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鴻海在電動車的戰略目標是什麼?想要有自有品牌或是承襲目前的零組件、模組、組裝的模式呢?
發言人回答:目前很多油車廠的零組件跟模組,鴻海都有出貨,所以很多車廠鑑於Tesla的進逼與電車的逐漸普及,都主動找鴻海合作。目前鴻海希望搭建這個平台,搶進未來市場。蘋果當然也是其一。目前可以確定的是,鴻海似乎沒有自己品牌的DNA,所以電車應該不會有自己的品牌,應該會著墨在5G模組,整機底盤,相關零組件等等。車子組裝毛利僅有3%且供過於求,目前不主攻,但裕隆有產線,需要可支援。也就是說電車這邊的毛利會有較高的期待,未來朝向10%的毛利努力中。
2. 跟蘋果在電動車合作模式內容為何?
發言人回答:只能說蘋果要做電動車,而鴻海也正在推動,暗示就是會合作,但內容暫無法揭露。
3. 在3~5年中長期目標未達成之前,在股價低迷之際,有沒有實施庫藏股的規劃?
A大回答:鴻海很少會實施庫藏股,因為公司是有價值的公司,股價總有一天會反應價值。
4. 關於現金部位與設備投資
發言人回答:鴻海握有充足的現金,是因為鴻海在疫情初期非常保守,希望保有足夠的資金在即使沒有任何業績的狀況下,也能撐一年以上,這是為什麼鴻海沒有在這階段時期,大規模併購。至於是否買回庫藏股以及其他的財務操作,公司內部都有討論,既然股價已經回穩,庫藏股不再考慮。而既往的業務已經成熟,鴻海無需再投入資金,即可循既有機制賺錢。鴻海不打算走類似面板廠資本密集增資借錢的模式,而是在自有資金之下,循台積電模式尋找更高毛利的市場。
4. 關於電動車,我問了車載系統、底盤技術、電池技術、能源管理、自動駕駛、外型設計等關鍵技術。
發言人回答:基本上,過去車廠供應鏈生態是封閉系統,豐田供應鍊與賓士供應鏈涇渭分明。電子廠與軟體系統廠的進入會打破生態,出現模組化生產結構,他舉例google、apple、amazone三家未來的重要客戶。他一直在談「自動駕駛」,還有「白牌車」概念。從這裡推斷,鴻海的自動車未來應該是成為電動汽車的台積電,提供平台、零件與模組,從level1到level10由系統商自選代工需求下單,至於最微薄的組裝代工,目前各大油車廠產能過剩由他們承接即可。鴻海看上裕隆的是「非逆向工程自主研發的底盤與整車設計」的技術。這一點我終於聽懂。這個整併案是劉董堅持簽下的。至於電池技術、能源管理、車載系統未來會持續發展。
5. 就3+3產業而言、F1.0已經見到成效,F 2.0與F 3.0成效如何呢?
發言人回答:F2.0的成效在集團內成功的是一個pc事業單位,這個單位很小,業務單純,適合實驗。目前成效良好,正在推往集團內部。FII的轉型成效是F 1.0的結果。
6. 關於電子五哥
發言人回答:這段時間電子五哥股價有所表現,都有其歷史緣故,緯創、和碩的PC榮景大概再一年就會下來。和碩去年內部發生一些重大問題,目前終於解決,市場給的是這部分的溢價。廣達伺服器的確非常優秀,林百里是非常優秀的企業家,這點他們的確有評價非常高的產品在林口生產。鴻海未來將把核心技術拉回台灣,低端生產與供應鏈拉出去。
7、投資鴻海的風險在哪?是否有大神能開釋?
A大回答:如果失敗,最差就是投資個三、五年後找個樂觀的期間,賺個50%出場,投資鴻海的風險僅在於沒有耐心及經不起折磨而崩潰,一些開槓桿的人因為期望有較高的報酬,對於自己的維持率也要稍微注意一下。
8.自從投資鴻海以來也一直在想鴻海要達成毛利率10%,除了增加如電動車、數位醫療等高毛利率的產業外。(也許這也是劉董這麼有信心在明年就先達到7%的原因之一嗎?)不知道我的想法是否有瑕疵,希望大家指點一二,謝謝!
A大回答:就是如我所說增加毛利率高的產品營收,減少毛利率低的產品營收,但毛利率低的生意進來若不做好像也蠻怪的。
最近亞太的做法感覺好像就是鴻海的答案,直接藉由合資的方式降低持股比例,讓毛利率低或是賠錢的產業排除在合併營收外的做法看起來是最直接的。
9、為何鴻海要進入半導體水這麼深的產業呢?不會踩到雷嗎?會比下單台積電好嗎?會不會惹怒美國嗎?
發言人回答:半導體本來就是3+3其中之一,台積電非常好,但是非常貴,不是所有產品都需要那麼高大上的製程,這座8吋廠的製程跟產品對台積電完全沒有競爭。台積電主要在12吋廠的高階製程。這個標案是個老廠,非常便宜,目前全世界非常缺8吋產能,從聯電的情況就知道。馬來西亞這個廠不是先進製程,現在大家聽到的28奈米乃至於5奈米都是12吋廠才有經濟效益。所以到時候還是要看鴻海如何規劃運用這座8吋廠。8K電視用的SOC絕不會用馬來西亞的這種舊技術,這個太先進了。但是電源晶片,面板驅動晶片,小型控制晶片就很適合這樣的晶圓廠。因為夏普的電視要用到非常多的面板驅動晶片,像群創也是外購那些晶片,再整合在面板內,供應給品牌公司,驅動晶片就跟聯詠這類的IC設計公司買。鴻海有買一家IC設計服務公司叫Socle,所以或許鴻海想將這些都包起來自己做。鴻海每年採購半導體超過美金500億,約有10-15%是鴻海可以自己決定,都是比較低階的產品。因此鴻海如果要拿這個生意,不會用到先進製程。另外高階產品當然還是會下到有先進製程的工廠如台積電。蓋一個12吋廠都是新台幣7、800億起跳,馬來西亞廠如果標到也只有幾十億台幣,所以說非常便宜。像伺服器那邊的高階晶片應該都是客戶指定,OEMmodel,這部分應該是跟IC設計公司直接拿貨,他們下單到台積電。鴻海沒有涉及這部分。搶台積電產能是客戶的事。這個跟買華電的概念一樣,就是性價比高,時間點很重要,鴻海有掌握到。另外這8吋廠也不需要再攤提設備費用,只要維護跟經營成本,所以整個就可以是印鈔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