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10月16日 星期四

10月16日!外資出不掉鴻海只能把股價拉抬上來!序言

 10月16日!外資出不掉鴻海只能把股價拉抬上來!作者:A大!今天外資群買超台股117.85億,投信賣超台股0.52億,自營商買超台股117.86億,三大法人合計買超台股235.18億,外資群期貨空單增加364口,期貨留倉空單22035口,三大法人期貨留倉為空單459口,今天台股成交5,474億,上漲372.16點,漲幅1.36%,收在27647.87點,電子上漲27.3點,漲幅1.69%,收在1646.97點,金融下跌7.17點,跌幅0.32%,收在2242.34點。今天外資群僅有小買了117億,主要還是自營商大買了117億,三大法人合計買超了235億,自營商中會有不少是散戶買了權證,券商為了避險去買的,現在散戶開始變的異常有信心,加上散戶口袋飽飽,所以外資群也是樂於把指數繼續往上推高,接著把手上股票賣給散戶,今天台積電開出第三季財報,台積電第三季合併營收達新台幣9,899億元,年增30.3%,季增6%;稅後純益達4,523億元,年增39.1%,季增13.6%,每股盈餘17.44元,這和我們之前推測的差不多,台積電及AI概念股因為年複成長率高,所以不受到川普關稅的影響,現在台積電先開出來了,台積電因為技術天下第一,所以比較有話語權,接下來我們可以看一下AI概念股的鴻海,廣達,緯創,緯穎,英業達等獲利是否比第二季好,當然也要看一下傳產企業,如水泥,鋼鐵,塑化,紡織,海運,營建的獲利情況,台灣人也不可能全部都在台積電及AI概念股中工作,要是大部份工人的薪資都降低,或是都放了無薪假,那這些工人也不會有多餘的資金進到股市中投資,這是會影響到整體的經濟,所以觀察第三季及第四季台灣企業的獲利情況,再加上觀察第三季及第四季的經濟數據指標是否會衰退,要是不會衰退的話,明年大家就不會再被川普的關稅給嚇唬到了,鴻海的淨值及獲利也會再提高一點,這時你再買200元的鴻海股價,就不會是什麼危險的事了,反正鴻海一定是受惠AI高年複成長,到2031年股價漲到300元,400元都是有可能的,接下來六年鴻海也許能賺90到110元,當鴻海獲利提升,淨值提升,股價上漲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現在之所以要觀察,原因是很多投資者會被川普關稅給嚇唬住,要是你持有太大槓桿,很有可能川普一句話你就被掃地出局了,這一兩年在股市,匯市,債市及虛擬幣交易都有出現大屠殺,一些人就是因為槓桿太大,不然就是自我心理面不健全被掃出去,最近虛擬幣很多散戶被搞到出局,睡覺醒來,虛擬幣價格不變,但自己的倉位已經不見了。

這幾天我一直和大家說三大法人合計買超了鴻海105萬張,從10月7日到10月15日這六個交易日,三大法人就僅賣超了六萬八千張,股價就跌到最低的203元,雖然三大法人的平均成本在180元左右,但三大法人是由很多的外資及主力組合出來的,有一些外資買的成本比較高,有一些買的比較低,有一些外資群及主力買的成本就是在211元,這些人看到鴻海股價跌到203元,會拉抬及護盤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之前我說過,當鴻海股價跌到203元時,三大法人根本出不掉手上的105萬張股票,了不起就是賣了六萬八千多張,之前鴻海股價漲到231.5元時,盤中有三個多小時散戶可以很輕易的賣在229到230元,當天三大法人買超了六萬五千張,所以近六個交易日三大法人賣超了六萬八千張,很有可能就是當初在229到230元賣出的散戶回頭買的,所以我一直和大家說外資群出不了貨,他們就會玩新的招式去吸引散戶,今天一口氣就把鴻海股價拉抬到223元,也就是鴻海昨天回測了季線,今天一口氣又站回了周線及月線,對三大法人來說,股價跌到203元時,他們手上的100萬張也沒有賣掉,所以他們根本沒有賺錢也沒有賠錢,對外資群來說,鴻海中的散戶還處在很謹慎的階段,完全沒有任何瘋狂的現象,外資群及主力就會試著向下讓利,讓散戶進來買進,外資群可以用開高走低再收高來吸引散戶,也可以用最近這一招,從228.5元下跌到203元,今天一口氣再讓鴻海漲到223元,這就會讓一些散戶產生後悔的心態,散戶會想,要是跌到203元時敢勇敢進場大買,一天就能賺20元的差價,短線就是這樣勾心鬥角,短線你想賺走對方的錢,別人也想賺走你的錢,你們就是在裡面使出自己最強的招式,外資群能玩的招式比較多,散戶了不起就是歐印買進,不然就是歐印賣出,當散戶買進時就到一般討論區說鴻海好強又好棒,賣了就到一般討論區漫罵及酸言酸語,這都是屬於最低級的狗吠火車的下三濫招式,外資群及主力根本連甩都不甩你,外資群及主力能用的招就很多了,可以當天開高後走低再收高,也能幾天下跌後忽然一根大紅棒漲回來,也能連續幾天小漲後忽然一根大黑棒打下來,這就能讓散戶產生患得患失的心情。

今天鴻海上漲16.5元,股價收在223元,成交量154113張,外資群買超55939張,投信賣超559張,自營商買超5733張,三大法人合計買超61113張,這幾天我就一直和大家說,外資群及主力根本沒有辦法把鴻海股票出掉,所以不要擔心鴻海股價崩跌,正所謂天塌下來總有高個子頂著,三大法人從4月11日以來平均是在180元,合計買了105萬張,但外資群及主力是一群不是一個,有的外資及主力買的高,有的買的低,買的比較高的外資及主力,他們的成本會在211元左右,這部份就站了六十到七十萬張,大家不要小看這六十萬到七十萬張,要是成本在211元的外資及主力不進去護盤,鴻海的季線是201.8元,對技術派的人來說,季線就是生命線,在季線以上作多不作空,在季線以下作空不作多,要是成本在211元以上的外資及主力把鴻海股價拉上去所有的均線,接下來就會有一些散戶,外資及法人進來作空,也就是季線以下作空,之後就會開始延著月線及季線一路的空下去,當鴻海股價被打下去,也許會有一些信念不足的外資及主力止損,那就會產生更大的賣壓,所以今天外資群及主力向上拉抬鴻海股價,這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之前我是不是和大家說過了,只要三大法人買了一大堆股票,他們就會是我們的守護天使,你不用擔心外資群及主力敢像2019年到2024年2月這樣耍賤招,我記得那時外資群及主力賣了鴻海一百到兩百萬張,外資群及主力眼睛睜開就是偏空,不然就是放空,加上有一些軟蛋的鴻海股東,他們會覺得自己買了要長期投資,所以要把手上的股票出借給外資群及空方賺一點微不足道的利息,所以鴻海的借券賣出餘額會來到二十萬張,當外資群及主力買了一大堆鴻海股票後,也就是105萬張股票,大家再看一下鴻海的借券賣出餘額,沒有錯,你沒有看錯,就僅剩41902張,這就是散戶的悲朾,一堆自私自立且短視的軟蛋,投資了股價淨值比僅有一倍的鴻海,他還得要把手上的股票出借給外資群及空方去打壓自己的股價,現在短線三大法人買了105萬張,你看三大法人會不會出借股票給空方,真的就是不要傻了,三大法人不但不會去把股票出借給空方,反而還會軋爆空方,讓空方懷疑人生,空方看到鴻海下跌了四個交易日,分別下跌了3.5元,3.5元,8.5元及7元,本來都在想要買車還是買房了,今天冷不防的一根大紅棒漲了16.5元,從10月7日以來,鴻海就僅下跌了3.5元,空方就經歷了一趟過山車,從10月7日到今天,外資群僅賣超2314張,投信賣超9775張,自營商買超4975張,三大法人合計賣超3084張,鴻海中的三大法人會這樣玩,其實真的沒啥好驚訝的,這幾天我影片的標題一直和大家說外資群及主力無法在鴻海中出貨,即然出不了貨,那就只能再把股票買回來,散戶之前在229到230元賣,最近幾天買回來,今天又賣出,一小部份的散戶就是在裡面高賣低買好輕鬆,對三大法人來說,他們也不怕被這些散戶賺到差價,反正三大法人的目的是找到足以買下105萬張的散戶,也就是要有夠多的散戶進來,我也和大家說了,鴻海中的散戶不可能被外資群在200到220元出貨成功的,畢竟去年已經被三大法人整過一次了,接下來外資群及主力就剩下兩招能玩,一是讓鴻海像台積電及台達電這樣,股價一直漲,天天漲,漲不停,讓市場的散戶看到鴻海就產生瘋狂的情緒,想要讓散戶瘋狂,我估計至少要先過234.5元,大概漲到260到300元時,散戶就開始瘋狂了,今天高盛喊鴻海400元,記得我們在喊鴻海300元時,一大堆散戶,外資及主力覺得是笑話,現在外資及主力喊的都比我們高了,之前股票都在我們手上,現在分了105萬張股票給外資群及主力,他們拿到一大堆股票後,因為出不掉,所以就喊高一點,未來應該很快就會有外資群及主力喊500元的鴻海了。

文章主題內容如下
1、外資出不掉鴻海只能把股價拉抬上來!
2、台積電第三季每股盈餘17.44元!
3、美系外資將鴻海目標價上調到400元!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10月16日!外資出不掉鴻海只能把股價拉抬上來!

鴻海主力籌碼分析,今天買超第一名的是美商高盛,買了12771張,第二名的是瑞銀,買了12358張,第三名的是港麥格理,買了10189張,第四名的是花旗環球,買了7407張,第五名是富邦,買了4186張,今日賣超,第一名的國泰敦南,賣了2065張,第二名的是群益,賣了1964張,第三名的是上海匯豐,賣了1659張,第四名是兆豐城中,賣了757張,第五名的是富邦仁愛,賣了745張。

我常和大家說短線就是零和遊戲,勾心鬥角,誰是最後一隻老鼠的遊戲,從4月11日以來,三大法人買了鴻海105萬張,三大法人中包括了幾十間外資,幾十間本土券商,因為散戶不進去和他們換手,所以大家就會發現僅剩這些外資群及主力在裡面勾心鬥角,今天買超前六名的高盛,瑞銀,港麥格里,花旗環球,富邦及小摩,從10月7日到今天,高盛合計賣超6953張,損失4474萬,瑞銀買超7217張,賺了7559萬,港麥格里買了5039張,賠了5887萬,花旗環球買了14891張,賺了2574萬,富邦賣4821張,賺了2169萬,小摩賣了3498張,賺了8276萬,大家有沒有發覺今天買進的外資群及主力的目的,花旗環球今天大買是因為自己買了一大堆,自己的股價自己拉抬及護盤,高盛,富邦,小摩,港麥格里大買是因為之前幾天賣了一些股票掉,這些外資群及主力一買及一賣的結果就是有人賺錢也有人賠錢,之前我就說過,散戶如果不進去和外資群及主力換手的話,那A外資及B主力賣出的股票就會被C外資及D主力買走,一些偏空的外資及主力如果想要把鴻海股價摜殺下去,那偏多的外資及主力也不一定是願意,當鴻海跌到211元時,就會有部份外資群及主力賠錢了,而且張數高達六十幾萬張,也就是說,不論這六十幾萬張被哪一些外資或主力買走,只要鴻海股價低於211元,那持有這六十萬張的外資及主力就會賠錢,所以今天外資及主力奮力向上拉抬,大家會覺得很奇怪嗎?我是不覺得奇怪,昨天鴻海股價最低跌到203元,快要接近季線的201.8元了,外資群及主力的平均成本在180元左右,六個交易日下來,外資群及主力也僅賣超了六萬八千張,鴻海股價就回測了季線203元,結果外資群及主力手上還有一百萬張成本在180元的庫存,我昨天說過,向下摜殺並不會是外資群及主力最好的策略,我認為最好的策略就是讓鴻海半年線及年線均價高過200元,這樣短線,中線及長線均線都在200元以上,未來散戶就會漸漸的習慣200元以上的價格,外資群及主力才能透過200元是鴻海的鋼底這個錨定效應把鴻海股票出掉,當然還有另一個玩法,就是像台積電及台達電這樣,讓散戶進到瘋狂的狀態,也就是像去年七月這樣,外資群及主力賣了三周的時間,合計賣超十七萬張,結果鴻海股價還上漲幾元,目前台積電及台達電是更誇張,外資群就算賣超,台達電股價還是依舊噴出大漲,在這樣的情況下,外資群才能順利出貨,我個人覺得機率最小的就是外資群把鴻海股價殺到180元以下,現在外資群及主力小賣一點點鴻海股價就大跌,也才賣超六萬八千張,鴻海股價就從最高點的231.5元跌到最低點的203元,要是外資群及主力今天不把鴻海股價拉抬到223元,那外資群及主力如果再賣超個兩萬張,那鴻海股價豈不是跌破200元,現在三大法人短線買了鴻海100萬張股票,成本在180元,外資群及主力哪有這麼愚蠢讓鴻海股價接近他們的成本區,今天外資群及主力這樣把鴻海拉抬到223元,這有一個好處,也就是下一次鴻海股價再往下跌時,就會有散戶覺得鴻海股價必定反彈,只要夠多散戶這樣想,外資群能在200到220元成功出貨,那鴻海股價就會真的跌下去,短時間內鴻海股價想要跌到180元,我覺得困難度是很高的,就算跌下去,只要外資群及主力出不了貨,之後也會很快速的再反彈回來。

大家可以很明顯的看到散戶面對台積電就是處在瘋狂的階段,外資群就算是賣超7774張,台積電的股價還是能上漲20元,外資群僅買超121張,台積電也能上漲40元,外資群賣超1162張,台積電能上漲10元,從10月7日到今天,外資群合計賣超台積電51423張,台積電股價上漲85元,這才能稱作出貨成功,這是不是很符合去年七月外資群及主力在鴻海中出貨的情況,那時外資群連續三周賣超了鴻海17萬張,結果鴻海股價還上漲了幾元,現在外資群在台積電出貨,台積電股價依舊是上漲85元,之前我就和大家說過了,外資群一開始在出貨時,股價不一定會崩跌,會這樣的原因很簡單,一開始外資群把短線看衰台積電及台股的籌碼都買光了,合計買了四十幾萬張,會留在台積電裡面的投資者就是相對有信心,當散戶進到台積電中買進,你覺得散戶目前的態度是什麼,你覺得散戶希望台積電上漲還是下跌呢?當然一定是上漲,外資群在出貨部份的台積電後,外資群自然也不希望台積電股價崩跌,畢竟外資群還持有短線買的近四十萬張台積電股票,台積電股價漲的愈高,外資群能賣的愈高,自然也能賺愈多的錢,所以就會和散戶短暫的達成協議,也就是同時希望台積電股價上漲,對外資群來說,反正散戶願意開很高的價格去買台積電,外資群也沒有任何的理由賤價賣出手上持股,所以大家就會看到外資群明明賣超台積電,結果台積電股價持續的上漲,這是不是很好理解呢?當買方很樂觀及很瘋狂的看好時,自然就會去追價,就像去年房市一樣,不論再怎麼鳥的房子,散戶看到就是買,就是加價,那時的散戶就已經是瘋狂了,今年大家有看到散戶在房市中追價嗎?沒有對吧,所以現在散戶在房市就是相對謹慎,賣方如果不降價,散戶就不去買,這也是為什麼我說鴻海中的散戶比較謹慎,台積電中的散戶比較瘋狂,試想,一個理性的人是不是要買到比較低價格的成本,這樣未來比較容易賺錢,要是你去買房子就開了這一區的最高價,未來你想要把房子賣了賺錢,那就要等很久的時間,當你一直很樂觀的去追價,你賭的就是未來會有比你更樂觀的人進來追價,去年買房子的小白們,他們就是賭會有更多的人去開更高價買他們手上的房子,但台灣平均薪資是四萬多,房價都被炒到天價了,最終買方根本沒有辦法去支撐天價的房價,未來某一檔股價會崩跌,就是市場上的資金不足以支撐股價,之前我就一直和大家說,三大法人從4月23日以來買超了台股八千五百億,這八千五百億的股票就是從散戶手上賣出來的,現在散戶口袋飽飽,他們最近看到最強,最猛,最勇的就是台積電或台達電,所以比較樂觀的散戶都會把錢集中到台積電及台達電中,但散戶的資金也不是無限的,當台積電及台達電的股價愈來愈高時,就需要更多的資金去支撐其股價,只要散戶手上的資金不足以支撐台積電及台達電的股價時,自然大家就會看到台積電及台達電股價修正,今天台積電開出第三季財報,表現的比預期還要好,等一下我們會花一篇的時間去談台積電第三季法說會的內容。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10月16日!台積電第三季每股盈餘17.44元!


