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7月21日 星期一

7月21!鴻海百萬AI機器人大軍不是夢!

新聞說:百萬AI機器人大軍不是夢!解析「鴻海三箭」,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的一席話,透露美國科技大客戶對於人形機器人的商機期盼,可望是電動車(EV)的10倍以上,各界更高度關注,還有誰會是AI機器人世代中的大贏家?因應勞動成本日益提高,以及今後全球區域生產在地製造風潮所需,鴻海集團正持續加大在機器人產業的相關布局,並且朝著百萬機器人大軍的目標,射出了關鍵「三箭」:技術、AI、應用場域。除了掌握多項關鍵零組件與機器人本體的設計製造能力外,近期亦結合人工智慧(AI)技術,透過發展專屬的AI大腦FoxBrain,以及與包括優必選等業者的合作,將機器人實際導入應用場域,藉由對技術、AI及應用場域的掌握,迅速建立起自家的「機器人軍團」。據悉,由於瞭解無法長期倚靠人口紅利發展,鴻海在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上投入甚早,早在10多年前,就曾喊出「百萬機器人大軍」的口號,後續在中長期的3+3+3策略布局上,亦將機器人置於3大未來產業之一的位置。對於鴻海在機器人產業上的投資,供應鏈人士指出,鴻海要的不僅是能運作的機器人設備,更希望藉由機器人創造更高的產業價值。因此,對於機器人產業的投入是相當全面,除了既有的精密組裝與光機電整合能力外,其他包括伺服驅動、功率放大控制器、位置回饋機構、軸向電機、馬達關節、避障感測模組、機構設計到AI控制整合,也都透過集團在不同的領域中布局。另外,考量到要將機器人應用在實際場域中進行生產協作,絕不能倚靠早年以程式為主的思維。因此鴻海也靠著自建算力,打造出繁體中文AI大型語言模型FoxBrain,並透過擷取增強生成的方式,將現場老師傅的經驗、機台參數、研究等數據提供給FoxBrain進行訓練,讓搭載了FoxBrain的機器人得以迅速導入產線中,協助進行檢測等生產流程。最重要,也是其他機器人業者最難以匹敵的,則是鴻海在全球各地都設有規模不一的廠區,從事著不同產品的生產。長期累積的大量生產數據,不僅有助於FoxBrain的訓練,更能藉由導入應用場域的實際操作,針對可能出現的缺陷快速進行修正。而遍布全球的生產基地,讓鴻海不論是在燈塔工廠或機器人導入上,都得以取得領先。而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先前也曾透露,AI建廠有3階段,分別為數位分身模擬設計、透過AI控制流程實踐80%的自動化程序,最終,則是實體建廠結合機器人應用。但劉揚偉沒提到的是,其實這3階段,也正是鴻海正在進行的部分。目前鴻海不僅是與NVIDIA的Omniverse結合,透過數位分身整合的方式協助墨西哥等地的新廠建置規劃;且由鴻海自行開發的FoxBrain,也已透過AI代理的模式,融入機器人與機台控制,並能即時調整與優化流程。而這一切,也都早已經跳脫概念性驗證階段,實際進入生產場域中運作。除了先前曾與中國的優必選合作,將其機器人產品應用在深圳與鄭州的生產場域中之外;也更進一步與NVIDIA協商,規劃將於美國德州休士頓的AI伺服器新廠內導入機器人協作,並預計將於2026年第1季正式上線,協助從事AI伺服器的組裝與測試流程。消息人士表示,雖然目前產線都還在規劃建置階段,但是針對特殊需求地區導入機器人協作,已經勢在必行,鴻海亦將傾集團之力,全力協助產線協作機器人實際落地。此外,市場也預期,針對生產協作型機器人與醫療服務型機器人,在11月的鴻海科技日中,應該會有更多實際的應用展示。

鴻海集團在機器人產業的布局,特別是其「三箭」策略(技術、AI、應用場域),顯示其積極搶占AI機器人市場的決心,並以其全球製造能力、技術整合及與NVIDIA等巨頭的合作,試圖在這一新興領域中成為領導者。以下分析鴻海在機器人產業的投資對其未來幾年營收及獲利的潛在影響,並結合市場趨勢及公開資訊進行評估。

1. 營收影響

鴻海的機器人產業布局,特別是其「百萬機器人大軍」目標及AI大腦FoxBrain的發展,預計將對其營收產生以下正面影響:

新業務增長點:

鴻海正從傳統電子製造服務(EMS)轉型為高附加價值的科技解決方案提供商。機器人產業作為其「3+3+3」策略中的三大未來產業之一,預計將成為新的營收支柱。根據市場預測,全球智慧城市市場到2030年將達1兆美元規模,而服務型機器人(包括協作型及醫療服務型機器人)市場預計將快速成長。例如,國際數據公司(IDC)預測,生成式AI相關支出從2022到2027年的複合成長率高達95.4%,而機器人作為AI應用載體,將直接受益於此趨勢。鴻海若能成功導入機器人至其全球生產基地及智慧城市應用場域,預計將顯著提升營收。

AI伺服器與機器人業務協同效應:

鴻海與NVIDIA合作開發AI伺服器及服務型人形機器人,特別是計劃於2026年第一季在美國德州休士頓的AI伺服器新廠導入機器人協作,顯示其在AI硬體及應用場域的整合能力。AI伺服器業務已成為鴻海營收增長的關鍵,2023年第四季AI伺服器出貨金額佔整體伺服器市場的38%,而機器人業務可進一步擴大其在AI生態系中的份額。鴻海董事長劉揚偉預測2025年營收有望突破7兆新台幣,其中AI相關業務(包括伺服器及機器人)將是主要驅動力。

