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外資群買超台股398.31億,投信買超台股31.28億,自營商買超台股89.51億,三大法人合計買超台股519.1億,外資群期貨空單減少1456口,期貨留倉空單37131口,三大法人期貨留倉為多單2195口,今天台股成交3,842億,上漲451.85點,漲幅2.07%,收在22242.14點,電子上漲34.45點,漲幅2.88%,收在1229.68點,金融下跌7.22點,跌幅0.34%,收在2136.43點。今天台股之所以漲到451點,很大的原因是除了外資群大買398億外,投信及自營商也是都大買,之前自營商很常大賣一百多億,大家就看到指數大跌,今天台股是三大法人同步買超,合計買了519億,今天大部份指數都是漲在台積電身上,今天光台積電就貢獻指數337點,聯發科貢獻26點,這兩家就佔了363點,等於今天上漲的451點中有八成都是上漲在台積電及聯發科,通常指數在區間整理時,如果想要向上突破,那一定就是要鎖定某一檔個股拉抬,這樣才能讓指數站上半年線及年線,當散戶看到台積電及台股站上半年線及年線時,他們自然就會有預期剩下的個股會落後補漲的情況,每一次鴻海都是在台股及台積電先上漲一陣子後整理時,鴻海才會開始落後補漲,昨天我就和大家說過了,要是美國和中國之間的關稅戰有更明朗的情況,外資群就會狠起來買幾百億,之前我有統計給大家看過,外資群剩下買超的兩千億成本在月線的21311點,要是散戶沒有很積極買的話,那外資群就向上拉抬,這樣就能向上打一個錨點,這樣的好處就是拉開外資群的成本,今天收在22242點,這樣距離外資群買超的兩千億就有一千點的安全範圍了,近三十三個交易日下來外資群買超2476億,其中有兩千億成本是在月線的21311點,今天拉抬上去就算成本是在22200點,這樣也無所謂,平均起來的話,外資群的成本還是相對的低。
要是外資群成功的讓台股及台積電就在半年線及年線整理,那鴻海之後也很有可能會落後補漲,鴻海7月2日除息,要是外資群拉台積電不是為了要出貨,而是很有決心的要讓指數就一直在半年線及年線等待7月9日全球對等關稅的結果,那鴻海很有可能就是以除息前一波行情的形式站上半年線,甚至是年線,鴻海的股性就是如此,大家應該也都很習慣了,就是一些大型權值股及概念股先漲,鴻海就是一付要死不活的樣子,當確定台股及台積電是上漲真的,也就是上漲之後開始整理,這時就會換鴻海開始落後補漲,要是外資群拉台股及台積電只是為了在七月九日前把買的兩千億賣掉,那很有可能台股及台積電之後就會跌回去,鴻海依舊就是在那區間整理,以台股,台積電及廣達的位階來說,鴻海目前應該合理是要站上一百八十幾元以上了,也就是差不多年線,但以鴻海的股性來說,每一次都是最慢才反應,常常會有人戲稱說鴻海落後補漲時就是整個行情的尾部,我投資鴻海這麼多年,我是很習慣鴻海這樣的股性,通常就是別人先漲完後整理,後面才會輪到鴻海上漲,其實這和散戶心理學也有相關,大家想想,散戶賣了兩千五百億後在外面觀望,結果看到台股,台積電,廣達,聯發科都已經漲上去了,這時散戶就會心癢癢,但是台股,台積電,聯發科及廣達又已經漲這麼多了,這時散戶就會去找一些落後補漲的個股,所以鴻海就會在後面落後補漲,當然外資群及主力也是懂這個道理,所以當台股及台積電股價漲上去一陣子後,也就是漲上去後開始整理,之後就會故意在鴻海中點火讓散戶進來跟,當散戶產生預期會落後補漲的心理時,鴻海股價自然就很容易漲上去,而且每一年鴻海都會有除息前一波行情,現在都已經6月10日了,除息是7月2日,算一算日子也差不多了,接下來就是看台股及台積電股價是不是僅是一日行情,要是台積電及台股漲上去後就強勢在上面整理,甚至是慢慢的驚驚漲,那鴻海接下來就很有可能出現落後補漲的行情。
新聞說:華爾街持續爭論 AI 泡沫之際,美國企業的 AI 採用率和半導體公司的最新收入預期,似乎展現了這場 AI 革命的真實面貌。高盛 2025 年第二季 AI 採用追蹤報告顯示,美國企業 AI 採用率已從去年四季的 7.4% 大幅躍升至 9.2%,其中規模在 250 位員工以上的大型企業採用率高達 14.9%。據「硬 AI」,高盛分析師 Jan Hatzius、Joseph Briggs 等在報告中稱,對市場而言,最重要的訊號是半導體產業收入預期到2026年底將較當前增長36%,且分析師已將半導體產業 2025 年收入預測和 AI 硬體公司的收入預測上調。分析指出,這種預期修正反映了AI投資熱潮的持續性。半導體業仍是AI投資浪潮的最大受益者。高盛在報告中稱,自ChatGPT發布以來,分析師將半導體產業2025年底收入預測上調了2,000億美元,將其他AI硬體公司預測上調1,050億美元。除半導體外,雲服務提供商和公用事業公司的收入預測也獲得分析師上調。美國AI相關硬體和軟體投資在第一季有所加速,但高盛認為,由於美國商務部統計局將半導體和雲端服務視為中間投入品的方法論問題,這種增長可能被低估。高盛稱,這項統計盲點揭示了傳統經濟統計框架在捕捉AI投資真實規模時的局限性,也解釋了為何AI熱潮在宏觀經濟數據中的體現並不如預期明顯。企業AI採用率加速,企業的數據更令人矚目。報告指出,2025年第二季企業AI採用取得顯著進展,9.2%美國企業目前使用AI生產商品或服務,較去年第四季的7.4%大幅上升。在產業分布上,教育、資訊、金融和專業服務企業報告的採用率增幅最大,較上一季增長超過3個百分點。廣播和電信企業預期未來6個月AI採用率增幅最大。高盛觀察到,工作任務更容易受到AI自動化影響的子產業採用率更高,此相關性依然強勁。就企業規模看,擁有250名以上員工的大型企業繼續保持最高採用率14.9%,而擁有100到249名員工的中型企業預期未來6個月採用率增幅最大,達到4.7個百分點至14.6%。擁有150到249名員工的中型企業採用率也出現加速。儘管AI採用率快速增長,AI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仍有限,大多數勞動力市場指標未顯示顯著影響跡象。報告稱,AI相關職缺目前占所有IT職缺的24%,占所有職位發布的1.5%。此外,高盛指出,在已部署生成式AI的有限領域,勞動生產率出現大幅提升。數據顯示,學術研究顯示平均生產率提升23%,企業實例顯示效率提升約29%。高盛認為,採用範圍有限但效果顯著的生產力悖論,或許預示著 AI 真正的顛覆性影響尚未完全釋放。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