新聞說:台積電16日舉行法說會,公布2025年第三季財報與最新展望,整體表現再創歷史新高。第三季合併營收達新台幣9,899億元,年增30.3%,季增6%;稅後純益達4,523億元,年增39.1%,季增13.6%,每股盈餘17.44元,平均每天獲利近50億元,顯示AI與高效能運算(HPC)需求強勁帶動營運再攀高峰。以美元計算,第三季營收為331億美元,超越財測上限。毛利率為59.5%、營業利益率50.6%、稅後淨利率45.7%,均優於先前預估區間。製程結構方面,先進製程占整體營收達74%,其中5奈米貢獻37%、3奈米佔23%、7奈米佔14%,顯示高階製程需求穩定成長。財務長黃仁昭指出,第三季毛利率優於預期,主因新台幣匯率轉為有利及成本優化成效明顯。展望第四季,台積電預估營收介於322億至334億美元,季減約1%、年增約22%,以匯率1美元兌30.6元假設,毛利率可達60%,營益率約50%,皆優於上季,反映AI與HPC晶片持續熱銷。對海外廠影響部分,黃仁昭說明,隨亞利桑那及其他海外據點陸續量產,海外廠對毛利率稀釋效應已趨緩,下半年影響約2%、全年介於1%至2%,低於原先預期。中長期而言,海外廠在初期仍可能使毛利率下降2%至3%,但公司將透過規模經濟、供應鏈合作與效率提升來降低影響,維持全球最具成本競爭力的晶圓製造地位。此外,台積電看好AI結構性需求延續,將2025年資本支出由原估380億至420億美元微幅上修至400億至420億美元,其中約七成投入先進製程,10%至20%用於特殊製程,其餘則分配於先進封裝、測試及光罩生產。董事長魏哲家表示,受惠市場需求強勁,公司已連續兩度上修全年營收預測,全年美元營收成長率自原先接近30%上調至中30%區間(約34%至36%),反映AI與高效能運算晶片持續推升整體動能。隨著法說會釋出優於預期的財測與樂觀前景,台積電股價當日衝上1,490元新高,帶動台股同步刷新歷史紀錄,指數突破27,600點,再度印證晶圓代工龍頭的強勁成長實力與市場信心。

【台積電 3Q25 法說會】

營運成果

台積電16日公布2025年第3季財務報告,合併營收約新台幣9,899億2千萬元,稅後純益約新台幣4,523億,每股稅後純益為新台幣17.44元,高於市場預期的16元,創下史上最高。

與去年同期相較,2025 年第三季營收增加了 30.3%,稅後純益增加了 39.1%,每股盈餘則增加了 39.0%。與前一季相較,2025 年第三季營收增加了 6.0%,稅後純益增加了 13.6%。

2025年第三季毛利率為59.5%,營業利益率為50.6%,稅後純益率則為45.7%。

3奈米製程出貨佔台積公司2025年第三季晶圓銷售金額的23%,5奈米製程出貨佔全季晶圓銷售金額的37%;7奈米製程出貨則佔全季晶圓銷售金額的14%。先進製程(包含7奈米及更先進製程)的營收達到全季晶圓銷售金額的74%。

先進技術(定義為 7 奈米及以下)合計佔晶圓收入的 74%。

 - 3 奈米製程技術: 貢獻晶圓收入的 23%。

 - 5 奈米: 佔 37%。

 - 7 奈米: 佔 14%

依平台別營收貢獻

 - 高速運算 (HPC): 佔營收 57% (#與上季持平)。

 - 智慧型手機: 佔營收 30% (季增 19%)。

 - 物聯網 : 佔營收 5% (季增 20%)。

 - 車用電子 : 佔營收 5% (季增 18%)。

 - 數位消費電子: 佔營收 1% (季減 20%)

第四季展望

- 全年營收成長預計 2025 年全年營收將年增接近 mid-30%。

- 資本支出方面,2025 年資本支出範圍已縮窄至 400 億美元至 420 億美元 之間,先前為 380 億至 420 億美元。約 70% 將分配給先進製程技術。約 10% 至 20% 將用於專業技術。約 10% 至 20% 將用於先進封裝、測試、光罩製作及其他。

- 對於 2025 年全年,預計海外晶圓廠產能擴張帶來的毛利率稀釋效應將接近 1% 至 2%,先前預估為 2% 至 3%。展望未來幾年,預計海外晶圓廠在早期階段的稀釋影響為 2% 至 3%,在後期階段則擴大至 3% 至 4%。

- 台積電的信念是 AI 兆元趨勢正在加強,且對半導體的需求將持續是 AI 應用的關鍵推動力。

技術進展

 - N2: 預計將在本季度稍晚開始量產,良率良好。預期在 2026 年 將因智慧型手機和 HPC AI 應用而有更快的提升。

 - N2P: 作為 N2 系列的延伸,提供進一步的性能和功耗優勢,計畫於 2026 年下半年 量產。

 - A16: 採用最佳的超級電源軌技術,最適用於具有複雜信號路徑和密集電源傳輸網路的特定 HPC 產品,預計於 2026 年下半年 量產。

 - 亞利桑那州: 正在加快產能擴張,並準備將技術升級至 N2 及更先進製程。公司正準備爭取附近的第二塊大型土地,目標是擴展成一個獨立的 Gigafab 聚落,以支持領先製程客戶的需求。

 - 台灣: 正在準備在新竹和高雄科學園區進行多階段的 2 奈米晶圓廠 建設,並持續投資於領先製程和先進封裝設施

台積電法說會問答

一、 關於 AI 需求與資本支出(CapEx)

Q1:客戶對 AI 的態度似乎比以前更積極。先前預測 AI 加速器(2024-2029年)的複合年增長率(CAGR)為 Mid-40s%,請問是否有更新的預期數字?

A1:AI 需求持續非常強勁,甚至比三個月前預期的更強。目前的 CAGR 數字比 Mid-40%好一點。公司將在明年初提供更清晰的更新。

Q2:過去的技術週期中,台積電會大幅增加資本支出以應對成長機會,但這次營收增長速度快於資本支出增長。未來幾年的資本支出趨勢會如何?

A2:公司每年的 CapEx 支出是基於未來幾年的業務機會。只要我們相信有商業機會,就會毫不猶豫地投資。如果我們做得對,我們的營收增長應該會超過資本支出的增長。更高水準的資本支出總是與未來幾年的更高成長機會相關

Q3:關於 CoWoS 產能,先前提到要翻倍,但似乎仍不夠。能否提供 2026 年 CoWoS 產能增加的細節?以及 AI 加速器收入佔 2025 年營收的比例?

A3:關於 CoWoS 產能,我只能說,從三個月前開始,我們一直非常努力地工作,力求縮小需求與供應之間的差距。所有相關的產能前端和後端都非常吃緊。我們仍在努力增加 2026 年的產能,確切數字可能在明年更新。

二、 關於技術、製程與摩爾定律

Q4:一位主要客戶說摩爾定律已死,但台積電的領先製程需求依然強勁,且持續往更先進節點遷移。如何調和客戶的說法與強勁的需求?

A4:客戶的意思是,現在不能只依賴單一晶片技術。我們必須將重點放在整個系統的性能上。我們正與客戶緊密合作,共同設計前端、後端以及所有封裝技術,以滿足他們的系統要求。

Q5:雖然台積電預測 AI 營收的 CAGR 為 Mid-40%,但 Tokens 數量卻是呈指數級增長,兩者之間的差距只會擴大。台積電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A5:Tokens 數量的增長遠高於台積電預測的 CAGR。但這是因為:我們的技術不斷進步,客戶從一個節點遷移到下一個節點,使其能夠以更高的效率處理更多 Tokens。因此,Tokens 數量的指數增長,可以透過客戶結合台積電的技術持續改進來滿足。

Q6:無論 AI 需求來自 GPU 還是 ASIC,這對台積電的營收或毛利率組合是否有影響?

A6:無論是 GPU 還是 ASIC,它們都使用台積電的領先製程技術。從我們的角度來看,我們支持所有類型的客戶強勁增長,沒有區別或偏好。

Q7:N3 的產能非常吃緊,明年是否需要增加新的 N3 產能?

A7:我們會持續優化 N5 和 N3 的產能來支持客戶。對於 N3 產能擴展,我們將把新廠房的建設用於 N2 技術的擴展。

三、 關於毛利率與風險

Q8:展望 2026 年,毛利率的主要變動因素有哪些?特別是 N2 量產的稀釋影響?

A8:現在談論 2026 年的數字為時過早。然而:N2 作為新節點,初期會稀釋毛利率。N3 的稀釋影響正逐漸下降,預計將在 2026 年某個時點 追上公司平均毛利率。海外晶圓廠的稀釋影響將持續,在未來幾年的早期階段預計為 2% 至 3%。此外,匯率變動(美元兌新台幣)每變動 1%,將影響毛利率約 40 到 50 個基點。

Q9:N2 製程的毛利率稀釋,是否仍適用新節點在量產後 7 到 8 個季度達到平均毛利率的慣例?

A9:N2 的結構性獲利能力優於 N3。但如今討論新節點需要多久才能達到公司平均獲利率已經不那麼有意義,因為公司的平均毛利率通常是向上移動的。

Q10:由於美國出口管制和限制,中國 AI 市場的機會減少,這會影響台積電 AI CAGR 的長期增長嗎?

A10:儘管限制可能會影響中國市場,但我們對客戶的表現有信心。AI 增長仍將是非常正面且顯著的。即使來自中國的機會有限,我們仍有信心可以達成 40% 或更高的 CAGR。

Q11:過去台積電曾表示擔憂消費電子產品出現預建庫存。鑒於 Q3 智慧型手機業務增長強勁,目前是否仍擔憂預建庫存問題?

A11:不擔心預建庫存。因為目前的庫存已降至非常健康和季節性的水準

四、 關於 AI 基礎設施與競爭

Q12:過去台積電曾量化單一智慧型手機帶來的收入貢獻。現在能否量化 1 GW 的 AI 資料中心容量,能為台積電帶來多少收入機會?

A12:我們的客戶表示,1 GW 的 AI 資料中心需要投資約 500 億美元。但我們尚未準備好分享其中晶圓或營收的確切份額,因為 AI 系統是由多個晶片組成的。

Q13:在 Foundry 2.0 的格局中,台積電採取了哪些戰略舉措來進一步加強競爭地位?另外,如何看待美國競爭對手的競爭?

Q14:我們引入 Foundry 2.0 是為了強調系統性能的重要性。我們目前的先進封裝收入已接近總營收的 10%,這對客戶很重要。Foundry 2.0 強調整體流程前端、後端和封裝。至於美國的競爭對手,他們恰好也是我們非常好的客戶。事實上,我們正在與他們合作開發他們最先進的產品。

Q15:雲端 AI 的發展速度快於以前的智慧型手機/PC 趨勢。這是否使產能預測更困難?台積電在規劃上有哪些不同的做法?

A15:由於 AI 應用仍處於早期階段,要準確預測確實很困難。現在做法有很大的不同:我們非常關注「客戶的客戶」。我們會與他們討論 AI 應用在搜索或社交媒體上的看法,然後做出判斷,這與過去只與客戶及內部研究不同。

Q16:請提供亞利桑那州先進封裝(CoWoS)擴建的最新情況,以及台積電如何與 OSAT(專業封測代工) 夥伴合作以滿足強勁需求?

A16:我們已宣佈計劃在亞利桑那州建造兩個先進封裝廠。目前我們正與一家 OSAT 大廠,即我們的好夥伴,合作在亞利桑那州建廠。該夥伴的建廠時程比台積電的兩個先進封裝廠更早,我們的目的是支持客戶需求,讓產品可以在美國整合。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10月16日!美系外資將鴻海目標價上調到400元!


新聞說:美系外資最新出具報告,肯定鴻海的競爭力與全球布局策略,使其得以長期穩健接單,看好AI伺服器將帶動營運重心自智慧手機轉向數據中心,推動營益率及獲利成長,將明後2年獲利預期調升20%與26%,目標價自263元一舉調升至400元,維持「買進」評等。美系外資指出,在持續變動且快速演進的科技產業中,基礎設施、資本支出與產品周期皆具波動性,鴻海再度證明「全球化生產與垂直整合」策略的有效性,成功將第二條事業主軸「AI伺服器」擴大至年營收逾1500億美元規模。美系外資認為,鴻海的全球化生產模式,可降低關稅帶來的不確定性,系統與零組件的垂直整合,可提升效率並提供整合性解決方案,且全球各地均設有大規模生產據點、而非僅是維修與服務據點,能提供客戶多元化選擇,營運策略展現長期穩定接單所需的基本要素。對於鴻海快速成長的AI伺服器營收與摺疊手機新趨勢,美系外資轉趨更正向看法,看好AI伺服器出貨量與平均售價(ASP)同步提升,可抵銷毛利率較低壓力,推動鴻海營益率及獲利持續提升,並使AI伺服器成為下一階段成長主動能,逐步取代智慧手機成為營收主力。而蘋果預計2026年推出摺疊款iPhone,美系外資認為將為鴻海智慧消費產品業務挹注新動能,主要預期外觀創新將可吸引更多消費者,且品牌客戶在高端機型中將更依賴鴻海等技術領導廠,進一步鞏固其全球iPhone代工龍頭地位。美系外資預估,鴻海2025~2030年間營收結構將大幅轉變,AI伺服器等雲端網路產品營收占比將自2025的38%升至2030年的67%,成為主要貢獻來源,包括iPhone等消費智慧產品占比則自59%降至29%,仍為主要業務之一,電動車業務占比約維持4%。而電動車事業短期雖因規模小、研發投入高及市場價格壓力,明年投資報酬率(ROIC)仍為負值,但美系外資看好隨規模擴大與自製零組件能力強化,長期具上行潛力,並認為主要風險並非電動車業務失敗,而是2026~2027年AI成長可能放緩,導致毛利率與獲利成長觸頂。獲利結構方面,美系外資看好雲端網路產品的營業利益占比,將自2025年的55%增至2030年的70%,消費智慧產品自60%降至25%,電動車由虧轉盈、貢獻5%。看好鴻海營益率自2024年的2.9%升至2027年的3.1%,2025~2027年獲利年複合成長率(CAGR)將達37%。整體而言,美系外資認為鴻海正從智慧手機製造商轉型為AI伺服器與雲端基礎設施的全球領導廠。AI伺服器的高平均售價、高自動化與全球產能配置,將帶動鴻海中長期毛利率穩定上升,支撐公司進入新一輪成長周期。鑒於AI伺服器與智慧手機營收成長、營運費用率下降,美系外資將鴻海2026、2027年獲利預期分別調升20%與26%,並將2026年目標本益比自16.5倍調升至21倍,據此將目標價自263元一舉調升52%至400元,維持「買進」評等。

這是一個非常關鍵、也是投資市場裡最常見的問題之一:「外資調高目標價,是真看多還是為了出貨?」我們可以用邏輯面、動機面與市場面三個角度來分析這份美系外資報告對鴻海的真實意圖。

一、從報告內容面看:屬於「結構性轉多」的論述,不像短線出貨文,這份報告的語氣與內容,其實相當「長線化」與「結構轉型」導向,幾個重點非常明確:真正關注的主軸:1.營收結構轉變:AI伺服器營收占比從2025的38%到2030年的67%,這是長期產業轉型的敘事。2.EPS預期提升20%~26%:這樣的調整幅度通常是基於中長期成長模型(非短線價格波動)。3.目標本益比上修(16.5倍到21倍):代表外資認為鴻海「估值體質」改善,而非只是短線EPS成長。4.主要風險提示明確(AI成長放緩2026到2027年):若是出貨文,通常不會特別提醒潛在風險,而是單面吹捧。綜合以上,這份報告的架構、語氣與分析深度比較接近長期基本面調升報告,不像為出貨所做的「假利多」。

二、從動機面看:美系外資目前更可能「建倉」而非「出貨」,要判斷外資動機,核心要看他們目前持股位置與資金流向:1.外資近一季鴻海持股變化,根據2025年第三季資料,外資持股比重約41%–42%左右,從2024年底以來是緩步增加的,而非減少。若是「出貨文」,通常會在外資連續賣超後出現,搭配市場散戶進場接手。現階段外資並沒有明顯減碼。2.鴻海的估值仍偏低,即便目標價拉到400元,以預估2026獲利約19元來算,本益比約21倍,仍屬於大型製造股的「合理偏高」區間,不屬於過熱。若是出貨炒作,通常會出現「遠超產業估值」的吹捧(例如喊到30到40倍)。3.市場氛圍,目前全球AI伺服器供應鏈(輝達、超微、台積、廣達)都在進入「第二波AI擴產周期」。外資資金正在「轉向硬體供應鏈」,不是撤出。因此,美系外資調升鴻海目標價,符合整體資金流動方向,不像是「趁熱出貨」。

