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10月15日!中國稀土管制傷害經濟及全球供應鏈!

新聞說: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接受金融時報專訪,指控中國對稀土及關鍵礦產祭出全面出口管制,試圖傷害全球經濟,衝擊全球供應鏈。金融時報指出,早在8月中國貿易談判官員就曾威脅美國將面對「地獄之火」,但並未明指管制稀土出口。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預計3週後在南韓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貝森特(Scott Bessent)接受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專訪時表示,中國實施出口管制的時機,反映出中國自身經濟問題。「這顯示他們的經濟有多麼疲弱,而他們想把其他國家也拖下水。」 貝森特另指出:「或許出自某種列寧主義式(Leninist)的商業模式,認為傷害自己的客戶是個好主意,但中國是全球最大供應國。如果他們想拖累全球經濟,受害最深的還是他們自己。」 貝森特進一步指出:「他們正處於經濟衰退或蕭條,企圖以出口來脫困。問題是,他們反而惡化了自身在國際上的聲譽。」 中國本月9日宣布稀土與關鍵礦物供應的廣泛管制措施,促使川普威脅從11月1日起對中國進口商品額外加徵100%關稅。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已擬定反制措施,若雙方未能達成協議,便會實施。另外兩位了解內情的人士表示,美國正考慮要求任何向中國出口軟體的公司都必須取得許可證,這可能嚴重衝擊中國產業。 美方官員對中國祭出關鍵礦物供應管制的不對稱舉動感到震驚,但他們指出,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的首席貿易談判代表李成鋼,今夏就曾向華府發出威脅。 一位美國高層官員向金融時報表示:「今年8月,李成鋼預先透露了中國近來多項攻擊的手法。他(李成鋼)態度非常激烈且咄咄逼人,聲稱如果事情不如他意,美國將面臨『地獄之火』(hellfire)。」 這名官員又指出,李成鋼並未明確提到稀土,但曾說「我們會做出超出所有預期的報復行動」。 貝森特昨天稍早表示,習近平可能並不知情此次關於稀土的宣布。一名美國高層官員則指出,北京政府內部各部門之間的鬥爭,正影響美中談判。 這位官員向金融時報表示:「我們認為,中國財政部與商務部之間存在內部角力。包括李成鋼在內,商務部態度更為強硬。」 他補充說:「強硬派主要來自商務部及國家安全部,且國安部如今在經濟領域扮演更吃重角色。」 中國12日指稱,近期包括美國商務部把上千家中國企業子公司列入貿易黑名單,才導致美中情勢升溫。另一名美國高層官員說,北京正以美國商務部自9月底起採取的行動做為藉口,推動早已籌畫多時的政策。 這名官員談到北京針對稀土出口採取的管制措施時說:「這麼複雜的措施,不可能在兩週內就完成。令人意外的是,他們居然選擇這麼不對等的反制。我們儘量保持對等,但他們不是。」 透過 Google News 追蹤中央社 美中官員昨天在華盛頓舉行會談,貝森特形容雙方在週末已有「充分溝通」。貝森特預計在10月29日川普與習近平於南韓會晤前,與何立峰再會面一次。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中國原本希望貝森特與何立峰之間的會晤能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之後舉行,但他透露,中方目前「態度有所轉變」,希望這兩位官員能在川普與習近平會談前先行會面。

這對台積電,鴻海,台股及全球經濟會有什麼影響?如果有影響大概多久會反應在企業獲利?

