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5月26日 星期一

5月26日!川普要蘋果將產品在美國製造?

 

新聞說:美國總統川普23日揚言,若蘋果未在美國生產iPhone,將面臨至少25%的高額關稅,隨後進一步要求蘋果和三星等其他智慧手機製造商在美國生產手機,否則將同樣面臨25%的關稅。根據此前報導,川普在自創社群媒體真實社群寫道,很久以前就向蘋果執行長庫克說,希望在美國銷售的iPhone能在美國生產和組裝,而非印度;「若情況不是這樣,蘋果就必須向美國支付至少25%的關稅」。CNN報導,川普當天在橢圓辦公室簽署行政命令後表示,該項關稅政策將適用於所有在美國銷售設備的手機製造商。他對記者說:「適用範圍將會擴大,三星和任何製造這類產品的公司也會被納入,否則就不公平。」衛報轉述,川普還說,「當他們在這裡建廠,就沒有關稅。所以他們會選擇在這裡建造工廠。」CNN指出,不同於蘋果,三星並不依賴中國大陸生產智慧手機。這家南韓科技巨頭在市占率不敵陸方本土品牌後,早在2019年便關閉中國大陸境內最後一家手機工廠,但目前仍在當地維持部分業務運作。據三星內部消息人士先前告訴CNN,該公司絕大部分智慧手機都是在南韓、越南、印度和巴西等地製造。

蘋果iPhone零組件來源與製造企業

蘋果iPhone的製造涉及全球供應鏈,涵蓋多個國家和企業,負責生產各種零組件,並最終由特定企業進行組裝。以下是主要零組件、製造國家及企業,以及最終組裝企業的詳細說明:

1. 主要零組件及其製造國家與企業

iPhone的零組件來自全球43個國家,涉及數百家供應商。以下是一些關鍵零組件及其主要供應商和製造地點:

顯示螢幕(Display):

供應商:南韓的Samsung和LG(LG Innotek)。

製造地點:主要在南韓,部分在越南。

詳情:Samsung和LG提供OLED顯示螢幕,這些螢幕是iPhone的核心部件之一,確保高解析度和色彩表現。

處理器(SoC, System on Chip):

供應商:台灣的台積電(TSMC),少部分由南韓的Samsung提供。

製造地點:台灣(主要),日本、中國和美國(台積電設有工廠)。

詳情:台積電負責製造蘋果的A系列和M系列晶片(如A18 Pro),這些晶片是iPhone的運算核心。Samsung在早期(如A9之前)也曾參與晶片製造,但目前台積電佔據主導地位,2021年蘋果佔台積電收入的25%以上。

記憶體(Flash Memory and DRAM):

供應商:日本的Kioxia(原東芝記憶體)。

製造地點:日本。

詳情:Kioxia提供NAND快閃記憶體和DRAM,用於儲存和快速資料存取。

相機模組(Camera Modules):

供應商:中國的Sunny Opotech(舜宇光學科技子公司)、南韓的LG Innotek、日本的Sony。

製造地點:中國(Sunny Opotech,特別是安卓手機相機模組在印度也有生產)、南韓、日本。

詳情:Sony提供感光元件,Sunny Opotech和LG Innotek負責相機模組的組裝。Sunny Opotech計劃在印度投資3億美元擴展相機模組生產。

玻璃(Gorilla Glass):

供應商:美國的Corning。

製造地點:美國(肯塔基州)、日本、台灣。

詳情:Corning提供iPhone的化學強化玻璃(Gorilla Glass),用於保護螢幕,部分製造已轉移至日本和台灣的工廠。

電池(Battery):

供應商:中國的Sunwoda Electronics。

製造地點:中國。

詳情:Sunwoda提供iPhone的鋰電池,確保長效續航。

感測器(如加速度計、陀螺儀):

供應商:德國的Bosch Sensortec(加速度計)、瑞士/法國的STMicroelectronics(陀螺儀)、荷蘭的NXP Semiconductors(M7運動協處理器)。

製造地點:德國、瑞士、荷蘭。

詳情:這些感測器用於運動追蹤、語音增強和健康數據收集等功能。

其他零組件:

Wi-Fi和電源管理晶片:美國的Broadcom、Texas Instruments。

觸控ID(Touch ID):台灣的台積電和Xintec。

音頻晶片:美國的Cirrus Logic(德州)。

原料(錫、鉭、鎢、金等):來自全球多國,如剛果民主共和國,蘋果致力於回收這些材料以減少對礦業的依賴。

2. 最終組裝企業

iPhone的最終組裝主要由以下幾家台灣公司負責,工廠分佈在多個國家:

Foxconn(鴻海精密工業):

角色:蘋果最大的組裝合作夥伴,負責大部分iPhone的組裝。

工廠地點:中國(鄭州「iPhone城」,深圳等地)、印度(泰米爾納德邦、卡納塔克邦)、越南、巴西、馬來西亞、泰國、捷克。

詳情:鄭州工廠規模龐大,面積2.2平方英里,雇用約35萬人,每日可生產50萬部iPhone。Foxconn近年在印度和越南擴大生產,以分散供應鏈風險。

Pegatron(和碩聯合科技):

角色:負責部分iPhone型號的組裝,特別是一些特定型號或地區。

工廠地點:中國、印度、印尼。

詳情:Pegatron專注於機殼、螢幕和內部線路的組裝,並進行最終品質控制測試。

Wistron(緯創資通):

角色:主要在印度組裝iPhone,特別是較舊型號(如iPhone SE、iPhone 12)。

工廠地點:印度(卡納塔克邦)、中國。

詳情:Wistron在印度的組裝業務幫助蘋果降低對中國的依賴,2023年其印度工廠被塔塔集團(Tata Group)收購,成為印度本地製造的一部分。

Compal Electronics(仁寶電腦):

