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區

2025年5月23日 星期五

5月23日!高股息ETF調整持股時容易追高!

 

今天鴻海股價站在季線153.2元上,股價收在154元,這也很符合我說的,就是會在季線上整理一陣子,昨天鴻海股價有跌破季線,但昨天我們看盤後的主力籌碼分析,就是一些當沖客為了賺差價而在尾盤摜殺,最後沒有散戶恐慌,當沖客就只好在尾盤含淚買回,鴻海的月線在150.1元,半年線在169元,年線在182.2元,之所以鴻海股價還在半年線及年線以下,原因有幾個,一是鴻海股本大,市值高,需要大部份的散戶都恢復理性,並且要充滿信心才有可能站上所有的均線,另一個原因是鴻海的半年線及年線距離季線比較遠,一些距離比較近,股本比較小的廣達及緯創,早在幾天前就已經站上半年線及年線,並且在半年線及年線上整理,大家看台股指數的月線在21011點,季線在21114點,今天指數收在21652點,所以指數目前和鴻海一樣是站在月線及季線上,大盤的半年線在22104點,年線在22303點,所以指數和鴻海一樣,都在月線及季線上,然後在半年線及年線下,鴻海中的股東人數有一百多萬人,當鴻海股價從4月2日的153.5元跌到112.5元,三大法人其實是賣超的,所以股票是轉移到另外一些散戶身上,除了三大法人賣出外,一些股票質借及融資的散戶,他們也在4月7日到4月9日面臨斷頭及維持率不足,有一些沒有開槓桿的,單純就是恐慌了,跟著別人湊熱鬧的恐慌殺出,如果你是外資群及主力,你要如何確定從153.2元跌到112.5元買到的股東是否有信心?其實嘴巴說多有信心都沒有用,反正就讓鴻海股價上漲後下跌,接著盤整,然後向上漲到163元後再跌到151.5元,再漲到156到158元,這樣就能知道買到的人是否有信心,偏多主力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能讓一些短視的人出去,也就是狗屎運買在112.5元,122.5元或132元的人,他們也許就是賣在138元,145元,當這些短線不確定的籌碼出去後,未來偏多外資群或主力再向上攻擊時,就比較不會遇到阻力,加上股價如果在季線及月線以上整理一陣子,這就會讓裡面的股東恢復信心,原本一些股東覺得股價漲回到180元就要賣出的,結果因為幾個月後才漲上去,這時股市氣氛又變的樂觀,這些原本想賣的人,他們看到股市氣氛這麼樂觀,鴻海的營收及獲利也愈來愈好,所以就不會想要賣了,所以鴻海股價在季線整理是好事一件,從四月開始,不論是川普的關稅政策還有鴻海股價走勢,都和我判斷的一模一樣,之所以川普關稅政策我能正確的判斷,那是因為我收集了很多資訊,至於為什麼知道三大法人的想法,原因是三大法人故意要讓稍微有一點程度的人看出來,之前我就說過,偏多的大摩,小摩及港商麥格里,加上市值型ETF的元大及富邦,這些外資規模雖然很大,但還有另外更多的外資群及主力,例如高盛,美林,花旗環球,瑞銀,港商野村等,要是偏多的外資群及主力在那裝神弄鬼,那散戶就不會想要跟著他們一起作多,這時作多的力道就會變小,大家看前一陣子瑞銀,美林及高盛,他們就是一付要給鴻海死的樣子,目標就是很明確,就是釋出這個訊息讓散戶知道他們要偏空,所以我們也能很清楚的知道哪一些外資群要偏空操作,這些外資群及主力讓我們看出來的原因就是要拉攏我們加入他們的陣營,畢竟現在股市不是一方倒的往空方或多方,只要偏多的外資群及主力讓夠多的散戶加入他們,那偏空的外資群及主力就會倍感壓力,時間久了後,偏空外資群及主力就會選擇順勢偏多操作,這時多方就會大獲全勝,所以我看得出來偏多三大法人的想法,那是因為他們想讓我們知道他們怎麼想,我說會在季線整理,偏多主力及外資群也不會想讓我難看,就真的是在季線整理,要是清一色都偏空或是區間整理時,不論我怎麼推測,他們都能故意的打我臉,讓我的短線推測呈現錯誤,這就是我常和大家說的,短線就是零和遊戲,就是勾心鬥角,是誰是最後一隻老鼠,短線的世界也不存在永遠的朋友或永遠的敵人,反正我們這些價值投資人一直是偏多,當某一些外資群及主力要偏多操作時,他們就會把我們視為朋友,讓我們了解他們想幹嘛,哪天他們要區間操作,他們就會讓我們摸不清他們想幹嘛。

