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 2025年第三季法人說明會摘要(董事長劉揚偉、財務長黃德才、發言人 James)
一、財務摘要(黃德才),1損益表:營收:2.06兆元(年對年增加11%,歷年同期新高;以美元計價年增18.3%),毛利率:6.35%(年增0.16%),營業利益率:3.43%(年增0.47%),淨利率:2.8%(年增0.14%),EPS:4.15 元(年對年增加0.6 元,2008 年以來同期新高)。
業外收益:164 億元(年對年增加35 億元,股市評價利益+資產處分收益)。
資產負債表:現金加定存:1.29 兆元,淨現金:910 億元(年對年減少1581 億元),負債比率:63%,因應營運資金需求提升,淨現金積壓天數:43 天。現金流:營運現金流:流出 495 億元,自由現金流:流出 1623 億元(年對年減少476 億),主因為營運資金與資本支出增加、支持全球布局。
二、董事長經營與展望重點(劉揚偉),第三季營運概況:營收、毛利、營益、淨利皆雙位數成長,創歷年同期新高。前三季累積營收:5.5兆元(年對年增加16%),毛利年增16%,營益年增28%,淨利年增35%,EPS 10.38元(歷年同期最佳)。AI伺服器與雲端網路產品佔比持續提升(第三季來到42%)。消費智能產品佔比由35%提升到37%,進入旺季帶動成長。第四季展望:整體營收:季增、年增皆「顯著成長」,AI出貨放量,CSP(雲端客戶)需求強勁。各產品別預期:消費智能產品:季增強勁、年減(匯率影響)。雲端網路產品:季增+年增「顯著」。電腦終端:季減、年減(因前季需求高)。元件及其他:季增、年持平。
全年展望:維持「顯著成長」預期不變。消費智能產品上修至「與去年持平」。AI與雲端仍為最大成長動能。2026年展望與戰略方向。關鍵三因素:AI、地緣政治、貨幣政策(AI 重要性大幅提升)。預期 2026 年 AI 市場持續高速成長。與主要客戶(CSP及品牌廠)合作更緊密、切入更多方案。對 2026 年展望「非常樂觀」。
三、鴻海核心競爭力說明,五大核心價值:速度、品質、工程服務、彈性、成本。四大產品領域:系統設計(整合能力)。系統組裝(供應鏈管理、勞動力與資金調度)。模組(自動化能力)。元器件(技術力、垂直整合)。規模、自動化、全球佈局、垂直整合、研發技術是鴻海最強競爭優勢,也支撐其從 ICT 擴張到 AI、EV、機器人、量子、太空 等新領域。
四、AI 與 EV 事業進展(James)
AI部份:第三季 AI 出貨季增 300%。AI 伺服器累積營收突破 1 兆元。Q4 預計再季增「高雙位數」。2026 年目標市佔率大於40%。客戶群:美國前五大 CSP(含 GPU、ASIC 解決方案)。積極推進「主權 AI」方案,美、台、日專案皆參與。與 NVIDIA 合作:共同打造 台灣超算中心。成為 台灣首家 NVIDIA 雲端合作夥伴(NCP)。提供「算力即服務」。
電動車部份:新客戶:日本日野(HINO)(商用電巴及中巴)。與 Santics、Nvidia、Uber 合作開發 Level 4 自駕車。中東建 EV 充電樁工廠(明年投產)。預期 EV 產業即將迎來外包拐點,→ EV 代工需求將暴增,鴻海 CDMS 模式(委託設計製造)正等待時機。
數位健康部份:強化 AI 醫療合作、生醫檢驗自動化。年底前設立新檢驗所,推動智慧照護生態系。
半導體部份:EV 用 SiC 功率元件(800V 架構)→ 強化快充與續航力。ADAS 車用微處理器量產中。AI SoC及CoWoS 整合布局高能效晶片。佈局雷射應用、歐洲車廠合作洽談中。
三大平台進展:智慧製造:高雄資料中心導入 800V DC 高壓系統 → 打造 AI Factory。數位孿生(Digital Twin)+人形機器人參與裝配。智慧電動車:開發新一代智慧座艙(3D 個人化介面、自駕安全)。中東合作 EE 架構完成。智慧城市:與高雄、各縣市推動「智慧城市 2.0」。海外拓展同步進行。
五、重大事件與ESG成果,劉揚偉受邀多場國際論壇(GTCDC、日經論壇等)。通過AI算力中心建設預算、與三菱電機合作資料中心。成立「富科能」儲能品牌。鴻海研究院:發表44篇學術論文(含量子10篇)。ESG:永續報告發布、偏鄉AI教育、花蓮救災、公益採購。榮獲亞洲,台灣,中國多項永續獎項。榮譽:劉揚偉:卓越企業領袖獎。楊秋警:亞洲最具影響力女性第五名。楚慶:全球供應鏈 30 大領袖第二名。
一、AI 伺服器需求與產能準備
分析師提問重點:明年市場預期 AI 需求翻倍,鴻海如何確保產能、人力與供應鏈?NVIDIA 與非 NVIDIA(例如 AMD、CSP 自研晶片)的比重如何?
