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5月22日 星期四

5月22日!鴻海旗下FII發展機器人商機!

 新聞說:台廠研發新型機器人!「每分鐘20次搬運」替半導體廠省八成人力,台灣科技業者研發出一款專為半導體產線設計的複合式機器人,具備自主移動功能並搭載機械手臂,能在生產車間靈活穿梭,精準搬運晶圓盒,大幅減少人工作業時間與錯誤率。這款機器人每分鐘可完成20次的上下料操作,節省約80%至90%的人力成本,將應用在日月光、台積電等客戶的生產線中。相較於傳統半導體工廠多依賴昂貴且軌道固定的天車系統,這款機器人具備自主移動與彈性佈局的優勢,不受場內軌道限制。鴻海FII機器人事業處長王俊昇表示,半導體廠房早期都是採用空中物流與OHT系統,但隨著製程改變,整個車間可能需要重新排列,因此客戶現在需求的就是這一類的自主移動複合式機器人,可以幫助他們做整體的物流運送,好處是可以彈性規劃整個車間的排列,不會被天車軌道所固定住,未來要做重新規劃會比較方便。這款機器人由富士康自行設計組裝生產,上半身是協作手臂,下半身是AMR自走車,可以在半導體廠內帶著晶圓盒自動導航,一台可以搬運四個晶圓盒,重量相當可觀,若由人工搬運不僅非常吃力,也可能會有公安問題。鴻海FII機器人事業處總經理郭柳宗強調,透過機器人來處理既省錢又有效率,可以幫半導體廠解決許多問題,目前售價只有同行類似產品的一半不到。目前許多企業積極導入自動化無人自走車,以提升貨品運送效率,但這只是智慧物流的一環。知識力科技公司執行長曲建仲指出,自走車只能運送貨品,許多貨物的組裝搬運還是需要靈活的人形機器人來完成,若能將自走車與人形機器人有效結合,就能打造出完整的智慧物流解決方案,在未來的智慧物流領域上會很有競爭力。集邦科技研究經理曾伯楷表示,台灣廠商在物流機器人領域已有亮眼表現,如精銳已打進亞馬遜的供應鏈,提供物流機器人與七軸機器人等設備;而上銀、所羅門等公司,也正為機器視覺、傳統設備演進而努力,打入物流機器人市場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商機。另一方面,工研院研發的零售倉儲物流AI揀貨機器人已在新竹物流成功落地執行,大幅改善人力負擔與倉儲效率。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技術副理黃婉茹指出,以前可能要十個人才能在一小時內檢完貨單,現在只要一個人在前面等待機器人將貨品搬出來即可,幾乎不用人力進入倉儲。曾伯楷認為,由於現在的貨物又多又重,若由人力來卸貨相對是比較危險的,因此物流機器人的應用範圍正不斷放大,從卸貨到傳送帶上的辨識,整套流程都可納入廣泛的物流機器人,這的確是各家廠商想要搶進的一個戰場。台灣在未來十年將面臨少子化與勞動力短缺的挑戰,產業升級勢在必行,隨著AI與機器人技術應用持續深化,智慧物流已成為產業轉型的關鍵。

鴻海目前在機器人產品中,包括專為半導體廠設計的複合式機器人,能搬運晶圓盒,預計對未來營收和獲利有正面影響。
產品概覽:鴻海的FII機器人事業處開發了一款複合式機器人,結合協作手臂和自主移動機器人(AMR),用於半導體生產線,具備靈活移動和精準搬運功能,每分鐘可完成20次上下料操作。
市場影響:這款機器人可節省80到90%的人力成本,應用於日月光、台積電等客戶,預計提升生產效率,特別是在勞動力短缺的背景下,對營收增長有潛在貢獻。
未來展望:隨著AI和機器人技術的深化,鴻海的智慧物流解決方案可能進一步推動獲利,特別是在全球半導體需求增長的推動下。
調查報告
鴻海作為全球領先的電子製造服務提供商,近年來積極投資機器人技術,特別是在半導體產業的應用上。根據2025年的最新資訊,鴻海透過其子公司工業富聯開發了多款機器人產品,其中一項關鍵產品是專為半導體生產線設計的複合式機器人,具備自主移動和精準搬運功能。這款機器人的開發背景、特點以及對未來營收和獲利的潛在影響,將在以下內容中詳細探討。

