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5月21日 星期三

5月21日!鴻海出席台灣智慧科技島業績展望!

 

新聞說: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持續盛大登場,鴻海發言人巫俊毅今天上午出席台灣智慧科技島主題業績展望會中透露,透過併購方式,鴻海首次進軍非洲市場,今年集團也會持續增加全球據點。談到在半導體布局,巫俊毅指出,目前觀察全球半導體成熟製程產能已夠,鴻海主要鎖定半導體應用面,以IC設計和封裝測試為主,例如鴻海19日公布與法國Thales SA以及Radiall SA合資投入半導體先進封裝測試(OSAT),鴻海在2021年也與品牌車廠Stellantis合作開發車用晶片,未來可搭配先進封裝。巫俊毅今天也證實,鴻海集團與印度HCL集團合資興建半導體封測廠,已獲得印度政府核准,也著重軟體應用。巫俊毅指出,鴻海集團每年規劃增加全球布局據點,今年也會增加廠區數量,他透露,集團透過旗下鴻騰精密(FIT)併購他廠方式,在非洲取得第一個據點,這也是鴻海首次正式跨入非洲市場,鴻海會持續配合客戶需求,彈性布局全球據點,整合速度、品質、製造服務、彈性、成本等特性。談到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升值影響,巫俊毅指出,近期新台幣匯率大幅升值3%,影響鴻海集團以新台幣計價營收表現約8%至9%,不過若以美元計價,則沒有影響。展望今年第2季營運,巫俊毅重申,第2季業績可較第1季和去年同期成長。談到今年在人工智慧(AI)業務進展,巫俊毅預期,鴻海今年出貨和營收可大幅成長,今年會是「AI元年」,第1季雲端網路產品業績占比34%,其中伺服器占雲端網路業績比重約8成至9成,AI伺服器占整體伺服器比重超過5成。在AI工廠布局,巫俊毅指出,集團先將實體參數透過AI工廠整合初期方案,再透過數位孿生平台模擬工廠確認方案可行性,之後再到實體工廠落實。巫俊毅指出,透過提升AI自動化製造方案,未來機器人可以製造機器人、AI生成AI,大幅提升生產效率。鴻海先前指出,除了繪圖處理器(GPU)和中央處理器(CPU)等半導體元件外,鴻海在AI伺服器關鍵零組件的整合供應程度,介於80%到90%之間。

這場鴻海業績發表會總結了公司第一季的表現、對第二季及全年展望,並深入探討了長期的策略重點,包括AI、電動車(EV)和智慧城市。

以下是發表會的重點摘要:第一季業績表現,鴻海第一季營收為新台幣1.64兆元。營收、營業利益、淨利的絕對金額均創下該季的歷史新高。毛利率受到AI伺服器貢獻增加的稀釋效應影響,但營業利潤率和淨利率呈現「雙率雙升」的狀況。雖然毛利率因AI伺服器營收佔比大而略受影響,但在營收大幅成長下,營業利潤率受規模經濟效益支撐,基本維持穩定或成長。淨利率也隨營收成長而提升。與去年同期相比,營收和營業利益成長超過20%。淨利成長較大,因去年同期有較多業外支出。整體表現達到公司原先的展望目標。第二季及全年展望:第二季預計營收將實現季對季和年對年「顯著」成長。全年展望因新台幣對美元匯率升值(約8-9%)的關係,台幣計價的營收預期由原來的「大幅」成長調整為「顯著」成長。美元計價的營收預期沒有改變。新台幣每升值一元,約影響營收3%。強勁成長主要來自AI伺服器所在的雲端網路產品。公司希望增加的元件(屬於較高毛利產品)比重也持續提升。產品組合變化:產品組合正在改變。一年前,消費智能產品約佔46%,雲端網路產品約佔28%。在營收成長的同時,雲端網路產品佔營收比重已提升至34%。消費智能產品和雲端網路產品的營收比例越來越接近。預計在今年稍晚的季度,兩者比例可能非常接近。這有助於公司產品及客戶組合更加平均。

長期策略重點:

1.AI (人工智慧):

今年開始,AI產品的出貨量和營收成長比例非常大。

AI伺服器在第一季營收年對年成長超過五成。

主要客戶需求持續擴大。

隨著AI伺服器量產越來越順暢,第二季的AI伺服器營收預計將呈現接近「倍數」的季對季及年對年成長。

AI伺服器佔鴻海整體伺服器營收比重已超過50%。在雲端網路產品類別(佔鴻海營收34%)中,伺服器約佔八到九成,其中AI伺服器目前佔比已接近50%。

鴻海提出了「AI Factory」的概念,包含三種工廠:實體工廠、虛擬工廠 (Digital Twin) 和AI工廠。AI工廠產生方案,先透過虛擬工廠模擬驗證可行性,再到實體工廠實施。