三、從市場面看:報告發布時點的策略意涵,鴻海近期(2025年10月)股價約在220到240元區間震盪,距離目標價400元還有六成以上空間。通常「出貨報告」會出現在:股價創高後(例如逼近350到400元)或市場過度亢奮時(出現投機氣氛),但目前鴻海仍屬於「低估與轉型題材並存」階段,這類報告更可能是為未來幾季布局造勢,尤其是:2026蘋果摺疊機(新產品週期),2025到2027年AI伺服器出貨高峰,外資有動機在轉折點前先建倉,並透過報告引導市場信心,而非出貨。

四、整體判斷(結論),報告內容以基本面導向,有完整長期預測模型與風險提示,外資的持股上升中,並非賣超階段,估值合理且未過熱,目標價反映本益比合理提升,市場氛圍符合AI伺服器第二波成長,不是高點喊多。結論:此報告屬於「真心長線看多」性質,而非出貨文。不過要注意一點:外資報告的「400元目標」是基於2026到2027年預期的樂觀模型,若AI伺服器出貨成長在2026年放緩,實際EPS不如預期,目標價仍可能下修。因此投資人可將250–300元區間視為合理布局帶、350到400元為高評價區,分批操作較穩健。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10月15日!散戶信心爆棚狂買外資持續出貨台股!序言

 

10月15日!散戶信心爆棚狂買外資持續出貨台股!作者:A大!今天外資群賣超台股147.3億,投信賣超台股11.1億,自營商買超台股28.07億,三大法人合計賣超台股130.33億,外資群期貨空單減少5773口,期貨留倉空單21671口,三大法人期貨留倉為空單363口,今天台股成交5,011億,上漲482.56點,漲幅1.8%,收在27275.71點,電子上漲35.85點,漲幅2.26%,收在1619.67點,金融上漲22.32點,漲幅1%,收在2249.51點。近五個交易日下來,外資群賣超台股970億,三大法人合計賣超1125億,一買一賣成交易,三大法人買的就是散戶賣的,三大法人賣的就是散戶買的,最近散戶開始敢進到台股買股票了,而且以目前散戶願意買的均價來看,平均是買在27074點,目前的散戶是相對的樂觀,對外資群及主力來說,要是散戶樂觀,他們也是樂於把指數及股價拉抬的更高,這樣三大法人手上的七千四百億就能賺更多的差價,很多散戶不懂這個道理,他們以為三大法人賣超代表股市會立刻,馬上崩跌,所以看到外資群及主力賣超時就進去放空,最終卻被樂觀的散戶軋空到懷疑人生,很多短線投機高手都是喜歡打落水狗,所謂的打落水狗就是外資群賣的差不多了,股價和指數也跌破了均線,雖然這樣短線投機客不能放空在最高點,但他們可以相對安全,試想,三大法人本來買超了8500億,要是三大法人僅賣超了三百億,五百億或一仟億時,你就急急忙忙的進去放空,你不要忘了,散戶手上還有七千五百億的現金,三大法人手上還有七千五百億的股票,對三大法人來說,手上七千五百億的股票要是能賣高一點,他們就能多賺一點,對散戶來說,他們已經買1125億,當然也是希望股價上漲,所以一開始外資群及散戶是能達成共識的,就是外資群就算出貨,散戶也是願意再繼續追高買進,畢竟散戶買了後就是希望股市上漲,他們手上還有七千五百億的資金,三大法人手上也還有七千五百億的籌碼,賣高一點也是能賺更多的錢,那到什麼時候這種情況才會被打破呢?也就是三大法人賣了三仟億,四仟億,甚至是五仟億,這樣三大法人就剩下買超幾千億的股票而以,當有很多散戶買了股票後,他們對於報酬率是不一定的,有的散戶要便當錢,有的要1%,有的要3%,有的要5%,有的要10%,有的要20%,有的要30%,只要有愈多散戶持有股票,股市的籌碼就愈是凌亂,哪天忽然股市大跌或是國際出現大利空,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散戶買了幾千億的股票,有一些還用融資,不然就是個人信貸,股票質借,理財型房貸,有的則是押身家,這些散戶遇到重大利空時,一定就是集體屁滾尿流的,這一次中國在12月1日要限制全球稀土出口,川普也威脅要對中國課徵100%的關稅,一開始我就說股市不可能像4月7日到4月9日這樣崩跌,原因很簡單,散戶口袋飽飽,三大法人買了八千五百億的股票,這就等於散戶手上有八千五百億現金,每一個散戶都在那想要進場撿外資群的屍,在這樣的情況下股市怎麼可能出現崩跌,在4月7日到4月9日期間,外資群累計賣超了1兆元的股票,三大法人合計賣超1.2兆,當川普課徵誇張的全球對等關稅時,三大法人不像散戶這樣好心的進來撿便宜,三大法人做的事是全力的踹一腳,股市裡面的散戶就開始多殺多及人踩人,是不是和這一次有很大的不同,這一次三大法人買了八千五百億,散戶看到中國稀土及川普課徵100%關稅時,有進場放空踹一腳嗎?三大法人有恐慌的多殺多嗎?沒有,完全沒有,散戶不但沒有進場踹一腳,而且近五個交易日下來,散戶買走了三大法人1125億的股票,散戶就是這樣的佛心,難怪三大法人能在短線的股市賺得盆滿缽滿,雖然三大法人近五個交易日已經出貨了1125億,我覺得現在還不致於股市會崩跌,現在三大法人也沒任何理由去踹一腳,畢竟現在大部份短線流動籌碼都在三大法人手上,要是大家看到三大法人累計賣出手上八千五百億的一半或以上,那時你就要開始擔心外資群及主力要開始摜殺指數及股價了。

今天鴻海股價跌到最低203元就向上反彈,最高來到208元,會這樣的原因就是技術分析派的散戶上場了,鴻海的月線是218.5元,季線是201.8元,半年線是178.9元,年線是179.4元,有追蹤外資群及主力的籌碼就會知道他們的成本在180元左右,也就是半年線及年線,當外資群及主力買了100萬張成本在180元,當鴻海股價跌到半年線及年線就會出現很強大的買盤,今天鴻海股價差一點碰到季線,就會有一些技術分析仔進來搶短線反彈,技術分析仔會說,鴻海股價已經跌了這麼多天了,近四個交易日下來分別下跌3.5元,下跌3.5元,下跌8.5元,下跌7元,今天盤中又下跌3元,這樣合計下跌了25.5元,確實鴻海股價不可能天天跌,跌了一陣子後也許會反彈,所以大家就會發現有不少的散戶也會這樣想,從10月7日開始,散戶開始買超鴻海4031張,買超8351張,買超9488張,買超19299張,買超18328張,買超8670張,鴻海股價愈是下跌,進來買的散戶愈多,不過近六個交易日下來,散戶也僅買超了68097張,之前鴻海股價衝到231.5元,當天三大法人合計買了六萬五千多張,散戶當天可以很輕易的賣在229到230元,所以外資群及主力讓利了一大堆,結果把股票以均線214.4元賣還給散戶,這樣散戶平均是賺了6.4%,會有一些散戶說外資群在鴻海中出貨成功,其實外資群及主力現在眼淚都快流下來的,外資群在台積電及台達電絕對是大出貨大成功,在鴻海中應該是大韭菜大傻逼,接下來鴻海股價再繼續往下跌的話,散戶確實是會買,以今天鴻海股價最多下跌3元,散戶就買了8760張來看,對散戶來說,沒有不能買的股票,只有不夠便宜的價格,外資群的平均成本在180元,現在外資群賣超平均還是賺錢的,但最近進來買進鴻海的散戶一定是傻瓜嗎?其實也不一定,畢竟外資群把鴻海向上拉抬到231.5元兩次,這兩次散戶都能在229到230元很輕易的賣出,也就是說鴻海股價出現229到230元這價格,不僅僅只是稍蹤即逝,而是整整三個多小時可以讓散戶很輕易的賣在229到230元,最近買回鴻海的散戶,有不少應該就是高賣低買,這些散戶佔了少數,還有大量的散戶賣在211元左右,所以只要外資群讓鴻海跌破200元,還是會有散戶進來買,也許進來買的散戶數量會更大,但大家只要記住一件事,三大法人合計買超了鴻海100萬張,平均成本在180元,接下來鴻海股價再向下跌,雖然有散戶會進來買,但一來外資群及主力是賠錢的,二來進來買的散戶數量也不會很多,畢竟大部份的散戶知道外資群的成本在180元左右,他們也不會傻到進來買180元到200元的鴻海股價,要是散戶不進來向外資群買,那外資群就只能讓鴻海股價在200到220元整理更長的時間,這樣的好處就是價值投資者可以看到鴻海第三季及第四季財報,觀察川普關稅是否對鴻海,台灣企業及經濟造成影響,順便可以看一下中國12月1日對全球稀土管制的態度,最近散戶不知道為什麼很神勇的進來買27071點的指數,合計買超了1125億,外資群及主力是擔心11月1日川普100%關稅,更害怕的是中國對全球稀土的管制,即然現在散戶很有信心,外資群也是很開心的把手上股票賣給散戶,從4月23日到今天,三大法人還累計買超台股七千四百億左右,所以接下來股市也不一定會立刻崩跌,我個人是認為外資群賣到剩兩千到三千億時,那時指數比較有可能出現恐慌的下跌,因為外資群及主力出貨的差不多了,剩下的籌碼就是要拿來摜殺,只要散戶人踩人及多殺多,接下來外資群及主力又能再一次佈局低成本庫存了。

文章主題內容如下

1、散戶信心爆棚狂買外資持續出貨台股!

2、中國稀土管制傷害經濟及全球供應鏈!

3、鴻海下一個五年計畫看好AI成長!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10月15日!散戶信心爆棚狂買外資持續出貨台股!


鴻海主力籌碼分析,今天買超第一名的是瑞銀,買了4128張,第二名的是美林,買了2587張,第三名的是聯邦大業,買了824張,第四名的是台灣匯立,買了651張,第五名是元大,買了621張,今日賣超,第一名的美商高盛,賣了7529張,第二名的是台灣摩根,賣了3055張,第三名的是上海匯豐,賣了1859張,第四名是富邦,賣了1555張,第五名的是國泰綜合,賣了1232張。

從4月11日到10月8日這一段期間,買超鴻海前十名的外資群及主力如下,美林買超179,056張,均買價在174.8元,摩根大通買超152,576張,均買價在172.32元,台灣摩根士丹利買超145,001張,均買價在181.31元,美商高盛買超114,763張,均買價在176.21元,新加坡商瑞銀買超87,786張,均買價在176.75元,港商麥格理買超75,726張,均買價在173.99元,花旗環球買超74,317張,均買價在178.67元,富邦買超64,382張,均買價在179.64元,台灣匯立買超36,648張,均買價在190.79元,港商野村買超24,755張,均買價在173.68元,再來看一下從10月7日到今天,賣超前十名的外資群及主力如下,美商高盛合計賣超19725張,均賣價在214.15元,美林合計賣超11815張,均賣價在217.76元,台灣摩根合計賣超11010張,均賣價在216元,富邦合計賣超9008張,均賣價在216.83元,摩根大通合計賣超6438張,均賣價在218.14元,元大松江合計賣超5816張,均賣價在207.61元,港麥格理合計賣超5149張,均賣價在215.13元,瑞銀合計賣超5140張,均賣價在215.86元,凱基台北合計賣超4526張,均賣價在217.77元,元大合計賣超4489張,均賣價在217.3元,之所以要列出4月11日到10月8日買超的外資群及主力,原因就是要讓大家知道從4月11日以來買最多鴻海的外資及主力是哪一些,之所以要列出10月7日到10月15日賣超前十名的外資群及主力,就是要讓大家知道哪一些主力有想要出貨的意圖,要是最近六個交易日賣出的外資及主力是4月11日到10月8日以來的主力作多外資及券商,那接下來鴻海的股價走勢就會變的相對兇險,畢竟主力外資及券商正在賣出,要是讓這些外資群及主力出貨成功,那又剩下散戶在裡面洗碗了,最近中國宣布12月1日管制全球的稀土出口,川普嗆聲說要對中國課徵100%的關稅,大部份的散戶知道川普一定會退縮,所以就會覺得最近是送分題,外資群就趁著這五個交易日出貨了970億,三大法人合計出貨了1125億,台股的周線是27071點,三大法人等於就是在27071點出貨了1125億,外資群及主力目前應該也是很傻眼才對,他們不懂為什麼散戶這麼神勇,完全不擔心中國管制全球的稀土,昨天我就說過,雖然三大法人已經出貨了一千億股票,但是三大法人手上還買了七千五百億部位,所以散戶願意買高一點的話,外資群及主力也不會立刻的把指數摜殺下去,之前我就和大家說過了,現在散戶口袋飽飽,散戶一直在等機會,在外面被軋空手及軋空了幾個月,最近幾天很明顯是受不了了,最近三大法人很輕易的就在27071點出貨了1125億,外資群在兩萬四千點以上本來僅有買超1382億,最近三個交易日出貨了873億,平均是賣超在27071點,外資群這一次又讓散戶看到什麼叫低買及高賣,外資群從17306點開始買股票,散戶在8月7日前打死不敢買股票,也就是股市在兩萬四千點以前散戶都不會買,最近散戶在27071點進來大買了1125億,這就是外資群及主力策略的厲害,一般的散戶就是金魚腦,他們不可能去記半年前的事,也不會去統計籌碼,散戶只會覺得奇怪,為什麼自己買了就跌,賣了就漲,覺得自己怎麼這麼倒楣,其實不是散戶倒楣,這就是很簡單的統計,最近散戶在買,外資群在賣,台股今天指數還大漲了482點,散戶現在會覺得要給外資群上一課了,之所以散戶進來股市就會上漲,原因之前我已經和大家說過了,從4月11日以來,一些會怕的,猶豫的,自我心理面不健全的散戶,他們要賣早賣了,股票就是都落在外資群及主力手上,留在裡面的散戶就是不會賣,外資群及主力已經掌握了短線的流動籌碼,只要三大法人不大賣,股市是很難下跌的,最近散戶進來買,籌碼也都是在外資群及主力手上,散戶很有信心的進來買,外資群就能拉高賣給散戶,股市就是這樣,只要有人願意花高價買,股價漲到哪裡都是沒有問題的,就是看散戶信心及資金是否到位。
今天鴻海上漲0.5元,成交量65468張,外資群賣超6154張,投信賣超4587張,自營商買超2070張,三大法人合計賣超鴻海8670張,今天鴻海平均成交在206元,股價最低來到203元,鴻海的季線是201.8元,鴻海股價在經過幾天的大跌,逐漸會有之前賣出的散戶又回頭買回,不過外資群及主力想要出貨鴻海,那還是難如登天,記得之前鴻海股價上漲3元,5元,7元左右,三大法人就要買超三萬張,五萬張,七萬張,甚至是10萬張,最近鴻海股價下跌了25.5元,三大法人了不起就僅賣超了68097張,這還是差的非常的遠,最近會有一些技術派的散戶開始進場,覺得鴻海短線跌太多,覺得之後會出現反彈,確實鴻海接下來會反彈,之前我就和大家說過了,現在外資群及主力出不掉鴻海股票,他們最好的策略絕對不可能是一直讓鴻海股價向下跌,要是鴻海股價跌到了半年線及年線,也就是三大法人的平均成本180元,這樣散戶更不會買,當鴻海股價跌到半年線及年線時,散戶還是要低一點,再低一點,外資群及主力如果讓鴻海股價跌到他們的成本區,之後國際股市或台股氣氛不好時,鴻海股價是很有可能跌破三大法人的成本區的,大家可以看一下什麼叫成功出貨,外資群沒有買任何一張成本在1240元以上的台積電,最近三大法人賣超了台積電32363張,台積電的股價從1400元漲到1465元,這就代表散戶極度看好台積電前景,之前我就和大家說過了,三大法人從4月23日以來買超了台股8500億,這些股票一定就是散戶賣出來的,最近散戶開始進來買超台股了,外資群及主力也成功的在27074點出貨了1125億,外資群用AMD之AI永動機題材先拐到散戶,之後又用川普會在關稅退縮題材再拐到另一批散戶,當散戶進場後,他們就會加碼及攤平,這也是為什麼外資群及主力可以在兩萬七千點以上賣超1125億,反正散戶只要願意買,外資群及主力剩下的七千四百多億還是能以兩萬七千點以上賣給散戶,只要散戶買的成本愈高,之後外資群及主力要坑殺散戶就愈容易,大家還是得記得一件事,一買一賣成交易,短線就是零和遊戲,你想要賺錢就會有人賠錢,外資群之前買了八千五百億,就是為了之後賣出這八千五百億賺到差價,最近幾個交易日外資群及主力賣了1125億,平均是賣在兩萬七千點以上,這代表外資群及主力已經有好的開始了,接下來散戶如果愈樂觀,外資群及主力就能以愈高的價格賣給散戶,想要看到指數開始下跌或大跌,就是要三大法人賣足夠多的股票,代表有夠多的散戶買了,散戶本來就是一盤散沙,未來股市有什麼利空,外資群及主力就會故意踹一腳,讓裡面的散戶人踩人及多殺多,這樣外資群及主力就能佈局下一次的差價遊戲,當初外資群從4月23日一路買,有一些散戶會覺得外資群及主力怎麼這麼韭菜,會去買17306點到24000點的股票,時間半年過去了,大家再看一下,到底韭菜是誰呢?兩萬四千點以下散戶打死不買股票,最近有散戶買了1125億的股票,平均是買在27071點,這也是為什麼散戶會賠錢的原因,在股價很甜美時,通常是伴隨悲觀情緒及不好的氣氛,當指數很瘋狂時,通常就是伴隨樂觀的氣氛,而且你會發現股市會一直漲,天天漲,漲不停,一付就是今天買明天賺,在股價很便宜時,你就會發覺股價會愈來愈便宜,就是家樂福的廣告,天天都便宜,通常你要長期價值投資的話,你就是要在股市最悲觀時買進,最近你只能是投機玩玩短線,不需要和股市談戀愛。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10月15日!中國稀土管制傷害經濟及全球供應鏈!

