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說:CNBC報導,根據標普全球週四(10月16日)發布的白皮書,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保守估算今年將導致全球企業額外支出超過1.2兆美元,當中至少有三分之二最終將由美國消費者負擔。分析師普遍預期,美國企業利潤率今年將縮減64個基點。標普全球資深量化分析師Drew Bowers指出,隨著實質產出縮水、美國人形同以更高的價格買到更少的產品。白宮發言人Kush Desai表示,關稅成本最終將由外國出口商承擔。高盛預期,關稅將導致美國核心個人消費支出(PCE)價格指數年增率在12月升至3.0%。Eurizon SLJ Capital執行長任永力日前表示,依據過去的進口價格衝擊經驗來看,關稅效應可能需要6-8個季度才會影響消費。Reuters週四報導,2025會計年度美國淨海關收入年增1,180億美元至破紀錄的1,950億美元。
簡短答案先給結論:川普關稅已經在推升物價(特別是進口商品與耐久財),同時壓縮企業利潤與消費者實質購買力。這類政策大幅增加經濟「停滯+高通膨」或「成長放緩」的風險,但直接把整個美國或全球推入大規模衰退的機率仍非必然,更像是把衰退的機率與脆弱性提高了。(下面有詳細推理、依據與三種情境的機率估計和應該盯的指標。),事實核驗(關鍵來源),S&PGlobal白皮書估計2025年關稅成本約1.2兆美元,且約三分之二成本最終由消費者承擔。GoldmanSachs估計關稅會顯著抬高核心PCE,可能使核心PCE年增率接近約3%(年底),並把部分成本從企業轉嫁給消費者。關稅已直接提升進口貨品價格(有研究顯示自年初以來進口商品價格顯著上升),實際上部分價格已被轉嫁到消費端。關稅同時帶來財政收入增加,2025財年美國淨海關收入創紀錄(約1950億美元,年增約1180億美元),但這並不足以完全抵消宏觀負面衝擊。為什麼關稅會增加衰退風險(機制),1.價格收入效應,關稅對等於對某些進口商品加稅,企業不可能長期吸收全部成本,會把一部分或大部分轉嫁給消費者,導致實質可支配收入下降,最終消費(占GDP最大部分)放緩。S&P及Goldman的分攤估算說明了這一點。2.企業利潤與投資下滑,高關稅提高成本、壓縮利潤率(標普估算企業利潤率縮減數十個基點),利潤下滑會抑制資本支出與僱用計畫,進一步拉低經濟增長。3.貨幣與政策反應矛盾,關稅帶來的物價上升(供給面衝擊)會使央行在是否降息上更猶豫,若央行為抑制通膨不降息或甚至回頭緊縮,將加劇經濟下行壓力;若為保成長放鬆,通膨又可能停滯在高於目標的位置(即stagflation風險)。Goldman的分析指出關稅會延長通膨黏性,干擾Fed的時點。4.貿易報復與供應鏈重整成本,若貿易夥伴反制或供應鏈為避稅而重組(近岸化、轉嫁成本),短期轉型成本高,會拖累投資與生產效率。
三種可能情境(與粗略機率評估),(下列機率為判斷性估算,用於風險管理,不是確定預言),1.情境A,溫和放緩(最可能):特徵:通膨上升(核心PCE回升到約2.5–3%),消費與投資成長放慢但未崩潰,GDP成長下修但仍正成長。估計機率:約55–65%。為什麼會發生:公司調整定價及供應鏈、Fed部分讓步、關稅效果在1–3季顯現後逐步被吸收或由進口替代緩解。2.情境B,溫和到中度衰退(可能):特徵:高物價+信貸緊縮(若企業利潤與小型銀行曝險同步惡化),導致投資與消費下滑,失業率上升,GDP出現負成長(一次或數季)。估計機率:約25–35%。觸發條件:關稅擴大升級、國際反制導致出口下滑、私人信貸或地產等部門出現連鎖金融事件(像你前面提到的區域銀行壞帳事件擴大)。3.情境C,全球系統性衰退(低機率):特徵:全球性貿易崩潰、金融體系信心大幅喪失、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同步崩潰。估計機率:小於10%。為什麼較不可能:需要同時出現重大金融危機(例如大型銀行體系遭遇系統性資金斷裂)或多國強烈報復與金融市場劇烈動盪。當前證據指出關稅造成壓力,但尚未出現全面性金融崩潰的直接跡象(雖然風險在上升)。哪些數據值得密切追蹤(短期指標),核心PCE及CPI月度年增率(Fed關注指標)。若達3%並持續,這會對貨幣政策與股市壓力大。進口商品價格與零售物價(尤其耐久財)(關稅直接通道)。企業利潤率與資本支出(CAPEX)指標(若利潤大幅下滑,投資衰退會跟上)。就業數據與失業率(早期傳導到實體經濟的信號)。關稅範圍是否擴大、貿易夥伴的報復措施與供應鏈調整成本(政策走向決定衝擊大小)。財政面:海關收入與赤字變動(短期內提升收入,但不是經濟穩定的長期解方)。策略性觀察與政策面可能的回應,若通膨因關稅黏著而上升,Fed可能延後或放緩降息,這會提高企業借貸成本並可能增加經濟下行風險(Goldman已提示這一兩難)。財政收入短期增加(關稅)能減輕赤字壓力,但其分配與長期效率比起穩定、低註冊的成長要差,且會帶來消費者負擔與國際緊張。結論(一句話),關稅正在把一部分企業成本轉為消費者價格,推高通膨並同時壓縮企業利潤,這會提高經濟「放緩或衰退」的機率,但不保證立即演變成全面性的全球衰退。政策與市場如何回應(是否擴大關稅、是否出現金融連鎖反應、Fed的利率決策)將決定這股衝擊最終是「短暫的增溫」還是演變為「較長期的經濟衰退或stagflation」。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