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說:受匯率、供應鏈限制及總經環境等三大因素的衝擊下,蘋果上季財報表現黯淡,iPhone和Mac等硬體營收也都下滑且不如預期。不過,蘋果執行長庫克指出,去年11月初到12月的多數時候,iPhone都受到供應鏈干擾,但現在生產已經回到必要的水準,目前本季多數產品的供應情況都不錯,有利相關代工廠鴻海後市營運。蘋果上季受大陸疫情供應鏈限制影響,導致iPhone營收年減8.17%至657.8億美元,是2020年第3季以來首見。上季Mac營收年減28.66%到77.4億美元,低於市場預估。上季可穿戴裝置、家居和配件事業營收年減8.2%到134.8億美元。至於Pad表現亮眼,上季營收年增29.66%至94億美元,超過預期的78億美元。供應鏈問題改善代工廠將受益展望本季,蘋果預估,本季營收表現將與上季類似,暗示也可能下滑5%,惟在各別產品線上,表現各有不同。蘋果預期iPhone表現將加速,暗示銷售降幅將比上季縮小,雖然供應鏈問題改善,但消費者仍可能在去年底買不到新款手機後直接等待下一款新機上市。Mac和iPad營收則預估將年減二位數百分比,iPad是因為比較基期偏高與總體經濟逆風,本季Mac銷售可能減少至少10%,但減幅可能比上季縮小。以各別裝置代工業務來看,鴻海、和碩組裝iPhone,仁寶、鴻海操刀iPad、廣達與鴻海皆有經手Mac代工業務。鴻海生產恢復正常營運展望符合外界預期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先前指出,鴻海在大陸的其他地方都正常;至於鄭州廠區,這次大陸疫情爆發後,鄭州廠區很快就挺過了,「比我們想像中快」,沒有造成很大影響。他表示,先前發生鄭州事件之後,隨著大陸在這一波疫情開放,反而對鄭州廠區有很大幫助,因為之前很多員工染疫,現在反而可以立刻投入生產,經過這段時間,大陸的生產已經恢復正常。展望今年第1季,鴻海指出,去年12月鄭州廠區生產營運基本上已回復正常,預估今年第1季營運展望將與外界預期大致相當;外資預估,由於季節性淡季因素,鴻海本季業績將季減25%至30%。展望本季,仁寶預期因通膨因素,加上美國升息,預估PC出貨將季減個位數,2023年整體PC衰退機率大,今年下半年有機會比上半年好。
A大回答:蘋果說第一季供應鏈情況轉好,其實這個根本就不需要蘋果出來說,之前我就和大家說過了,之前中國動態清零,再加上COVID-19的傳播率超級強,所以鴻海在防疫有一點守不住,那時中國距離白紙運動就僅差半個月到一個月之間了,連鴻海這麼強大的公司都會在防疫上有一點力不從心,就知道整個確診的趨勢有多明顯,這就造成了2022年11月鴻海營收大幅的衰退,在12月初時,因為白紙運動,中國政府就順勢的開放與病毒共存,一開始我們就知道前兩三個月會有一點混亂,結果鴻海12月的營收就已經較11月份有雙位數的成長了,從這裡就看得出來鴻海在中國運營回到相對正常的水位,這就是我們透過觀察COVID-19,中國政策及鴻海12月營收得到的結果,我們根本不用等到今天聽到蘋果說供應鏈情況好轉,我們早就透過我們的觀察能得到結論,那外資群估鴻海第一季營收會季減25~30%,有人會覺得外資群這樣估很神嗎?其實一點也不,去年第四季鴻海營收19570億,如果季減25~30%的話,今年第一季營收就會落在13699~14677億,2022年第一季鴻海營收14076億,之前劉董就說第一季和去年同期約略持平,外資群估季減25~30%,等於就是說今年第一季營收鴻海會從衰退3%到增加4%之間,之前我們就知道劉董的約略持平就是說正負3%,所以外資群單純就是把劉董的話換一種方式說,大家不用覺得他們很專業,我個人是覺得他們這樣估算是嫩了,按劉董的個性,約略持平應該就是會微增,所以不用估13699~14677億之間,應該就是要估14076億往上的5%,這樣應該就會比較準,今天是3號了,再過兩三天鴻海就會開