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1年10月27日 星期三

透過加減乘除及過去三年歷年經驗粗估鴻海2021年第三季財報

 前言,昨天我有發表了一篇鴻海2021年第二季本業及業外組成驗證,從那一篇文章中我們得知,當鴻海子公司每開出一間財報後,我們就能透過這些子公司去將鴻海總體的獲利累積出一些,通常我們會把重點放在工業富聯,也就是FII,鴻海的這一間子公司能貢獻鴻海近4成的獲利,以2019年為例,FII營收佔鴻海36%,獲利佔57%,在2020第四季到2021第一季,因為蘋果12高階熱銷,所以FII的獲利佔比降到了4成,不過就算比例降到4成,FII的財報也是很有參考價值,然後我們也會去看富智康FIH及鴻騰精密FIT的財報,這兩家子公司佔鴻海的總獲利比例不高,不過我們還是能透過類比法去稍微做一個比較。

那現在FII、FIT、FIH財報還沒有開,我們就沒有辦法透過這種方法去估鴻海財報了,有沒有別的方法可以先讓大家過過癮,先估一個大概,但又不要像外資群估的這麼瞎,其實方法也是有的,但是準確性就比較沒有這麼高,單純就是透過過去的經驗及加減乘除估出來的獲利,以鴻海獲利這麼平穩,這個方法估出來的,還是有一定的參考性,大家吃飽沒事幹,不妨可以學一下我另一種估鴻海第三季財報方法,反正就是一個邏輯,大家可以先聽一下,我這一套邏輯的想法。

一家競爭力一流的公司,年對年的季節性營收、毛利率、營利率,是不是一定會有一個規律呢?例如蘋果就是九月出新機,前幾個月出來一定就是銷售量比較多,營收就比較高,賣到隔年的三、四、五、六、七月後,該買的人也買的,所以蘋果相關的營收會逐漸的下降,一些NB、PC因為開學潮會賣的比較好,這一些每年機乎都是差不多的,所以鴻海營收通常都是九、十、十一、十二月大爆發,爆發的原因就是因為蘋果新機出來,目前鴻海的電動車還沒有到具影響力的營收規模,所以今年的營收、毛利率,營利率,還是和過去幾年是差不多的,有了這個想法後,我們就能把已知條件列出來。

透過加減乘除及過去三年歷年經驗粗估鴻海2021年第三季財報

已知條件1、2021年第三季鴻海營收季增3.86%,年增8.68%。

已知條件2、2021年第二季鴻海營收年增17.78%,營業利益年增44.54%。

已知條件3、2018年,2019年,2020年連續三年第三季的毛利率比第二季好,分別好0.24%,0.7%,0.29%。

已知條件4、2018年、2019年,2020年連續三年,當第三季毛利率比第二季好時,營利率增加的百分比例,會大於毛利率的比例,例如2018年毛利率季增加0.24%,營利率增加0.81%,2019年毛利率季增加0.7%,營利率增加1.07%,2020年毛利率季增加0.29%,營利率增加0.52%。

以過去三年鴻海第二季及第三季的歷史經驗來看,第三季的毛利率會優於第二季,2021年第二季毛利率來到6.03%,那2021年第三季要優於第二季,再以過去三年的毛利率增加比例0.24~0.7%帶入,就是粗估毛利率6.3%。

再從過去三年毛利率增加後,營利率增加的幅度也會大於毛利率增加的幅度,所以假設營利率2.7%,所以最終得到營業利益379億,過去三年第三季的業外會比第二季差,2021年第二季業外為117.5億,所以第三季我們以100億帶入,稅前淨利會得到479億,歷年第二季因為會多繳保留盈餘稅,通常第三季的所得稅會低於第二季,我們直接用所得稅率20%帶入,得到95.8億,歸屬於非控制權益之淨利佔約營收的0.22%,所以14037億的0.22%是30.88億,稅後淨利等於合併稅後淨利減歸屬於非控制權益之淨利,也就是383.2億減30.88億,會得到352.32億,除以股本1386億,然後一股10元,就會得到每股稅後盈餘EPS 2.54元。

這個估算法,因為不是透過所有的子公司獲利去累積的,所以這無法評估出之前FII捐了1億人民幣給鄭州大水救災,也估不出來鴻海捐了1億美金BNT疫苗給政府,最近很多ETF會把ESG納入投資評估的標準,當鴻海做這保護環境,人道救援的事後,雖然會影響一些獲利,但能受到一些國際的基金進駐。之前台積電在第三季法說會時說,捐給政府的疫苗會認列在第四季的營業費用上,所以鴻海也是很有可能認列在第四季營業費用上,認列在營業費用上的好處在於,即不會影響出你產品毛利率的趨勢,又能省去所得稅,如果台積電或鴻海把捐出去的錢用保留盈餘做支出,這樣做雖然毛利率、營利率不會被影響,但你就會多繳這30億中的20%所得稅,這樣會差到6億,所以台積電及鴻海還是會傾向把捐疫苗的費用掛在營業支出中。

