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5月27日 星期二

5月27日!新 iPhone 發表傳改一年兩次!

新聞說:新 iPhone 發表傳改一年兩次,鴻海、大立光等業績催油門,業界傳出,蘋果最快2026年起一年舉辦兩次iPhone新機發表會,打破2007年iPhone問世以來「一年一次發表會」的慣例,預計明年上半年發布平價機種,下半年維持旗艦機種亮相。業界看好,蘋果強力為iPhone造勢辦發表會,有助刺激出貨量,為台積電、鴻海、大立光、玉晶光與華通等協力廠業績催油門。大陸媒體報導,根據多方爆料指稱,蘋果從明年開始改為一年發布兩次iPhone的策略,以彌補上半年新機空窗期,並挽救市占率下滑的窘境。根據市調機構IDC統計,2025年第1季蘋果在中國大陸市占率降為13.7%,連續七季下滑,在這樣的背景下,蘋果透過增加新品發布頻率,有助於吸引消費者注意力,保持市場關注度。陸系外資預測,蘋果將於2025年下半年發布iPhone 17、iPhone 17 Air、iPhone 17 Pro和iPhone 17 Pro Max四款機型。2026年上半年發布iPhone 17e;2026年下半年將發布iPhone 18 Pro Max、iPhone 18 Pro和iPhone 18 Air,此外,還有蘋果首款折疊iPhone。2027年將發布iPhone 18和iPhone 18e機型。此後,iPhone標準版將常年維持在上半年發布。蘋果在今年2月19日發表平價機種iPhone 16e試水溫,並於2月28日開賣。根據市調機構 Counterpoint Research公布的報告顯示,2025年第1季全球智慧手機市場出現小幅成長,整體銷量年增3%,其中,iPhone以市占率19%,拿下當季銷售量冠軍。過往iPhone銷售高峰在9月新機發表並開始銷售至年底,上半年為銷售淡季,蘋果罕見於今年首季稱冠智慧手機市場,平價版iPhone 16e助攻是大功臣。業界分析,受惠於iPhone 16e新機上市,以及日本、印度、中東與東南亞市場iPhone銷售呈現兩位數成長,儘管美國、歐洲、中國大陸等主力市場銷售平平,蘋果仍衝上2025年第1季智慧手機市場榜首。業界認為,蘋果逆勢突圍,推動這波成長的主要動能,得利於中國大陸政府補貼帶動內需、以及印度、中東與非洲等新興市場的回溫。

AI回答:你的問題提到蘋果(Apple)計畫從2026年起將iPhone新機發表會改為一年兩次,並質疑這是否與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製造的產品加徵關稅、蘋果在中國的製造比例高、以及印度產能尚未完全跟上的情況有關。以下是針對此問題的分析,蘋果策略變化的可能動機,以及對供應鏈(如鴻海、大立光)的影響。

1. 蘋果一年兩次iPhone發表會的策略分析

根據業界傳聞,蘋果計畫從2026年起將iPhone發表會改為一年兩次(上半年平價機種,下半年旗艦機種)。這一策略的可能動機包括市場競爭、關稅影響和供應鏈調整,以下逐一分析:

市場競爭與市占率

背景:根據你提供的資訊,IDC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蘋果在中國市占率降至13.7%,連續七季下滑。中國市場是全球最大的智慧手機市場,競爭激烈(例如華為、小米等本土品牌崛起)。同時,Counterpoint Research報告指出,2025年第一季全球智慧手機市場年增3%,蘋果以19%市占率奪冠,部分得益於iPhone 16e平價機種的成功。

動機:一年兩次發表會可填補上半年新機空窗期,保持市場關注度,吸引消費者。平價機種(如iPhone 16e、未來的iPhone 17e)針對價格敏感市場(如中國、印度),有助於挽回市占率並刺激銷量。

影響:更頻繁的產品發布可分散銷售淡季壓力,穩定全年收入,對供應鏈(如鴻海、大立光)形成持續需求,推升業績。

川普關稅與供應鏈轉移

關稅背景:

川普政府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高額關稅(部分高達100%,智慧手機目前為20%),促使蘋果加速將製造從中國轉移至印度,以規避關稅成本。

2025年4月,蘋果已從印度出口約600噸iPhone至美國,價值20億美元,顯示印度產能正在提升。

然而,印度製造成本比中國高5-8%(部分情況達10%),且品質良率(如Tata的Hosur工廠僅50%)尚未達蘋果標準,顯示印度產能仍需時間成熟。

是否因關稅改為兩次發表會?

