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4年7月25日 星期四

7月25日!長期下來外資群也是看公司的投資價值性!

 

新聞說:台灣第一,鴻海攜手1萬多家夥伴發布供應商責任報告書,全球最大科技製造與服務商鴻海在「鴻海夥伴月」ESG主題月,於公司成立50年之際,發布鴻海第一本「供應商責任報告書」,這也是台灣企業界首次針對供應商調查發布報告書,代表鴻海在推動供應鏈永續發展和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決心。此報告書,未來每年第三季定期出刊,將成為鴻海超過1萬家供應商,每年ESG推動成果的成績單。鴻海科技集團劉揚偉董事長表示,「鴻海肩負的責任不僅僅是追求共同經濟利益,對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的守護與推動,更是我們對未來世代EPS+ESG永續經營承諾。此次發行台灣第一本供應商責任報告書,宣示著我們永續願景推展至供應鏈的決心。我們將持續攜手供應鏈夥伴們一同深化永續實踐。」鴻海「供應商責任報告書」不同於「永續報告書」,更專注於集團供應鏈夥伴的成果,參考21項國內外評比以及供應鏈相關指標,全面揭露鴻海在永續供應鏈的投入與績效。其中,今年中央採購及中央半導體採購單位,依總採購金額、重大供應商、採購類別、淨零碳夥伴等篩選標準,重點初步盤查204家供應商資料,同時與外部顧問針對其中16家供應商進行實地審查,以提高報告書的可信度。為了有效管理永續風險,鴻海也首次建立供應商ESG問卷,分成E、S、G面向共32項議題,以滿分5分為評量標準,評估供應商的永續實踐及風險暴露程度,確保供應商符合鴻海的永續標準。今年整體供應商E、S、G領域,分別拿到4.07分、4.66分、4.61分。同時總共有210家供應商,發現缺失共1,700項,後續已透過稽核系統追蹤,要求供應商在限期內提供缺失改善計劃及措施。鴻海在2024年淨零排放目標通過SBTi批准,同時也正式成為RE100會員,目前已有明確的淨零碳排放路線圖和綠電使用目標。後續在供應鏈的推動也更顯重要,「供應商責任報告書」詳細說明鴻海對供應商淨零排放的政策要求,也揭露初步成果,透過供應商ESG管理平台,推動淨零碳管理月度績效評價,2023年累計150家重點管控供應商完成,未來會再持續擴大。此外,報告書也提到,鴻海在供應商合約中,也明確ESG要求,透過年度績效排名和稽核輔導,激勵供應商提升ESG表現,對績效優異的供應商給予獎勵,對績效較差的供應商減少訂單或限制使用。鴻海也會透過循環機制:評鑑認證、績效監控、稽核輔導與優獎劣汰四大階段落實供應鏈管理。鴻海歷經半世紀的發展後,目前在全球各地總共有205個廠區和辦公室,分布在24個國家地區,季節性高峰約有90萬名員工,並與超過1萬家供應鏈夥伴合作。未來希望透過這本「供應商責任報告書」,凝聚供應鏈上的夥伴們,藉由明確的管理規範、公開透評鑑考核、可落實的推動路徑,共同朝向「EPS+ESG=永續經營」的目標邁進。


新聞說:把台積電踢了?大摩降評亞洲科技股 點名看好「這10檔」,近期全球主要市場的股市都出現回檔,摩根士丹利策略師建議投資人可以從市場獲利了結,並指出,亞洲科技股現在「超買且超貴」,多數亞州科技股目前正面臨疫後最嚴重的拋售,並將亞州新興市場科技股的評等調降至「持平」,同時將台積電等AI晶片類股剔除關注名單。大摩策略師加納在一份報告中寫道,「現在是時候離場觀望了,科技股看起來超買且昂貴。」並表示,「從歷史數據回測,亞洲市場領導地位的變化發生在美國聯準會(FED)首次降息之前。」大摩策略師將對亞洲和新興市場科技股的看法調降至「持平」,同時把包括台積電在內的AI晶片股從關注名單移出,除了台積電,大摩移除的其他個股還包含南韓的記憶體製造商SK海力士,以及日本的半導體設備廠東京威力科創。此次調降科技股評等是大摩自2022年10月後將亞州科技股評等上調至「買進」後首次調降,但這並不代表大摩完全放棄了科技股,策略師表示,雖然科技股現在「超買且超貴」,但即將迎來的智慧型手機換機潮是值得關注的重點,並將三星)和iPhone的組裝代工廠鴻海列為重點關注對象。而大摩分析師程世維也在21日發布的「台灣策略」報告中將台灣科技類股降評,並提出4個理由,分別是:

