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11月30日!外資短線容易賠錢為什麼愛交易?

頻道討論區網友阿飄提問:不確定在哪裡可以詢問A大問題,嘗試在這裡留言看看,想請問A大平常都會分析,當沖通常都賠多賺少,想請問外資還會持續這樣樂此不疲的動機是什麼呢?有賺頭的生意才有人做、會賠的生意外資卻一直做,是不是有什麼玄機,是我還沒理解的呢?請大大解惑,感謝?

birdlarry問:外資有當沖嗎?

秋天的樹回答:A大每天Y T籌碼進出表都有數據可以看到啊。

jerryyu999回答:外資操盤手也是員工,每天的工作就是買進賣出操作,短線就是你死我活,有別的外資賺錢,就會有別的外資賠錢。只要交易買賣,政府還要抽稅,當沖、投機交易的散戶及外資  錢當然會愈來愈少。不交易,長期投資領股息,錢當然愈來愈多。

A大回答:外資群,券商,基金,ETF等會樂此不疲的交易,當然是為了賺錢,你看到外資群券商進出覺得他們會一直賠錢,但其實賠的就不是他們的錢,以最近一檔高股息ETF調整持股來說,你有看到11月18日到11月22日這期間,遠東新股價從35元漲到38.2元,在這幾個交易日中,股價跌下去後就漲上來,偶而還會開低,然後就一直上漲,盤後資訊就是投信大量的買超,這就是高股息ETF調整持股產生的情況,高股息ETF買遠東新近十萬張,均價價格在37.3元,買完後五個交易日,遠東新股價跌到33.4元,你覺得這些投信怎麼這麼韭菜,其實這些投信用的就是買高股息ETF散戶的錢,他們調整持股是為了所屬券能賺到換股手續費,很多散戶覺得月月配,高股息及常調整持股很棒,其實這就是金控一條龍賺錢的方式,你配股息月月配,這樣每個月就會有10元的匯費,常常換股券商就能賺到手續費,大家不要忘了,一個金控下面是有保險,券商,投信,銀行等公司,這些高股息做的事都是為了金控可以賺到更多的錢,這算是被動ETF調整持股會有的情況,一些對沖基金及投資型基金,如果基金經理人和你說自己買了鴻海六年不動,就像我這樣,你會每年給基金公司2%的管理費,經理費,保管費嗎?你會說你又不是傻子,如果要買鴻海抱六年的話,你自己買就可以了,有什麼好每年花2%的管理費給基金公司,就是這樣原因,所以基金經理人每天都要裝忙,要常常調整持股,買來賣去,績效起起伏伏,這樣才會讓投資人覺得他們好專業,所以你常常看到外資群在那買來賣去,一來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二來是券商高層要求他們的,畢竟券商要賺錢,如果基金經理人不交易,那券商哪有手續費能賺,最後就是要讓買基金或ETF的投資人覺得他們有在做事,所以你不要以為外資群不懂這樣買來賣去賺不到錢,他們其實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在股市中投機玩短線本來就不一定能贏錢,不過你站在基金,ETF,券商,銀行的角度來看,他們是希望投資人交易的,如果投資人把錢給他們代操,他們自己就會幫投資人一直交易,美其名是幫他們多賺一點,其實是透過一買及一賣慢慢的吸光他們的本金。

頻道討論區網友說:A大影片在說資金配置的技巧是很正確的。

A大回答:昨天那篇寫了不少投機及專職投資所需的技術,之所以你覺得我是正確,那是因為我真的在股市中投機連續六年打敗大盤一倍的報酬,很多投顧老師,分析師,網友這一輩子可能都沒有在股市實戰中贏過錢,所以他們自然說不出正確的投機觀念,投機玩短線資金配置有下列四點,1、一次進出資金太大容易被主力及外資盯上。2、勝率再高也是有機會犯錯,需要有資金去修正錯誤。3、有做資金配置時自我心理面壓力會相對比較小。4、股市突發事件多,有資金才能撿到便宜。想要在股市中投機賺到錢,你一定要打敗對手,短線只有贏的機率大或小,沒有什麼是百分之一百的,常常會有一些酸民來酸我短線分析大盤或鴻海不準,其實短線本來就是千變萬化,有時候短線轉變是很快,真正會玩短線的人都知道,只要碰到你預期的那個點,這樣等於短線就是正確的,但一些半調子不懂這道理,以為短線要一直維持下去,也就是說,我認為鴻海短線會反彈的機率很大,只要鴻海反彈超過幾元,短線就能賺到錢了,有時短線真的是看錯,不過短線比的就是統計,十次中你對六次以上,平均下來能賺錢,你的短線就是正確的,很多散戶很搞笑,他們不了解短線賺錢及賠錢都是可能的,他們以為短線就要百戰百勝,覺得自己輸一次就在那演內心戲及自暴自棄,不然就是要出去療傷,這種人都算是幼幼班的,真正的短線就是要能接受賺錢及賠錢都是可能的,如果你喜歡勝率型,也就是比較討厭輸,那你就是挑選勝率比較大的機會再出手,壞處是一個月,一季,一年出現的機會相對少,有一些短線客是效率型的,也就是他每天都想要出手,這種就是十次中賺六次,賺多賠少,因為交易的次數比較多,所以平均十次贏六次,很多次累積下來也是能賺不少錢,我個人是喜歡勝率型的,所以不會常常進去玩短線,進去玩的話大部份都是會贏,就算一時看錯,一來我是挑有價值的公司,二來我有做資金配置,所以時間及資金都能為我化解風險,最終短線勝率就極高,不過你想要追求勝率極高,那你資金要配很多份及出手的次數就變很少,很有可能會比不上歐印有價值的公司長期持有,所以大家看外資群才會用八成做中長線價值投資,兩成做短線投機,因為外資群知道短線太大部位的資金很難贏過價值投資。