下面把情勢、可能影響、以及大致反應時程整理成清楚、可操作的分析(含關鍵傳導路徑、風險大小判斷與投資及企業應對重點)。我會以「短期(幾天–數週)」、「中期(1–3個月)」、「中長期(3–12個月)」「長期(12個月以上)」來說明何時可能反映到企業獲利與股價。重要前情與共識,中國在2025年10月擴大對稀土、永磁材料與部分電池或提煉技術的出口管制,限制範圍與審批門檻提高。美方(含美國財政部長或官員)公開批評此舉並表示正擬反制措施,美中、歐盟等正在協調因應。多家產業報導或智庫指出此舉最先衝擊的是稀土下游加工、磁材、及某些半導體製程相關的化學品與設備供應鏈;但短期實際衝擊程度視中國執行力與外國庫存與替代供應而定。對台積電的影響,判斷與時程,要點總結:直接衝擊相對有限、間接風險存在且以設備或材料延宕為主,最可能在中期到中長期才顯現於營收及毛利。為什麼呢?1.稀土本身不是晶圓製程(矽晶片製造)中大量直接消耗的原料;台積電晶圓的「原材料」(矽片、光阻、化學品)並非高度依賴稀土元素。這意味著短期內對產線原材料中斷的直接風險較低。2.但半導體製造高度倚賴進口設備(如ASML的光刻機)與精密零組件(部分可能含磁材、特殊催化劑或精密合金)。若中國限制某些精煉或關鍵中間材或磁材或對出口審批拖延,會造成設備交期延長或維修零件延遲,進而影響新廠投片或產能擴張計畫。Bloomberg、ASML報導與產業分析指出設備及零組件延遲是主要傳導路徑。時間線(對台積電):短期(幾天–數週):幾乎無直接獲利影響;股價以情緒與不確定性波動為主。中期(1–3個月):若中國嚴格執行且造成設備出貨與關鍵化學品延遲,可能出現交貨時程的調整,影響資本支出執行節奏與代工接單排程(會在接下來的季報或管理層說明會反應)。中長期(3–12個月):若供應鏈持續受限或替代供應未補上,對產能投產時點與單季產能利用率造成實質影響,進而可能反映在毛利與營收,影響幅度取決於受影響零件的重要性與替代速度。長期(12個月以上):若西方或盟友加速自建精煉與回收體系、或供應鏈重構,則影響逐步緩解;但這需要時間(至少12–36個月)和大量投資。結論:台積電短期損害較有限;但若中國把管制擴大、且影響到半導體設備核心零組件或化學品,最顯著的獲利反應可能在2–4季後開始浮現,視設備或零件替代速度而定。對鴻海的影響,判斷與時程,要點總結:短期影響偏小(公司說法與媒體均指出短期有限);中期風險取決於下游元件(馬達、磁鐵、磁性元件、電機與某些電池材料)能否取得替代來源。為什麼呢?1.鴻海產品線廣(手機、伺服器、電動車及其零組件),其中部分產品(如揚聲器磁鐵、馬達、電動車驅動系統、伺服器散熱或電源相關元件)使用到稀土或相關磁材。若中國提高出口審批或實施限制,會提高上下游採購成本或造成交期延長。2.不過媒體引述鴻海(劉揚偉表示,短期內集團影響有限;鴻海擁有較大採購規模、庫存與多國據點,且正受惠AI訂單(短期需求強勁),能以庫存消化短期供應中斷。Reuters也報導鴻海短期影響有限但警告若為長期局面影響擴大。時間線(對鴻海):短期(幾天–數週):主要是股價波動與供應商通告的觀察期;若鴻海能用現有庫存或轉採其他來源,短期獲利無明顯變化。中期(1–3個月):若中國審批拖延或價格急升,成本面會被逐步反映在毛利(尤其是低毛利消費電子產品),或需轉嫁成本給下游客戶(難度視合約而定)。中長期(3–12個月):若稀土或磁材供應受限變成常態,鴻海在電動車、伺服器整機與大功率零組件的成本與供應風險會明顯化,影響幅度視替代供應是否到位與公司議價能力。結論:短期鴻海受限程度較小(公司亦表示如此);但若管制持續延長,實際獲利影響可能在幾個季度內顯現,電動車與伺服器等較重的系統整合業務受影響較高。

