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說:我國ETF市場規模至去年底已達6.4兆元,針對發展現況,中央銀行發布分析報告,指稱ETF已成國內投資不可忽視的主力商品,但也同時示警,ETF雖有風險分散、交易便利等優點,但投資過程中仍有風險,隨市場規模迅速擴增,恐對投資人及整體金融穩定性帶來潛在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央行並首度提到應將ETF的管理,訂立專法規範。央行指出,近年ETF規模快速擴張,高股息ETF募集風潮熱絡,促使吸引投資人解定存或貸款搶購,引發監理機關關注,代表對金融市場的影響力不容小覷,主要是擴張速度及資金集中,可能對市場產生影響。央行首度提出,國內ETF商品的監理,分散在證券投資信託、證交法相關法規及投信投顧自律規範,目前尚未訂定專法規範。央行並認為,ETF迅速擴張,對金融市場影響值得關注,對投資人可能出現折溢價風險、追蹤誤差風險、基金清算風險及流動性風險。對金融體系也帶來潛在風險,首先是系統性風險,ETF的一籃子交易模式,使得齊買齊賣現象更頻繁,削弱風險分散效果,增加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其次是助漲助跌風險,市場過度樂觀或不確定性上升,可能產生羊群效應,導致集中買進或賣出,增加短期股價波動。三是集中度風險,若追蹤標的集中於少數幾家公司,可能導致成分股間連動過高,使各成分股股價波動趨於一致,降低投資組合分項效益。央行提醒,近年因市場瀰漫降息預期,且台股走揚及高配息誘因等,帶動股票型ETF成長,且投信公司積極行銷,導致投資人一窩蜂搶購,另外,業者動用平準金維持高配息、頻繁轉換持股等,可能導致投資成本增加並侵蝕報酬,恐損害投資長期利益。央行報告指出,去年底全球ETF市場規模達14.8兆美元,較2010年的1.5兆美元成長9.9倍,以美國市場近7成居最大宗;國內ETF規模至去年底達新台幣6.4兆元,較2015年2,021億元大幅成長32倍,且10年間ETF數量劇增至260檔,受益人數成長60倍達1,437萬人,2023年3月起,ETF規模已正式超越共同基金,占台股市值比重持續攀升。

A大回答:央行開始注意到我之前說的事了,之前我就說ETF太流行,而且規模愈來愈大,很多投信為了績效,他們又會去找差不多的個股,這就會造成助漲及助跌,因為鴻海的股利率沒有很高,所以不會被這些高股息ETF給影響,一些股利率4到5%的個股,這些股票只要被高股息ETF納入或踢除,就會產生很誇張的漲跌幅,而且也很容易被外資群或是有心人士吃豆腐,投信收了很多散戶的資金後,他們也不可能找到這麼多高股息的大型權值股,最終就只能去找股本十幾億,幾十億,一兩百億的個股,試想,高股息ETF很多規模都幾千億,就以3000億的規模來說,若是只有30檔,那每一檔的差不多能分到的資金就是100億,之前高股息ETF買海悅就有這樣的情況,直接把海悅十分之一的股票買走,一般市場會流動的股票差不多三成左右,高股息ETF又一口氣買掉一成股票,自然股價就會大漲,但只要高股息ETF買完後,之後股價就會再跌回去,之前群益高股息買了海悅一成的持股,股價從187元炒到250元,很搞笑的事是,那時央行正在打房,高股息ETF就拿散戶的錢進去接刀,今天海悅的股價就僅剩117.5元,等於是高股息ETF已經賠五成了,後面我是沒有去追蹤高股息ETF是否有賣掉海悅,ETF會造成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助漲及助跌,記得之前很多高股息ETF在調整持股,就很容易出現股價劇烈波動,被踢掉的個股就會短線出現大跌,被納入的就會短時間出現大漲,不過一般散戶都吃不到投信及ETF的豆腐,大部份都是被外資群吃掉,記得之前高股息ETF一直在用話術說每年穩定配8.7%股息,那時金管會才罰了30萬元,這種罰款有像沒有一樣,試想,之前元大台灣價值高息ETF,這是有2000億的規模,一年管理費收個0.5%就好了,這樣就是10億的管理費,你覺得高股息ETF發行商會怕罰款30萬元嗎?

來看一下鴻海五月營收對四月的情況,(1)「消費智能產品類別」:雖受匯率影響,但因拉貨動能強勁,故本類別與上月相比仍有顯著成長。(2)「雲端網路產品類別」:受到拉貨動能及匯率影響,本類別與上月相比呈約略衰退。(3)「電腦終端產品類別」:受到拉貨動能及匯率影響,本類別月對月表現約略衰退。(4)「元件及其他產品類別」:受到拉貨動能及匯率影響,本類別月對月呈現衰退。五月的雲端網路比四月略為衰退,略為衰退就是指3到5%左右的衰退,四月雲端網路是2300億,我就當四月雲端網路衰退5%,這樣是2185億,5月的台幣比4月升值了7.67%,所以理論上5月的雲端網路要是不受台幣影響的話,那就是持平或小幅成長,大家不要看持平或小幅成長,4月2300億,5月2185億,6月只要再持平,也就是2185億,這樣第二季雲端網路就有6670億,去年第二季鴻海消費智能大概也是六千三百億左右,第二季就算雲端網路來到6670億,這樣就能超過消費智能,鴻海在擴充產能就是一季比一季好,所以第二季來到六千多億,第三季可能就是六千到七千億,第四季就七千到八千億,這就很符合鴻海說的AI伺服器一季比一季好,因為蘋果手機會在第三季底開始拉貨,第三季消費智能營收是能有八千億,第四季來到一兆多,所以鴻海雲端網路會在第二季贏過消費智能,第三季及第四季會略輸一些,這樣今年營收大概就是有7.5兆到7.8兆左右,之前本來說一定會過八兆,不過台幣就硬生生多漲了10%,鴻海前四個月沒有被影響,所等於是三分之一沒有被影響到,五月後台幣升值10%,這樣會影響鴻海全年營收目標約6%左右,所以八兆營收才會飛了,不過營收減少,獲利因為有做避險,獲利不一定是會減少這麼多的。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