全球在地化製造需求:

隨著全球供應鏈重組及在地化製造趨勢,鴻海的全球廠區網絡為其提供獨特優勢。透過在墨西哥、美國等地建置新廠並導入機器人協作,鴻海可滿足客戶對高效、自動化生產的需求,進而爭取更多訂單。尤其在醫療、智慧城市及工業應用場域,鴻海的機器人業務有望獲得長期穩定的營收來源。

潛在市場規模:

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提及人形機器人商機可能是電動車(EV)的10倍以上,顯示市場對機器人產業的高度期待。鴻海若能搶占這一市場的領先地位,尤其在協作型及醫療服務型機器人領域,預計將顯著提升其營收佔比。根據資策會MIC估計,全球AI伺服器出貨量將從2024年的194.2萬台增至2027年的320.6萬台,而機器人作為AI應用的延伸,市場潛力同樣巨大。

2. 獲利影響

雖然機器人業務為鴻海帶來長期成長潛力,但短期內獲利影響需考慮成本結構及市場競爭:

短期挑戰:高研發與建置成本:

鴻海在機器人產業的投資涉及技術研發(如FoxBrain)、關鍵零組件開發(如伺服驅動、馬達關節)及全球產線改造,初期成本較高。例如,鴻海在墨西哥及美國新廠的數位分身模擬設計及機器人導入需要大量資本支出,可能壓縮短期獲利。2024年第一季鴻海毛利率僅6.1%,低於市場預期的6.36%,顯示其高成本結構的挑戰。機器人業務若尚未達到規模經濟,短期內可能對整體獲利貢獻有限。

中期獲利提升:

隨著FoxBrain的成熟及機器人導入產線的規模化,鴻海可透過自動化降低勞動成本,並提升生產效率。例如,FoxBrain透過擷取老師傅經驗及機台數據進行訓練,能快速優化產線流程,降低缺陷率並提高良率。這將有助於提升毛利率,尤其在高附加價值的AI伺服器及機器人應用場域中。市場預期鴻海2024-2025年AI伺服器業務將開始貢獻實質獲利,而機器人業務的獲利貢獻可能在2026年後逐步顯現。

長期獲利潛力:

鴻海的全球生產基地及與NVIDIA、優必選等業者的合作,使其在機器人應用場域中具有競爭優勢。透過數位分身、AI控制及實體建廠的「三階段」策略,鴻海可實現80%以上的自動化率,顯著降低長期運營成本。此外,醫療服務型機器人市場因人口老化及醫療需求增長而快速擴張,鴻海若能成功切入此領域,預計將創造高毛利的營收來源。

3. 關鍵影響因素

鴻海機器人業務的營收與獲利表現取決於以下因素:

技術與AI整合能力:

FoxBrain的發展進度及與NVIDIA Omniverse的整合成效將直接影響機器人的市場競爭力。若FoxBrain能快速適應不同應用場域(如工業、醫療、智慧城市),將大幅提升鴻海的市場份額。

市場競爭與客戶需求:

雖然鴻海在製造及供應鏈整合具優勢,但特斯拉Optimus等競爭者的挑戰不容忽視。特斯拉因軟硬體問題將2025年人形機器人產量從5000台下修至千餘台,顯示技術難度仍高。鴻海需確保其機器人在性能與成本上具競爭力。

全球政策與地緣政治:

隨著美國推動供應鏈「去中化」及在地化製造,鴻海在美國、墨西哥等地的擴廠及機器人導入將受益於政策支持。然而,關稅風險(如美國對晶片及科技產品的潛在關稅)可能增加成本,影響獲利。

應用場域的落地速度:

鴻海計劃在2026年第一季於美國新廠導入機器人協作,並在11月鴻海科技日展示更多應用案例。若這些計劃能按時落地,將增強市場對鴻海機器人業務的信心,進一步推升股價及營收預期。

4. 市場預期與投資展望

市場對鴻海的機器人業務持樂觀態度。2025年1月,劉揚偉表示鴻海與NVIDIA合作開發服務型人形機器人,預計2025年營收突破7兆新台幣,顯示其對AI及機器人業務的信心。分析師預測,鴻海的AI伺服器及機器人業務將帶動2025-2026年營收與獲利的雙位數成長。此外,鴻海在2024年鴻海科技日展示的AI伺服器垂直整合能力及電動車平台已獲得市場認同,預計機器人業務的進展將進一步推升其股價表現。

然而,投資者需注意短期內的波動風險。鴻海股價在2025年7月18日收於165.5新台幣,漲幅0.91%,顯示市場對其AI題材的正面反應。但若全球經濟或地緣政治環境惡化,可能影響其擴廠計劃及獲利表現。

5. 結論

鴻海的「三箭」策略(技術、AI、應用場域)為其在機器人產業的長期發展奠定基礎,預計將在2025-2027年間顯著提升營收,特別是透過AI伺服器與機器人業務的協同效應。短期內,高研發與建置成本可能壓縮獲利,但隨著FoxBrain的成熟及全球產線的自動化推進,中長期獲利潛力可期。尤其在醫療服務型機器人及智慧城市應用場域,鴻海有望憑藉其全球製造網絡及技術整合能力,成為AI機器人世代的大贏家之一。投資者可密切關注11月鴻海科技日的最新進展,以評估其機器人業務的實際落地情況及其對營收與獲利的具體貢獻。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