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

10月13日!中國政府突然宣布管制電池出口!

 

新聞後:中國政府突然宣布管制電池出口,台灣電池芯藍色供應鏈鴻海、台塑將受惠,9日晚間中國《人民日報》轉載商務部公告,對電池出口管制,一定會引起市場價格動盪,台廠藍色供應鏈電池芯業者將會受惠,中國商務部與海關總署於10月9日晚間宣布,對高能量密度鋰電池及相關製造設備實施出口管制,引發全球電池供應鏈警戒。根據公告,凡重量能量密度達300Wh每公斤以上的可充放電鋰離子電池(含電芯與電池組),以及製造此類電池的設備,均列入出口管制清單。此舉被解讀為中國在全球新能源競爭中祭出的戰略性反制,不僅可能推升電池芯價格,也將加速各國尋求「去紅色供應鏈」的替代方案。9日晚間中國《人民日報》轉載商務部公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管制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兩用物項出口管制條例》有關規定,為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擴散等國際義務,經國務院批准,決定對指定規格出口管制。中國突襲式管制電池芯出口,全球供應鏈震盪加劇面對中國出口管制,台灣具備自產電池芯能力的企業將成為受惠者,國內就台塑集團、鴻海集團、台泥集團和有量科技有電池芯廠。台塑集團旗下「台塑新智能」已啟用全固態鋰電池試量產線,並導入自主專利技術,強調高能量密度與安全性,瞄準次世代電池市場。9日晚間中國《人民日報》轉載商務部公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管制法》等宣布對電池出口管制。鴻海則在高雄設立電芯研發與量產中心,主攻磷酸鐵鋰(LFP)電芯,應用於電動巴士、乘用車與儲能系統,已經逐步量產。台泥雖在電池芯領域積極布局,但近期工廠遭遇火災重創,產能受限。未上市的小型企業「有量科技」則以純MIT製程深耕多年,供應無人機、電動船與儲能產業,並強調不受中國原料牽制,成為藍色供應鏈的代表性新星。去紅色供應鏈成全球趨勢,台灣電池業機會終於來了隨著美國、歐盟等國推動「去紅色供應鏈」政策,台灣電池芯產業正迎來戰略轉機。美國《通膨削減法案》(IRA)要求使用非中國來源的電池材料,並提供補貼誘因,台灣業者具備地緣與技術優勢,有望搶占新興市場。有量科技總座李誌誠指出,台灣電池芯產業雖長期承受中國低價競爭壓力,但在全球政策轉向與地緣風險升高下,純MIT製程反而成為競爭優勢。若政府能進一步推動本土電池芯使用比例,並強化產業補貼與研發支持,台灣有望在下一波電池革命中扮演關鍵角色。 

台灣哪一些公司會受惠,對全球會有什麼影響?

中國突襲式管制高能量密度鋰電池與製造設備出口,是2025年下半年最具「地緣戰略意涵」的經貿事件之一。這不只是能源科技問題,更是供應鏈重組、科技封鎖與去中國化(去紅色供應鏈)的又一波核心戰場。

以下是詳細分析,包括:一、政策背景與核心內容,中國商務部與海關總署公告(2025年10月9日):自即日起,對以下物項實施出口管制:重量能量密度大於等於300Wh每公斤的可充放電鋰離子電池(含電芯與模組);用於製造此類高性能電池的關鍵設備與技術。法律依據:《出口管制法》,《對外貿易法》,《海關法》,《兩用物項出口管制條例》。這意味著:未經中國政府批准,這類電池與設備不得出口。

二、全球影響:供應鏈劇烈動盪、價格上升壓力,全球高性能電池幾乎都「中國製」,中國在全球鋰電池市場佔比超過:電芯製造:70%,正極材料:80%,電解液與隔膜:65%以上,其中高能量密度(300Wh/kg 以上)電芯主要用於:高端電動車(如特斯拉 Model S Plaid、蔚來 ET9),無人機、航太儲能系統,軍用與高階儲能裝備,這一波出口管制相當於:封鎖全球高性能電池上游來源,尤其打擊韓國、日本、歐美車廠的先進電池研發與量產節奏。價格影響預估,根據過去稀土、鎵、鍺的出口管制經驗:短期(1–3個月):市場恐慌性搶貨,電芯報價可望上漲20~40%。中期(3–9個月):歐、美、日將尋找替代供應(台灣、韓國、印尼、印度等),但轉換期造成供應斷層。長期(1–2年):全球電池供應鏈將形成「紅藍分裂」兩套體系(中國陣營 vs 去中化陣營)。

三、台灣潛在受惠企業分析,中國封鎖高能量電池出口後,「MIT」電芯將變成全球少數不受制裁、又符合西方法規的供應來源。以下是主要受惠族群:

電芯製造公司包括,鴻海在高雄磷酸鐵鋰電芯廠;具量產能力;布局電動車、儲能市場。可填補中低能量密度應用市場缺口;美國客戶信任度高。台塑新智能的全固態鋰電池試量產線;高安全性與能量密度,屬於政策指定管制規格(300 Wh/kg 以上),具替代效應。有量科技的純MIT製程,獨立於中國原料;供應無人機與電動船具「去紅色供應鏈」象徵意義,小而靈活。材料供應鏈包括長園科技、台泥新能源、聚和材料,主要優勢鋰鹽、正極粉、電解液開發能力,受惠於外商轉單與政府補貼政策。儲能應用包括台達電、華城電能,主要優勢能整合台灣本地電芯與系統方案,有望接獲歐美去中化項目訂單。

四、全球供應鏈與地緣結構的重組,美國加速通膨削減法案電池在地化;補貼非中資供應商,可能合作對象台灣、日本、韓國、墨西哥。歐盟推動「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CRMA),鼓勵歐盟-台灣合作,可能合作對象Northvolt、台塑、鴻海。日本加強與台灣、韓國技術結盟,共享電芯與材料研發,可能合作對象Panasonic、Murata、台塑。中國穩定國內電池產業鏈,強化自主市場與「一帶一路」出口 ,可能合作對象寧德時代、比亞迪、蜂巢能源。

最終結果將是:藍色供應鏈(美、台、日、歐)對上紅色供應鏈(中、俄、東協部分國),全球電池產業正式進入「雙軌時代」。

五、整體戰略與投資含意,短期(1–3個月)鋰電池現貨報價飆升;市場避險情緒強烈;台灣電芯概念股短線大漲可能性高,中期(6–12個月)去紅色供應鏈投資加速;美歐日加大對台補貼與合作案;新產能建置潮,長期(2–3年)台灣若能整合上中下游,可能成為「藍色電池鏈樞紐」,地位類似「半導體的第二個台積電故事」。結論總覽,政策性質,中國以「出口管制」形式發動新能源領域的科技封鎖戰。全球影響,電池價格上漲、供應鏈重組、地緣政治緊張升高。台灣受惠股,鴻海、台塑新智能(台塑)、台泥新能源、有量科技、聚和、華城、台達電。戰略意涵,台灣可望接棒中國,成為「藍色供應鏈」電池核心;全球電池業正式分裂為兩大陣營。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