新聞說: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接受金融時報專訪,指控中國對稀土及關鍵礦產祭出全面出口管制,試圖傷害全球經濟,衝擊全球供應鏈。金融時報指出,早在8月中國貿易談判官員就曾威脅美國將面對「地獄之火」,但並未明指管制稀土出口。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預計3週後在南韓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貝森特(Scott Bessent)接受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專訪時表示,中國實施出口管制的時機,反映出中國自身經濟問題。「這顯示他們的經濟有多麼疲弱,而他們想把其他國家也拖下水。」 貝森特另指出:「或許出自某種列寧主義式(Leninist)的商業模式,認為傷害自己的客戶是個好主意,但中國是全球最大供應國。如果他們想拖累全球經濟,受害最深的還是他們自己。」 貝森特進一步指出:「他們正處於經濟衰退或蕭條,企圖以出口來脫困。問題是,他們反而惡化了自身在國際上的聲譽。」 中國本月9日宣布稀土與關鍵礦物供應的廣泛管制措施,促使川普威脅從11月1日起對中國進口商品額外加徵100%關稅。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已擬定反制措施,若雙方未能達成協議,便會實施。另外兩位了解內情的人士表示,美國正考慮要求任何向中國出口軟體的公司都必須取得許可證,這可能嚴重衝擊中國產業。 美方官員對中國祭出關鍵礦物供應管制的不對稱舉動感到震驚,但他們指出,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的首席貿易談判代表李成鋼,今夏就曾向華府發出威脅。 一位美國高層官員向金融時報表示:「今年8月,李成鋼預先透露了中國近來多項攻擊的手法。他(李成鋼)態度非常激烈且咄咄逼人,聲稱如果事情不如他意,美國將面臨『地獄之火』(hellfire)。」 這名官員又指出,李成鋼並未明確提到稀土,但曾說「我們會做出超出所有預期的報復行動」。 貝森特昨天稍早表示,習近平可能並不知情此次關於稀土的宣布。一名美國高層官員則指出,北京政府內部各部門之間的鬥爭,正影響美中談判。 這位官員向金融時報表示:「我們認為,中國財政部與商務部之間存在內部角力。包括李成鋼在內,商務部態度更為強硬。」 他補充說:「強硬派主要來自商務部及國家安全部,且國安部如今在經濟領域扮演更吃重角色。」 中國12日指稱,近期包括美國商務部把上千家中國企業子公司列入貿易黑名單,才導致美中情勢升溫。另一名美國高層官員說,北京正以美國商務部自9月底起採取的行動做為藉口,推動早已籌畫多時的政策。 這名官員談到北京針對稀土出口採取的管制措施時說:「這麼複雜的措施,不可能在兩週內就完成。令人意外的是,他們居然選擇這麼不對等的反制。我們儘量保持對等,但他們不是。」 透過 Google News 追蹤中央社 美中官員昨天在華盛頓舉行會談,貝森特形容雙方在週末已有「充分溝通」。貝森特預計在10月29日川普與習近平於南韓會晤前,與何立峰再會面一次。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中國原本希望貝森特與何立峰之間的會晤能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之後舉行,但他透露,中方目前「態度有所轉變」,希望這兩位官員能在川普與習近平會談前先行會面。

這對台積電,鴻海,台股及全球經濟會有什麼影響?如果有影響大概多久會反應在企業獲利?

下面把情勢、可能影響、以及大致反應時程整理成清楚、可操作的分析(含關鍵傳導路徑、風險大小判斷與投資及企業應對重點)。我會以「短期(幾天–數週)」、「中期(1–3個月)」、「中長期(3–12個月)」「長期(12個月以上)」來說明何時可能反映到企業獲利與股價。重要前情與共識,中國在2025年10月擴大對稀土、永磁材料與部分電池或提煉技術的出口管制,限制範圍與審批門檻提高。美方(含美國財政部長或官員)公開批評此舉並表示正擬反制措施,美中、歐盟等正在協調因應。多家產業報導或智庫指出此舉最先衝擊的是稀土下游加工、磁材、及某些半導體製程相關的化學品與設備供應鏈;但短期實際衝擊程度視中國執行力與外國庫存與替代供應而定。對台積電的影響,判斷與時程,要點總結:直接衝擊相對有限、間接風險存在且以設備或材料延宕為主,最可能在中期到中長期才顯現於營收及毛利。為什麼呢?1.稀土本身不是晶圓製程(矽晶片製造)中大量直接消耗的原料;台積電晶圓的「原材料」(矽片、光阻、化學品)並非高度依賴稀土元素。這意味著短期內對產線原材料中斷的直接風險較低。2.但半導體製造高度倚賴進口設備(如ASML的光刻機)與精密零組件(部分可能含磁材、特殊催化劑或精密合金)。若中國限制某些精煉或關鍵中間材或磁材或對出口審批拖延,會造成設備交期延長或維修零件延遲,進而影響新廠投片或產能擴張計畫。Bloomberg、ASML報導與產業分析指出設備及零組件延遲是主要傳導路徑。時間線(對台積電):短期(幾天–數週):幾乎無直接獲利影響;股價以情緒與不確定性波動為主。中期(1–3個月):若中國嚴格執行且造成設備出貨與關鍵化學品延遲,可能出現交貨時程的調整,影響資本支出執行節奏與代工接單排程(會在接下來的季報或管理層說明會反應)。中長期(3–12個月):若供應鏈持續受限或替代供應未補上,對產能投產時點與單季產能利用率造成實質影響,進而可能反映在毛利與營收,影響幅度取決於受影響零件的重要性與替代速度。長期(12個月以上):若西方或盟友加速自建精煉與回收體系、或供應鏈重構,則影響逐步緩解;但這需要時間(至少12–36個月)和大量投資。結論:台積電短期損害較有限;但若中國把管制擴大、且影響到半導體設備核心零組件或化學品,最顯著的獲利反應可能在2–4季後開始浮現,視設備或零件替代速度而定。對鴻海的影響,判斷與時程,要點總結:短期影響偏小(公司說法與媒體均指出短期有限);中期風險取決於下游元件(馬達、磁鐵、磁性元件、電機與某些電池材料)能否取得替代來源。為什麼呢?1.鴻海產品線廣(手機、伺服器、電動車及其零組件),其中部分產品(如揚聲器磁鐵、馬達、電動車驅動系統、伺服器散熱或電源相關元件)使用到稀土或相關磁材。若中國提高出口審批或實施限制,會提高上下游採購成本或造成交期延長。2.不過媒體引述鴻海(劉揚偉表示,短期內集團影響有限;鴻海擁有較大採購規模、庫存與多國據點,且正受惠AI訂單(短期需求強勁),能以庫存消化短期供應中斷。Reuters也報導鴻海短期影響有限但警告若為長期局面影響擴大。時間線(對鴻海):短期(幾天–數週):主要是股價波動與供應商通告的觀察期;若鴻海能用現有庫存或轉採其他來源,短期獲利無明顯變化。中期(1–3個月):若中國審批拖延或價格急升,成本面會被逐步反映在毛利(尤其是低毛利消費電子產品),或需轉嫁成本給下游客戶(難度視合約而定)。中長期(3–12個月):若稀土或磁材供應受限變成常態,鴻海在電動車、伺服器整機與大功率零組件的成本與供應風險會明顯化,影響幅度視替代供應是否到位與公司議價能力。結論:短期鴻海受限程度較小(公司亦表示如此);但若管制持續延長,實際獲利影響可能在幾個季度內顯現,電動車與伺服器等較重的系統整合業務受影響較高。

 對台股與全球經濟的影響(整體),1.立即反應,市場情緒與波動:新聞與政治風險會在幾天內引發台股與科技股波動(尤其是半導體、設備、汽車相關供應鏈)。投資人可能做短期避險與資金輪動。2.實體經濟與供應鏈:若中國把關鍵礦物與精煉技術納入嚴格出口管制,會加劇全球供應鏈不確定性,特別是磁材、馬達、ASML類設備與某些化學品;短期為供應延遲與成本上升,中長期將促使盟國投資替代供應(礦場、煉製、回收)與高價長期合約。3.政策與貿易報復循環:若美國採取反制(關稅、出口管制、軟體許可制度等),會讓緊張態勢延長並擴大到資本支出與科技合作,進一步放大對全球成長的拖累。已出現美方計畫的報導與討論。企業獲利何時會反映?(具體化),立即(今—數週):股價與營收預期波動,但實際財報數字通常還沒直接受影響(除非公司已披露重大出貨被取消)。一季(1–3個月):若出現實際交期被延後或成本上漲,企業可能在下一季財報開始提到「供應鏈風險、交期延後或成本上升」,管理層會在季度電話會議披露調整。兩到四季(3–12個月):真正可量化的毛利與營收影響常在2–4個財季後顯現(視受影響零組件在成本結構中的比重與庫存消化速度)。例如設備延後導致投片延後,會拖慢資本支出折舊與營收增長節奏。CSET或CSIS等分析也指出,要看到替代供應前需數月到數年。若干量化及觀察指標(你,企業或投資人應追蹤),中國出口審批率與公告文字變化。關鍵設備商交期通知與零組件供應商公告(交期變長或零件缺料會是早期信號)。公司層級:台積電或鴻海的庫存天數、原材料採購成本、管理層在法說會的表述(如果公司開始提到「原料成本上升或交期延長」,代表已實際影響)。宏觀/政策信號:美國或歐盟是否協調推出替代供給計畫或制裁/反制措施(會決定衝擊是短暫政治噪音還是長期供給危機)。風險分級(快速估測),高風險(若發生):中國擴大限制到關鍵半導體化學品與設備零件、或長期拒絕出口加工材料,半導體設備交期延長、記憶體/先進製程產能受限(影響時間:數季到一年以上)。中風險:稀土與磁材出口受限但關鍵替代供應短期內可透過庫存與多國採購緩解,成本上升、毛利小幅下修(影響時間:1–4季)。低風險:政策口水戰、宣傳但未實際嚴格執行,市場短期恐慌後回穩(時間:幾天–數週)。給投資人與企業的具體建議(可操作),投資人:1.短線:注意市場情緒與消息面,避免在重大不確定性時追高。若想要防守,可增持航運及原料成本敏感度低的防禦股或採取選擇性避險(期權)。2.中長線:檢視持股公司對稀土,磁材及關鍵設備的依賴度;對於受衝擊風險高的族群(EUV,設備,電動車零組件及磁材供應鏈)考慮降低曝險或要求更保守的估值貼水。3.監控指標(見上節「量化/觀察指標」),若出現持續的交期延長、供應商成本跳升,調整持股與估值預期。企業(台廠):1.短期壓力測試:立即做30,60,90天物料或備料壓力測試,確認哪些產品線最脆弱。2.庫存管理:視情況提高關鍵零組件庫存,優先保護高利潤/關鍵客戶訂單。3.供應商多樣化:啟動替代供應商認證/採購(包括回收稀土、國內或盟友採購),並加速長期合約談判。4.與政府/業界協調:推動政府間合作以尋求外交/貿易緩衝與開發替代供應鏈(如美國、EU已在討論協調回應)。最後結論(簡短),現階段(新聞爆出後的幾天到一個月內),市場主要以政治/情緒波動為主;台積電、鴻海短期獲利仍有緩衝,但波動性提升。如果中國把管制落實為長期制度並擴大至半導體相關中間材或設備零件,實際獲利衝擊較有可能在2–4季後顯現(設備交期、產能推遲、成本上升),而完全替代供給需12–36個月甚至更久。建議密切追蹤政府公告、設備商出貨通報、以及台廠法說會管理層措辭—這些將是判斷「從情緒到基本面」轉變的關鍵指標。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10月15日!鴻海下一個五年計畫看好AI成長!

鴻海市值成長850倍,劉揚偉揭「下一個5年計畫」藍圖,看好AI成長動能不減,鴻海董事長劉揚偉15日出席「2025台灣週」開幕活動,以「產業龍頭資本策略加速成長佈局全球」為題發表演講,回顧鴻海自1974年創立、1991年上市以來的發展歷程。他指出,鴻海從上市時市值約30多億元,至今在台市值已突破3兆元,若加上依權益法認列的子公司市值,整體規模超過8兆元,市值成長達850倍,堪稱台灣資本市場支持下的典範企業。劉揚偉表示,從1991年至2024年,鴻海營收成長達3000倍、獲利成長750倍,累積現金股利超過新台幣8500億元,目前集團年營收規模已逾7兆元。他指出,鴻海長期資金來源主要來自年度淨利與折舊攤銷,以2024年為例,長期資金約2600億元,其中資本支出約1360億元、現金股利約750億元、長期投資180億元。短期資金則以借款約5000多億元支應營運需求,「1元借款可做到12元生意規模」,顯示資金運用效率極高。在全球布局方面,鴻海早於1985年進入美國、1988年進入中國,2006年進軍印度。過去4年集團持續擴張,全球廠區與辦公據點由137個增至233個,分布於24個國家地區,資本支出同期成長逾40%。劉揚偉指出,這些擴張皆基於「以長支長、以短支短」的財務策略,確保長期投資與短期營運的穩定發展。在人力結構上,鴻海集團曾在全球高峰期擁有逾130萬名員工,現約93萬人。劉揚偉表示,這是自動化導入後效率提升的成果,近年平均每年人力縮減約15%,但相較1991年上市初期,整體人力規模仍成長超過800倍,與市值擴張幅度幾乎一致。針對外界關注的AI產業趨勢與泡沫化疑慮,劉揚偉明確指出:「AI應用才剛開始。」他強調,AI需求規模龐大,未來將滲透各行各業。以資料中心為例,打造1GW等級設施至少需投入500億美元,可見市場潛能驚人。鴻海近期更斬獲OpenAI「星際之門(Stargate)」大型AI資料中心訂單,正全力支援相關建置需求。劉揚偉也透露,將出席10月舉行的輝達全球開發者大會(GTC),並參與會前的「Presidential Forum」座談,預計將與輝達創辦人黃仁勳會面。他表示,鴻海是AI時代不可或缺的推動者,從伺服器組裝到系統設計皆具全球領先優勢,AI市場將是集團下一個五年計畫的核心。至於中國近期宣布的稀土出口管制,劉揚偉認為,若管制持續升高、造成供應鏈對立白熱化,確實可能影響產業,但「短期內對鴻海集團影響有限」。展望未來,劉揚偉強調,鴻海的成長來自於「善用資本、有效運用資金」,未來五年計畫將持續聚焦AI、電動車、智慧製造與半導體四大領域。他表示:「我們已走過從製造到智慧製造的階段,接下來要打造智慧生態系,讓資本市場與科技創新形成正循環,這才是鴻海下一個五年的關鍵方向。」

