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11月21日 星期五

11月21日!鴻海與OpenA雙方將合作AI基礎設施!

 

新聞說:鴻海與OpenAI今日(21日)宣布,雙方將合作聚焦在下世代AI基礎設施硬體的設計工作與美國製造。作為共同合作的一部分,OpenAI將分享對AI產業新興硬體需求的洞察,協助鴻海的設計與開發工作,以及在美國據點的生產。OpenAI將擁有優先評估這些系統,並擁有採購選擇權益。但初步協議不包含採購承諾或財務義務。隨著AI能力的不斷進步,對於新的硬體基礎設施需求也隨之增加,為滿足先進模型所需,兩家公司將攜手,結合OpenAI對當前及未來模型需求的洞察,以及鴻海的製造專業,強化美國在地供應鏈,並加速先進AI系統部署。在美國建設這些基礎設施,對強化供應鏈和支持美國在AI領域的持續領導地位至關重要。

鴻海與OpenAI的合作將專注以下三個核心工作:

一、設計未來數世代資料中心硬體:OpenAI和鴻海將共同設計、工程化與開發未來多個代代AI資料中心機架,以多項專案同時推動的方式進行,以滿足AI時代快速變化的先進模型需求。透過結合OpenAI的基礎設施藍圖與鴻海的工程和製造專業,雙方可以更快地讓新系統上線,並且為長期成長的需求確保產能。

二、強化並簡化美國AI供應鏈:兩家公司將共同努力,改善機架架構,使其能夠在美國各地進行製造;擴大採購範圍,納入更多的晶片和美國在地供應商;並擴展本地化的測試與組裝。這將提高可靠性、加快部署速度,並強化生態系統,從而建立一個更具韌性且可擴展的美國供應鏈。

三、在美國製造關鍵AI資料中心零組件:鴻海將在美國製造AI資料中心的關鍵設備,包括線纜、網路、冷卻和電力系統。這將支持高效能運算基礎設施的快速建設,並有助於確保經濟效益惠及作業員與製造商,滿足當前和未來AI工作負載的需求。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表示,「鴻海很高興能AI數位時代的先驅者OpenAI合作。作為全球最大AI伺服器製造商,鴻海擁有獨特的優勢,能夠透過值得信賴、可擴展的基礎設施來支持OpenAI的使命,從而加速創新,並擴大全球企業與用戶取得深具革命性AI能力的機會。」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鴻海與OpenAI的這項合作,從中長期來看,對鴻海的營收與獲利潛力可能有非常實質的正面影響,但也不是沒有風險。以下是我的分析與推估:

一、對鴻海營收與獲利的正面影響,AI伺服器業務爆發性成長,鴻海自己預估,2025年第三季的AI伺服器營收將年增170%。根據法說會與公司公告,AI機櫃出貨量季增可達3倍。鴻海第三季財報顯示其淨利年增約17%,強勁成長部分來自AI伺服器業務。這代表AI伺服器已經變成鴻海非常重要的營收動能,不再是邊緣業務。平均營收規模擴大,鴻海高層預估,2025年AI伺服器相關營收全年將突破新台幣1兆。若這個營收水準能持續,對鴻海整體營收結構是一個重大轉變:退休低毛利代工比重,可被高價值、高附加價值的AI基礎設施業務拉升。長期成長趨勢,倫敦彭博等分析指出,鴻海未來幾年營收與獲利成長,有望穩健維持在「二位數百分比」。鴻海自己也認為,AI是結構性長期趨勢。法說會中提到的大型雲端服務商(CSP)持續加碼資本支出,代表AI基礎設施並非短期熱潮。與OpenAI合作增強技術領先與客戶黏性,與OpenAI合作,不只是純代工。鴻海將參與下一代AI資料中心機櫃的設計與開發,這意味著它可以更早掌握未來硬體規格趨勢。OpenAI擁有「優先評估」與「採購選擇權益」,意味未來OpenAI若擴建資料中心,很可能成為鴻海重要長期客戶。(根據你提到的合作內容),在美國生產AI基礎建設零組件(如線纜、冷卻、電力系統)也能提升鴻海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戰略地位。資本支出與投資,鴻海董事長表示,未來3-5年每年將在AI投資20~30億美元。這筆資本投入若能轉化為高毛利及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如資料中心機架、液冷系統、電力與網路零件等),將有助於提升整體營運品質。

