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鴻海中多空外資持續交戰當中!作者:A大!鴻海昨天開出第一季財報如下,2025年第一季損益表,第一季營收為新台幣1.64兆元,較前一年同期增加百分之24,為歷年同期新高。三率部分,毛利率百分之6.11,年減百分之0.20,主因產品組合之影響。營業利益率百分之2.83,年增百分之0.05,主要是費用率下降所致。因為營收成長百分之24,而費用僅增加百分之15。第一季淨利率百分之2.56,年增百分之0.9,主要因業外獲利大幅提升,其中,認列夏普獲利32億元,去年同期則認列損失105億元。以及轉投資評價受3月底股市上漲,認列評價利益等因素所致。EPS部份,第一季的獲利3.03元,較前一年同期增加1.44元,今天詳細的財報出來了,業外賺126.2億包括了利息收入加其他收入減財務成本21.44億,其他利益及損失賺44.46億,關聯企業及合資賺60.3億,其中鴻海每一季穩賺的利息收入加其他收入減財務成本僅有21.44億,最近幾季我有發覺這三項的總合變少,我個人是推測鴻海因為要投資AI伺服器,會把手上的存款及多舉債去擴廠及買設備,利息收入加其他收入減財務成本這一項本來就是鴻海把錢放銀行生出來的利息,還有發行公司債支付利息得到的獲利,只要公司的定存愈少,舉的債愈多,這樣利息收入減去利息支出就是會變少,我也順便去看了廣達這三項的變化,去年第一季廣達這三項是賺10.18億,今年第一季是賠9.82億,廣達和鴻海一樣是AI概念股的雙指標,廣達也是投入了很多資本支出去擴充AI伺服器的產能,鴻海和廣達比較不一樣的點在於,鴻海僅會把賺的五成多配出來,廣達則是會配出八成,所以鴻海負債比僅有59.9%,廣達負債比則是80%,之後鴻海利息收入加其他收入減財務成本這三項應該是會減少到20到30億之間,廣達很有可能這三項總合會一直是負的,就像緯創一樣,當公司把賺到的大部份獲利都配出來,要是遇到這種AI伺服器的大機會,就只能透過舉債去籌措資金,自然就是要多付一點利息,鴻海其他利益及損失這一項賺44億,關聯企業及合資賺60億,所以利息收入加其他收入減財務成本少賺20億,結果關聯企業及合資多賺20億,所以鴻海的業外加上其他利益及損失的44億後,就和我估的金額差不多,未來我在估利息收入加其他收入減財務成本這三項時,會把這三項穩贏的獲利減少到20到30億之間。
昨天我聽到有人說鴻海業外賺126億,覺得鴻海獲利都是虛胖,聽到我差一點就笑出來了,這種人就是不懂鴻海獲利的結構,鴻海第一季本業營利465億是本業沒錯,業外中的關聯企業及合資是由夏普,鴻準,臻鼎,京鼎,樺漢,乙盛,帆宣,建漢,廣宇等賺來的,鴻海持有這些子公司股份較少,也就是少於五成,並且沒有實質的控制能力,所以才會把這些子公司列在業外,這部份這一季是賺60億,這60億並不是透過賣股票,基金,土地,廠房,匯差賺來的,所以這60億也是實實在在的本業獲利,上面我說的利息收入加其他收入減財務成本這三項賺21.44億,這是因為鴻海財務體質好,手上的利息收入減利息支出每一季都是正的,這部份也不會是一次性的,白話文就是,你有存款1000萬,定存一年得到16萬,年薪200萬,你每年穩賺16萬的利息,這並不是一次性後就沒有的,因為你個人財務體質很好,你存了1000萬元,所以每一年都能賺16萬的利息,也就是每一季能多四萬的收入,這就是你實實在在的收入,並不會波動,也不會是一季領到後就沒有了,畢竟你的1000萬存款就一直擺在那,只要你有1000萬存款,每一年就會有16萬的利息,鴻海真正業外不確定的就是其他利益及損失,這一季是賺44億,這個真的就是業外收入了,包括金融評價損失,匯率,基金,股票,處份土地,廠房等,這部份每一季都是很不確定的,很多也都是一次性收入,所以鴻海126億業外中,就僅有44億是真正的業外,第一季鴻海其他利益及損失包括項目如下,1、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負債)利益(損失),這一項賺78.78億元。2、處分不動產、廠房及設備損失,這一項賠0.28億元。3、處份投資利益,這一項賺5.25億元。4、外幣兌換(損失)利益,這一項賠了32.83億元。6、減損損失賠了4.38億。7、其它(損失)利益,這一項賠了2.07億元。其中1、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負債)利益(損失)這一項包括四個項目,1、權益工具:上市櫃股票,非上市櫃股票及興櫃股票,賺3.06億,2、債務工具:包括公司債券及負債性質之特別股等,賺0.02億,3、受益憑證:包含開放型基金及私募基金投資,賺34.34億,4、衍生工具:包括換匯換利合約,遠期外匯合約,可轉換公司債及賣回權,賺41.34億,這一項賺41.34億的就是鴻海所謂的外匯避險項目,第一季外幣兌換損失32.83億,用遠期外匯工具鎖匯賺41.34億,一來一回是賺8.51億,這時會有人說,第一季美元對台幣不是1比33元嗎?怎麼會有外幣兌換損失呢?其實鴻海也不一定在台幣升值時會有外幣兌換損失,反正不論匯率怎麼波動,理論上就是一項是賺錢,另一項就是賠錢,不過也不會每一季都很完美,衍生工具中的外匯遠期合約,並不一定是三個月一期,也就是第一季要開財報時,外匯遠期合約並不一定到期了,我有追蹤去年第一季到第三季,加起來是差不多能完全避險的,大家看完其他利益及損失包括這麼多項目後,就知道為什麼我和大家說這一項不好估,鴻海想要美化獲利的話,其實就是能在這一項動手腳,例如第二項的處分不動產,廠房及設備,第三項的處分投資利益,除了這兩項外,第一項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負債)利益(損失),這一項中又包含四項,裡面也是有上市上櫃股票,基金及私募基金,還有債券,大家光聽完就昏了,更不用說去估,不過大家只需要記得鴻海的外幣兌換(損失)利益這一項會和衍生工具:包括換匯換利合約,遠期外匯合約,可轉換公司債及賣回權這項對鎖就行了,這就是財務長說的匯率避險動作,未來有人和你說鴻海業外都是虛胖,你就直接在他的頭上貼一個弱字。
文章主題內容如下
1、鴻海中多空外資持續交戰當中!
2、鴻海ASIC伺服器的客戶及生產地點!
3、鴻海客戶會透過不同的佈局避開關稅?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