新聞說:Google於13日宣布將投資150億美元,在印度南部安得拉邦建立美國之外最大AI樞紐,並興建資料中心園區,以強化雲端與AI基礎建設。此外,Google不忘繼續投資美國,宣布將在南卡羅來納州投資90億美元,擴建當地資料中心園區。Google雲端事業執行長庫里安表示,未來5年Google將透過印度子公司Raiden Infotech推動美國境外規模最大的AI投資計畫。這項計畫將在印度南部港口城市維沙卡帕特南設立3座資料中心園區,初期容量達100萬瓩。庫里安表示:「我們的長期願景是加速印度的AI發展使命。」印度官員估計這項投資計畫將創造約18.8萬個就業機會。Google也將和印度阿達尼集團及Airtel合作,共同建設新一代資料中心與國際海底電纜網路,推動印度成為AI技術及雲端運算的重要樞紐。與此同時,Google不忘加碼投資美國。Google預計2026至2027年將於南卡州投資90億美元,擴建柏克利郡(Berkeley County)現有資料中心園區,並在多徹斯特郡新建兩座資料中心。此舉將強化Google Cloud在南卡州的雲端網路,使其成為Google在全球42個雲端服務地區的重要據點之一。南卡州資料中心將透過設於默特爾海灘的Firmina與Nuvem海底電纜連接全球網路,進一步提升運算能量與資料傳輸效率。Google在印度的擴張計畫正值美印外交關係緊張之際,因此格外受到矚目。兩國因關稅與貿易協議僵局陷入對立,印度總理莫迪甚至呼籲民眾抵制外國商品,但Google聲明中未直接提及關稅問題,僅強調這項投資將為兩國帶來重大經濟與社會效益。
這是一則中長期影響非常深遠的新聞,對於全球AI供應鏈(尤其是台積電、鴻海與台灣AI概念股)會有正面但時程遞延的效果。以下我會分成三個層面分析:一、Google在印度與美國兩地AI投資的戰略意涵,這兩筆投資總額240億美元(約台幣7,800億元),屬於Google近10年來規模最大的AI硬體基礎建設支出之一。目的:建立跨國AI雲端運算中樞,分散風險,同時提升AI訓練能量。二、對台積電、鴻海與AI供應鏈的具體影響,台積電:間接受惠,屬於長期利多,正向影響,Google的AI資料中心將大量採用輝達(NVIDIA)、超微(AMD)及自研TPU晶片。上述晶片均由台積電製造(NVIDIA採5nm與4nm,GoogleTPU則為台積電4nm製程)。因此每一輪AI資料中心擴建,直接轉化為台積電高毛利製程訂單增加。時程影響,印度資料中心建置期預計為2026–2028年,相關晶片訂單可能於2025下半年~2026年初開始進入投片。對台積電營收貢獻將在2026年Q2起明顯反應。潛在影響:每投入100億美元AI資料中心,約對台積電貢獻2–3億美元晶片訂單。此案150億美元印度投資,對台積電中長期營收可增約4–5億美元(約新台幣130–160億),屬正面但漸進利多。鴻海:短中期受惠於伺服器與電力基建製造,鴻海為Google既有的伺服器與機櫃組裝供應商之一,也與超微、輝達有合作。印度與南卡州新園區都需大量:AI伺服器機櫃(GPU伺服器),電源模組、散熱系統、資料中心機電整合(MEP),鴻海在印度已有製造基地(清奈),能最快接下Google或Airtel的伺服器製造與組裝案。時程反應:建設期2026–2027年,鴻海的AI伺服器營收可能於2026年中~2027年初迎來顯著增長。潛在效應:鴻海AI伺服器營收佔比2024年約5%,此案若接單成功,2026年有機會提升至8–10%,屬於中期營收動能來源。AI概念股整體:強化全球AI資本支出週期,Google的投資與OpenAI「Stargate」計畫(拉美、阿根廷500MW中心)互為呼應,顯示AI資料中心仍處於第二波擴張期。 這將帶動:   伺服器零組件股(緯穎、廣達、技嘉、英業達),   散熱股(雙鴻、奇鋐),電源管理IC(矽力、立錡、致新),光通訊與銅纜股(中磊、波若威、聯亞),預期這波AICapex週期至少延續至2027年上半年,且隨印度、南美加入,供應鏈地域風險更分散,可支撐AI族群估值維持高檔。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10月14日!外資淡化稀土及關稅利空但出貨千億!序言

10月14日!外資淡化稀土及關稅利空但出貨千億!作者:A大!今天外資群賣超台股163.49億,投信賣超台股19.75億,自營商賣超台股62.48億,三大法人合計賣超台股245.72億,外資群期貨空單減少5617口,期貨留倉空單27444口,三大法人期貨留倉為空單4501口,今天台股成交6,848億,下跌130.27點,跌幅0.48%,收在26793.15點,電子下跌10.07點,跌幅0.63%,收在1583.82點,金融上漲14.42點,漲幅0.65%,收在2227.19點。昨天外資群終於在高檔關住了散戶,昨天外資群賣超台股563.13億,投信賣超台股7.22億,自營商賣超台股108.07億,三大法人合計賣超台股678.42億,昨天我推測外資群及主力今天不會讓散戶跑掉,但昨天美股上漲,今天台股就順著美股開高,最多上漲582點,但外資群昨天好不容易都大出貨大成功了,今天說什麼也不會讓散戶跑掉,先看一下昨天美國股市表現情況,道瓊上漲587.98點,漲幅1.29%,收在46067.58點,S&P500上漲102.21點,漲幅1.56%,收在6654.72點,那斯達克上漲490.18點,漲幅2.21%,收在22694.61點,費城半導體上漲315.86點,漲幅4.93%,收在6723.47點,現貨黃金下跌1.31點,跌幅0.03%,收在4107.5點,美元指數下跌0.03點,跌幅0.03%,收在99.24點,台積電ADR上漲7.92%,一早台股就被美股及台積電ADR帶動,早盤大漲了582點,昨天外資群明明才大出貨大成功,賣超了563億,三大法人合計賣超678億,昨天我就說過,外資群好不容易出貨,今天應該要想辦法關住散戶,不過美股大漲,科技股大漲,台積電ADR也大漲,外資群就順勢的讓台股開高,接著慢慢的讓指數下跌,今天台股最終下跌130點,昨天台股最多下跌831點,收盤下跌378點,昨天盤中就反彈了453點,加上今天台股早上漲了582點,加起來都有1035點了,昨天買進的散戶,一早看到台股大漲582點,也許也會做一個隔日沖的動作,一早比較強勢的就僅有台積電,最多上漲到1460元,上漲了45元,台達電一早也是很強勢,最高漲到1060元,昨天台達電沒有下跌,一早還跟著上漲了30元,盤中賣壓出籠,台達電下跌38元,股價收在992元,今天外資群再出貨163億的話,那外資群有買在兩萬四千點以上的部位就僅剩下658億,今天外資群平均賣的更高,昨天我想說今天外資群要讓指數跌個幾百點,這樣就能關住散戶,沒想到今天外資群用個開高走低的策略,不但能關住散戶,而且還能再出貨163億,三大法人也成功的出貨245億,之前我就說過,川普關稅20%會影響第三季財報,最近開始有企業開出第三季財報,外資群哪有可能抱著七千五百億的部位去看企業第三季財報,加上川普說11月1日要對中國課徵100%的關稅,這件事明明就還沒有結束,但是目前是外資群及主力還買超台股七千多億,所以外資群及主力就故意淡化中國全球稀土管制及川普要對中國課徵關稅100%,確實川普的個性就是到了11月1日會退縮,但是這一次是中國要管制全球稀土,這就不是川普能作主的,當川普對中國威脅課徵100%的關稅,隔天又說習近平是他的好朋友,新聞就故意在那營造一付好消息,昨天三大法人就趁機出貨了678億,今天再出貨245億,我敢和大家說,要不是因為前一陣子是三大法人累計買超八千五百億,如果是散戶累計買超八千五百億的話,這幾天股市應該會跌到散戶懷疑人生。

外資群及主力會說,要是這付牌我拿到,一定能整死散戶的,結果散戶拿到了一付好牌,最近兩天在接近兩萬七千點去向外資群及主力買了近一千億的股票,我也真的是服了這一些散戶,從4月11日到8月8日,指數從17306點漲到兩萬四千點,散戶打死都不買,外資群單純就是在兩萬四千點到兩萬七千六百點買了1382億,這兩個交易日外資群賣掉了726億,所以外資群成本在兩萬四千點以上的部位剩下656億,連假時我就和大家說過了,三大法人買了台股八千五百億,這八千五百億股票就是散戶賣出來的,所以散戶口袋一定是飽飽的,他們覺得AMD之AI永動機是送分題,就進去買了兩萬七千點以上的股票,最近又覺得川普對中國課徵100%的關稅一定會退縮,所以也是送分題,結果這兩天散戶就進場買了近一千億,這真的就是超級搞笑的,外資群今天連讓利個幾百點都不用,散戶就傻乎乎的進場買,對散戶來說,早上漲了582點,結果指數一路下跌,最終收在跌130點,散戶就會覺得好便宜啊,指數今天跌了712點,豬不知外資群為了讓散戶上勾,已經從4月23日演戲演到今天了,在8月7日前散戶打死不買兩萬四千點以下的指數,現在散戶信心滿滿的買兩萬七千點的股票,這也是為什麼我常常說散戶是金魚腦,外資群只要再賣超個656億,接下來他們手上就沒有成本兩萬四千點以上的股票了,重點是這還不包括除權及除息扣掉的八百點,外資群大部份的股票是買在兩萬一千點及兩萬三千點這兩個區間,要是扣掉除權及除息的話,也許再要減掉個500到800點,最近散戶中招,之後外資群及主力就能整死散戶了,不過我還是那句話,三大法人目前為止還是買超了台股7500億,雖然出貨了一千億股票但是還買了七千五百億,短時間外資群還是會用上上下下左左右右BA去和散戶玩,只要散戶願意買,外資群叔叔是能賣你兩萬七千點左右的股票,如果散戶不買了,外資群叔叔才有可能繼續讓利,對外資群來說,台股的月線是26170點,季線是24706點,這兩個位置還是能去修理一大堆看技術線型的散戶,大家有沒有發現一件事,就算跌到季線,外資群手上的部位也沒有任何一毛是買在季線以上的,外資群只要出貨,根本不會甩你季線,一些看技術分析的散戶,有可能在月線及季線就進場買,外資群已經在高檔關住部份散戶了,接下來依舊是按照國際股市去玩,要是晚上美股下跌,明天就順勢下跌幾百點,把買進的散戶關的更緊,要是上漲,進去買的散戶現在也還沒有賺錢,大家要記得一件事,散戶買的是個股,最近比較火熱的AI概念股都跌到快往生了,例如鴻海,廣達,緯創及緯穎,散戶進來買到AI概念股,這兩天是完全沒有機會能獲利出去的,所以外資群關住散戶不一定是僅看指數,比較多的是用個股關住散戶。

文章主題內容如下

1、外資淡化稀土及關稅利空但出貨千億!

2、拉美星際之門大戲登場AI股受惠!

3、鴻海宣布攜手輝達攻AI工廠 !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10月14日!外資淡化稀土及關稅利空但出貨千億!

上一周我們有追蹤鴻海主力籌碼分析,上一周我們發現賣超前五名中其中有4名是從4月11日到10月8日買超的前五名,確實鴻海目前的情況就是比以往更兇險一點,不過外資群及主力只要出不了貨,他們就算讓鴻海股價跌下去,未來也會找時間把股價拉抬上去的,我們複習一下10月10日我追蹤的主力籌碼,從4月11日到10月8日這一段期間,買超鴻海前十名的外資群及主力如下,美林買超179,056張,均買價在174.8元,這一周賣超5992張,摩根大通買超152,576張,均買價在172.32元,這一周賣超6843張,台灣摩根士丹利買超145,001張,均買價在181.31元,這一周賣超4024張,美商高盛買超114,763張,均買價在176.21元,這一周賣超5030張,新加坡商瑞銀買超87,786張,均買價在176.75元,港商麥格理買超75,726張,均買價在173.99元,花旗環球買超74,317張,均買價在178.67元,富邦買超64,382張,均買價在179.64元,這一周賣超4048張,台灣匯立買超36,648張,均買價在190.79元,港商野村買超24,755張,均買價在173.68元,這一周賣超的前五名中,其中有四家外資是從4月11日以來買超前四名的外資,大家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外資群及主力的成本在180元,就算今天鴻海跌到206元,外資群及主力還是沒有傷到,只不過按照外資群賣超及鴻海股價下跌的速度來看,大概再賣個十萬張股價就跌到180元了,外資群及主力有沒有膽量敢完全不護盤,我們就繼續看下去,只要散戶不進去和外資群及主力換手,他們就會自己的股價自己護盤,要是他們不護盤,價值投資者也早去掉槓桿了,哪怕外資群把鴻海股價再殺到112.5元,價值投資者也不會害怕,要是外資群把鴻海股價殺到160元以下,很有可能又有很多散戶進場買鴻海了,外資群及主力願意賠個20元差價,是可以讓他們離開鴻海沒問題,外資群想要賣掉手上九十幾萬張鴻海,三大法人要賣掉一百萬張鴻海,至少需要三到六個月,這樣第三季財報及第四季財報也早出來了,當價值投資者看到川普關稅對企業及經濟的影響有多少時,之後就不會再被外資群及主力或是川普用關稅消息嚇唬到屁滾尿流。
10月7日到10月14日主力賣超前五名如下,美林買6263張,賣20665張,合計賣超14402張,平均買在219.12元,平均賣在218.09元,合計獲利3745.9萬元,從4月11日到10月8日美林買超鴻海179,056張,美商高盛買鴻海8951張,賣21146張,合計賣超12195張,平均買在219.75元,平均賣在217.69元,合計獲利3801.4萬元,從4月11日到10月8日美商高盛買超鴻海114,763張,瑞銀買16672張,賣25940張,合計賣超9268張,平均買在217.48元,平均賣在216.83元,合計獲利3469.2萬元,從4月11日到10月8日新加坡商瑞銀買超87,786張,台灣摩根買10074張,賣18030張,合計賣超7955張,平均買在219.55元,平均賣在218.53元,合計獲利4128.5萬元,從4月11日到10月8日台灣摩根士丹利買超鴻海145,001張,富邦買5285張,賣12738張,合計賣超7453張,平均買在216.73元,平均賣在218.91元,合計獲利4583.8萬元,從4月11日到10月8日富邦買超鴻海64,382張,從4月11日以來買超前五名的外資群及主力都在賣超了,確實情況就是很兇險,要是散戶目前進去和外資群及主力硬拼,也就是進場和外資群及主力換手,4月11日到10月8日買超前五名的外資群及主力,他們合計是買超了679182張,哪一個散戶多夠力的可以來和外資群及主力換手試試,之前買超前五名的外資群及主力現在有賣出的現象,要是有夠多的散戶進去接手,他們手上足足有68萬張能賣,大家不要忘了,這些外資群及主力是很賤的,他們賣掉手上的68萬張股票後,他們還會向一些軟蛋鴻海股東借股票來賣,所以會有源源不絕的股票能賣出來,這些外資群及主力成本大概就是在180元左右,美林的成本更低,僅在174.8元,也就是一起死吧,之前外資群及主力就有測試過很多遍了,從212元跌到200元,接著把鴻海股價拉抬到210元,接著跌到198元,再來漲到218.5元,接著跌到208元,在213元時因為開高走低再漲一些回來,就會有一些散戶覺得是送分題,外資群及主力有出貨一兩萬張,不過和外資群及主力買的105萬張相比,這就是小兒科,接著外資群把鴻海股價拉抬到231.5元,接著跌到216元,散戶不甩就是不甩,接著外資群再把鴻海股價拉抬到231.5元,最近這一波跌到206元,近五個交易日散戶確實有買超的現象,不過就僅是買超3887張,6833張,8488張,18994張,13897張,鴻海股價上漲兩元,下跌3.5元,下跌3.5元,下跌8.5元,下跌7元,這五個交易日下來,鴻海股價下跌20.5元,外資群也才賣超59407張,外資群還買超了九十萬張,成本大概在180元,會有散戶說,外資群從8月初以來買了鴻海近七十萬張,成本在月線的211元,會問我為什麼我說外資群及主力成本在180元呢?其實這就是平均,三大法人從4月11日以來買了105萬張,外資群有七十萬張買在211元,但是也有三十幾萬張是買在一百六十幾元,這就是外資群慣用的統計,外資群和散戶都是用平均在玩,散戶常常在那幻想買最低及賣最高,外資群透過千千萬萬個取樣點,最終取樣平均在180元,散戶取樣兩個點就幻想能得到最低及最高,到底是有多傻多天真,今天一早外資群及主力還在那發很多鴻海的利多,說鴻海多好又多棒,其實鴻海很好及很棒,這一點我2019年就知道了,不用外資群及主力現在說給我聽,外資群及主力想要出貨,那就是難如登天,外資群可以很輕易的在台達電及台積電出貨,原因就是台積電技術天下無敵,對散戶來說台積電是護國神山,台達電則是一定上漲神股,近半年以來,台達電確實就是表現出只會上漲不會下跌,哪怕外資群及主力出貨,散戶還是能把台達電股價拱上去,所以外資群及主力是能很輕易的在台積電及台達電中出貨,但在鴻海中僅賣超個五萬九千張,鴻海股價就跌到206元了,外資群有近七十萬張的成本是買在211元,上面我說外資群及主力平均成本是180元,但還是有一些外資及主力成本比較高,一些比較低,平均起來是180元,一些成本比較高的外資群及主力,他們也會找時間去自救,現在散戶就是打死不進去和外資群換手,所以外資群及主力只要賣一點點鴻海股價就大跌,這和我們當初推測的是一樣的,當初我有和大家說過,價值投資者去掉槓桿,這些股票被短視的外資,主力及其他散戶買走,要是短線鴻海股價漲不動了,或是外資群及主力想要出貨賺差價,短時間鴻海中是沒有這麼多散戶進去和外資群及主力換手的,所以鴻海股價容易產生比較劇烈的波動,當初我們推測只要外資群及主力看到鴻海股價跌到太低,他們就會想辦法去護盤,反正三大法人買了100萬張,他們成本在180元,他們不護盤,也不會有散戶進去幫他們護盤,他們願意讓鴻海股價跌破200元,跌破180元,那也是他們家的事,要是外資群及主力敢讓鴻海跌到180元以下,甚至是160元,這樣外資群及主力就集體賠錢了,也許那時散戶就會進場做點好事,多少買一些股票讓外資群出貨,不過那時外資群及主力就是含淚出貨,畢竟賠了差價,含點淚也是合情合理的。