未來80%的工作可透過AI製作,但最終仍需20%有經驗的人微調。AI市場巨大。估計整個AI市場規模達1.3兆美元,其中一半(約6000多億美元)屬於AI伺服器或硬體相關市場。這市場規模已接近目前手機和筆電加起來的市場規模(1兆美元)。

鴻海相信運算能力的需求非常強勁,客戶希望盡快取得AI伺服器並安裝部署。運算能力不足是許多公司無法推出新解決方案的原因。與NVIDIA合作在台灣建立最大的運算中心,鴻海將扮演關鍵角色。AI Factory未來也希望能開放給大眾使用。

2.EV (電動車):

電動車或汽車產業是生命週期較長、相對穩定的產業,能為鴻海提供另一種穩定的力量,有助於產品和客戶均衡。這是鴻海的第三隻腳。鴻海在汽車領域採用的是CDMS 模式。與過去僅做製造(CMS)不同,鴻海在汽車領域也提供設計服務。鴻華的表現不錯,因為提供了設計服務,增加了價值。鴻海的優勢在於Time to Market 和 Time to Cost。

已推出九部參考原型車。

達成了重要的Milestones (M):

第一個M: 成功量產商用車 (Model C),去年上半年已達成。

第二個M: 傳統國際大客戶採用鴻海的委託製造(outsource)服務,已有兩個品牌宣布採用。

第三個M: 客戶不只委託製造,而是直接採用鴻海設計的整車。這部分很快就會實現。電動車取消了燃油引擎和傳動系統後,電子元件佔汽車成本比例從燃油車的約10%大幅提高到約50%。這是鴻海的相對優勢所在。鴻海充分運用其ICT領域的採購優勢(每年相關元件採購金額超過1700億美元,遠高於全球最大電動車品牌約600億美元的採購金額)和技術優勢跨入電動車領域。鴻海利用現有的人力、產能和技術進行發展,成本相對有競爭力。這使得客戶具有Time to Market優勢。汽車業未來賣的是速度和科技,而非品牌和機械。鴻海已擁有電動車廠和電池廠。台灣1.27GW的電池廠已開始量產。

3.智慧城市:鴻海正在建構一個平台,將過去分散獨立的App (Silo) 整合在一起,服務政府、企業和市民。使用者未來只需簡單操作,平台就能整合資訊並完成多項任務,例如觀光導覽等。各公司可在這個基礎架構平台之上開發所需的服務。支撐平台:上述三大平台 (AI, EV, Smart City) 建立在鴻海數十年來在零組件、模組、系統組裝、IC與軟體等四大重要解決方案的基礎上。這些平台底下還將建立在一個大語言模型基礎上,稱為 FastGPT。FastGPT是一個開源模型,具有特定特性。

全球佈局:鴻海持續增加全球廠區數量。去年有205個,目前總共有233個廠區和辦公室,一年內增加了超過10%。今年首次在非洲建立了第一個據點,透過併購擁有非洲據點的公司,正式跨入非洲領域。全球佈局的重點在於能夠隨時應客戶要求在不同地方進行生產研發,提供最大的彈性和韌性。鴻海銷售的是速度、品質、製造服務、彈性和成本這五個客戶最重視的要素。

半導體策略:鴻海不是要蓋傳統的半導體工廠,而是鎖定在應用端,包括設計和封裝。鴻海擁有多家IC設計公司。為汽車產業,鴻海與法國汽車大廠Stellantis合資成立Silicon Auto公司,專門設計車用IC。在法國,鴻海與法國太空大廠Thales合作建立先進封裝廠,主要針對太空及相關領域的封裝。在印度,鴻海與印度軟體公司HCL合資成立公司,已獲印度政府批准,針對軟體應用。

其他:鴻海非常重視稅後淨利這個絕對利潤的要求,這是公司的最大優先事項。現金股利方面,隨著淨利增加,公司維持至少40%的配發率,過去六年更高達50%以上。今年每股現金股利5.8元,是1991年上市以來的最高。在Computex展覽主要展出AI伺服器和機器人。展場80%區域展示伺服器系統、零組件及相關應用。鴻海在伺服器領域涵蓋不同客戶需求,提供設計和生產,展現廣度。鴻海強調垂直整合,在產品中至少50-60%的零組件由自己供應。AI伺服器除GPU晶片外,鴻海能做到50-60%甚至更高。未來汽車產品也是如此。機器人也是未來的重點。汽車可以想成是會動的機器人。機器人結合AI將能持續自我提升,甚至不需人參與。鴻海與NVIDIA緊密合作,因鴻海是全球最大的電子業製造廠商,擁有最大的場域(233個)可供開發。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