剛剛上面提到,鴻海營收三成多、獲利四成是由FII貢獻的,那剩下的是由哪些公司貢獻的呢?我們舉鴻海2021年第一季的營收為13,471億為例,扣掉FII的4302億,FIT的275億,FIH的570億,還有8324億是誰貢獻的?有在看我分析的人應該會知道,就是2020年中國出口百強前10大中的6家,其中排名第一的是鴻富錦精密電子鄭州廠,出口額達新台幣8,900億元,如果加上排名第四的深圳富士康公司新台幣4,200億元,以及排名第五的鴻富錦精密電子成都廠新台幣4,100億元,3家公司出口額達新台幣1兆7,000億元,就占了中國百強創匯企業新台幣13兆元的13.32%。

看附圖,鴻海第一季獲利貢獻第一名的是FII,貢獻了110億,第二名的鴻富錦精密電子(鄭州)貢獻了76.28億,也就是製造蘋果12手機的主力工廠,第三名的富泰華工業(深圳)貢獻了63.61億,這兩家鴻海是百分之一百持股的,所以八月十日FII開財報,預期營收也是會落在4000多億,貢獻獲利110億左右,剩下的還是一樣是蘋果12持續的貢獻,接下來蘋果13賣的好不好,就會影響附表的第二名之後的獲利貢獻,鴻海百分之一百持股的子公司,因為沒有上市,所以就不會提前開財報,這些子公司獲利好或不好,只要看蘋果13賣的好不好,就能推測出一二了。

接下來鴻海本業的工業富聯FII、鴻騰精密FIT、富智康FIH、亞太電信,會陸續的開出財報,我們再從這些本業子公司的獲利情況去修正鴻海第三季最有可能的結果,另外,鴻海業外關聯企業的子公司,如台揚、廣宇、鴻準、建漢、正達、京鼎、榮創、臻鼎、天鈺、乙盛、帆宣、樺漢、瑞祺電通、訊芯、GIS、中揚光、東捷、夏普…等,也會持續的開出獲利,也可能從這些關聯企業及合資去推算鴻海業外項目中的關聯企業及合資損益這項的獲利,至於業外中的利息收入、其他收入、財務成本這三項是很穩定的,大概就是每一季會賺60億,很好估算,業外中變動最大的就是其他利益及損失這項,這一些包括金融資產評價,匯率,貨幣期貨,貨幣選擇權,基金,投資的股票…等,波動會比較大,近七季來看,鴻海是把這項維持在5~46億之間,都是維持在賺錢的,近七季的平均值是落在賺19.6億。

最近市場開始在發酵鴻海電動車的話題,鴻海在做出三款電動車平台後,其決心可見一般,接下來會加速和一些出海口的佈局,之後就會出現一些實質的訂單,鴻海是一艘大船,轉向的速度比較慢,不過只要一轉向成功,接下來就是開始催著油門向前衝,最近我們是為了打發時間去追蹤這些外資群的籌碼大戰,我的目的是讓大家了解,這些外資群絕對不是知道了鴻海什麼不為人知的密秘才在那買來賣去,他們單純就是為了短線賺差價,而且他們的佈局就是一個波段,我說過,一買一賣成交易,現在就是法人盤,那些外資群都是用別人的錢在交易,他們基本上是很有執行力的,所以也不怕虧,不論瑞銀認不認輸,也不會影響到鴻海電動車的佈局及出貨,籌碼面是短線,真正影響中長線股價走勢的是基本面及產業面,鴻海目前這種商業模式我認為是可行的,而且也是極具競爭力,鴻海用一年的時間製造出三款電動車,讓大家了解鴻海的決心及執行力,最近我看到愈來愈多媒體在報導鴻海的電動車,也看到一些散戶心癢癢的在問還能不能買,這些還猶豫不決的投資者,未來在股價向上漲時,他們才會下定決心進來買,所以也不需要催他們,以目前鴻海的價值,基本上你放著就穩贏了,之前有一些人買了航運,鋼鐵及面板,然後告訴你放著能穩贏,敢在這些產業說出穩贏兩個字,我也真的是佩服他的勇氣,這種景氣循環股,獲利不穩定,獲利沒續航力,不能穩定配息,股價距離淨值很遠,這種股票絕對不可能是穩贏的,要穩贏的投資,你必需要找到像鴻海這種獲利穩定、有續航力,會配息,股價距離淨值很近的公司,近20年來平均賺8元,這種公司不會忽然因為一個事件就不賺錢,也不會因為一件小事就發大財,以鴻海這種規模,想要發大財,就需要電動車這種未來大趨勢,目前鴻海已經殺進去了,但大部份的人還在半信半疑,現在不相信,未來就多付一些眼光費來買吧。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