鴻海回答:今年全球AI伺服器出貨約3~5萬台,明年預估5~6萬台是保守估計,也有人預測可達10萬台。鴻海已在美國(德州、威州、加州)與歐洲擴產,應對客戶建置AI基礎設施的強勁需求。自動化程度與測試能力同步提升,新一代AI伺服器產能效率大幅提高。第4季出貨將季增雙位數,未來1~2季仍有成長動能。GPU與非GPU平台出貨比例:預估市場明年GPU及ASIC佔比約8比2,鴻海產品組合會貼近這比例。各平台的試產率均超過40%,強調在新架構生產經驗豐富。解析:鴻海已從純代工轉向「AI伺服器整合製造」,具備跨平台(NVIDIA、AMD、自研晶片)能力。AI伺服器仍是成長主軸,第4季與2026年仍維持高速擴張。
二、模組化資料中心(Modular Data Center, MDC)
分析師提問重點:模組化資料中心的發展時程?哪些部分由鴻海負責?毛利率是否高於平均?
鴻海回答:鴻海扮演統包(總整合)角色,可整合IT設備、伺服器、冷卻系統等關鍵模組。內部負責IT與模組化零組件生產;外部合作夥伴負責高技術的機電工程、冷卻、安全系統。該業務毛利率高於公司平均。預計明年可見合作效益,2026年起可望開始貢獻營收。預告在 11月21日「鴻海科技日(HTD)」 將展示 MDC 相關整合成果。解析:鴻海將從「AI伺服器製造」延伸至「AI資料中心建置」,毛利率結構明顯改善。MDC 業務將是鴻海 AI 垂直整合的重要里程碑,並可能逐步取代傳統電子代工低毛利結構。
三、資本支出與籌資計畫
財務長說明:截至第三季,資本支出達1128億新台幣,年增17%。全年預估增幅約20%,主要用於AI運算與區域化生產。明年(2026)仍將維持成長趨勢。資金來源:內部現金流;外部籌資(公司債、可轉債、銀團貸款);策略夥伴合資(BOL、JV 模式),共享投資成果。解析:鴻海正積極為AI擴產布局籌資,但強調財務結構健康、籌資彈性高。JV(合資)與BOL(Build-Operate-Lease)可能用於AI園區或資料中心。
四、與 OpenAI、主權AI合作展望
分析師提問重點:OpenAI 與科技巨頭合作頻繁,鴻海在此生態系的角色是什麼?主權AI投資是否上修?董事長回答:曾與 OpenAI CEO Sam Altman 見面;雙方將展開合作,HTD活動將有相關公告。Sam 提出的願景是「每週1GW算力」,相當於每週50個大型資料中心,顯示算力需求極大。鴻海作為全球主要AI硬體供應商,將協助客戶建構運算基礎設施。主權AI(政府自主AI雲)投資確定會上修,但仍需更多資料確認規模。鴻海在主權AI中將扮演「統包商」角色,預期獲利能力將優於傳統代工。解析:鴻海正從「伺服器代工」升級為「AI基礎設施統包整合商」,不僅與OpenAI合作,也瞄準各國主權AI建設市場(政府或大型國營雲計算)。這意味鴻海將切入AI基建的高毛利層級。
首先,在AI伺服器出貨方面,鴻海正積極擴充美國與歐洲廠區的產能,並提升自動化製造效率。預期2025年的AI伺服器出貨量將年增超過50%,第四季的出貨也將維持雙位數成長,顯示需求強勁。其次,在MDC(模組化資料中心)業務上,鴻海將扮演垂直整合與統包的角色,負責從伺服器、散熱到整體資料中心架構的整合。這項新業務預計在2026年開始貢獻營收,且毛利率高於公司平均水準。在資本支出部分,公司2025年的資本支出將增加約20%,主要用於AI運算與區域化生產布局。鴻海同時維持多元的資金結構,透過內部現金流、外部融資與合資模式進行穩健籌資,以確保正向現金流。關於OpenAI合作,鴻海預告在11月21日的「鴻海科技日(HTD)」上將揭露具體合作內容,預計重點將放在AI算力基礎建設與AI機器人領域,展現其在AI生態鏈中的戰略地位。最後,在主權AI市場,鴻海確認投資金額將上修。公司將由傳統代工角色升級為AI基礎設施整合商,預期未來的獲利模式將顯著優化,帶動整體營運結構轉型。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