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說:中經院表示美國若對台灣課關稅超過25%,新台幣要貶到35元來抵銷衝擊,國內各界關注美國對台的關稅稅率和後續影響,中華經濟研究院受經濟部委託研究相關議題,中經院第一研究所長劉孟俊今(17)日表示,若美對台灣課徵10-15%的對等關稅,新台幣兌美元貶至30元左右可因應相關衝擊,但若關稅在25%上,新台幣就要貶到35元。中經院研究,若美對台課10-15%的對等關稅,新台幣貶至30元左右可抵銷衝擊,若關稅在15-20%左右,新台幣要貶至31-35元;若關稅在25%以上,新台幣要貶到35元以上。不過,目前台灣遭美國續列為匯率操縱國名單,央行日前表示,美國財政部並未要求新台幣升值,但美方報告續向我方建議,包括(1)密切關注非銀行的金融部門風險,包括匯率風險;(2)央行進行外匯干預應有限度,讓匯率走勢反映經濟基本面。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今天召開「台美政府對等關稅協商」公聽會,劉孟俊甚至提出,政府若允許出口企業提高以美元支付比重,有助降低匯損影響,或是聘僱外勞薪資改由美元支付。另一方面,劉孟俊也提到,廠商須思考如何在海外設廠,以降低對美出口壓力,而政府也需協助中小出口業者檢視現金流,並在國際供應鏈重組之際,多角化到發展中國家投資。
A大回答:這幾天我一直和大家說如果川普對台灣課徵20%關稅或者甚至是更高,那台幣不可能會升值的,今天中經院的出來說台灣被課徵25%的話,那台幣要貶到35元才能抵消衝擊,當台灣被課很重的關稅時,企業獲利一定是會下降的,尤其是中小企業或是競爭力比較差的公司,當台灣愈多公司被影響到,那台灣的企業就愈賺不到美元,當台灣的企業賺不到美元,那就不會有美元換台幣的需求,試想一件簡單的事,以鴻海來說,一年賺一千五百億,如果鴻海要配八百億的股息,因為股東都在台灣,所以鴻海就要把賺到的美元換成台幣,這樣就會產生八百億的台幣買盤,台積電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愈多企業賺到愈多錢,那美元換回台幣的需求就愈大,自然台幣就會愈升值,這就是供需法則,之前台灣企業賺到很多錢,但是台幣並沒有很強的原因在於台灣人拿到錢後,他們把錢拿去買送分題的美債,這樣說比較不嚴謹,應該這樣說,企業賺到的錢換回台幣,但台灣有更多的投資人拿著台幣去買美債ETF及美元為標的的ETF,這就造成了美元換台幣及台幣換美元的抵消,以台幣當初在33.2元來說,應該是台幣換美元的力道比較大一些,後面統計出來時,台灣的投資人買了幾兆的美債,重點是美債被銀行及券商認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金融商品,所以願意股票質借七成給投資人,很多散戶買了美債ETF後借錢,接著再買美債ETF後再去借錢,就這樣買了後借,接著借了後買,一億的資金是能買出三億的效果,這也是為什麼美債ETF才下跌個20%不到,就會有人說自己被斷頭或催繳了,一般買股票使用融資,是40萬的資金借60萬,合計100萬進去買,這樣只要下跌28%,你就會被券商催繳,融資等於是開2.5倍的槓桿,當你使用美債ETF買了後借,接著借了後買,循環個幾次後,最多是能開到三倍槓桿,所以大家看到美債ETF下跌20%就有很多人在哀嚎,當散戶在美債ETF斷頭後,就會把美債ETF賣掉,美債ETF的流程是,你賣掉美債ETF,投信就把美債賣掉,拿到美元,接著換台幣還給散戶,當愈多散戶斷頭,就愈多美元換台幣的買盤,最近台幣在貶,但美債ETF也還沒有反彈,大概就是等到FED真正降息時,美債ETF才有可能會反彈,在此之前,很多買美債ETF開太大槓桿的人,他們已經奄奄一息,最近台幣貶值,美債ETF股價依舊一直下跌,很多買美債ETF的人就會愈來愈絕望,當然我說的是用太大槓桿的人,一些單純買美債ETF沒有槓桿的人,他們會覺得買美債就是買債領息,股價就是虛幻的,就看你槓桿開多大,要是槓桿開到極限的人,很可能根本等不到FED降息就陣亡了。新聞說:美國最新公布對印尼課徵關稅稅率由4月初的32%大降至19%,為現階段全亞洲國家當中最低,台灣電子廠中,鴻海(2317)在印尼布局規模最大,將是最大受惠者;和碩落腳印尼巴淡島,主要生產網通產品並拓展至5G智慧工廠業務,同樣享有印尼銷美低關稅紅利。鴻海集團印尼布局聚焦商用電動車、兩輪電動車、固態電池與能源產業等,並與當地主要企業相當友好,攜手印尼能源公司Indika成立合資企業,計劃在印尼生產電池和電動車。鴻海集團在印尼廣結盟,印尼Indika能源集團之前宣布,旗下電動二輪車子公司完成B輪募資,鴻海與中信金共同成立的新能源車產業基金成為新投資方,前進印尼電動二輪車市場。和碩因應地緣政治衝突,很早就於印尼巴淡島設廠,主要生產網通產品。隨近年和碩大力布局5G相關應用,今年4月也宣布巴淡島最新智慧製造基地啟用。巴淡島廠區為和碩與印尼最大數位電信業者Telkomsel策略合作下產物;隨和碩印尼5G智慧工廠啟用,未來將持續與Telkomsel合作,共同拓展印尼5G智慧工廠商機。業界評估,目前在印尼設廠的電子廠預計將享有較低關稅優勢,不過未來會不會有訂單轉移至此生產,仍要等到8月1日後,等川普與全球各國此輪關稅談判結束,後續才會較明朗。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