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鴻海第一季四大產品類別的營收出來了,第一季消費智能營收6586.79億,比去年第一季6365.98億多220.81億,年增3.46%,第一季雲端網路5652.49億,比去年第一季3653.39億多1999.1億,年增54.71%,去年第四季雲端網路營收5665億,季對季機乎是持平,這也是劉董說的,原本雲端網路要季對季顯著成長的,也就是要來到六千多億,結果GB200應該是有比較慢一個月,在鴻海法說會上劉董說第二季AI伺服器就會大量出貨,第二季雲端網路會較第一季強勁成長,之前我們有問過鴻海,強勁成長就是至少15%以上,所以第二季雲端網路營收至少會來到6500億以上,去年第二季消費智能6241億,法說會上說會年對年約略持平,所以第二季雲端網路最少會有6500億,消費智能差不多6241億,第二季消費智能及雲端網路營收就會黃金交叉了,第二季電腦終端產品會季對季及年對年持平,所以就是差不多3111億,元件及其他會季對季及年對年顯著成長,第一季是1092億,所以第二季會來到1200億,所以我們把算出來的四大產品類別加起來,消費智能6241億,雲端網路6500億,電腦終端3111億,元件及其他1200億,第二季營收就會是17052億,第一季營收是16443億,這樣是季對季成長609億,季增3.7%,第二季營收17052億除以三的話,每一個月會是5684億,鴻海四月營收已經出來了,來到6414億,按照這樣來看的話,雲端網路會季對季成長超過15%不少,如果台幣不要升值的話,也就是不要從33元到30元,這樣是差10%,5684億乘以10%會是568.4億,等於就會是6252億,鴻海的營收是人民幣及美元,所以台幣升值確實是會對營收產生影響,不過財務長有說,公司會對匯率波動做避險,所以營收變少,獲利不一定是會相對應減少這麼多的,例如台幣升值1元,營收少3%,毛利率少0.1%,但我們昨天有分析,鴻海其他利益及損失是會去使用衍生工具去鎖匯率的,要做到完全沒影響不可能,但是可以把影響變小一些,其實之前台幣就有升到27.8元了,那時鴻海的營收及毛利率其實也是差不多,這也就是之前我說的,一開始台幣急升之所以很多中小企業會罵,原因是已經和客戶報完價了,這部份是有合約的,就是要按合約走,要台幣慢慢升,那就是重新報價,鴻海財務長有說鴻海有一套因應匯率波動的策略,其中有一項就是增加報價的頻率,這就是為了避免匯率升值對鴻海獲利的影響。
新聞說:Robust.AI 與鴻海合作,擴大倉儲自動化機器人製造規模,AI 倉儲自動化領導廠商 Robust.AI 今日宣布,與全球最大電子製造服務供應商鴻海建立策略性製造夥伴關係,共同擴大旗下旗艦產品 Carter™ 多功能協作型機器人平台的生產規模。透過本次合作,Robust.AI 將能加速因應全球客戶日益攀升的需求,同時強化供應鏈與製造體系的韌性。根據 Global Market Insights 的最新報告,全球倉儲自動化市場預計將從 2024 年的 265億美元成長至 2034 年的 1,158 億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達 15.9%。但是在Research and Markets 調查中,全球有 80%的倉儲設施至今仍未實現自動化,甚至連輸送帶都沒有。雖然 AI 預期能在多個產業創造效率,但對於物流與製造這類高度仰賴人力的產業而言,仍迫切需要在實體執行力與數位智慧上雙向強化。Robust.AI 的 Carter 機器人可直接導入現有倉儲作業與人力配置,協助全球製造與物流業者大幅提升生產效率。其具備協作式、軟體定義的彈性功能,可根據不同作業模式,切換為揀貨、點對點運輸或移動式分揀牆等應用,無需新增基礎設施,即可靈活應對不斷變化的營運需求。