可能性分析:

正面觀點:一年兩次發表會可能與關稅無直接關聯,而是市場策略。平價機種(如iPhone 16e)已證明可刺激新興市場需求,兩次發表會能進一步分散關稅風險。例如,上半年推出平價機種可利用印度現有產能,下半年旗艦機種則部分依賴中國成熟供應鏈,平衡成本與產能限制。

反面觀點:關稅壓力可能間接促使蘋果加速產品週期,以分散單一市場(如中國)的風險。若中國製造成本因關稅大增,蘋果可能透過上半年平價機種(印度生產)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同時爭取時間擴建印度產能(如鴻海投資15億美元建新廠)。

結論:關稅可能是間接因素,但主要動機應是市場競爭與消費者需求。兩次發表會旨在保持品牌熱度與市占率,而非直接因應關稅或印度產能不足。

印度產能現況:

鴻海(Foxconn)已投資15億美元擴建印度工廠(主要在泰米爾納德邦),計畫2025年生產2500-3000萬支iPhone,較前年翻倍。

蘋果目標2026年底前將美國市場的iPhone全數從印度進口,需將印度產能從4000萬支提升至8000萬支,挑戰不小。

儘管印度產能成長迅速,但仍依賴中國供應商提供關鍵零件,短期內無法完全取代中國。

對供應鏈的影響(鴻海、大立光等)

鴻海(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利多:作為蘋果主要組裝商,鴻海受益於iPhone出貨量增加。一年兩次發表會將拉長生產週期,減少淡季影響,穩定收入。鴻海在印度的15億美元投資(包括泰米爾納德邦的顯示模組廠)顯示其積極配合蘋果策略,預計創造1.4萬個就業機會,進一步提升產能。

挑戰:印度工廠的良率與效率需提升,且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如川普可能對印度加徵26%關稅)可能增加成本。

大立光(Largan Precision):

利多:大立光是蘋果鏡頭供應商,兩次發表會意味著更多機型需求(如平價iPhone 17e與旗艦iPhone 18系列),推升鏡頭出貨量。2025年第一季iPhone 16e的成功已帶動大立光業績,未來折疊iPhone可能進一步增加高階鏡頭需求。

挑戰:若印度供應鏈無法快速提升品質,大立光可能需調整供貨策略,增加物流成本。

其他供應商(如台積電、玉晶光、華通):

台積電受益於更多iPhone機型對晶片的需求,兩次發表會可穩定全年訂單。

玉晶光(鏡頭模組)與華通(電路板)也將因出貨量增加而受惠,但需應對印度製造的品質挑戰。

2. 回答你的核心問題

蘋果改為一年兩次發表會的主要動機應是市場策略(挽回中國市占率、刺激新興市場需求),而非直接因應川普關稅或印度產能不足。關稅和供應鏈轉移可能是間接影響因素:

關稅作用:川普對中國的高關稅(20%-100%)促使蘋果加速印度製造,但印度產能尚未完全取代中國,兩次發表會可分散風險,確保平價機種利用印度產能,旗艦機種則部分依賴中國。

印度產能:鴻海等供應商正積極擴建印度工廠,但良率和成本問題意味著短期內無法完全取代中國,兩次發表會可能是為了靈活調配全球產能。

市場需求:平價機種(如iPhone 16e)已證明有效,2026年上半年的iPhone 17e和下半年的旗艦機種(包括折疊iPhone)旨在保持市場熱度,穩定全年銷量。

3. 對供應鏈的業績影響

鴻海:兩次發表會將增加iPhone出貨量,穩定鴻海全年生產,印度投資進一步鞏固其作為蘋果核心供應商的地位。

大立光:更多機型(包括折疊iPhone)將推升鏡頭需求,業績可望持續成長。

整體供應鏈:台積電、玉晶光、華通等將因出貨量增加而受益,但需關注印度製造的品質與成本挑戰。

4. 建議

投資者:密切關注鴻海、大立光等供應商的財報與印度投資進展,同時留意川普關稅政策的變化(如對印度的26%關稅是否恢復)。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