今天鴻海下跌7元,股價收在206元,成交量108702張,外資群賣超13897張,投信賣超2368張,自營商賣超2049張,三大法人合計賣超18315張,這兩天鴻海股價跌破了月線的219元,之前我們有追蹤外資群買賣超情況,外資群有六十幾萬張買在成本211元,這些外資及主力已經賠錢了,昨天我說外資群及主力無法在鴻海中出貨,會有人說三大法人昨天明明賣了19229張,今天賣了18315張,怎麼會說外資群出不了貨呢?大家可以去看之前外資群及主力買超鴻海的情況,想要上漲7元或8元,至少都是要買超五萬張,七萬張,甚至是十萬張,現在三大法人僅賣超個兩萬張不到,股價就下跌了8.5元及7元,很明顯外資群及主力就是出不了貨,外資群及主力目前累計還買超了鴻海100萬張,這些股票平均是買在180元,我說的是平均,而不是每一個外資及主力都買在180元,有的買在比較高一點,有的買在比較低一點,平均起來就是180元,外資群及主力如果出不了貨的話,他們之後自己會想辦法把股價拉抬上去的,哪怕股價跌到了200元,190元,甚至是180元,只要三大法人還在裡面,之後股市氣氛好轉時,外資群及主力自然會想辦法把股價拉抬起來,最近雖然有少部份的散戶進去和外資群及主力換手,但這也是可預期的,畢竟之前散戶在229到230元時能很輕易的出貨六萬五千多張,最近散戶在鴻海股價206元到228.5元買了六萬張回來,等於就是高賣低買好輕松,更搞笑的事是,大部份的散戶是在206元到221.5元買回來,這價格區間就佔了近四萬張,接下來外資群及主力是能繼續賣超鴻海,之前我也說過了,外資群及主力出不了貨,這並不代表鴻海股價不會跌,對外資群及主力來說,價格根本沒啥意義,向下跌或向上漲沒有散戶理三大法人的話,跌下去再漲上來,不然就是漲上去再跌下來,最終外資群及主力就僅是損失了交易稅及手續費,這樣大家懂了嗎?要是外資群讓鴻海跌停,也就是跌到一百八十幾元,結果只賣掉三萬張,那外資群及主力從鴻海股價231.5元跌到一百八十幾元,那就僅賣掉十萬張不到,從4月11日以來,三大法人合計是買超了鴻海105萬張,鴻海股價跌到一百八十幾元,外資群及主力僅賣掉十萬張,那代表外資群及主力還被套牢了九十五萬張,我之所以說股價對外資群及主力來說沒有意義,原因是外資群主力再賣個三萬多張把鴻海股價打到一百八十幾元,後面再花十萬張把鴻海股價拉抬到兩百三十元,就僅有極少數的散戶在裡面和外資群玩買來賣去遊戲,外資群大部份的股票就是經歷了從231.5元跌到一百八十幾元,接著又從一百八十幾元漲到231元,對外資群及主力來說,沒有成交就沒有意義,大部份的價值投資者都把手上的槓桿去掉了,所以外資群讓鴻海股價波動很劇烈,也無法讓價值投資者維持率不足或斷頭,更不可能出現4月7日到4月9日的多殺多及人踩人。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10月14日!拉美星際之門大戲登場AI股受惠!

新聞說:拉美「星際之門」大戲登場 OpenAI主導的海外版「星際之門(計畫拉丁美洲首站啟動,規劃在阿根廷設立500MW(百萬瓦)規模的AI資料中心,投資金額250億美元(逾新台幣7,600億元),第一期工程2026年展開,預計12個月完工,鴻海與廣達(2382)等AI伺服器供應商可望受惠。 外電報導,OpenAI近日宣布與潔淨能源公司Sur Energy策略結盟,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Patagonia)建設一座全新AI資料中心,投資總額估計高達250億美元。 OpenAI的星際之門計畫包括在美國本土和海外展開大規模AI基建,與Sur Energy 合作的阿根廷版星際之門,電力規模可達500MW,是阿根廷史上最大規模AI基建計畫,目標讓阿根廷擁有先進運算能力,成為該區域最大AI中心。 OpenAI執行長奧特曼表示,這不僅是基礎設施建設,而是要將AI交到阿根廷人民手中。

以上新聞是真實的還是主力用來出貨鴻海的新聞?

這則新聞有相當的可信度,已經被多個國際媒體報導,也有不少細節可檢驗;但仍需謹慎看待尾端的落實與實際收益。下面我先整理「目前我們知道的事實或跡象」加「可能的疑點或風險」再加「對鴻海、廣達等供應商的潛在利多或陷阱」。最後我會給出「這新聞是純炒作還是真有實質機會」的判斷與建議。

 一、我們已知的事實與報導,以下幾點是目前已被可信新聞來源確認的:OpenAI 擬在阿根廷 Patagonia 地區建設一座 500 MW 規模的資料中心 ,多家媒體報導 OpenAI 與阿根廷公司 Sur Energy 簽署意向書進行合作,規劃容量上看500MW。投資金額約250億美元,新聞多以250億美元作為估算金額報導。專案屬於OpenAI的Stargate計畫之一,報導稱這個阿根廷案是OpenAI在拉丁美洲的第一站,是為其更大規模的Stargate基礎設施計畫的一部分。該專案將使用可再生能源、受阿根廷政府投資誘因法案支持,報導中指出該專案會結合可再生能源、享有稅務與關稅優惠等。所以,整體而言,這新聞不是完全無根據的空頭消息,而是基於多個媒體對OpenAI及阿根廷政府間簽署意向書或合作協議的報導。但「意向書」與「正式締約」或「動工」仍有很大差距。

 二、疑點、風險與可能是「操作性宣傳」的因素,儘管具備不少正面訊息,這類超大規模計畫通常存在很高的不確定性。以下是我認為需要特別注意的風險或疑點:「簽LOI或意向書」不等於真正下單,很多新聞報導是簽署合作意向書或備忘錄,尚未進入設計、供應鏈簽約、土地取得、法律審查、環評、電力供應確認階段。巨大投資與建設風險,500 MW 數據中心意味電力、冷卻、土地、水源、建設材料、跨國協定、法規許可等複雜因素。落地成本與延誤風險高。能源與電網供應挑戰,Patagonia地區雖然有可再生能源潛力(風能、太陽能、水力),但電網穩定性、輸電線路、儲能系統等基礎設施是否足夠還是疑問。政治風險與政策變動,阿根廷政局不穩、匯率波動、稅改或補助政策變化可能導致專案條件被重新協商。就有媒體指出該新聞也可能被用作政治宣傳。計畫規模可能被縮減,初期啟動階段可能先從小型模塊(例如 50–100 MW)開始,並非一次到 500 MW全量。部分報導即指出首期可能僅100MW。時程與財務壓力大,即便動工,整個建設與設備交付可能拉長至數年。中間資金投入重、風險承擔大。事實上,在阿根廷有報導指出,有部分聲音就質疑這個計畫「更多是政治宣示而不是立刻可行的建設案」。例如在 Buenos Aires Times的評論就指出,該專案可能混合了政宣意味。因此,雖然新聞有其真實成分,但不宜把它看成已經確定落地、一定對供應商帶來大訂單的保證。

三、如果此案落地,鴻海或廣達等伺服器供應商可能受惠的模式,假設最樂觀情境:該案順利進入設計、訂單下單與建設期,鴻海、廣達等供應商可能的受惠方式如下:AI伺服器或GPU機櫃訂單,OpenAI或其夥伴需要大量GPU伺服器、加速卡、機櫃、電源模組、冷卻系統等。鴻海與廣達有可能取得部分供應訂單。電源模組或整合電力系統訂單,大型資料中心電力系統(包括高電壓輸電、UPS、配電、DC線路)是重資本項目,鴻海若已有在電力或DC架構能耐可爭取。冷卻與熱管理系統供應,高密度AI計算產生巨大熱,需先進冷卻系統(水冷、浸沒式冷卻等)供應商有機會參與。基礎建設與機櫃供應,機櫃、機電工程、結構機房設計與施工,是資料中心基礎需求。若鴻海、廣達或其子公司涉足機房工程,可能拿到合約。後勤維運與後段升級服務,隨著AI資料中心運行,需要持續供應維運、升級更新、備件供應、能源監控系統等。供應商若具長期運維能力,有機會拿維持性合約。但要強調的是:即便落地,這些訂單不會是「一蹴而就」的大額全包給某一家,而是會拆分給許多設備商、系統整合商。能否成為其中一環,還要看該公司在AI伺服器電源或散熱或整合能力上的技術領先度與夥伴關係。

四、我的判斷:這新聞是「真有根據,但距離落地仍遠」的消息,綜合以上,我認為這新聞最可能落在這樣的區間:它不是純炒作謠言,因為多家國際媒體都在報導OpenAI與阿根廷政府間簽署意向合作案。但也不是說「鴻海、廣達等供應商立刻就能拿現金訂單」。目前它仍處於「願景,意向或協議初期」階段,工程能否完全落地、能否按規模實現都有很大不確定性。它具有潛在催化效果,對於AI生態鏈有正面信號意義。若你是鴻海、廣達的投資人,把它當作中長期利多「題材」來看是合理的,但不可過度樂觀。所以總結一句話:這新聞有真實成分,是值得關注的潛在訂單來源,但目前仍未到能保證受惠、確定跳票或大規模落單的程度。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10月14日!鴻海宣布攜手輝達攻AI工廠 !

新聞說:鴻海宣布攜手輝達攻AI工廠,高雄導入800 VDC電力架構 開放運算計畫全球峰會於美國時間13日起在加州聖荷西登場,鴻海宣布將攜手輝達(NVIDIA),在台灣高雄導入800 VDC電力架構,共同打造未來人工智慧工廠(AI Factory)基礎設施,將成為集團AI伺服器、資料中心及再生能源整合應用的示範基地。 鴻海今天上午透過新聞稿指出,800 VDC電力架構將率先在高雄K-1專案的AI資料中心實施,相關專案是鴻海推動AI產業升級重要里程碑。 鴻海表示,AI工廠的誕生,代表產業正邁入高密度與高效能的新時代,鴻海透過與輝達及生態系的技術合作,除了在K-1專案率先導入800 VDC電力架構,並持續強化在AI伺服器、電力與冷卻整合設計方面的實力,目標是打造安全、節能且可快速部署的AI資料中心解決方案。 鴻海說明,800 VDC電力架構專為高密度AI工作負載打造,具備模組化與可擴展特性,能降低電流與電阻損耗,減少銅導體用量並簡化電力分配與使用空間,同時提升能源轉換效率與降低總體用電費用。相關架構支援輝達未來多代繪圖處理器(GPU)平台,為AI伺服器與資料中心提供高效、可靠且可持續的電力基礎,滿足下一階段AI運算需求。

 這對鴻海接下來的AI營收及獲利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鴻海宣布攜手輝達攻AI工廠,在高雄導入800VDC電力架構,開放運算計畫全球峰會於美國時間13日起在加州聖荷西登場,鴻海宣布將攜手輝達,在台灣高雄導入800VDC電力架構,共同打造未來人工智慧工廠基礎設施,將成為集團AI伺服器、資料中心及再生能源整合應用的示範基地。鴻海今天上午透過新聞稿指出,800VDC電力架構將率先在高雄K-1專案的AI資料中心實施,相關專案是鴻海推動AI產業升級重要里程碑。鴻海表示,AI工廠的誕生,代表產業正邁入高密度與高效能的新時代,鴻海透過與輝達及生態系的技術合作,除了在K-1專案率先導入800VDC電力架構,並持續強化在AI伺服器、電力與冷卻整合設計方面的實力,目標是打造安全、節能且可快速部署的AI資料中心解決方案。鴻海說明,800VDC電力架構專為高密度AI工作負載打造,具備模組化與可擴展特性,能降低電流與電阻損耗,減少銅導體用量並簡化電力分配與使用空間,同時提升能源轉換效率與降低總體用電費用。相關架構支援輝達未來多代繪圖處理器(GPU)平台,為AI伺服器與資料中心提供高效、可靠且可持續的電力基礎,滿足下一階段AI運算需求。這個新聞其實非常關鍵,因為它揭示了鴻海在AI產業鏈中的地位從「代工製造」轉向「AI基礎設施整合」的重要信號。以下我會分成三個層面解析這次「與輝達合作導入 800 VDC 架構」對鴻海的 營收與獲利影響(短期、中期、長期): 一、事件重點與產業意義,「800 VDC 電力架構」是什麼?這是一種針對 AI 資料中心或高密度伺服器集群的新型電力供應系統。相較於傳統的 400V 或 240V 系統,800V:能減少電流流動所造成的熱與電阻損耗(效率提升 5~10%),減少銅線使用量(降低建置成本),提升伺服器電力密度,讓 AI 機櫃能塞更多 GPU、做更密集運算,輝達的 GB200、B200 等高功耗 GPU 模組都會逐漸採用800V標準,因此鴻海能率先導入,等於搶在下一波AI資料中心電力標準化潮流的前端。二、短期影響(2025–2026年),AI伺服器代工,與輝達合作、在高雄建立AI工廠,將作為展示中心與生產試點。對營收中幅提升(鴻海已是輝達供應鏈一員),高獲利小幅正面,初期投入高電力模組與冷卻技術,導入800V系統意味鴻海需投入電源管理模組(PSU)、水冷、熱管理技術,增加附加價值,毛利率上升(電力模組毛利約20%建置與再生能源整合K-1專案將結合「AI加綠電」,可與旗下鴻準、鴻能、富智康等事業群整合,提升內部訂單量,初期折舊與投資成本偏高。結論(短期):2025年這案子主要是「示範性質」,貢獻營收有限(數十億台幣級),但技術價值高,可帶動鴻海在AI伺服器電源架構領域的品牌升級。

三、中期影響(2026–2028年),AI工廠成為「模組化資料中心示範案」這代表鴻海可將高雄K-1架構商品化輸出,成為全球AI客戶(如微軟、Meta、OpenAI)的代工模板。800V架構標準化,若OCP採納800V為新標準,鴻海會成為早期技術領導者與供應商。AI伺服器出貨提升,法人預期鴻海2025年AI伺服器出貨年增60到80%,占總營收比重可從6%升至10%以上。高毛利的整合方案,相對傳統ICT代工毛利僅3~5%,AI基礎設施方案毛利可達10–15%。結論(中期):隨著800V架構普及,鴻海將不僅是「伺服器代工廠」,而是「AI基礎設施整合供應商」。2026年起毛利率有望突破7%,營業利益率回升趨勢明顯。四、長期戰略意義(2028年以後),自建AI工廠生態,長期潛力可複製至印度、越南等地,形成AI雲端運算「分布式製造基地」,綠電與儲能整合,長期潛力800V架構有助接入再生能源系統(太陽能、氫能),符合全球ESG投資方向,AI產業鏈掌控度,長期潛力從「伺服器代工」,「AI工廠解決方案供應商」到「雲端服務合作夥伴」。長期結論:這次合作象徵鴻海正式從硬體製造跨向「AI運算基礎設施」,屬於高毛利+高進入門檻的業務,長期將拉升鴻海的整體本益比(由10倍增加到12~14倍區間)。總結:對營收與獲利的預估影響,2025年,營收小幅增長(小於2%),投資期,獲利貢獻有限   ,2026–2027年,營收成長動能明顯(AI伺服器占比提升至10%) ,毛利率由4%升至6–7%,2028年以後,營收穩定成長,高毛利 AI 工廠方案全面商轉。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

