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周鴻海的股東人數從864762人降到861600人,股東人數減少3162人,其中0到10張的小散戶及散戶就佔了3099人,千張的超級大戶多了4人,買進股票2105張。自從鴻海開完1月亮眼營收後,年增率達到驚人的48.1%,近一年偏空操作的外資群有持續的在買回鴻海持股,如大摩買了17979張,近一年賣超96681張,美林買12051張,近一年賣超14664張,買第三名的是瑞士信貸,買了8226張,近一年賣超54757張,上海匯豐買回6608張,近一年賣超38938張,接下來大摩,美林,瑞士信貸一定會偏多操作。
最近這兩周鴻海散戶的人數會減少,一部份是外資群買,另一個原因是一般人性弱點中,得到後再失去,痛苦是三倍的效應造成的,一月三十日鴻海股價收在98.1元,二月十六日鴻海股價收在103.5元,波段上漲了5.4元,有一些散戶會覺得已經賺到了一年的股息,所以狗屎運買到的人,也會憑實力賣掉,當鴻海股價從103.5元開始下跌時,這時散戶得到後怕失去的心理就會出現,還有一些人覺得要先賣一趟,等到98元再接,這樣就能低買高賣好輕鬆,這也是為什麼近兩周散戶人數會減少12265人的原因,散戶總是覺得自己是最聰明的,但股市中存在穩贏的政府及券商,他們會收著交易稅及手續費,只要散戶交易的愈多次,政府及券商就賺愈多,當存在政府及券商穩賺,自然就是要由裡面短線交易的人支付,這就是短線散戶有八成以上會賠錢的真相,還真的不是公司害你賠錢的,公司的責任是經營然後賺錢,鴻海每一季,每一年都有完成自己的責任,散戶在鴻海中短線交易是賺或是賠,那就和鴻海沒有什麼關係了,鴻海即然每年都會賺進真金白銀,那長期持有的股東自然就能賺進真金白銀,當你在價值區買進鴻海後,因為你不會頻繁交易,所以你自然也不會把錢輸給穩贏的政府及券商,時間久了後,你自然就會賺錢,這也是為什麼股市中的贏家有八成以上都是中長線的價值型投資者,大家聽完後,是不是對股市比較了解了呢?當有人和你說股市是賭博,不一定會賺錢,那指的一定就是投機,只要你進到股市中抱著投資的心態,買進有價值的公司後不動,那時間久了後,你賺錢就是天經地義的事。股市中分成投資及投機,大家可以看鴻海及大盤季線圖,每一個K線棒代表一季,在2019年到2022年期間,鴻海股價表現相對的平盤,而大盤表現則是從8532點到18218點,再到12629點,這麼大的波動下,如果你是投機玩短線的話,這樣的走勢比較有機會賺錢或賠錢,我說過,一買一賣成交易,想要有差價,那股市就得要有波動,以鴻海近幾年下來波動不大的情況下,在裡面玩短線的短線客,主力,外資群全部都是在送錢給政府及券商,鴻海幾年下來就是按照淨值的增加反應在股價上,而大盤則是先大漲到很瘋狂後再修正,最終還是會反應幾千家上市及上櫃的獲利,在大盤波動的過程中,很多短線客發了財,但更多的短線客出局,2021年政府收到的交易稅為2754億,2022年收到的交易稅為1756億,這還沒有包括券商收到的,券商收到的手續費大概會和政府差不多,所以2021年政府及券商收到的交易稅及手續費要5500億,2022年收到3500億,這些錢都是短線在裡面交易的人支付的,這麼龐大的費用,當然就會造就了很多短線客在股市中賠錢,這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在股市中除了分投資及投機外,有一些人在投資或投機時也會使用金融負債,一般在投機使用金融負債單純就是死得更快,這就是一般人常在勸世的進股市不要借錢投資,他們是說不要借錢投資,但嚴格來說是不要借錢投機,一般人如果一倍槓桿玩短線都玩不贏,你把槓桿加到2.5倍,這就意謂著你要以2.5倍的速度去支付給政府及券商手續費及交易稅,一般完全沒有任何折讓的情況下,你交易一次的成本約千分之六左右,如果你使用融資,那就要把成本放到2.5倍,也就是交易一次的成本從千分之六變千分之十五,也就是1.5%,白話文就是,你有40萬的本金,你融資可以玩到100萬,原本40萬的交易一次的手續費及交易稅是2400元,如果融資到2.5倍,也就是100萬,那一次的費用就是6000元,你的本金才40萬,交易一次要6000元,那就是本金的1.5%了,很恐怖對吧,你只要交易個70次交易,你的本金就沒了,這是比較極端的例子,有人說自己手續費可以打五折,打三折,所以成本會低一些,不過成本就是這麼高,而且融資因為有六成是向券商借的,這些券商為了要保護自己,他們會設一個維持率,一般就是130%,意思就是說,你有40萬元,借了60萬,合計買了100萬的股票,券商為了保護自己,只要你持有的股票市值跌到券商借你錢的1.3倍,也就是78萬,就會讓你補維持率,如果你不補,券商就會斷你頭,這樣有人說,太扯了吧,使用融資只要持有的股票下跌22%,你就要補維持率,不補你就會斷頭,嗯,沒錯啊,這也是為啥很多散戶會融資斷頭的原因。