 對台股與全球經濟的影響(整體),1.立即反應,市場情緒與波動:新聞與政治風險會在幾天內引發台股與科技股波動(尤其是半導體、設備、汽車相關供應鏈)。投資人可能做短期避險與資金輪動。2.實體經濟與供應鏈:若中國把關鍵礦物與精煉技術納入嚴格出口管制,會加劇全球供應鏈不確定性,特別是磁材、馬達、ASML類設備與某些化學品;短期為供應延遲與成本上升,中長期將促使盟國投資替代供應(礦場、煉製、回收)與高價長期合約。3.政策與貿易報復循環:若美國採取反制(關稅、出口管制、軟體許可制度等),會讓緊張態勢延長並擴大到資本支出與科技合作,進一步放大對全球成長的拖累。已出現美方計畫的報導與討論。企業獲利何時會反映?(具體化),立即(今—數週):股價與營收預期波動,但實際財報數字通常還沒直接受影響(除非公司已披露重大出貨被取消)。一季(1–3個月):若出現實際交期被延後或成本上漲,企業可能在下一季財報開始提到「供應鏈風險、交期延後或成本上升」,管理層會在季度電話會議披露調整。兩到四季(3–12個月):真正可量化的毛利與營收影響常在2–4個財季後顯現(視受影響零組件在成本結構中的比重與庫存消化速度)。例如設備延後導致投片延後,會拖慢資本支出折舊與營收增長節奏。CSET或CSIS等分析也指出,要看到替代供應前需數月到數年。若干量化及觀察指標(你,企業或投資人應追蹤),中國出口審批率與公告文字變化。關鍵設備商交期通知與零組件供應商公告(交期變長或零件缺料會是早期信號)。公司層級:台積電或鴻海的庫存天數、原材料採購成本、管理層在法說會的表述(如果公司開始提到「原料成本上升或交期延長」,代表已實際影響)。宏觀/政策信號:美國或歐盟是否協調推出替代供給計畫或制裁/反制措施(會決定衝擊是短暫政治噪音還是長期供給危機)。風險分級(快速估測),高風險(若發生):中國擴大限制到關鍵半導體化學品與設備零件、或長期拒絕出口加工材料,半導體設備交期延長、記憶體/先進製程產能受限(影響時間:數季到一年以上)。中風險:稀土與磁材出口受限但關鍵替代供應短期內可透過庫存與多國採購緩解,成本上升、毛利小幅下修(影響時間:1–4季)。低風險:政策口水戰、宣傳但未實際嚴格執行,市場短期恐慌後回穩(時間:幾天–數週)。給投資人與企業的具體建議(可操作),投資人:1.短線:注意市場情緒與消息面,避免在重大不確定性時追高。若想要防守,可增持航運及原料成本敏感度低的防禦股或採取選擇性避險(期權)。2.中長線:檢視持股公司對稀土,磁材及關鍵設備的依賴度;對於受衝擊風險高的族群(EUV,設備,電動車零組件及磁材供應鏈)考慮降低曝險或要求更保守的估值貼水。3.監控指標(見上節「量化/觀察指標」),若出現持續的交期延長、供應商成本跳升,調整持股與估值預期。企業(台廠):1.短期壓力測試:立即做30,60,90天物料或備料壓力測試,確認哪些產品線最脆弱。2.庫存管理:視情況提高關鍵零組件庫存,優先保護高利潤/關鍵客戶訂單。3.供應商多樣化:啟動替代供應商認證/採購(包括回收稀土、國內或盟友採購),並加速長期合約談判。4.與政府/業界協調:推動政府間合作以尋求外交/貿易緩衝與開發替代供應鏈(如美國、EU已在討論協調回應)。最後結論(簡短),現階段(新聞爆出後的幾天到一個月內),市場主要以政治/情緒波動為主;台積電、鴻海短期獲利仍有緩衝,但波動性提升。如果中國把管制落實為長期制度並擴大至半導體相關中間材或設備零件,實際獲利衝擊較有可能在2–4季後顯現(設備交期、產能推遲、成本上升),而完全替代供給需12–36個月甚至更久。建議密切追蹤政府公告、設備商出貨通報、以及台廠法說會管理層措辭—這些將是判斷「從情緒到基本面」轉變的關鍵指標。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