10月13日!外資大出貨台股大成功但鴻海出不掉!序言

  10月13日!外資大出貨台股大成功但鴻海出不掉!作者:A大!今天外資群賣超台股563.13億,投信賣超台股7.22億,自營商賣超台股108.07億,三大法人合計賣超台股678.42億,外資群期貨空單增加4309口,期貨留倉空單33061口,三大法人期貨留倉為空單7521口,今天台股成交5,854億,下跌378.5點,跌幅1.39%,收在26923.42點,電子下跌25.75點,跌幅1.59%,收在1593.89點,金融下跌24.25點,跌幅1.08%,收在2212.77點。這幾天我就和大家說過了,你不用擔心今天會像4月7日到4月9日這樣出現股市崩盤,原因是三大法人從4月23日以來買超了台股8500億,現在散戶口袋飽飽,他們看到今天股市下跌,就會進來撿便宜,外資群及主力只要撐住指數,不要讓指數崩跌,接著讓指數稍微的反彈一下,散戶就會衝進來大買台股,今天外資群順利的出貨561億,是近期出貨最多的一次,今天台股平均是成交在26805點,最終收在26923點,散戶今天會想,我真的太神啦,讓我撿到便宜,但很搞笑的事是,外資群從兩萬四千點到兩萬七千六百點僅買超了1382億,今天在26805點賣掉了561億,剩下買超821億,我常和大家說散戶會中招的情況,這一次是因為中國限制稀土,川普說要課徵關稅100%,但散戶一定是知道川普最終不會真的課徵,這就給了散戶送分題的感覺,散戶也許對川普的行為很了解,但是今天外資群平均是出貨在26805點,外資群賺到懷疑人生,之所以今天沒有跌一千點以上,原因是早上川普發了文,說和中國習近平關係很好,散戶就覺得下跌後要快點買,這樣就中招了,之前散戶打死都不買,指數就從17306點上漲到27600點,結果就來一個這類的所謂送分題,散戶就大舉的進場,大家看一下外資群除了大賣563億外,還加碼了期貨空單4309口,期貨空單來到33061口,為什麼外資群要賣呢?其實道理也很簡單,這一次挑起事的是中國,因為美國在最近一直有小動作,所以中國就很不爽的去限制全球稀土的出口,一來是威脅美國,二來是威脅全球,讓全球不要和美國站在同一陣線,所以早上川普發那一篇文,根本無助緩解中國及美國之間的緊張氣氛,外資群今天應該也是很傻眼,之前不論怎麼騙,散戶不買就是不買,今天才讓利個八百多點,散戶就覺得自己撿到了大便宜,最終散戶會發現,原來沒有宜這個字,單純就是撿了個大便,接下來外資群及主力一樣不會立刻讓指數大崩跌,這是不是很好理解呢?今天三大法人雖然出貨了678億,但三大法人從4月23日以來還是買超了7822億,外資群及主力還是會順著國際股市讓指數波動,現在散戶敢進來了,而且是在26805點進來,這對外資群及主力來說是好事一件,短線的股市就是低買及高賣,從4月11日以來,指數從17306點漲到8月7日的兩萬四千點,散戶不買就是不買,外資群那時買了五千多億,散戶打死都不買,現在外資群及主力向上打了一個高檔錨點27600點,接著跌到26805點,散戶竟然就進來大買了678億,這對外資群及主力來說就是天上掉下來的大禮物,我這樣說好了,要是你是外資群或主力,你買了一大堆股票,你會希望賣高一點還是賣低一點呢?當然就是賣高一點,因為賣愈高你賺愈多,要是散戶都不進來買,指數漲到再高都是虛幻的,現在散戶願意進來,就是讓散戶覺得自己是最聰明的,他們就會繼續進來買,必要的話還是能再繼續向下讓利,反正外資群及主力的成本是非常低的,今天散戶會買就是在我意料中的事,畢竟三大法人買了八千五百億,這些股票就是散戶賣出來的,散戶手上有八千五百億,他們又了解川普的個性,今天看到指數大跌八百多點,他們想說進來搶個短線,我覺得最好的策略就是明天要下跌幾百點,讓今天進去的散戶都被關在裡面,接著外資群及主力再往26900到26500點去接散戶上車,只要再接到很多散戶上車,就繼續把散戶關在裡面,等於三大法人買進的八千五百億賣的剩到兩三千億時,外資群也會提前先佈局好期貨空單,接下來就是大屠殺的時刻,我之前就和大家說過了,8月7日之前散戶一直不相信股價上漲,外資群就讓指數一直漲,天天漲,漲不停,上星期先用AMD之AI永動機把散戶拐進去,當拐到一些散戶後,後面就好辦了,這兩天又用中國及美國緊張,利用散戶對川普的了解,知道川普一定會退縮,讓散戶誤以為是一道送分題,這樣就拐到散戶進來買678億,我只能說,這一次拐到這麼多散戶進來,我不覺得外資群及主力會讓這些散戶賺錢出去,最好的策略就是跌個幾百點把這些散戶徹底的關住,散戶只要賠錢,就會向下攤平,死凹,不服輸,然後四處到網路上喊多,外資群成本在兩萬四到兩萬七千六百點的部位剩821億,真的就是爽爆了,接下來外資群眼睛閉著賣,都能賺到巨大的差價,散戶後面才會忽然醒悟,原來自己以為的送分題,竟然是買在相對高點,之所以中國限制稀土及川普課關稅一付沒啥影響的原因也很簡單,單純就是因為三大法人買了八千五百億,散戶想要去撿外資群及主力的屍,那簡直是作夢,今天進去的散戶以為自己是最聰明的,要去撿外資群及主力的屍,其實單純就是被外資群及主力拐進去買天價的指數。

今天外資群賣超台股563億,賣超鴻海18994張,股價下跌8.5元,收在213元,投信買超168張,自營商賣超212張,三大法人合計賣超19308張,為什麼我說外資群沒辦法出貨鴻海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外資群近四個交易日下來僅賣超鴻海38202張,鴻海股價就下跌了13.5元,是不是和上一次差不多,也就是9月26日及9月30日,這兩個交易日外資群分別賣超28649張,鴻海股價下跌10.5元,賣超8979張,鴻海股價下跌3.5元,賣超三萬八千張左右股價就下跌了14元,股價收在216元,外資群不論怎麼向上拉抬及讓利,散戶根本不吃外資群及主力那一套,上次外資群賣不到四萬張鴻海股價跌到216元,這一次外資群賣超鴻海不到四萬張,鴻海股價跌到213元,大家不要忘了,外資群還買超鴻海九十幾萬張,三大法人合計買超105萬張,因為9月26日之後外資群就是在那買來賣去,沒有動真格買,所以外資群的近一個月成本就是要看9月25日的月線,也就是211元,今天鴻海股價收在213元,幾乎逼近外資群買超四十到五十萬張的平均成本,外資群雖然在一百六十幾元有買到三十到四十萬張,但整體平均下來也是買在一百八十幾元,外資群也才賣超不到四萬張,股價就跌到213元,這樣大家覺得外資群有倒貨鴻海成功嗎?應該沒有對吧,所謂的倒貨就是外資群賣掉後能賺錢,就像台股這樣,外資群從兩萬四千點到兩萬七千六百點僅買超1382億,今天平均在26805點賣掉563億,這才叫出貨,大家再來看一下台積電,今天外資群賣超台積電18979張,投信買超931張,自營商買超2723張,三大法人合計賣超15324張,台積電股價僅下跌25元,股價收在1415元,外資群沒有持有任何一張成本在1240元以上的台積電,最近台積電能順利的賣出,這就叫出貨,這是不是很好理解呢?外資群在兩萬四千點到兩萬七千六百點之間僅買超1382億,今天能在26805點出貨563億,這就叫出貨,之所以外資群能順利出貨,那是因為外面的散戶沒有像鴻海股東這樣有我在幫大家追蹤,大部份的散戶都是金魚腦,他們只能記七秒前的事,他們只會看之前的AMD之AI永動機送分題,只會看川普會退縮送分題,但他們就這樣輕易的掉進外資群及主力佈局好的陷阱中,大家好好的想一件事,之前散戶在8月7日前是不是都不敢買,外資群在8月7日之前只能一直買,天天買,買不停,把指數拉抬到兩萬四千點,散戶一直就是表現的不相信,不信邪,指數就是一直漲,天天漲,漲不停,時間又兩個月過去了,隨便來一個AMD之AI永動機送分題及川普TACO送分題,散戶今天就進去買26805點的指數,這些人是不是傻的可以呢?在兩萬四千點以下打死不買,結果外資群打了一個高檔錨點,然後用了幾個所謂的送分題,散戶就這樣進去買了,接下來外資群一定要把今天進去的散戶關住,也就是不能讓今天進去的散戶跑了,要是讓今天進去的散戶跑了,外資群及主力下一次想要騙到這麼多的散戶進來,那困難度是非常高的。

文章主題內容如下

1、外資大出貨台股大成功但鴻海出不掉!

2、中國政府突然宣布管制電池出口!

3、美對中船舶徵收港口費成本恐飆升!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10月13日!外資大出貨台股大成功但鴻海出不掉!

鴻海主力籌碼分析,今天買超第一名的是摩根大通,買了2408張,第二名的是港商野村,買了1740張,第三名的是國泰敦南,買了965張,第四名的是法銀巴黎,買了662張,第五名是新光,買了370張,今日賣超,第一名的港麥格理,賣了8178張,第二名的是美林,賣了5976張,第三名的是瑞銀,賣了3888張,第四名是華南永昌,賣了1908張,第五名的是元 富,賣了1871張。

上星期五我說過,從四月多以來,台股指數上漲了7906點,外資群買超7636億,投信買超33億,自營商買超831億,三大法人合計買超8500億,一買一賣成交易,三大法人買的就是散戶賣的,現在散戶大部份都是空手不然就是放空,外資群及主力就持續的向上打高檔錨點,就算遇到中國管制稀土,不然就是川普嗆聲說要課徵100%的關稅,這些突發的事在外資群及主力眼中都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件,他們只要不要自己在那砍股票,股市是很難出現大跌的,加上三大法人買了8500億股票,那就代表散戶賣了8500億股票,現在的散戶口袋飽飽,只要出現這類的股市大跌,散戶一定就是伺機進去買進的,昨天我就說過,股票在不同人手上時,就會發生不一樣的情況,現在就算中美關係惡化,外資群只需要撐住股市,讓散戶覺得進場買就是撿便宜,就會有很多散戶進去撿股票,畢竟賣出8500億股票的散戶,他們的程度不一致,很多散戶覺得川普最終一定是會退縮的,所以早上指數開盤大跌,散戶就進場撿所謂的便宜,今天指數最低來到26470點,最多下跌831點,最終指數收在26932點,僅有下跌378點,這就是股票在外資群及主力手上會有的情況,當初4月7日到4月9日時,外資群累計是賣了1兆元,三大法人合計賣了1.2兆,散戶就是押身家,開槓桿,個人信貸,股票質借及理財型房貸持續的硬買,指數就緩緩的下跌,讓散戶累積壓力,到了4月7日到4月9日三天大跌,鴻海更是出現了三根跌停,當然就會有很多散戶自我心理面崩潰或是資金出現維持率不足,在這樣的情況下,台指跌停,鴻海跌停,大型權值股全面跌停,這就是很正常的事,畢竟散戶買了1.2兆的股票,外資群也不像散戶這麼好心,遇到大事件或大利空時會進場護盤,當初外資群及主力不但沒有進來買,反而還踹一腳,讓散戶多殺多及人踩人後再進來撿屍,今天台股開盤就大跌個八百多點,就一大堆口袋飽飽的散戶進來護盤,也就是做所謂的撿便宜,外資群從兩萬四千點到兩萬七千六百點這期間,就僅有買超1382億,剩下的部位都是在兩萬四千點以下買進的,這還不包括除權及除息掉的八百點,只要大量的股票在外資群及主力手上,那不論發生什麼樣的利空消息,股市都不容易崩盤,散戶的人數非常的多,他們的程度不一致,三大法人買超了八千五百億,等於就是一大群散戶賣了八千五百億,很多散戶在外面等了很久了,散戶會說,我等這大場面等了幾個月了,但其實目前指數還是在很高檔,散戶在指數從17306點上漲到一萬九千點,兩萬一千點,兩萬三千點,兩萬五千點,兩萬七千點都無感,但從27600點跌到26470點時,散戶就覺得自己要去撿外資群及主力的屍,一早就有散戶拿川普發的訊息,川普在自家社群平台「真實社群」發文說:「美國希望幫助中國,而非傷害它!」他同時表示,「尊敬的習主席(習近平),不希望他的國家陷入經濟蕭條」。重點是這一次是中國要限制稀土,川普發這種文根本沒啥意義,現在球根本就不在川普手上,要是中國12月1日依舊是管制全球稀土,那川普就是要放棄一些對中國的制裁才能換到中國稀土出口,反正股票要是在外資群及主力手上,只要消息出來股市不大幅度的下跌,那新聞就會把事件往好的地方解讀,要是今天台股下跌兩千點,那新聞就會把消息放大解讀,關鍵就在於股票在外資群及主力手上,他們一來不會多殺多及人踩人,而且目前散戶口袋飽飽,外資群及主力只要放一點煙幕彈出來,就會有少部份的散戶進去買,當外資群及主力能順利的賣出手上股票,之後相同的消息出來,是會跌到讓散戶懷疑人生的。

新聞後:根據法說會資料,大立光第三季營收達176.77億元,季增51.44%,年減7%,毛利率雖下滑至47.2%,寫下八季低點,但在匯損反轉、業外收益暴增18.98億元的推助下,整體獲利仍遠優於市場預期。累計前三季稅後純益145.56億元,雖年減16%,但營業利益仍成長10%,EPS達109.06元。針對毛利率下滑原因,林恩平坦言,主要受匯率波動、良率下降及外購零件比重提高影響,其中匯率是最大殺手,光相較上一季就侵蝕約2個百分點,與去年同期相比影響更達3%。他指出,若第四季高階鏡頭出貨比例提升、良率改善,毛利率可望回穩,但仍得密切觀察匯率走勢。產品結構方面,1,000萬畫素鏡頭依舊是大立光主力,占出貨比重達六至七成;2,000萬畫素以上的高階產品占約一至兩成,800萬畫素以下的中低階鏡頭占比不到一成。林恩平也透露,目前產能已滿載,但並非因訂單暴增,而是製程日益複雜導致生產周期拉長,新廠區則已完成首層規劃,明年將擴充更多產能空間。展望明年手機鏡頭趨勢,林恩平預告,可變光圈仍是升級主軸,潛望式鏡頭設計在未來2~3年會變得更為繁瑣,因品牌客戶追求更真實的數位變焦體驗,鏡頭模組勢必要拆分成更多零組件,技術門檻再度提高。至於折疊與薄型手機鏡頭,今年下半年新機規格與預期相符,大多數產品要求平實,僅少數旗艦款挑戰度較高。