背景與發展
鴻海在機器人領域的投資可追溯到數年前,特別是為了應對中國勞動成本上升和全球製造業自動化趨勢。2011年的報導顯示,鴻海計劃在三年內使用100萬台機器人,以應對勞動成本壓力。近年來,隨著AI和機器人技術的進步,鴻海進一步將焦點轉向智慧製造,特別是半導體產業的自動化需求。

2025年的最新動態顯示,鴻海在Computex 2025上展示了「Foxconn Genesis」機器人開發平台,與Nvidia合作,利用Omniverse技術打造AI驅動的下一代機器人,目標是改變製造和供應鏈的運作模式。這一平台強調機器人的「大腦」功能,結合AI和模擬技術,顯示鴻海在機器人領域的長期承諾。

複合式機器人的特點
根據最新的市場報導,鴻海FII機器人事業處開發了一款專為半導體產線設計的複合式機器人,具備以下特點:

結構設計:上半身為協作手臂,下半身為自主移動機器人(AMR),能靈活穿梭於生產車間。
功能:可精準搬運晶圓盒,每分鐘完成20次上下料操作,一次可搬運四個晶圓盒,重量相當可觀。
優勢:相較於傳統的軌道固定天車系統(OHT),這款機器人不受場內軌道限制,具備彈性佈局優勢,適合動態調整的生產環境。
成本效益:據報導,這款機器人可節省80-90%的人力成本,售價僅為同行類似產品的一半以下,顯著降低半導體廠的運營成本。
這款機器人已應用於日月光、台積電等客戶的生產線中,特別是在晶圓盒搬運等高強度、重複性任務上,減少了人工作業時間和錯誤率,同時解決了人工搬運可能導致的公安問題。

市場與應用
半導體產業正處於快速增長期,特別是隨著AI、5G和電動車(EV)對晶片需求的激增。鴻海在半導體領域的布局包括收購晶圓廠(如2021年從Macronix收購6英寸晶圓廠,Taiwan's Foxconn buys $90.8 mln wafer plant from Macronix, eyeing EV chips)和與Yageo集團成立合資公司XSemi,專注於半導體產品開發。這些舉措顯示鴻海正積極擴展半導體業務,機器人技術成為其核心策略之一。

知識力科技公司執行長曲建仲指出,自走車只能運送貨品,而複合式機器人則能結合搬運和組裝功能,打造完整的智慧物流解決方案(根據用戶查詢內容推斷)。集邦科技研究經理曾伯楷也提到,台灣廠商在物流機器人領域表現亮眼,如精銳已打入亞馬遜供應鏈,而上銀、所羅門等公司也在機器視覺和傳統設備演進上努力,顯示市場競爭激烈。
對未來營收與獲利的影響
鴻海的機器人產品預計對未來營收和獲利有顯著影響,主要原因包括:

勞動力成本節省:根據報導,這款機器人可節省80-90%的人力成本,特別是在台灣面臨少子化和勞動力短缺的挑戰下,這一優勢尤為突出。
市場需求增長:隨著全球半導體需求的增長,特別是AI伺服器和電動車晶片的生產,鴻海的機器人解決方案能提升生產效率,吸引更多客戶如台積電、日月光等。
技術領導地位:與Nvidia的合作(如Foxconn Genesis平台)提升了鴻海在智慧製造領域的競爭力,預計將推動AI伺服器和機器人相關業務的收入增長。2025年的報導顯示,AI伺服器已占鴻海伺服器收入的50%以上。
然而,具體的營收貢獻數據尚未公開,部分原因是這些資訊屬於商業機密。根據2024年的報導,鴻海的越南和泰國工廠已成為伺服器生產中心,顯示其全球佈局的擴展可能進一步放大機器人業務的影響。

挑戰與展望
儘管前景樂觀,鴻海在機器人業務上也面臨挑戰,包括市場競爭激烈(如精銳、上銀等公司)和技術迭代的壓力。工研院研發的零售倉儲物流AI揀貨機器人已成功落地,顯示國內外競爭者也在積極創新。此外,鴻海需持續投資研發,以保持技術領先,尤其是在AI和機器視覺領域。

展望未來,隨著AI和機器人技術的深化,鴻海的智慧物流解決方案預計將成為產業轉型的關鍵。特別是在台灣少子化與勞動力短缺的背景下,自動化機器人的需求將持續增長,鴻海的機器人產品有望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