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說:鴻海布局美國,將用人形機器人在德州產AI伺服器,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稍早告訴日經亞洲,鴻海積極布局美國之際,將在數個月內導入人形機器人到美國德州的工廠,以生產人工智慧(AI)伺服器。日經亞洲報導,鴻海是全球最大電子代工企業與AI伺服器製造商,同時也是輝達關鍵的供應商。劉揚偉本月4日在東京舉辦的日經論壇發表演說後接受專訪,日經亞洲接著於今天刊出他受訪的內容。劉揚偉受訪時宣布,「在接下來的6個月內左右,我們會開始看到人形機器人(出現在我們的工廠)…這些人形機器人將會生產AI伺服器」。報導指出,此舉代表成立超過50年的鴻海,將首度在生產線上採用人形機器人,這項改變預料會提高生產AI伺服器的效率與產量。劉揚偉指出,「速度對AI這類高科技產業至關重要。」鴻海以替蘋果公司代工聞名,也與輝達關係密切。鴻海目前在美國德州、加州、威斯康辛州及墨西哥瓜達拉哈拉都具備AI伺服器生產能力,並計劃在美國俄亥俄州設廠,作為「星際之門」AI基礎建設計畫的一部分。劉揚偉也表示,至少在未來3年,北美洲會持續是鴻海最大的AI伺服器製造基地,因為美國建置AI數據中心的步伐領先全球。他指出,「我們明年與2027年在美國的擴產規模,絕對會比今年更大。」鴻海位在美國德州休士頓的工廠,是該公司在美國生產AI伺服器的重要據點。日經亞洲先前報導,鴻海把伺服器關鍵零件的繪圖處理器板卡產能,轉移到休士頓廠,作為打造AI伺服器美國國內供應鏈的一環。而鴻海在AI伺服器領域的競爭對手廣達,今年已經多次加碼投資美國,以擴充在美國本地的產能。劉揚偉也表示,鴻海目前也正在與日本電信及網路公司軟銀合作,計劃把夏普(Sharp)位於日本三重縣龜山市的液晶顯示器工廠,改造為AI伺服器生產基地,以因應日本「主權AI」的需求。他提到「主權AI」時表示,多國政府不僅希望數據留在本地,連訓練模型也要在地化,「而生產伺服器也得在當地」。劉揚偉補充說道,鴻海已決定在「1年內或更快的時間」於龜山市製造AI伺服器。關於2026年的資本支出,劉揚偉表示,鴻海會優先著重北美、日本、台灣的AI相關生產,而越南與印度的擴展計畫則會較保守,原因是全球消費性電子市場低迷。鴻海今年前10月自結合併營收6兆3926.73億元,較去年同期5兆5324.77億元成長15.55%,創歷年同期新高;鴻海今年的股價也隨著AI熱潮而水漲船高。日經亞洲先前報導,輝達GB200與GB300伺服器系統的需求是鴻海成長的主力;此外,儘管蘋果的智慧型手機iPhone Air銷量不振,但iPhone 17與iPhone 17Pro的表現優於預期,也對鴻海有所助益。鴻海今年第2季的營收,伺服器業務首度超越蘋果相關業務,象徵公司在智慧型手機市場放緩之際,成功把重心轉移到AI。廣達、緯創、英業達等鴻海的同業,過去幾年也都陸續把資源轉到AI伺服器領域。劉揚偉於2019年6月接任鴻海董事長,把電動車、智慧醫療與機器人定為鴻海下一階段成長重點,並規劃以AI、半導體與次世代通訊技術作為基礎支撐。
這則新聞的內容,其實揭示了鴻海整個轉型進入「AI+機器人製造」新時代的關鍵節點。從營收與獲利面看,這項布局會讓鴻海的中長期財報結構出現質變,而不只是量的成長。以下我幫你從三個層次深入分析這件事對鴻海的財務與產業地位的影響:
一、短期影響:資本支出上升,但營收穩健成長,短期(未來6到12個月),鴻海在美國德州導入人形機器人、改造AI伺服器產線,勢必要進行高額投資,包括機器人設備、軟體系統整合與員工再訓練等。這會使資本支出(CAPEX)上升,但由於AI伺服器訂單持續爆滿,營收仍然穩步成長。2024~2025年間,輝達GB200與GB300伺服器系統是鴻海主要代工產品,單價遠高於傳統伺服器,每台價值動輒上百萬台幣。根據目前產能推估,光是輝達AI伺服器代工,就足以支撐鴻海營收的雙位數成長。2025年前十個月營收已年增15%,創歷年同期新高,這波動能幾乎完全來自AI伺服器與資料中心硬體出貨。所以短期來看,雖然成本端支出增加,但伺服器業務強勁的出貨量可以抵銷壓力,獲利仍維持高檔甚至有望再創新高。
二、中期影響:AI伺服器比重提升,毛利率結構改善,鴻海的傳統毛利率長期在6~8%之間,主要因為手機代工(如iPhone)競爭激烈、利潤有限。AI伺服器不同,它屬於高階、客製化、產值高的產品,毛利率約可達15~20%。今年第2季,鴻海伺服器營收首次超越蘋果業務,這是極具象徵意義的轉折點,代表公司已經正式從「消費性電子代工」轉向「高附加價值AI硬體製造」。隨著美國廠與日本龜山廠相繼量產,AI伺服器業務比重將進一步擴大,毛利結構會明顯改善。更重要的是,導入人形機器人將改變鴻海製造成本結構。AI伺服器組裝比手機或PC更複雜,涉及高精度組件與散熱系統,人工成本高。若能用人形機器人部分取代人工,長期人力成本與良率損耗都可下降。這將使鴻海的單位毛利率進一步提升,對整體獲利有顯著加乘效果。
三、長期影響:鴻海進入AI+機器人製造新格局,劉揚偉推動的三大成長軸(電動車、智慧醫療、機器人),以AI為底層核心技術。這次在德州導入人形機器人,不只是「自動化」,更是一個策略訊號:鴻海將成為「AI驅動製造」的典範企業。長期而言,這對鴻海有三個深遠影響:提升全球製造效率與品牌價值:以AI與機器人為主軸的智慧工廠能快速反應市場需求,縮短交期、降低錯誤率,提升在客戶心中的技術形象。形成自我強化的AI生態系:鴻海生產AI伺服器,這些伺服器又可反哺鴻海的AI工廠,形成內部循環的「AI製造AI」模式。地緣分散與政治風險對沖:在美國與日本建立AI伺服器產線,有助鴻海分散中國製造風險,也呼應美日政府的本地製造政策,穩定大客戶(如NVIDIA與SoftBank)的長期合作。
綜合來看:短期內,鴻海會因資本投入與轉型支出而使費用上升,但AI伺服器的強勁需求足以支撐營收與獲利持續增長。中期(2026年前後)開始,AI伺服器在營收結構中的比重可望突破30%,整體毛利率顯著提升。長期而言,導入人形機器人不僅會提升效率與品質,也象徵鴻海正式進入「AI製造時代」,將公司定位從傳統代工廠提升為全球AI硬體的戰略供應商。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