1.「台股估值太高,企業盈利成長可能會放緩」,並指出,台股本益比已經超越5年平均水準的2個標準差。

2.「殖利率下滑」,台股殖利率在指數大漲後對投資人而言,相較以往也比較沒有吸引力。

3.「國內投資類型的增加」,可能會分散資金,限制市場表現。

4.「地緣政治的風險」,鑒於台灣出口導向的特性,即將到來的美國總統大選可能會造成台灣地緣政治和公司基本面的不確定性。

綜合以上理由,程世維基於20倍本益比,給出加權指數一年內的目標價為24000點,至於各類股權重及評等,大摩將資訊科技類股的權重上調5.5%至78.5%,科技類股的評等下調至「持平」,而將金融類股則下調3%至11%,但評等仍保持「持平」,削減材料及電信類股的權重,而消費性必需品調升至「買進」並增加權重至2%,非必需消費品、工業類股仍保持「買進」但削減權重。除此之外,大摩也從上述版塊挑出10檔值得投資人關注的類股,分別是:資訊科技板塊晶心科、愛普、鴻海、技嘉;金融股的中信金;消費性必需品的統一超商;非必需消費的儒鴻、富邦媒;工業族群的鈺齊-KY、華城。

A大回答:大家看為什麼我可以在股市中持續的賺錢,其實道理很簡單,我看的是基本面及產業面,在股市樂觀時,很多散戶,法人,外資會看籌碼面,技術面,消息面,題材面等,但當潮水退了後,他們就回頭來看我說的面向,以大摩說的台股估值過高,之前我就和大家提過,大盤淨值比1.1倍是系統計非理性崩盤價,1.3倍是非理性崩盤價,這樣的大盤淨值比出現的時間很短,當出現時,絕大部份的投資人一定是很悲觀,而且也不敢買,很多散戶很天真,以為他遇到大盤淨值比1.1倍到1.3倍時他們敢買,如果大部份的人都敢買及不害怕,那大盤淨值比就不可能出現1.1倍到1.3倍,會出現1.1到1.3倍的情況,一定就是整個市場都極度看衰,就和當初的鴻海一樣,股價淨值比在1倍時,一大堆散戶極度的看衰,動不動就說鴻海要倒閉了,要被立訊打敗了,不然就說要被中國沒收了,但那時恰恰是最安全的時候,當股價淨值比1.5倍時,這是理性時相對低點,在這個位階買到,時間只要一到三年,你會賺錢的機率高達八成以上,大盤淨值比兩倍是理性時相對高點,大部份散戶都是在這個位階才會進來買,但你買在這個位階時,長期下來還是穩贏,不過就需要五到十年才能穩贏,2.5倍以上是瘋狂價,大盤在這個位階時,所有的散戶都很樂觀,就像最近一樣,很多人都在個人信貸,股票質借,理財型房貸的開槓桿,在這裡買到,你大概就是需要十到二十年才穩贏,很多買加權指數正二及台灣五十正二的人就覺得自己是要長期投資,所以一直買了後抱著,不但買了正二ETF,他們還會拿股票去質借,雖然長期是必勝,但時間就是要十年到二十年後才是穩賺,當你在正二ETF開了很大的槓桿,很有可能在股市修正個三成,你就會被一波帶走,十年後就算股市來到四萬點,那也不關你的事,有人會覺得股市四萬點是笑話,我和大家說,股市指數愈來愈高是天經地義,台股是由幾千家上市及上櫃公司組出來的,台股淨值愈來愈高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二十年前台股淨值兩三千點,那時的萬點是超級瘋狂價,大盤淨值比四到五倍,現在大盤淨值來到8830點,比以前多了六千多點了,這幾年下來,我一直和大家說,有一些人每天在那幻想股市跌到3955點,六千點,七千點,我用命和你對賭,你一輩子都等不到,之前台股跌到3955點時,你以為很慘了,其實大盤淨值比還有1.1到1.3倍左右,現在大盤淨值比1.1到1.3倍,差不多就有1萬點了,大盤淨值比1.5倍,都已經是13245點了,在這裡買到,大概1到3年你就無敵了,大盤淨值比1.75倍開始向下攤平大盤及台灣五十,你一定是穩贏的,也就是15452點,在2022年10台股跌到12619點,你以為大盤淨值比很低了嗎?那時的大盤淨值7754點,大盤淨值比1.62倍,那時市場有多悲觀,結果大盤淨值比還在1.62倍,現在你要大盤淨值比跌到1.62倍,那就是14304點,所以大家看到了嗎?大盤淨值會一直提升,每年台股中幾千家上市及上櫃公司會一直賺錢,一半配出來,另一半就流到淨值,所以淨值會愈來愈高,所以十年後台股來到四萬點,這不會是什麼奇怪的事。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