最近十個交易日下來,投信買超第一名的是陽明,買了89136張,買第二名的是國泰金,買了61231張,買第三名的是聯電,買了60004張,買第五名的是兆豐金,買了56496張,買第六名的是亞泥,買了49600張,買第七名的是中信金,買了47531張,買第八名的是群益優選非投等債,買了35314張,大家應該是有發現一件事,最近一些高股息ETF又在換股票了,之前一堆高股息規模都三千億,四千億,甚至還有五仟億的,只要這些高股息ETF一換股,就會造成個股大漲,以萬海來說,四月是虧錢的,結果股價一直狂飆,原因就是被高股息ETF納入,國泰金及中信金也成飆股,原因也是被高股息ETF納入,陽明也是被高股息納入,這些被納入的個股,未來會跌回去的,這就是買高股息ETF好笑的地方,ETF經理人常常會拿著散戶的錢去追高,一開始高股息規模不大,換股不會對股價造成很大的影響,後面規模來到三千億,四千億,甚至是五千億,這些高股息ETF一換股就會讓股價暴漲及暴跌,大家覺得這樣無所謂嗎?之所以大部份散戶感覺不出來,原因是高股息ETF分散這樣玩,所以某幾檔割散戶韭菜,散戶是發現不了的,記得去年12月底時,我追蹤過一檔海悅,也是高股息ETF納入,結果讓海悅股價上漲到250元,結果半年時間過去了,股價跌到130元,我們回顧一下之前的文章吧。

去年底我有追蹤00919去追高海悅,那時00919把海悅股價炒到250元,結果半年時間過去了,股價來到130元,這就是很多散戶喜歡的高股息ETF,你永遠都不會知道經理人把你的錢拿去買了什麼奇怪的東西,以00919的規模這麼大,來到三千多億的資金,結果00919竟然敢去買股本僅有15億的海悅,而且一口氣把海悅10%的股權買下來,後面沒有00919持續的買超,海悅股價當然就是會跌下去。我們回顧去年12月底我追蹤的00919情況,看一下00919最近去買了股本僅有15億的海悅,直接就是買了海悅10%的持股,把海悅的股價從175元炒到250元,海悅的10日線是202元,所以00919持有海悅的成本在202元,昨天海悅開出11月單月獲利,虧損了0.16元,明明央行打房打成這樣,結果00919去買了小型股的海悅,而且一口氣就把海悅10分之1的股權都買下來了,因為籌碼面的原因,海悅股價當然就會一直上漲,就會讓一些房蟲以為房市復活了,大家看持有海悅的兩檔基金,一檔持有168張,一檔持有80張,都是在7到9月時才持有的,那時海悅股價在250元到350元,又很剛好的這兩檔基金叫群益平衡王基金,群益真善美基金,我們偉大的00919名字剛好也是叫群益台灣精選高股息。

研究顯示,人的思考可分為兩個系統:系統一是快速、直覺、情感驅動的;系統二是緩慢、深思熟慮、邏輯導向的。

這兩個系統互補,但系統一常導致認知偏誤,系統二則需主動啟動以修正錯誤。

書中舉例說明,如「史蒂夫圖書館員」案例顯示直覺判斷的錯誤,損失規避則解釋人們更怕損失。

系統一與系統二的區別

系統一是無意識、自動化的思考方式,例如快速認出臉孔或解決簡單算術如2+2。系統二是需要努力、邏輯性的思考,例如解決17×24這類複雜問題。系統一快速但易犯錯,系統二則更可靠但耗費精力。

認知偏誤與實例

系統一常使用捷徑(啟發式),導致偏誤,如「可得性啟發式」讓人因媒體報導過多而高估飛機失事的可能性。「史蒂夫圖書館員」案例顯示,人們基於描述傾向認為史蒂夫是圖書館員,而非農夫,儘管統計上農夫更多。

