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說:台積電亞利桑那廠( AZ廠)原被視為美國重建半導體製造能力的重要象徵,但依據台積電第三季財報,美國子公司單季僅獲利約新台幣4100萬元,與上一季的42.32億相比幾乎呈現跳水式下滑。科技媒體《Wccftech》直言,美國廠營運成本節節攀升,使獲利遭到大幅侵蝕,為「美國製造」的前景澆下一盆冷水。報導指出,外界原先期待台積電能協助美國建構更完整的本土供應鏈,但美國業務本季獲利驟減,主因在於公司正全力投入美國建廠與量產計畫,同時,美國端也導入高階製程節點,相關設備與人力需求龐大,使營運成本比預期更高。台積電當初大舉赴美投資,除了客戶對美國製造的偏好之外,更與川普回歸後的政策推動有關,然而如今顯示,在美國打造完整晶片供應鏈的代價比許多人想像得更沉重。亞利桑那的首座工廠對台積電而言是一大成功,因為其主要生產「相對成熟」的製程節點。但隨著人工智慧(AI)需求激增,客戶需求也同步增加,意味著台積電必須迅速調整生產。由於先進製程設備昂貴,建廠與調校週期又長,相較負責成熟製程的一廠,二廠初期恐難對獲利有明顯貢獻。美國供應鏈與營運成本挑戰業界分析指出,美國在供應鏈成熟度、技術人才培育、設備維運等面向仍不及台灣與日本,加上大量台籍工程師必須外派支援,使得整體營運支出遠高於海外其他據點。由於推動3奈米及更先進節點需要更多資源,台積電在美國的業務獲利比率相較其他地區恐將持續偏低。台積電預計2027年在美國啟動3奈米量產,也正評估包含GAA與Backside Power技術在內的2奈米節點可行性,若一切順利,美國廠將在全球先進製程版圖中占據更重要的位置。
未來台積電美國廠愈多完工後,台積電毛利率,營利率及獲利是否會被影響?鴻海及AI概念股近期也在美國投資蓋工廠,會不會和台積電有一樣的問題?
問題一:台積電美國廠愈多完工 → 毛利率、營利率、獲利是否會被影響?
答案:短期會被拖累,中長期影響有限,但不會提升獲利。原因分三點:美國製造成本永遠比台灣高(結構性問題、無法改善),美國設廠成本比台灣高出 40%~70%(台積電自己講過)。主要原因:人力成本高 → 工程師年薪動輒 200~300 萬台幣以上,建廠工人短缺、技術成熟度不夠 → 工期拉長、加班費上升,設備維護成本更高(供應商不在地),法規複雜,時間成本昂貴,這些都是不可逆、無法改善的結構性成本。因此:美國廠量產越多,越會稀釋台積電的整體毛利率。先進製程(3nm)初期量小導致毛利率一定偏低,新節點剛量產時:良率低,設備折舊壓力巨大,客戶量不大,毛利率會比台灣同節點低 10–15 個百分點以上,這正是為什麼:台積電「成熟製程」美國廠(以前的 AZ1)還 OK,但「先進製程」美國廠(AZ2 3nm)獲利掉到只剩4,100萬(前季42億→只剩1%),這是合理、可預期的,不是台積電經營不當。美國廠愈多台積電長期毛利率「上限被壓低」,目前台積電的毛利率區間為:52%~55%:台灣做的主力製程,40%~45%:美國製造成本結構,35%~40%:初期先進製程(3nm、GAA)在美國的毛利率,假設未來美國出貨佔台積電 15~20%,則:整體毛利率長期落在 50%~53% 是合理區間,(比現在略低,但不會崩盤),問題一:結論(給你一行最清楚的答案),台積電美國廠越多,毛利率會被稀釋,但不會讓台積電走下坡;只是獲利不會像全在台灣那麼亮眼。
問題二:那鴻海、AI 伺服器概念股在美國建廠,會不會遇到同樣問題?
絕大部分不會,因為:他們的「製造模式」與「成本結構」不同。這裡是關鍵差異:鴻海與台積電是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收入模式,台積電利潤高(毛利率52%),鴻海、AI伺服器代工利潤非常薄(毛利率5~7%)。成本結構,台積電設備折舊佔比超高,鴻海、AI伺服器代工人力成本、組裝為主。亞洲vs美國成本差,台積電差40~70%對獲利影響巨大,鴻海、AI伺服器代工差20~30%,以「轉嫁」為主。價格調整能力,台積電中等(靠技術),鴻海、AI伺服器代工非常高(全部轉嫁給客戶)。客戶依賴台積電技術,鴻海、AI伺服器代工客戶自己要求美國製造。AI伺服器組裝(鴻海、緯穎、廣達)成本都可以「轉嫁給客戶」,例如:NVIDIA,Microsoft,Meta,Amazon,當花費因美國建廠而上升時:客戶出錢,不是他們出錢,代工廠負責 manpower + 組裝而已,不負擔折舊,所以不會像台積電那樣被毛利率拖垮。台積電是「資本密集」,鴻海是「人力密集」,台積電一座 3nm 廠 → 150–200 億美元,AI 伺服器組裝廠 → 10~25 億美元(差十倍),ASIC + HBM 也是:晶片廠折舊重,伺服器廠折舊輕,所以:美國成本差異對台積電影響巨大,對鴻海只影響到人力成本,多個 10–20% 可轉嫁,AI 伺服器在美國「是客戶要求」,所以客戶會吸收成本,例如 NVIDIA 的 Jenson Huang 說過:「供應鏈在哪裡,我們就在那裡造」,意思是:要美國就美國,要日本就日本,錢會補給供應鏈,而且:AI伺服器缺貨 → 願意付更高溢價,客戶對成本敏感度反而低(尤其美國政府補助 AI infra)。 問題二結論(最短、最清楚的一句話),鴻海、緯穎、廣達等 AI 伺服器代工在美國設廠,不會出現像台積電 AZ 廠的獲利崩跌;因為成本可完全轉嫁給客戶,且折舊壓力極低。最終精華版結論,台積電 → 美國設廠會拖累毛利率,因為高資本密集 + 不可轉嫁成本。鴻海、AI伺服器供應鏈 → 整體不會受重傷,只是短期成本上升,長期會由客戶吸收。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