛋,一些農場短視頻看一看,笑一笑就行了,鴻海最大的製造基地還是在中國,不過最近確實是有分散一些產能到全球各地,這樣做也不錯,不然一些投資人常常在那中國要沒收鴻海了,鴻海要倒閉了,紅色供應鏈要打敗鴻海了,一些搞笑的話就是因為鴻海大部份產能在中國,鴻海的產能本來有七成在中國,2023年比較大動作的分散風險,可能會降到六成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