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外資群賣超鴻海6366張,投信賣超1088張,自營商賣超170張,三大法人賣超鴻海7624張,鴻海成交量22230張,下跌0.5元,股價收在103元,對外資群來說,目前持有鴻海的水位是歷史低水位,不算今天的話,近十個交易日僅買超不到三萬張,鴻海股價就回到103.5元,目前外資群有幾種玩法,第一種就是像今天這樣,假裝自己要賣,讓一些散戶產生得到後再失去的感覺,這樣外資群之後買股票就會變的比較容易,第二種方式就是把買到的股票再賣出來,測試一下是否能把鴻海股價打回100元以下,不過我只能說,在1月30日到22月3日四個交易日中,已經是很明顯的底部區了,外資群再測試也沒啥意義了,外資群1月30日買超3857張就讓鴻海股價從98.1元漲到99.7元,上漲1.6元,2月1日賣了10980張,鴻海上漲0.3元,股價收在100元,2月2日賣了鴻海24819張,鴻海股價平盤,股價收在100元,2月3日賣了鴻海17707張,鴻海僅下跌0.4元,股價收在99.6元,接下來才買了28262張,鴻海股價就從99.6元漲到103.5元,這麼清楚明白的底部區測試了,外資群如果想要找死,那就可以使用第二種方式,把近十一個交易日買到的所有鴻海21896張再賣出,看股價是否會跌回100元,我只能說,機率一定很小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今天賣了後,趁著一些散戶在還懷疑人生時,明天繼續大買,今天台股上漲71點,鴻海還下跌0.5元,外資群覺得會讓部份散戶心裡動搖,不過我個人認為鴻海中的股東素質是很好的,如果明天外資群又買了6000~7000張,鴻海股價上漲1元以上,那代表今天這場戲完全沒有唬住任何人,其實這就是籌碼面,你就是要把股市想像成戰爭,有一些嫩兵每天在那幻想快漲或快跌,如果不如他的意就在那罵鴻海,罵劉董,罵郭董,罵A大,其實這種人就是魯蛇,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對手是誰,股市一買一賣成交易,短線客就是要打敗裡面的對手,贏到的錢要足夠付給券商及政府的手續費及交易稅,這樣才算是短線成功的人,對短線客來說,股價漲或跌根本不重要,公司有沒有價值也不重要,他們要的單純就是一買及一賣中間的差價,聰明的投資人只要懂這一點,你又知道鴻海的基準點在哪,只要短線客在那一賣及一買時,你趁機買走他手上的股票,而且是在價值區買到,這時短線客就只能賠錢了,這沒啥好說的。
新聞說:鴻海集團集結旗下台揚、建漢、乙盛-KY等轉投資事業能量,完成首顆自製低軌衛星「珍珠號」,預計今年升空,是台灣民間企業首次製造出低軌衛星,已經有客戶找上門,不僅是國內航太史上大突破,也為鴻海未來打造自駕車奠定雄厚基礎。鴻海董座劉揚偉去年5月底於股東常會首度揭露進軍低軌衛星的訊息,當時並預告「明年可能看到鴻海製造的衛星飛在天空上。」如今不到一年,鴻海就完成首顆自製低軌衛星並準備發射,凸顯集團執行力與研發能力超強。據悉,已完成第一顆自製低軌衛星,正規劃發射時間,鴻海方面則不予置評。首顆自製低軌衛星採用的零組件,皆為集團內子公司產出,可稱是「鴻海製造」。鴻海低軌衛星策略圍繞在「3+3」產業,以車聯網+B5G為主軸,最後進階到自駕車等智慧城市相關應用。鴻海集團旗下事業目前布局低軌衛星,以台揚、建漢、乙盛能量相對強大。其中,台揚為國內首家專業微波及衛星通訊公司,產品包括地面數位微波通訊產品、行動通訊基地站模組、寬頻無線傳輸及衛星通訊設備等,先前已傳出通吃Space X、OneWeb及Kymeta等三大衛星廠訂單建漢布局同步軌道衛星多年,也切入低軌衛星領域,並與台揚攜手,主力出貨產品為地面接收站設備,由建漢負責室內型產品,台揚專攻戶外型產品,陸續送樣當中。乙盛是鴻海集團低軌衛星新秀,去年來自低軌衛星營收占比僅個位數百分比,今年有望拉高,助攻毛利率。據悉,「珍珠號」要打造6U的實驗立方衛星,內含OBC衛星電腦,ADCS姿態控制系統,Ku、Ka波段陣列天線通訊酬載,相機模組,以及符合太空規格的零組件及衛星模組,通過審查後,預計今年升空,目標要累積飛行履歷。不僅台揚、建漢、乙盛等,珍珠號也串聯鴻海研究院新世代通訊所及整體集團技術能量,並攜手中央大學、創未來科技等廠商合作,通吃天空與地面的設備及服務商機。
A大回答:有一些散戶會覺得鴻海的F3.0(轉型升級),包括未來產業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核心技術人工智慧,半導體及新世代通訊是在劃大餅,但隨著時間一年一年的過去,鴻海用行動力證明給那些散戶看,鴻海沒有在和你隨便說說的,今天新聞有位分析說,鴻海電動車無法為之後鴻海帶來營收成長,其實這種分析師算哪根蔥,當你要選擇相信劉董說的或是分析師說的,自己腦袋轉一下,一個是負責鴻海整個集團,年薪幾千萬甚至近億,一個單純就是混口飯吃的分析師,可能一年的薪資連幾百萬都沒有,每天要寫一大堆公司的報告,可能這位分析師就單純靠自己的幻想,妄想就在那寫了,如果大家近幾年有注意到鴻海在電動車、半導體及營收的趨勢,我想大家應該會知道,對營收一定是會有貢獻的,這有啥好奇怪的,我舉個例子,你原本有1000萬資產,你開了家店,每年賺資產的10%,然後每年會配出5%給股東,剩下的5%會流到公司資產中,一年後你的公司總資產就會從1000萬變1050萬,只要你持續的擴張,用多出來的50萬去找相對應的投資,如果你的競爭力夠強,多出來的資產,當然也能增加相對的營收,鴻海每年都會找新的投資機會,包括擴廠,組合資公司,買新廠,這就是把資產持續投入再投資,當資產愈大時,公司害怕的是自己所處的產業無法再成長,這樣公司資產愈大,很難為新增的資產找到獲利,這也是為什麼鴻海去佈局複合成長性大的電動車,數位健康及機器人,再去增加核心技術的半導體,人工智慧及新世代通訊,這些未來展業是一個大趨勢,鴻海投入這些產業就是為了未來20年的成長,我說過,以鴻海一年資產增5%,只要15年後,鴻海淨值就會變200元,等於是有兩間鴻海,以目前ICT產業已經飽合,甚至衰退,不太可能去支撐兩間鴻海的獲利,所以才要做F3.0(轉型升級),方向對了,每年新增的資產,當然就會得到相對的營收,這有啥好需要分析師才能分析的,簡單的邏輯而以,很多分析師都是領死薪水的,程度就是這樣而以,但偏偏很多散戶對這些分析師,新聞,媒體都徹底相信,看到鴻海法說會或怖局新產業的新聞稿都不信,那就活該你窮一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