Robust.AI 日前公布,其 Carter 機器人於美國拉斯維加斯的 DHL倉儲中心完成部署後,僅數週內即為原有揀貨作業帶來超過 60%的生產力提升。Robust.AI 執行長 Anthony Jules 表示 :「在供應鏈變動與國際關稅日益複雜的情況下,我們與鴻海建立策略製造合作,將有助於我們快速交付 Carter 機器人,協助全球主要物流與製造客戶提升效率與生產力。鴻海在全球製造領域的無與倫比實力,使其成為推動高階製造的最可靠夥伴。我們結合雙方在機器人領域的專業能力,將協助跨國企業更快速、更具成本效益地優化倉儲與物流作業,並以協作型機器人解決方案補強現有工作團隊。」鴻海科技集團 B 事業群執行副總經理鄧凡表示:「我們很高興與 Robust.AI 擴大製造合作,共同加速並擴大全球 Carter 機器人平台的生產規模。我們自產品開發初期即與Robust.AI 深度合作,為其製造流程的成熟度、可擴展性與可靠性打下穩固基礎,讓客戶對於 Robust.AI 的獨特倉儲自動化解決方案充滿信心,並能即時在物流營運中看到成效。」作為「3+3」 發展策略一環, 針對機器人的不同運用場域, 鴻海打造多元形式的機器人,甚至進一步協助客戶生產機器人產品。 本次和 Robust.AI 合作可視為鴻海在機器人產業,又一里程碑, 鴻海工程團隊近幾個月與 Robust.AI 密切合作,於美國當地進行 Carter機器人的組裝與技術支援,此舉可望在量產擴大後,進一步縮短製造與部署時間。A大回答:2019年中劉董接任鴻海董事長時,提出了F1.0(現況優化),F2.0(數位化轉型),F3.0(轉型升級),包括未來產業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核心技術的5G,AI及半導體,本來劉董是預期2025年電動車來到兆元營收,結果電動車的發展不如預期,傳統車廠比想像中的還要會撐,但是劉董F3.0中的AI卻在2023年下半年大爆發,前幾天鴻海法說會劉董說今年AI伺服器營收會有一兆元,所以劉董的轉型升級算是成功了,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鴻海鎖定了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AI,5G及半導體,結果一開始投資了很多心血及時間在電動車,但是卻是AI產業先爆發,後面鴻海快速的調整資源,成功的在2025年讓AI伺服器達到了一兆元的營收,等於就是轉型成功了,本來是計劃電動車有一兆元營收,然後會讓獲利爆發,結果產品不同,獲利卻是有達到爆發的情況,之前鴻海了不起就是股東報酬率10%,也就是淨值83元一年賺8.3元,淨值100元一年賺10元,接下來幾年很有可能是淨值100元,一年賺12元,淨值120元,一年賺14.4元,除了AI伺服器大爆發外,AI產業也會帶動鴻海另一項佈局大爆發,也就是機器人,上面新聞就是鴻海在機器人的成果,雖然鴻海電動車進展比較慢一點,不過鴻海也是在2025年的年初簽下了日本傳統車廠,一切都是朝著順利的方向前進,鴻海佈局的未來產業都很有可能在某一個時間點內大爆發,這就會讓鴻海的獲利更穩定,之前只有蘋果獲利一隻腳,市場聽到立訊要打敗鴻海,或是蘋果在中國銷售敗退,就會覺得鴻海死定了,現在鴻海獲利有兩條腿,除了抱著蘋果大腿外,現在多了一個輝達能抱大腿,輝達目前的客戶都是美國一流的雲端大廠,例如亞馬遜,臉書,谷歌,微軟,現在市場聽到蘋果有什麼不利之處,大家也還會想,鴻海至少還有輝達,最近和一些日本傳統車廠簽約,之後愈簽愈多間後,鴻海獲利就會有三條腿,最近機器人也開始在起來了,鴻海也是有佈局,說不定機器人發展又比電動車更快,畢竟電動車有很多車廠在搶,AI伺服器及機器人原有的大廠比較少,所以爆發起來威力比較大。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