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6月4日 星期三

6月4日!鴻海研究院近五年成果報告!

鴻海研究院近五年成果報告

鴻海研究院自2020年成立以來,致力於前瞻技術研發,專注於未來3至7年的技術突破,推動鴻海集團從「勞力密集」轉型為「腦力密集」,並支持集團「3+3策略」(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以下是研究院在過去五年(2020到2025年)的關鍵成果,涵蓋五大研究所及離子阱實驗室。

要點

人工智慧:開發台灣首個繁體中文大型語言模型FoxBrain,並在自動駕駛AI技術上屢獲國際殊榮。

半導體:推出全球首創光達光源模組,奈米光子技術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期刊。

新世代通訊:成功發射台灣首顆低軌衛星,持續在軌操作。

量子計算:開發量子優勢演算法,實現離子陣列控制,推進量子技術應用。

資訊安全:研發後量子數位簽章演算法,與MIT合作打造電動車資安平台。

學術與專利:發表354篇論文,獲35項專利,展現強大技術實力。

人工智慧突破

鴻海研究院的人工智慧研究所開發了台灣首個具推理能力的繁體中文大型語言模型FoxBrain,並在自動駕駛技術上取得全球領先地位。2023年,QCnet榮獲世界第一;2024年,QCNEX、Behavior GPT和ModeSeq三大軌跡預測模型在國際AI挑戰賽中名列前茅。

半導體與通訊創新

半導體研究所於2022年推出全球首創的光達先進光源模組,並於2024年將奈米光子技術應用於3D絕變研究,成果登上《Nano Letters》封面。新世代通訊研究所則於2022年研製台灣首顆低軌通訊衛星,並於2023年成功發射,至今持續收集軌道數據。

量子計算與資安進展

量子研究所開發具量子優勢的演算法,並協助Q18量子科技內容製作。離子阱實驗室實現離子陣列控制,並於2024年推出第二代離子阱技術。資訊安全研究所則開發後量子時代的Preon數位簽章演算法,並與MIT Media Lab合作打造全球首個電動車資安平台EVπ。

學術與專利成就

研究院累計發表354篇論文(227篇國際旗刊,127篇國際會議),並獲得35項專利,涵蓋多個前瞻技術領域,為鴻海集團注入持續創新的動能。

鴻海研究院2020到2025年成果詳細報告

鴻海研究院(HHRI)成立於2020年,是鴻海科技集團實現「Foxconn 3.0」轉型的重要里程碑,旨在從「勞力密集」轉向「腦力密集」,專注於未來3至7年的前瞻技術研發。研究院下設五大研究所(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量子計算、資訊安全)及離子阱實驗室,緊密配合集團的「3+3策略」(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 + 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以下詳細介紹各研究所及實驗室的成果,結合學術、專利及商業化進展。

人工智慧研究所

人工智慧研究所專注於AI技術的創新,特別是在自動駕駛和大型語言模型(LLM)領域取得顯著成就:

FoxBrain大型語言模型(2025年):推出台灣首個具推理能力的繁體中文大型語言模型 FoxBrain,以高效、低成本的訓練方法(僅四週完成)聞名。該模型針對集團內部系統設計,涵蓋數據分析、決策支持、文件協作、數學推理及程式碼生成等功能,未來將開放源碼,造福台灣AI生態。QCnet(2023年):在自動駕駛AI技術領域奪得世界第一,展現鴻海在全球AI競賽中的領先地位。

軌跡預測模型(2024年):推出QCNEX、Behavior GPT、ModeSeq三大模型,專注於自動駕駛軌跡預測,在世界級AI挑戰賽中獲得冠亞軍佳績。

學術合作與論壇:與香港城市大學合作開發下一代自動駕駛技術,並與台灣人工智慧基金會及國立台灣大學共同舉辦NExT論壇,探討多模態AI模型及AI安全議題。

AI安全研究:提出Ensemble Adversarial Training(EAT)方法,提升AI系統對抗攻擊的穩健性。

半導體研究所

半導體研究所專注於光子技術與奈米科技,推動鴻海在半導體領域的全球競爭力:

光達先進光源模組(2022年):開發全球首創的光達(LiDAR)先進光源模組,提升自動駕駛與感測技術的精準度。

奈米光子技術(2024年):將奈米光子技術應用於3D絕變(metamaterials)研究,成果登上《Nano Letters》期刊封面,獲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認可。

第三代半導體:發表多篇學術論文,聚焦第三代半導體技術,應用於高效能電子產品。

新世代通訊研究所

新世代通訊研究所專注於低軌衛星與通訊技術,推動鴻海在太空科技領域的發展:

低軌通訊衛星(2022年):研製台灣首顆低軌通訊衛星,為台灣太空產業奠定基礎。

衛星發射(2023年):成功發射台灣首顆低軌衛星,至今持續在軌操作,收集關鍵參數,為未來通訊技術提供數據支持。

量子研究所

量子研究所致力於量子計算的基礎研究與應用,成果包括:

量子優勢演算法:開發具量子優勢的演算法與模擬方案,提升複雜問題的計算能力。

跨界合作:與跨領域團隊合作,協助Q18量子科技引集內容製作,推動量子技術的產業化應用。

離子阱實驗室

離子阱實驗室專注於量子硬體研發,為量子計算的實現提供關鍵技術:

離子陣列實現:首次實現離子陣列,並完成初步控制系統,為可縮放量子計算奠定基礎。

第二代離子阱(2024年):推出多區域分層離子阱,實現更精確的離子控制,為未來量子電腦的發展提供重要技術支持。

資訊安全研究所

資訊安全研究所專注於後量子時代與電動車資安技術,成果包括:

Preon數位簽章演算法:開發後量子時代的數位簽章演算法及其硬體實作,與加拿大BTQ合作的研究成果獲NIST評估採用。

EVπ資安平台:與MIT Media Lab合作,創建全球首個開放且功能完整的電動車(EV)網路安全研究平台EVπ,解決電動車安全挑戰。

跨領域資安研究:聚焦AI安全、後量子密碼學及IT/OT安全治理,應對新興數位威脅。

學術與專利成就

鴻海研究院在學術研究與專利申請方面表現卓越:

學術論文:

國際旗刊論文:227篇

國際會議論文:127篇

總計:354篇,涵蓋第三代半導體、量子計算、智慧車輛網路等領域。專利:通過專利審查:35件,涵蓋ICT元件(26.1%)、奈米技術(20.9%)及製造技術(19.4%)。鴻海集團整體專利數達61,489件,研究院的專利成果為集團技術創新提供重要支持。獎項:2021年設立鴻海研究院傑出論文獎,獎勵第三代半導體、量子計算及車輛網路領域的頂尖論文,最高獎金達新台幣100萬元。商業化與未來展望,鴻海研究院採取結構化的研究到應用流程:基礎研究:由各研究所進行前瞻技術探索。技術開發:交由技術團隊進行實用化開發。商業化:工程團隊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市場產品。這些成果不僅強化鴻海在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人工智慧、半導體及新世代通訊等領域的全球競爭力,還為長期市場開發奠定基礎。未來,研究院將持續推動研究成果的商業化,成為鴻海集團技術創新的核心引擎。結論:鴻海研究院在2020至2025年間,透過五大研究所及離子阱實驗室的協同努力,在人工智慧、半導體、通訊、量子計算及資訊安全領域取得顯著突破。354篇論文與35項專利的成果,展現了研究院從基礎科學到應用落地的技術實力。這些成就不僅支持鴻海集團的「3+3策略」,也為全球科技產業的發展注入新動能。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