角色:參與少量iPhone組裝,規模較小。

工廠地點:中國、巴西、印度。

詳情:Compal是蘋果的次要組裝夥伴,支援特定市場需求。

3. 組裝地點分佈

中國:仍是iPhone組裝的主要地點,約佔85-90%的產量,特別是Foxconn的鄭州工廠和Pegatron的中國工廠。

印度:蘋果自2017年起在印度擴大生產,目前約佔全球iPhone產量的10-15%,預計2025年底達到15-20%。主要由Foxconn、Wistron(現塔塔集團)和Pegatron負責。

越南:主要組裝AirPods、iPad和Apple Watch,iPhone組裝比例較小但正在增長。

其他地區:巴西(南美市場需求)、馬來西亞(Mac產品)、泰國(少量Mac組裝)。

4. 關稅影響與供應鏈多元化

川普的關稅政策(對中國54%、印度26%、越南46%)可能增加蘋果的生產成本,特別是中國仍佔主導地位。蘋果近年積極分散供應鏈,增加在印度和越南的生產,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並規避潛在關稅風險。 然而,美國本土目前僅有少量組裝(如AI伺服器工廠),大規模iPhone生產因勞動成本和基礎設施限制,短期內難以實現。

5. 結論

iPhone的零組件來自全球43個國家,涉及台積電、Samsung、LG、Corning、Kioxia等供應商,涵蓋顯示器、晶片、記憶體、相機、玻璃和感測器等。最終組裝主要由Foxconn、Pegatron、Wistron和Compal在中國、印度、越南等地進行,中國仍佔主導地位,但印度和越南的角色日益重要。川普的關稅政策可能推動蘋果進一步多元化供應鏈,但完全轉移至美國製造在短期內挑戰重重。

A大回答:川普的目的有可能是要讓蘋果供應鏈到美國,但是大部份的人就會去想到蘋果及鴻海兩家公司,其實蘋果供應鏈是很多的,川普應該是希望所有的電組件廠都到美國設廠,大家想一件很簡單的事,之前川普說要課關稅時,會有一項美國價值,也就是零組件比例高於多少不需要課稅,市場就一直以為單純要鴻海去美國組裝,其實應該是所有的零組件廠都要去美國設廠,鴻海其實是能在美國設定組裝廠,劉董在法說會上說過,都依造客戶的需求,鴻海想要在美國設組裝廠或是蘋果供應鏈要在美國設工廠,這都是需要整個工廠全面升級,所謂的全面升級是指,原本鴻海組裝是相對靠勞動力密集,這就需要很多的工人及管理,但是美國的薪資貴,而且工人比較注重工作的權利,以我之前去西班牙出差一個月的經驗來說,歐洲人不太會加班,時間到了就會下班,你給他們再多錢他們也不會想要加班,他們會覺得錢是賺不完的,賺錢就是為了花費,會寧願多花一點時間去陪家人,這種事在中國,越南及印度是不可能發生的,以中國來說,一周可以工作六十小時,七十小時,後面外資企業是有規定自己的產品不能讓員工一周工作超過40小時之類的,但是中國的勞工一周在國外產品做四十小時,在國家品牌再做二十小時,一個月也是有工作六十個小時,對中國工人來說,趁年輕時多賺一點錢,在印度及越南的工廠中,員工也是希望多賺一點錢去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所以都會比較願意加班及比較拼,重點是落後國家的薪資比較低,和美國相差幾倍都是有可能的,所以蘋果供應鏈如果要去美國設廠,那就是要從勞力密集轉型到腦力密集,也就是劉董在2019年就開始在做的事,把自動化及機器人導入,當初劉董提倡F1.0(現況優化),F2.0(數位化轉型),鴻海在2019年到2023年光做這兩項就能讓新增的淨值得到相對應的獲利,也就是淨值83元賺8.3元,淨值100元賺10元,在2023年下半年開始,AI開始大爆發,鴻海的F3.0(轉型升級),包括未來產業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核心技術半導體,5G及AI,鴻海就趁著AI大爆發就得到了一個兆元產業,本來預計2025年電動車營收要有1兆元,結果AI伺服器在2025年就有1兆元營收,當AI伺服器大爆發,等於就是有最強大腦了,最近就是要把這最強大腦導進到工廠中,也就是數位孿生,AI移動機器人,AI機器手臂。



美國商務部長是想製造業在很短的時間去轉型成這類的智慧工廠,這些AI機器人及數位孿生技術可以更高效的去生產,美國的工人就僅需要做相對有技術的事就能得到高薪,當企業有本事把原本的效率拉高到原本的五到六倍,那在美國生產才行得通,這是讓一些企業加速轉型的好機會,這樣就會搶掉一些落後國家的工作機會,在中國可以請五萬人的工廠,在美國就只能請幾千人,在中國如果一個五萬人的工廠,周圍產生的商機至少是十倍,也就是能帶動五十萬個工作機會,我個人覺得短時間蘋果也許會想辦法去新建部份產能,但短時間要把所有的供應鏈都搬過去是不切實際的,真的要搬的話,那整個成本就會大幅的提升,當然也是有可能川普就是在演戲,一開始先去逼蘋果,其實目標是三星,就像一開始川普去課墨西哥及加拿大的關稅,讓全世界的人知道川普連這麼緊密的夥伴都敢課關稅,全球的國家要帶誠意去和他談判,這類的心理戰及談判就是川普很慣用的手法,說不定後面三星在美國的市佔全部都變蘋果的,蘋果智慧型手機在美國市佔是57%,三星是23%,說不定川普故意這樣搞,後面三星不來投資或漲價,之後整個美國市場就被蘋果全部獨吃了。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