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說:健保補充保費新制擬116年上路,「利息、股利、租金」年結算2萬就收取,衛福部將修改《健保法》,針對薪資以外的利息、股利等收入,改採年度結算方式收取補充保費。衛福部長石崇良表示,明年將啟動修法程序,導入年度結算制度,利息、股利、租金等一年累計逾2萬元,就要收取2.11%的補充保費,且扣繳上限將從1000萬元提升至5000萬元,最快民國116年上路,預計可為健保增加100至200億元收入。石崇良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指出,健保為開源,政府已推動多項作法,接下來將進入深水區,包含改革補充保費。他說,現行補充保費採單筆計算,若有1000萬存款,拆成10筆,單筆利息不超過2萬元,都不必繳補充保費。為避免拆單,未來將導入結算制,「優先從利息、股利、租金做起」。另在超過薪資4倍的獎金部分,石崇良說,高薪者的4倍徵收門檻較高,常常徵不到,亦決定修法,起徵點從薪資的4倍以上,改為最低基本工資2萬8590元的4倍以上。他舉例,假設月薪10萬元,獎金要達到40萬元才開徵,未來修法後,若以最低薪資為例,獎金約超過11萬4360元就要繳補充保費。曾任健保會委員的台北商業大學教授韓幸紋曾試算,補充保費上限若提高至5000萬元,費率維持2.11%,預期增加收入約90億元,若再導入結算制度,則增加約200億元收入。韓幸紋指出,補充保費的設計是在「行政簡便」和「公平性」上取得平衡,導入結算制是好的做法,但行政成本不低,社會壓力預計也很大。對此改革,朝野立委看法不一。民進黨立委林月琴肯定補充保費「結算制」與獎金門檻連結基本工資方向,認為可有效防堵拆單、提升量能負擔與制度公平,但也表示將請部會提出影響評估與試算,並控管行政成本,同時注意政策連動的檢視,例如租屋補貼等是否受影響。國民黨立委廖偉翔則表示,補充保費的改革目的是希望在不調整費率情況下,找到最精準、影響最小的開源方式,但此項改革需要修改《健保法》第31條,而現行《健保法》中有許多條文與現實操作不協調,修法過程可能涉及較大範圍調整,必須全面考量。民眾黨立委陳昭姿認為,衛福部此舉就是從人民身上多收保費,應坦誠「這就是調漲保費」,且健保有改革必要,但不該做半套,更不只有二代健保需要調整,重要的是過去數十年來政府負擔部分保費,用計算方式納入各種支出充數,實際根本沒滿足法定36%的政府負擔。
這對台股有什麼影響?對一些存股族會有什麼實質或心理層面影響?會不會導致短期股市因為心理因素而大跌呢?
這項「健保補充保費結算制」改革,表面上是社會保險制度調整,但背後牽動股民心理、資金流動與台股估值結構。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分析其影響:
一、制度本質:從「單筆課徵」,「年度結算」,目前規則:股利、利息、租金等「非薪資所得」單筆超過2萬才課2.11%補充保費。但若民眾把存款或股利「拆單」,每筆都不到2萬,就能合法避掉補充保費。新制重點:116年上路後將改為「年度結算」制。若全年累計利息、股利、租金收入超過 2 萬元,超過部分全數課2.11%補充保費。扣繳上限從1000萬提升到5000萬。這代表:過去靠拆單避稅的「高資產族群」與「存股族」都會正式回到課稅名單中。
二、對股市的三大影響面,(1) 現金股利吸引力下降,對於存股族(特別是銀行、金控、高股息ETF持有者):目前領 10 萬元股利, 新制後要繳約 2110元補充保費;若領100萬元股利,補充保費約2.11萬元。對於長期投資者雖不致「重稅」,但:心理上等於「股利被課一次健保稅」;實質報酬率下降約0.2%~0.3%。可能引發部分資金轉向「不發股利或成長型股票」(如AI、科技股),減少對「高配息股」的偏好,尤其是金控、電信、水泥等傳產高息族群。(2)短期心理衝擊:股利除息前的「賣壓提前化」,改革消息確定推動後(尤其正式送審時):投資人可能提前「避稅性賣股」;尤其年底前發息股(金融股、台塑四寶)可能出現短期回檔。但幅度預期有限,原因有二:2.11%稅率並不重,屬「微調」級;領息族多為長期穩定型投資人,調整偏向心理面非拋售潮。預估短期震盪幅度在1%~3%內,不太可能造成「大跌行情」。(3)中長期:股市結構偏向「成長股」與「累積資本」型態,由於股利領取的淨報酬略降,資金可能更偏好:資本利得型標的(成長股);或企業保留盈餘、自動增值型標的。因此,若新制上路,可能促使台股長期「高息股權重下降、AI,科技,創新股比重上升」。ETF面上:00878、00919、00929 這類高股息ETF報酬會略受壓;00940、00941、00927 這類AI及科技ETF反而更具吸引力。
三、心理層面與政策互動,心理層面:多數存股族會有「政府又從小資族身上多拿」的感受,雖然實質稅負不重,但情緒可能反應在投資信心與消費信心上。政策面連動:若政府同步推出「租屋補貼、育兒補貼」等中低收入補助,則心理反彈可被部分緩解。市場觀察時點:若明年(115 年)正式送立法院審議,消息發布前後可能形成短期避稅拋壓行情;一旦制度確定實施時間與細節,市場就會重新定價回歸基本面。
總結分析:存股族實質影響,小幅減少報酬(約0.2~0.3%),股利補充保費增加。股市短期反應,小跌、偏心理面,高息股除息期前出現賣壓。中長期趨勢,資金轉向成長股、低股息股,報酬結構重組。政府財政面,年增100~200億健保收入,有助財政永續。投資人心態,「又多收稅」的不滿心理,可能影響投資意願。結論:這項健保補充保費結算制屬「財政修補型」政策,對整體台股不是系統性利空,但會使股利偏好族群(特別是高股息ETF與金控股)報酬略降、人氣降溫。短期可能有情緒性回檔,但不會造成全面性大跌;長期則可能加速台股「從配息市場走向成長市場」的結構轉型。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