A大回答:已經有企業先開出第三季財報了,大立光第三季毛利率47.2%,上一季毛利率是53.6%,去年第三季毛利率是50.5%,很有可能就是被關稅20%影響,接下來就是企業開出第三季財報的期間,有一些傳產股已經先下跌了,但開出來的獲利並不一定很差,例如今天台塑四寶開出第三季財報,台塑化第三季獲利0.9元,南亞第三季獲利0.41元,台化第三季獲利0.3元,台塑第三季獲利0.09元,市場預期不受關稅影響的電信股,中華電信9月獲利0.4元,台灣大哥大9月獲利0.38元,遠傳9月獲利0.33元,確實電信股七月,八月及九月營收及獲利都不受關稅影響,接下來就是觀察企業第三季的營收及獲利,有一些股價已經漲很多的個股,市場對該公司的獲利預期就會比較高,對一些傳產,如水泥,鋼鐵,塑化,紡織,營建,航運等類股的獲利預期就會比較低,市場目前是預期台積電及AI概念股不受川普關稅影響,不但不會被影響獲利,反而還會獲利增加,畢竟AI伺服器的年複成長率太高了,但大家要記得一件事,投資機構及法人很喜歡做一件事,也就是把未來二十年的獲利都先拿走,市場覺得AI概念股很好,覺得台積電,台達電很好,他們就會用公司最好的獲利情況去乘以20年,接著在股價把獲利拿走,只要那些公司未來獲利不如預期,股價就會出現很嚴重的修正,接下來如果有更多的散戶進到股市中和外資群換手,只要外資群及主力賣的足夠多,他們接下來就會開始佈局期貨空單,以目前的情況來說,外資群及主力很難出貨鴻海,之前我就和大家說過了,因為鴻海中的散戶很聰明,他們打死都不會現在進去和外資群及主力換手,就是要讓外資群及主力待在鴻海中陪價值投資者渡過不確定的第三季及第四季,第三季大概可以看出川普關稅對企業是否有影響,要是像大立光這樣毛利率被影響,這就僅是被課徵三分之二季造成的影響,而且大家不要忘了,當大部份的企業獲利被影響,就算AI概念股沒被影響,那些被影響的企業是養了很多員工,那些員工的薪資減少或失業,這是會間接影響到經濟,所以我才會說想要看第三季及第四季的財報,因為這樣就能看到川普關稅對企業及經濟影響有多大,要是明年三月底,也就是企業都開出了第四季財報,最終發覺對企業及經濟沒有太大的影響,接著我們就能再繼續用現股複利再投入鴻海,買200元以上的鴻海股票也沒啥問題,一些在2025年4月7日到4月9日受到創傷的,大概一年的時間也足夠讓你療傷,有一些散戶明明自我心理面嚴重不健全了,還是硬在裡面投資,當你自我心理面不健全,你就很容易在關鍵時刻殺進及殺出,這一次大家看到富台指大跌5.6%,等於是台指期貨要跌1660點,要是你看到這件事時心中很恐慌的想要跌停賣出或是降低持股水位,那代表你還是會被當初鴻海三根跌停的陰影給影響,你就不太適合使用太大槓桿及持有太大部位,我常和大家說,基本面,產業面及自我心理面,最終最重要的就是自我心理面,現在一個不確定因素卡在那,你就不需要硬使用太大槓桿或買太大部位挑戰自己的自我心理面健全度。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10月13日!中國政府突然宣布管制電池出口!

 

新聞後:中國政府突然宣布管制電池出口,台灣電池芯藍色供應鏈鴻海、台塑將受惠,9日晚間中國《人民日報》轉載商務部公告,對電池出口管制,一定會引起市場價格動盪,台廠藍色供應鏈電池芯業者將會受惠,中國商務部與海關總署於10月9日晚間宣布,對高能量密度鋰電池及相關製造設備實施出口管制,引發全球電池供應鏈警戒。根據公告,凡重量能量密度達300Wh每公斤以上的可充放電鋰離子電池(含電芯與電池組),以及製造此類電池的設備,均列入出口管制清單。此舉被解讀為中國在全球新能源競爭中祭出的戰略性反制,不僅可能推升電池芯價格,也將加速各國尋求「去紅色供應鏈」的替代方案。9日晚間中國《人民日報》轉載商務部公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管制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兩用物項出口管制條例》有關規定,為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擴散等國際義務,經國務院批准,決定對指定規格出口管制。中國突襲式管制電池芯出口,全球供應鏈震盪加劇面對中國出口管制,台灣具備自產電池芯能力的企業將成為受惠者,國內就台塑集團、鴻海集團、台泥集團和有量科技有電池芯廠。台塑集團旗下「台塑新智能」已啟用全固態鋰電池試量產線,並導入自主專利技術,強調高能量密度與安全性,瞄準次世代電池市場。9日晚間中國《人民日報》轉載商務部公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管制法》等宣布對電池出口管制。鴻海則在高雄設立電芯研發與量產中心,主攻磷酸鐵鋰(LFP)電芯,應用於電動巴士、乘用車與儲能系統,已經逐步量產。台泥雖在電池芯領域積極布局,但近期工廠遭遇火災重創,產能受限。未上市的小型企業「有量科技」則以純MIT製程深耕多年,供應無人機、電動船與儲能產業,並強調不受中國原料牽制,成為藍色供應鏈的代表性新星。去紅色供應鏈成全球趨勢,台灣電池業機會終於來了隨著美國、歐盟等國推動「去紅色供應鏈」政策,台灣電池芯產業正迎來戰略轉機。美國《通膨削減法案》(IRA)要求使用非中國來源的電池材料,並提供補貼誘因,台灣業者具備地緣與技術優勢,有望搶占新興市場。有量科技總座李誌誠指出,台灣電池芯產業雖長期承受中國低價競爭壓力,但在全球政策轉向與地緣風險升高下,純MIT製程反而成為競爭優勢。若政府能進一步推動本土電池芯使用比例,並強化產業補貼與研發支持,台灣有望在下一波電池革命中扮演關鍵角色。 

台灣哪一些公司會受惠,對全球會有什麼影響?

中國突襲式管制高能量密度鋰電池與製造設備出口,是2025年下半年最具「地緣戰略意涵」的經貿事件之一。這不只是能源科技問題,更是供應鏈重組、科技封鎖與去中國化(去紅色供應鏈)的又一波核心戰場。

以下是詳細分析,包括:一、政策背景與核心內容,中國商務部與海關總署公告(2025年10月9日):自即日起,對以下物項實施出口管制:重量能量密度大於等於300Wh每公斤的可充放電鋰離子電池(含電芯與模組);用於製造此類高性能電池的關鍵設備與技術。法律依據:《出口管制法》,《對外貿易法》,《海關法》,《兩用物項出口管制條例》。這意味著:未經中國政府批准,這類電池與設備不得出口。

二、全球影響:供應鏈劇烈動盪、價格上升壓力,全球高性能電池幾乎都「中國製」,中國在全球鋰電池市場佔比超過:電芯製造:70%,正極材料:80%,電解液與隔膜:65%以上,其中高能量密度(300Wh/kg 以上)電芯主要用於:高端電動車(如特斯拉 Model S Plaid、蔚來 ET9),無人機、航太儲能系統,軍用與高階儲能裝備,這一波出口管制相當於:封鎖全球高性能電池上游來源,尤其打擊韓國、日本、歐美車廠的先進電池研發與量產節奏。價格影響預估,根據過去稀土、鎵、鍺的出口管制經驗:短期(1–3個月):市場恐慌性搶貨,電芯報價可望上漲20~40%。中期(3–9個月):歐、美、日將尋找替代供應(台灣、韓國、印尼、印度等),但轉換期造成供應斷層。長期(1–2年):全球電池供應鏈將形成「紅藍分裂」兩套體系(中國陣營 vs 去中化陣營)。

三、台灣潛在受惠企業分析,中國封鎖高能量電池出口後,「MIT」電芯將變成全球少數不受制裁、又符合西方法規的供應來源。以下是主要受惠族群:

電芯製造公司包括,鴻海在高雄磷酸鐵鋰電芯廠;具量產能力;布局電動車、儲能市場。可填補中低能量密度應用市場缺口;美國客戶信任度高。台塑新智能的全固態鋰電池試量產線;高安全性與能量密度,屬於政策指定管制規格(300 Wh/kg 以上),具替代效應。有量科技的純MIT製程,獨立於中國原料;供應無人機與電動船具「去紅色供應鏈」象徵意義,小而靈活。材料供應鏈包括長園科技、台泥新能源、聚和材料,主要優勢鋰鹽、正極粉、電解液開發能力,受惠於外商轉單與政府補貼政策。儲能應用包括台達電、華城電能,主要優勢能整合台灣本地電芯與系統方案,有望接獲歐美去中化項目訂單。

四、全球供應鏈與地緣結構的重組,美國加速通膨削減法案電池在地化;補貼非中資供應商,可能合作對象台灣、日本、韓國、墨西哥。歐盟推動「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CRMA),鼓勵歐盟-台灣合作,可能合作對象Northvolt、台塑、鴻海。日本加強與台灣、韓國技術結盟,共享電芯與材料研發,可能合作對象Panasonic、Murata、台塑。中國穩定國內電池產業鏈,強化自主市場與「一帶一路」出口 ,可能合作對象寧德時代、比亞迪、蜂巢能源。

最終結果將是:藍色供應鏈(美、台、日、歐)對上紅色供應鏈(中、俄、東協部分國),全球電池產業正式進入「雙軌時代」。

五、整體戰略與投資含意,短期(1–3個月)鋰電池現貨報價飆升;市場避險情緒強烈;台灣電芯概念股短線大漲可能性高,中期(6–12個月)去紅色供應鏈投資加速;美歐日加大對台補貼與合作案;新產能建置潮,長期(2–3年)台灣若能整合上中下游,可能成為「藍色電池鏈樞紐」,地位類似「半導體的第二個台積電故事」。結論總覽,政策性質,中國以「出口管制」形式發動新能源領域的科技封鎖戰。全球影響,電池價格上漲、供應鏈重組、地緣政治緊張升高。台灣受惠股,鴻海、台塑新智能(台塑)、台泥新能源、有量科技、聚和、華城、台達電。戰略意涵,台灣可望接棒中國,成為「藍色供應鏈」電池核心;全球電池業正式分裂為兩大陣營。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10月13日!美對中船舶徵收港口費成本恐飆升!

 新聞說:美國下周對陸船舶徵收「港口費」 船企成本恐飆升,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10月3日正式發佈CSMS #66427144號公告,確定自10月14日起,對進入美國港口的中國擁有、運營或建造的船舶,以及所有外國建造的汽車運輸船徵收額外費用。界面新聞引述航運諮詢機構測算,美國的這項舉措將在2026年給全球前十大班輪公司增加32億美元的成本。具體費用標準方面,對由中國實體擁有或運營的到港船舶,按每淨噸50美元收取費用;對中國建造的到港船舶,按「每淨噸18美元」或「每卸貨貨櫃120美元」孰高標準收取費用;對到港的汽車運輸船或滾裝船,按每淨噸14美元收取費用。公告稱,上述港口費必須在抵達美國境內第一個港口前三個工作日,通過美國財政部官方支付平台Pay.gov完成繳費。若未能在系統中完成支付或提交有效憑證,船舶將面臨被拒絕裝卸、延遲放行甚至暫停清關的風險。早在去年4月17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以恢復美國造船業的競爭力並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為由,依據「301條款」對中國發起調查,並於今年4月17日公佈了最終措施,決定10月14日起,對中國船東和運營商以及使用中國建造船舶的運營商提供的海運服務徵收歧視性港口服務費,並設定180天過渡期。航運諮詢機構Alphaliner於9月底測算稱,美國的這項舉措將在2026年給全球前十大班輪公司增加32億美元的成本。其中中遠海運(COSCO)與東方海外(OOCL)合計承擔15.3億美元,佔比近五成;以星航運(ZIM)、ONE、達飛集團(CMA CGM)、地中海(MSC)、赫伯羅特將分別增加5.1億、3.63億、3.35億、2.44億和1.05億美元支出。根據中信期貨的測算,以美線主流的10000TEU型貨櫃船為例,按照美國此次擬定的收費標準,非中資班輪公司使用中國建造的船舶,美線單航次初期收費為120美元每貨櫃量,2028年升至250美元每貨櫃量。但中資班輪公司運營的船舶,初期收費約為280.5美元每貨櫃量,2028年升至785.4美元每貨櫃量。按照全年最多徵收5次計算,初期最高為每年1402.5美元每貨櫃量。方正中期期貨資深海運和宏觀分析師陳臻對期貨日報分析稱,從細則可以看出,美國打壓中國海運業的意圖十分明顯,三條收費情況中的前兩條指名道姓針對中國船東和中國船廠,同時也是為了重振美國造船業,增加稅收。《環球時報》在10日的報導中援引中國船東協會專家的話表示,美國制裁將引發連鎖反應,全球航運企業因船隊含中國造船舶面臨額外支出,「連坐式處罰」推高成本,未來美國港口擁堵風險還將傳導至全球。上述專家還認為,美國徵收港口費必將顯著推高中美海運貿易成本,估計相當於增加4%的關稅,導致美國通脹壓力加劇,並迫使船公司為規避成本增加而調整航線佈局,從而引發美國大港擁堵小港廢棄、供應鏈紊亂和基礎設施更新延遲、農產品和能源出口受阻、港口物流就業崗位流失等連鎖負面效應。針對美國的單邊舉動,中國也採取了相應措施應對。9月29日,中國修訂《國際海運條例》,新增反制條款,明確授權政府可對實施歧視性措施的國家船舶加徵特別費用、限制港口准入,還能建立數據監管壁壘,禁止相關國家獲取中國海運關鍵數據。一天之後,中國船東協會發佈聲明稱,當前個別國家在海運領域濫用「301調查」,發佈實施對中國企業收取港口費的歧視性限制性措施,中國全體船東堅決反對,並將依法保障自身權益。

這會造成什麼影響?

非常好的問題,這件事(美國10月14日起對中國擁有、運營或建造的船舶徵收「港口費」)確實是實質升級版的貿易壁壘措施,影響層面不僅限於航運業,也會外溢到通膨、供應鏈與中美關係。下面我幫你系統性分析這件事的五大層面影響

一、政策本質:實質「準關稅」措施,這次的「港口費」雖然名義上是服務費,但:收費標準按船舶淨噸或貨櫃量(TEU)計算;針對性非常明確: 「中國擁有或運營」的船舶、「中國建造」的船舶、以及「外國建造的汽車運輸船」。這其實等同於對「中國航運鏈」徵收特定進口附加費(歧視性港口稅),法律基礎源自301條款,屬於懲罰性經貿措施。換句話說,這不是一般的「港口服務費」,而是「偽裝成服務費的關稅」。

 二、對中國與全球航運業的影響, (1) 成本激增,根據報導數據:中資船公司(如中遠海運 COSCO、東方海外 OOCL):,  初期成本:280.5 美元每貨櫃量,  2028年升至:785.4 美元每貨櫃量,以星航運、CMA、MSC 等使用中國造船的非中資公司:  初期120 美元每貨櫃量到了2028年升至 250 美元每貨櫃量,這意味著:對中國船東而言,2028年成本將比2025年暴增約2.8倍。整體來看,全球前十大班輪公司將增加 32億美元成本每年,而中遠+東方海外就占了一半(約15.3億美元)。

 (2) 航線重新布局,為了避稅:部分航商可能改以韓國、日本、新加坡造船運行,或轉登記第三國船籍(flag of convenience,如巴拿馬、利比里亞)。但這樣會造成運力重組與短期供應鏈混亂。  舉例:中國船佔全球造船市場超過 50% 造船份額,短期內不可能完全取代。

三、對通膨與美國經濟的影響,(1)實質推升成本,根據航運分析師測算,這項港口費相當於:美中海運貿易額外增加約4%關稅負擔。這會:推高進口成本(特別是家電、汽車零件、電子消費品等依賴海運產品),轉嫁到終端物價導致推升美國通膨壓力,與川普政府「壓低物價」的選舉口號形成矛盾。(2)港口壅塞與基建壓力,如果船公司為避稅改走小港(例如墨西哥、加拿大或美國小型港口),將導致:大港(洛杉磯、長灘)壅塞,小港利用率不足,物流鏈效率下降。

 四、對中國的反制與風險傳導,中國已於9月29日修訂《國際海運條例》,可:對歧視性國家加徵「特別港口費」,限制港口准入,建立數據監管壁壘(禁止美方獲取中國海運數據),這是對美措施的對等報復,意味著:美籍船舶、或使用美國技術的船公司,進出中國港口可能被「報復性課費」;若中美雙方互徵「港口費」,航運業將陷入「雙重成本地獄」;最終受害者會是全球供應鏈(尤其是亞洲—美國航線)。

五、對資本市場與供應鏈的連鎖反應,航運股(如中遠、OOCL、陽明、長榮),短期利空,運價上升但毛利受壓,造船股(如韓國現代重工、日本三井造船),潛在受惠,轉單效應明顯,美國港口營運商,收費增加,但也可能因航線改變而流量下降,全球貿易成本,整體上升,特別是跨太平洋航線,通膨與利率預期若運輸成本明顯推升物價,美聯儲壓力再起 ,

實際政策對中國船隻每噸收14~50美元或每貨櫃120~250,美中船公司成本漲幅最高近3倍。影響航運鏈重組、全球貿易成本上升、通膨壓力擴大、中美報復升溫。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