一月營收,今年農曆過年在一月,所以工作日比較少,和去年農曆在二月是不能比的,要比較客觀的比較的話,應該就是要看一月及二月的總合,畢竟去年農曆長假在二月,今年在一月,今年二月的營收一定會比去年好的,這很正常,還有一點,為什麼我認為鴻海營收應該會年增,道理很好懂,鴻海每年淨值會多5%,理論上營收也是要增5%才能維持每年10%的資產增加,去年淨值100元,一年賺10元,明年淨值105元,一年就要賺10.5元,想要達成這樣的目標,一來是把營收提高,二來是把毛利率,營利率提高,我個人覺得,淨值愈高,拿相對的淨值去創造營收,這會是比較正常的事。
元月防疫雙險再理賠220億元,產險業淨值衰退六成創14年新低,邁入2023年,據金管會1日發布統計,12家產險業元月防疫雙險再理賠220.52億元,理賠件數為53.5萬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宣布已決定自2月7日起調整「0+7」,不再強制隔離「5+N」,這項調整將讓確診數字大幅下滑,減少防疫保單的虧損。防疫險讓產險業去年產生巨幅虧損1905億元,創下60年來最慘,同時淨值剩下614億元,較前一年大減六成之多,並創下金融海嘯後、近14年來新低紀錄。產險業去年一整年虧損嚴重,據金管會統計,2022年1月1日到12月31日止,12家防疫保單理賠超過410萬件、理賠金額逾1,693億元;疫苗險理賠件數101萬件以上,理賠金額423.3億元,總計雙險理賠金額達到2,116.4億元。今年元月確診人數並沒有減少,春節後人數又出現回溫。據金管會統計數字,元月再增加防疫保險理賠共43萬8155件,理賠金額為180.92億元;此外疫苗險保單則理賠9萬7107件,理賠金額為39.6億元,合計防疫雙險總理賠金額仍有220.52億元之多。增資方面,金管會表示,目前已有6家產險完成增資共985億元,另外2家核准但仍在進行中,此融通借款核准5家申請案。此外,金管會今日也公布整體產險業稅前虧損1,905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2,131億元或-942.9%,創下60年以來最慘成績。並讓整體保險業從賺錢變成賠錢,去年虧損186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4,297億元或-104.5%。從淨值的角度,產險業業主權益2022年底剩下614億元,較2021年的1608億減少994億元,衰退幅度高達61.8%。
A大回答:之前我就說過,金融股的防疫保單還沒有解決,一般投資者不怕歸不怕,但金融業還是會持續的賠防疫保單,這些金融業為了補防疫保單這個坑,他們會選擇舉債,不然就是增資,還有一個就是獲利大減,今年可以配出的股息就會大減,防疫保單算是少數保戶能賺到保險公司的特例,當初壽險公司被政府忽然的開放與病毒共存給陰了,等於是另類的紓困,全部的金融業發了2000~3000億出來,這一次政府超收個一兩千億,說要發現金給一般人,說了老半天還在拖,近一年以來,金融業已經幫政府做了一個大大的紓困,這些金融業都是在增資,賣股,賣資產籌錢去賠防疫保單,一方面也是從那些金融存股族口袋拿錢來紓困,一般不論是意外險,年金險,壽險,癌症險,醫療險…等,這些通通都是對保險公司有利,畢竟他們已經精算過了,這些業務也行之有年了,所以有一些人想要透過保單去投資,最終你就會像個傻子一樣把錢都浪費在保險公司身上,他們和你簽的約都是厚厚一本,以防止不備之需,大部份去買保險的人,我敢說,九成九的人不會去把所有的條款看清楚,哪怕是業務銷售員,就算你願意花時間把所有的條款都看一遍,我相信很多條款你也不懂背後的意思是什麼,白話文來說就是,反正你保了險,就是按那些規定來走,你想要從那些成熟的規則中賺走保險公司的錢,我只能說這是痴人說夢話。現在很多投資者都不會再怕防疫保單了,大概會從接下來獲利及股息,這些股東及持有者才會感受到一些痛。