二、潛在風險與挑戰,當然,這樣的合作與成長也不是沒有風險:資本支出大且回收時間長,要在美國本地設計與製造資料中心硬體,需要高資本支出。這類資本支出的回報期很可能比一般代工產品長。若OpenAI或其他客戶拉貨不如預期(訂單波動、景氣衰退、AI投資降溫等),鴻海可能面臨資本回收壓力。製造難度與成本,AI機櫃與資料中心硬體,尤其是高效能資料中心,對品質、可靠性要求非常高。設計錯誤、生產良率不高都可能侵蝕利潤。在美國生產意味著人工、物流、合規成本都較高。雖然近年供應鏈本地化是趨勢,但初期運營成本仍是挑戰。供應鏈風險,雖然雙方強調強化美國在地供應鏈,但美國本地供應商能否跟上需求、能否提供足夠產能與品質,仍需時間驗證。地緣政治風險、關稅、貿易政策變動,可能影響零組件取得與成本。毛利率壓縮,雖然伺服器業務營收大幅成長,但部分分析認為,高價伺服器但「buy-and-sell」(鴻海作為買料件再賣成品)模式的毛利能力可能不如純製造服務。若競爭者(其他伺服器代工商、資料中心系統供應商)也積極跟進,可能造成價格戰。技術與產品風險,AI硬體快速演進(例如GPU、互連技術、冷卻方式)意味著設計、驗證成本高。如果鴻海與OpenAI的設計沒能跟上未來幾代技術,可能面臨被淘汰的風險。OpenAI作為戰略但非承諾採購的合作夥伴,其實對鴻海構成一定的不確定性(無保證長期大訂單)。

三、綜合評估:對鴻海營收與獲利的影響預測,總體來看:中期(1–3年):這次與OpenAI合作,將強化鴻海在AI伺服器與資料中心硬體領域的能見度和技術實力。若需求維持強勁,鴻海AI伺服器業務可能繼續是其主要成長引擎,其營收結構也將向高附加價值傾斜。長期(3–5年及以上):如果成功將設計+製造整合並在美國落地,鴻海有潛力成為美國AI基礎設施的重要供應商之一。這不僅可以帶來穩定營收,也能提升其全球競爭力與定價能力。從獲利角度,目前已看到第三季淨利年增17%,這是強有力信號。只要資本支出可控、訂單穩健、設計與製造效率逐步優化,鴻海有望在未來幾年透過這條AI基礎設施路徑持續提升獲利。

四、OpenAI合作對這些影響的放大效應,優先採購與長期合作可能性:OpenAI在協議中擁有「優先評估」與「採購選擇權益」,意味著未來他們若繼續擴大資料中心佈局,鴻海有機會拿到穩定訂單。設計主導地位提升:不只是代工,鴻海將參與設計下世代AI機架,這讓它在未來具有更大的話語權,而不是單純組裝廠。品牌與信任加分:與OpenAI這樣的AI領導者合作,有助提升鴻海在AI生態系中的信譽,也能吸引其他雲端及資料中心客戶。

五、結論:鴻海與OpenAI的合作,是一次戰略性的重要布局。不只是短期拉貨,更是將鴻海推進AI基礎設施核心供應鏈的關鍵。在營收上,這將顯著提升AI伺服器的比重,使其成為鴻海未來幾年的成長主力。在獲利上,已經有實際體現(第三季淨利年增17%),若設計和製造效率提升,長期空間非常可觀。但風險也不能忽視:高資本支出、成本壓力、美國製造不確定性、產品技術演進、訂單穩定性等等,都將是鴻海未來必須精細管理的重要挑戰。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