 新聞說:大摩表示川普關稅衝擊伺服器廠,緯穎影響較大,鴻海、廣達影響則有限,美國準總統川普揚言將對墨西哥、加拿大、中國大陸商品課徵高關稅,市場擔憂伺服器原廠委託設計生產(ODM)廠恐受衝擊,影響近期相關個股股價弱勢。摩根士丹利證券(大摩)指出,ODM廠未來面臨「三大挑戰」,預期後市恐對緯穎影響較大,對鴻海、廣達等影響相對有限。大摩科技產業分析師高燕禾分析,伺服器ODM業者面臨的三大挑戰:首先,成本壓力。由於墨西哥製造與運輸成本低,為伺服器組裝首選,但關稅可能削弱競爭力,增加成本壓力。其次,產能分散。日後為降低關稅風險,業者需加速布局美國,或東歐等低關稅或免關稅地區,提升供應鏈穩定性。第三,政策應變性。面對美國政策不確定性,業者需密切關注變化,適時調整供應鏈策略,強化製造地點選擇與客戶合作。高燕禾說,自2018年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溫以來,大多數ODM廠已開始部署中國大陸以外生產據點,以應對潛在關稅或供應鏈中斷風險。目前而言,美國新關稅計畫可能對伺服器ODM產業帶來衝擊,儘管部分ODM廠已分散產能,但整體科技產業仍處觀望階段,尚未全面付諸行動。在ODM廠方面,緯穎墨西哥工廠為伺服器機架主要製造基地,幾乎所有運往美洲的伺服器均在此生產,依賴度最高,恐最受衝擊;英業達也在墨西哥進行大部分針對美洲伺服器的最終組裝。至於廣達墨西哥產能有限,伺服器主要在美國組裝,影響相對較小;鴻海今年在墨西哥新建一座AI伺服器工廠,年產能設計約2萬台AI伺服器機架,不過因鴻海伺服器組裝布局全球,包括美國、墨西哥和台灣等,普通伺服器組裝則涵蓋越南、大陸等多地,影響同樣有限。高燕禾表示,目前多家筆記型電腦產能已逐步分散至墨西哥、越南、泰國及台灣等地,雖然該類地區產能利用率偏低,但因多家ODM廠具備快速應變能力,後市一旦受關稅或政策改變衝擊,可迅速轉移生產。

A大回答:很多外資群及法人會利用川普說課中國,加拿大,墨西哥摜殺股市,其實這是有他們的目的的,投資機構本來就是要利用消息去玩短線,通常很多大事件新聞及媒體會免費的為他們放送,一些新聞及媒體為了抓眼球,又特別會去加油添醋,散戶又是動物,本能就是遇到事件就聞風出逃,這放在原始及動物界是能保命的,但這種本性放在股市就是別人可以拿來打擊的一個致命弱點,大家想一件簡單的事,全世界每天都會發生大大小小的事件,投資人只要遇到每一件事都會聞風出逃,當你聞風出逃時,別人也聞風出逃,自然能賣到的價格就會比較差,三大法人知道這道理,就會順著勢摜殺一下,一般的散戶要從恐慌中緩過來需要一些時間,只要散戶把手上股票賣掉,等於就是把錢留在股市了,外資群及主力只要找適當的時候去低接,之後投資人恢復理性時外資群就能賺到很多的錢,我常和大家說價值投資三要素,基本面,產業面及自我心理面,前兩項就是要讓你確定買到的公司有價值,這算是基準點,你有了基準點後,才知道一直抱著是不是正確的,不然你買到泰金寶,宏達電之類的個股,這些公司就不賺錢,你一直抱著,這豈不是找死嗎?如果你買到的是鴻海,這間公司符合價值投資十要素,你持有的愈久,你自然就能賺愈多錢,很多散戶很搞笑,覺得世界發生了什麼事件會讓鴻海或企業完蛋似的,當初COVID-19全球爆發,台灣爆發,中國爆發,這是一種需要把人與人隔離的疾病,會讓人不能消費,讓工廠無法開工,在這種情況下鴻海都能活的好好的,怎麼會有人覺得川普課個關稅鴻海就倒閉了,不會有這種事的,當初我就和大家說過,COVID-19是危機也是轉機,當中小型的公司應付不過來,等疾病緩和一些後,訂單自然就會流到競爭力一流的鴻海上,川普課關稅也是一樣的道理,目前還是大國之間的博弈,還不到真正實施課關稅的時候,就有一堆人在那演內心戲,我也是不懂在演哪部,等真的課關稅了,大家再來看一下受惠者是誰,那也還不遲,大家要記得一件事,AI產業需求就擺在那了,只要客戶有需求,公司一定會去調整產能的,這時規模大的就會佔優勢,畢竟鴻海客戶多,不同國家都有客戶,只要在當地設廠就能滿足當地的客戶,全球有八十億人,美國僅有三億人,也不是所有的產品都要送到美國去,所以不用在那杞人憂天,還有時候市場會有謠言,說AI機架散熱有問題,說某客戶要取消訂單,大家要記得一件事,現在AI晶片供不應求,訂單都排到2026年了,怎麼會有人去害怕有客戶取消什麼訂單這謠言,目前是供不應求,AI晶片出來多少就被掃貨多少,就算真的有客戶取消訂單,也會有別的客戶補上,所以一些謠言真的就是來搞笑的,重點是還會有散戶信,我也是不懂他們的智商怎麼了,AI產業趨勢不變,對價值投資人來說,我們要的是一年,三年,五年,甚至是十年後的結果,這種謠言就是騙騙今天買,明天賣,或是明天買,下一周賣的投機客好而以。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