一般散戶因為對於公司沒有判斷能力,沒有基準點的概念,所以不懂公司的價值在哪,會使用融資的人,通常就是賠到不甘心,想要向下攤平,當你沒有基準點的概念,你就不知道什麼是便宜,什麼是貴,我舉個例,之前美德醫淨值5元,因為疫情忽然一年賺6.83元,討論區說這是成長股,所以本益比至少10倍,股價也真的漲到了71元,從那時美德醫的均線來看,月線為60元,季線為40元,而且在近一季才有比較大的成交量,這就意謂著大部份的散戶成本都是在40~60元,當買在60元的散戶看到美德醫從71元跌到60元,下跌了11元,跌幅15.49%,他們手上沒錢了,因為賠了錢,不服氣想要攤平,這時就只能使用融資,當使用融資後,60元買進,只要下跌22%就會斷頭,也就是跌到43元就會斷頭,因為散戶沒有公司價值的基準點概念,所以只要敢向下攤平的人,一定就是會融資斷頭,當美德醫跌到43元時,這時來到近一季佈局人的成本,他們也是因為賠錢,然後不服氣的想要向下攤平,畢竟股價都從71元跌到43元了,下跌了28元,跌幅39.43%,這些人覺得自己是要彎腰撿錢,趁別人融資斷頭時去撿別人屍,這些在43元融資的,只要下跌22%就會斷頭,也就是33元,結果現在美德醫股價7.18元,不要說斷頭一次了,都能讓你斷頭十次了,那為什麼會這樣呢?道理很好懂,因為散戶眼中只有股價,他們中了錨定效應,覺得高點是71元,這個錨點就會深深的影響他們,如果換我的方法來看,美德醫淨值5到6元,一年賺6.83元,這賺6.83元是因為疫情忽然賺的,不一定能獲利穩定且持續,也不一定可以連續配息,這種公司做的產品也不會有什麼遠景,更沒有競爭力,畢竟疫情很嚴重時,很多公司只要買了原料,口罩機就能開始自製口罩了,這種公司根本沒有競爭力,公司價值了不起就是淨值加上公司獲利,就是5到6元加上一年獲利6.83元,了不起最多就是值個10到11元左右,因為公司如果不賺錢時,股價有可能會被打個7到9折,這樣算一算就是僅值個7~10元之間,當你用這種方法來計算時,你就不會傻乎乎的在60元向下攤平,也不會在43元時向下攤平。
一般的方法套到2022年跌最兇的個股上,這些公司是大型權值股,一樣是因為疫情原因,FED降息,在大量資金潮湧入下把股價炒到天上去,如果你一樣用淨值加獲利的方法,大部份的公司在股價下跌時你都不會去加碼及攤平,畢竟公司股價距離淨值距離太遠了,這種向下攤平,尤其是融資向下攤平,就是妥妥的找死,其中一些航運股,面板股,公司股價跌到淨值以下很遠,道理就在於公司獲利不穩定也不持續,所以公司的股價打了淨值的7到9折,有的甚至更低,以面板來說,淨值雖然很高,但大部份的資產都是面板廠及面板庫存,當面板報價賠錢時,公司的估值就會被大大的打折,所以能不能向下攤平取決在公司價值,如果你可以判斷公司有沒有價值,你向下攤平就是撿便宜,當你使用金融負債時,你就要了解你使用的金融負債特性,融資的利率是6.5%,只要下跌22%就會斷頭,這很明顯就是券商設計的坑,就算你買到的公司是有價值,要波動個22%也不會是什麼難事,大家有看到2022年大型權值股中,有跌超過22%的有哪些吧,包括大盤下跌22.4%,廣達下跌23.56%,裕日車下跌24.1%,0050下跌24.26%,國巨下跌24.75%,富邦金下跌26.21%,台積電下跌27.07%,華碩下跌28.59%,台泥下跌29.9%,南亞科下跌34.44%,國泰金下跌36%,聯電下跌37.38%,聯詠下跌41.47%,陽明下跌45.87%,聯發科下跌47.48%,友達下跌47.6%,欣興下跌48.05%,瑞昱下跌51.55%,長榮下跌54.25%,萬海下跌59.65%,南電下跌60.31%,矽力下跌65.25%,這個是台灣重量型權值股,你連買到台灣重量型權值股都有四成的機率會出局,這種出局率就是很高,所以你使用融資的話,活得過初一,也不容易活過十五,尤其是你中了股價錨定效應,如果你是以淨值加獲利的角度去判斷,你會出局的機率就極小,除非買到一些景氣循環股。
