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電動車漸漸的開始在市場上出現了,前一陣子打入南台灣客運,最近又和大都會客運合作,而且今年10月18日鴻海的電動車乘用車要開放預購了,記得兩三年前鴻海說要做電動車,一堆酸民說鴻海在蹭電動車的熱度,說鴻海連輪子都做不出來,時間一點一滴的過去了,首先電動巴士已經在南台灣的馬路上先跑了,接下來就會在北台灣出現,再接下來就是重頭戲的乘用車,一切都是按照鴻海的計畫在前進,有一些人對於納智捷的印象不好,就會覺得鴻海的電動巴士及電動車也會不好,這明顯有邏輯上的大問題,裕隆當初就不賺錢,所以研發費用當然就不能和國際一流大廠去比拼,現在加了鴻海進來,鴻海是一間營收6兆的國際一流公司,現金約當現金有1兆多元,而且鴻海也拉了2200家全球及台灣一流的公司進到MIH聯盟,在泰國,印尼,中東,中國,歐洲,美國…等找好出好口及合作伙伴,這些伙伴也是屬一屬二的大咖。
之前新聞才報導,日本一堆做車子的公司加入MIH聯盟,這樣的組合的鴻海電動車,你還在那從前的從前,還在那鴻海的電動車就是納智捷,這樣的程度就和一般討論區的酸民沒啥兩樣了,如果今天你去買了一台鴻海做出來的電動車出來開箱,得到和之前納智捷的結論,那參考價值就比較大,如果把合作之前及合作之後混為一談,那就容易搞出笑話。很多人在擔心鴻海電動車失敗會對公司造成很大的影響,那些人是不懂鴻海目前的電動車生意模式,鴻海不像傳統的車廠那樣從零開始去研發,也不會想要一個人去獨佔所有的市場,比較像是打群架,鴻海找來台灣一流的公司去組出一個聯盟,再去全球各地找好當地的公司合作,這可以減少大量研發費用及建廠支出,而且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就殺進電動車市場,鴻海目前的手機,NB、PC、伺服器的生意都是很穩定的,在三、五年內,這些產品也不會說完全賺不到錢,鴻海不需要像一些傳統的車廠去透過全包賺到所有的錢,鴻海只需要去加速電動車的生意,從中去做平台、關鍵零組件及代工的錢就行了,如果平台能成功,那毛利率就會很高,如果平台不成功,在關鍵零組件及代工業務上,沒有幾家是能拼的過鴻海的,一樣是進可攻,退可守,今天在籌碼面部份,由於成交量縮小,只有四大送錢外資群在那一買一賣,今天鴻海大部份都是成交在104元,所以那些主力外資群一定都是賠錢的。
約有 2200 家公司打算參與這個由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製造商領軍的項目。與 2021 年 4 月該計劃啟動時相比,參與企業的總數增加了 70%,而日本公司的數量則是一口氣增加了5倍,這其中,一些公司已經開始與鴻海和其他參與企業一起開發零組件。
日本企業中日本電產、NSK 和其他汽車零部件製造商以及包括旭化成、昭和電工和東芝在內的主要材料和電子供應商都將參加;以旭化成來說,目前正在準備為其聯合開發的動電車內部裝飾材料提供材料。
而與日本主要汽車製造商關係密切的公司也參與其中,如豐田供應商電裝、捷太格特和豐田通商、以及與本田汽車關係密切的 FCC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