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2年3月5日 星期六

鴻海是否會因為未來電動車失敗而造成損失?

網友提問:感謝A大。請教A大會擔心鴻海電動車不成功投入的資金影響未來獲利嗎?畢竟買美國廠和設備是不小的投入,LMC Endurance 預期2023年也才2500台,Fisker Pear也要到2024才會量產,所以四月底就算順利買廠後,整個廠區基本上也不會有收入直到2024下半年。很多新創EV甚至像Ford和GM光投入電動車就燒掉很多錢了,如何能預期鴻海不會呢?

A大回答:劉董採取的是輕資產化的合資模式,投入的資金不會太大,再加上鴻海採用的策略是MIH聯盟,把很多的大廠拉進來一起做,而不是鴻海一家去研發所有的電動車零組件,一開始鴻海先向裕隆買了車子的平台,後面成立MIH聯盟,這些聯盟很多都是一流的大廠,這些公司原本就有自己的專業,鴻海負責在全球各地找好出海口,統合這些廠商組出一台競爭力世界級的電動車,假設一台電動車零組件有1萬個,鴻海不用去研發所有的零組件,就從聯盟中原有的公司負責去供應,鴻海只要去看目前缺哪些關鍵零組件,就先去佈局這些關鍵零組件中的關鍵零組件,這就是為什麼鴻海一開始會先去和國巨結盟合資新公司,畢竟一台電動車需要2萬到3萬顆被動元件,這時有人會說,不是假設電動車零組件要1萬個,為啥被動元件要2~3萬個呢?這就是零組件中的零組件,一個零組件可能就需要很多個被動元件,接著鴻海就是投資八吋廠,如向旺宏買及入主馬來西亞廠,做這些事就是要去掌握關鍵零組件中的零組件,鴻海不會浪費資源的再去研發台灣公司原有的零組件,就專注去開發出海口及佈局關鍵零組件,一開始生意比較小時就不要擴廠,未來隨著生意愈來愈大就愈擴愈大,就和鴻海目前會代工意思是一樣的,有淡旺季分,旺的時候員工可以找到120萬人,淡季時員工僅有80萬人,當接到更多的訂單後,就開始去擴廠,所以不要把鴻海的模式想成那些全部想自己做的公司,真的差很多,買進的廠房及土地算是資產,會分幾十年去折舊及攤提,這些會列在資本支出項目,鴻海能三十三年獲利,三十三年配息,你不用幫鴻海擔心這種小事,他們在買廠、擴廠時都會很精準的評估的,你只需要知道鴻海選擇的電動車是確實是未來的趨勢,鴻海的競爭力及執行力也是夠強的,目前F1.0(現況優化)、F2.0(數位化轉型)已經能讓原本的事業獲利更提升一些,足以去支付初期佈局的費用,鴻海營收到六兆,很多需求都是看到後才去佈局的,也不會一開始就盲目的把廠區擴到能一年300萬輛的產能,一開始一定是慢慢的建廠的,在過程中,每一季財報你都能看到結果,不用杞人憂天的去想幾年後會發生什麼事,鴻海每一季都會有法說會,每一季都會有財報,你只要從法說會及財報就能知道目前的情況,而不是去瞎擔心電動車會燒掉很多錢讓鴻海獲利下降。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