有了基準點的概念後,這時才可以向下攤平,這應該很好理解吧,能不能向下攤平,是取決公司有沒有價值,你使用不同的金融工具,僅是有不同的特質,以融資來說,利率6.5%,下跌22%你就斷頭,風險算是相對大,以鴻海來說,這麼有競爭力的公司,股價最多還是會到淨值以下的10%,近兩年股價波動雖然不大,但短線最高來到134.5元,然後跌到96.5元,就是在三個月之中發生,上下波動38元,跌幅28.25%,如果你在最高點使用融資,而且是全力買進,你一樣是會斷頭,不過通常散戶不會在最高點使用融資的,大家要清楚的知道,所謂的攤平就是股價跌下來才會做攤平,怎麼可能漲上去在攤平,當鴻海股價最高點來到134.5元,當月收在124元,向下就會有人開始攤平,下個月跌到116元,再下個月最低來到96.5元,波動約27.5元,跌幅22%,差不多就是會在斷頭的邊緣,所以就算你買到像鴻海這樣的公司,你使用融資還是有可能會斷頭,不過2021年第一季鴻海的淨值是91.91元,只要你採取淨值加獲利的方式,就算你用融資也不會斷頭,不過融資真的是太愚蠢,一來利率6.5%,機乎就是把鴻海一年賺給你的都給券商了,再加上只要跌個22%你就會斷頭,這也是為什麼我強烈的反對使用融資這種桿槓,如果你使用的是個人信貸,依你的工作性質,也許就是能借到1.8~3%左右,通常就是借七年,只要你有工作,每個月能按時還利息及本金,不論股價怎麼波動,你都不會斷頭,還有理財型房貸,一樣的道理,只要你不要去重新鑑價,你也按時的還款,基本上你也不會被斷頭,利率就是2%左右,這兩項金融負債算是比較初級的,不會和公司股價綁在一起,接下來就是股票質借,通常可以借到1.97~2.5%左右,這就和公司股價有關係了,但股票質借通常只能借六成,也就是說,你有100萬市值的股票,你只能借60萬,你借了60萬再去買股票,那你股票的市值就會是160萬,你借了60萬,維持率140%的話,你持有股票的市值要剩84萬才會斷頭,從160萬跌到剩84萬,幾乎要下跌50%,只要你不要在股價距離淨值太遠以上買進,想要鴻海下跌50%,這就是痴人說夢話。鴻海目前的淨值為104.53元,鴻海近兩年最低點為96.5元,那是發生在2021年半時,那時鴻海淨值94元,基本上還是在淨值以上,最近鴻海股價在外資群強力賣超下,累計賣到120萬張時,最低來到98元,鴻海淨值104.53元,股價來到淨值以下6.53元,就是在淨值以下6.24%,如果把鴻海已經賺到的去年第四季獲利,再加上今年一月及二月的獲利,隱含淨值約109元,就是在淨值以下約10%,目前使用股票質借,你想要斷頭的機率不高,而且隨著時間一點一滴的過去,鴻海一年會賺資產的10%,每年會配5%給你,另外5%流到公司淨值中,時間是你的朋友,所以能不能向下攤平是一門學問,使用金融負債又是另一門學問,一般散戶在什麼都不懂的情況下就使用融資,在公司沒有價值時就攤平買進,而且安全邊境僅有22%,風輕輕一吹你就倒了,很多散戶就是使用融資在股市中出局的,大部份在勸世不要借錢投資的人也是因為用融資買進沒有價值的公司,他們連用自我資金都還不能賺錢,就在那天真的使用金融負債,而且他們連公司價值在哪也不知道,也不會估公司基準點,就在使用槓桿極大的融資,有一些人想要開到2.5倍,尤其是小資族,其實只要做一點功課,一部份使用個人信貸,另一部份使用股票質借,你可以很輕鬆的開到2.5倍以上,而且就算股價下跌40%到50%你也不會斷頭,這就是懂金融工具及不懂之間的差別,一樣是使用2.5倍的槓桿,一個使用融資,利率6.5%,下跌22%就斷頭,另一個使用個人信貸搭配股票質借,利率介於2%到2.5%之間,股價下跌50%還不會斷頭,有人說他不信,我舉個例,你薪資4萬,自我資金40萬,如果你融資的話,40萬可以借60萬,總共就是能買100萬,如果你個人信貸,4萬的薪資可以借22倍的月薪,也就是能借88萬,借到後你就有128萬了,這時你的槓桿已經比融資大了,再用買進128萬的股票去股票質借,質借個五成就好了,也就是64萬,你合計就能買192萬,你開了4.8倍的槓桿,那你在股價跌多少會斷頭呢?借了64萬,維持率140%會斷頭,也就是股票市值剩89.6萬時會斷頭,你開完槓桿後股票市值有192萬,股價下跌53%,你192萬的持股才會變90萬,看到了吧,開了4.8倍後,還要下跌53%你才會斷頭,這就是你會使用金融負債和不會使用的差別,當然你的資金如果愈大時,個人信貸就會佔你資金比較小,這也是為什麼我說小資族,而沒有說中實戶或大戶,一般對中實戶或大戶來說,我個人信貸開的槓桿就是本金的幾十分之一,根本就不痛不癢,對整體槓桿比影響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