損失規避與決策

損失規避意味人們對損失的敏感度高於同等收益,例如寧願避免失去100美元,而非獲得100美元,這影響風險決策。

兩種自我與幸福感

書中區分「體驗自我」(活在當下)和「記憶自我」(建構生命故事),如結腸鏡檢查的痛苦記憶,影響人們對幸福的評估。

調查報告

《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是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於2011年出版的科普書籍,探討人類思考的雙重系統:系統一(快速、直覺、情感驅動)和系統二(緩慢、深思熟慮、邏gic導向)。卡尼曼是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其研究奠定了行為經濟學的基礎,特別是與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的合作。本書總結了數十年的研究,揭示認知偏誤如何影響判斷與決策,銷售量超過260萬冊,並被《紐約時報書評》選為2011年十大最佳書籍之一。

書籍結構與主要內容

本書分為五個部分,每部分聚焦於人類認知的不同面向:


兩個系統

介紹雙重處理理論,區分系統一與系統二。

系統一:快速、自動、無意識,例如認出臉孔或解決2+2=4。

系統二:緩慢、需要努力、邏輯導向,例如計算17×24。

討論WYSIATI(你所見即全部)概念,說明系統一如何基於有限資訊快速判斷,可能導致錯誤。

啟發式與偏誤

探討系統一使用的心理捷徑(啟發式),常導致系統性錯誤(偏誤)。

關鍵偏誤包括:

錨定效應:過度依賴初始資訊,例如談判時首個報價影響後續談判。

可得性啟發式:根據記憶中例子易於回想來判斷可能性,例如因媒體報導過多而高估飛機失事風險。

結合謬誤:認為特定條件比一般條件更可能,例如「史蒂夫是圖書館員」的描述讓人誤判其職業,儘管統計上農夫更多。

損失規避:人們對損失的敏感度約為收益的兩倍,例如寧願避免失去100美元,而非獲得100美元。

這些偏誤源自1974年卡尼曼與特沃斯基的文章「不確定性下的判斷:啟發式與偏誤」。

過度自信

探討人們如何過度自信於自身知識,低估不確定性與機率的作用。

涉及事後智慧偏誤(hindsight bias),即認為過去事件是可預測的。

影響範圍廣泛,從企業策略到個人生活,例如高管過於自信於市場預測。

選擇

回歸經濟學,擴展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解釋風險下的決策。

挑戰傳統效用理論,強調框架效應:呈現方式影響選擇,例如95%存活率比5%死亡率更吸引人。

提供實用建議,避免系統一的缺陷,如在重要決策時放慢速度啟動系統二。

兩個自我

介紹「體驗自我」(活在當下)和「記憶自我」(建構生命故事)的區別。

提出體驗幸福感的衡量方式,發現兩者評估幸福的方式不同,例如結腸鏡檢查的痛苦記憶,更多依賴高峰與結束,而非持續時間。

討論焦點錯覺(focusing illusion),如過高估計特定因素(如收入)對幸福的影響。

關鍵概念與實例

系統一與系統二的互動:卡尼曼用簡單算術(如2+2 vs. 17×24)說明系統一快速但易錯,系統二需主動啟動。例如,快速認出朋友臉孔屬系統一,計算複雜問題屬系統二。

認知偏誤實例:

「史蒂夫圖書館員」案例:描述一個內向、書呆子氣質的人,許多人認為他是圖書館員,而非農夫,顯示結合謬誤。

可得性啟發式:因媒體報導,飛機失事被高估風險,儘管統計上汽車事故更常見。

損失規避:實驗顯示,賭局中人們更願意避免損失,例如寧願接受確定損失100美元,而非50%機率損失200美元。

兩個自我:結腸鏡檢查研究顯示,患者對痛苦的記憶更多依賴高峰與結束,而非總持續時間,影響是否願意重複體驗。

影響與接受度

本書對經濟學、心理學與政策制定影響深遠,挑戰理性決策的傳統經濟模型。

銷售量超過260萬冊,獲2012年國家科學院最佳書籍獎,但也面臨批評:

部分引用的啟發研究因心理學複製危機受質疑,特別是第4章「聯想機器」的研究,複製性指數(R-index)僅14,顯示可靠性低。

卡尼曼承認「過度相信低功率研究」,顯示其判斷錯誤,具諷刺意味。

儘管如此,本書仍是行為經濟學的基石,提供對人類行為的深刻洞見。

結論

《快思慢想》透過雙系統理論,揭示直覺與理性思考的互動,強調認知偏誤如何影響決策。卡尼曼結合實驗與實例,如「史蒂夫圖書館員」與損失規避,提出實用建議,幫助人們在重要決策時更明智。雖然部分研究面臨複製挑戰,其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仍深遠。

 個人股市研究觀察記錄文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